收藏 分享(赏)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60257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沂蒙山小调一次教学设计作者姓名 马宏强 学校 梁山县韩垓镇初级中学学科 音乐 年级/班级 七年级七班教材版本 人音版 课时名称 沂蒙山小调上课时间 初一下学期 学生人数 50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这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继续介绍几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他类别的3首作品。 沂蒙山小调是其中的一首。然而,按照民歌音乐体裁的分类,只是民歌分类法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初中教学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语言特点的,起初流传于山

2、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及幸福生活为主。这首歌曲共四个乐句,每句3小节,每句节奏型基本相同,它们加强了旋律的韵味和抒情性,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课时设计说明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各个小学进入初中学习,小学上音乐课不太规范,基础不一样,但他们爱唱、爱动,兴趣广泛,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听赏能力。学习目标1、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

3、征,体会歌曲的特点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 3、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含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难点: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表达出歌曲中豪放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解决措施:多听范唱,聆听感受欣赏、进行必要情景创设及情感激发。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 用一、情境导入欣赏沂蒙山的优美风光伴着音乐欣赏沂蒙山的优美风光今天学唱的沂蒙山小调板书通过欣赏,让学生说说对游沂蒙山的感受二、学习新课1、介绍背景:看大屏幕了解歌曲的创作过程出示沂蒙山

4、小调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课件展示歌曲的创作过程2、学习歌曲第一段1、聆听歌曲范唱,然后回答问题2、 、跟琴学唱曲谱,注意衬词拖腔腔的节拍3、分析曲谱特色师弹琴范唱,指导模唱时的正确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指导学生打着节拍学唱歌曲打着节拍唱歌曲,评价旋律演唱的准确性及节奏感。3、填词练唱找出歌曲的衬词“哎”并由教师向学生示范衬词的唱法,以便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教师弹琴,学生跟唱。体会小调的特点4、学生自主学习二、三段歌词自学2、3段歌词,注意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唱准旋律。师巡视指导,参与其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5、演唱技巧提升。1、听歌曲范唱,打着节拍跟唱歌曲。2

5、跟琴完整的唱一遍歌曲。教师弹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唱歌曲。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态度与热情,品评学习效果。6、练一练,比一比:分小组练习,注意歌曲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师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音乐知识:鱼咬尾了解什么是鱼咬尾? 出示课件讲解鱼咬尾 学生说几个鱼咬尾的旋律四、拓展延伸1、歌曲创编2、欣赏欣赏另一种演唱形式的沂蒙山小调给出歌曲改编的要求 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五、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不足,教师点评总结。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同学们能够唱会歌曲沂蒙山小调 ,通过学唱、表演、创造与合作,更好的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沂蒙山小调二次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马宏强

6、学校 梁山县韩垓镇初级中学学科 音乐 年级/班级 七年级七班教材版本 人音版 课时名称 沂蒙山小调上课时间 初一下学期 学生人数 50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这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继续介绍几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他类别的 3 首作品。 沂蒙山小调是其中的一首。然而,按照民歌音乐体裁的分类,只是民歌分类法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初中教学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语言特点的,起初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勤劳淳朴的劳动

7、人民及幸福生活为主。这首歌曲共四个乐句,每句 3 小节,每句节奏型基本相同,它们加强了旋律的韵味和抒情性,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课时设计说明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七年级学生刚从各个小学进入初中学习,小学上音乐课不太规范,基础不学情分析一样,但他们爱唱、爱动,兴趣广泛,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听赏能力。学习目标2、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中豪放开朗的

8、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 3、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含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难点: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解决措施:多听范唱,聆听感受欣赏、进行必要情景创设及情感激发。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沂蒙山吗?学生说说对游沂蒙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欣赏沂蒙山的优美风光今天学唱的沂蒙山小调板书通过欣赏,让学生说说对游沂蒙山的感受。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二、学习新课 1、介绍背景:看大屏幕了解歌曲的创作过程。学生先

9、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出示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课件展示歌曲的创作过程2、学习歌曲第一段1、聆听歌曲范唱,然后回答问题问题:感受这首歌曲是山东哪个地区的民歌?体会歌曲向大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沂蒙、山清水秀的沂蒙风光。 2、 、跟琴学唱曲谱,注意衬词拖腔腔的节拍3、分析曲谱特色师弹琴范唱,指导学生模唱时的正确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指导学生打着节拍学唱歌曲。注意最后部分的变换拍子。打着节拍唱歌曲。3、填词练唱找出歌曲的衬词“哎”并由教师向学生示范衬词的唱法,以便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指导学生划拍唱准音,个别地方范唱。体会小调的特点4、学生自主学习二、三段歌

10、词自学 2、3 段歌词,注意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师巡视指导,参与其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5、演唱技巧提升。2、听歌曲范唱,打着节拍跟唱歌曲。歌曲时值唱足。2 跟琴完整的唱一遍歌曲。教师弹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唱歌曲。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价6 练一练,比一比:分小组练习,注意歌曲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从曲调演唱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演唱情绪是否符合歌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音乐知识:鱼 了解什么是鱼咬尾?出示课件讲解鱼咬尾。这样的首位相接在在音乐中学生说几个鱼咬尾的旋咬尾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鱼咬尾” ,这也是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大屏幕:鱼咬尾)

11、律四、拓展延伸1、歌曲创编:分成四个小组2、欣赏另一种演唱形式的沂蒙山小调:可改变个别音符;速度,节奏适当的改变;歌词,可歌唱我们的学校。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五、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不足,教师点评总结。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同学们能够唱会歌曲沂蒙山小调 ,通过学唱、表演、创造与合作,更好的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沂蒙山小调三次教学设计作者姓名 马宏强 学校 梁山韩垓镇初级中学学科 音乐 年级/班级 七年级七班教材版本 人音版 课时名称 沂蒙山小调上课时间 初一下学期 学生人数 50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这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继续介绍几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

12、小调曲目及其他类别的3首作品。 沂蒙山小调是其中的一首。然而,按照民歌音乐体裁的分类,只是民歌分类法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初中教学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语言特点的,起初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这首歌曲共四个乐句,每句3小节,每句节奏型基本相同,它们加强了旋律的韵味和抒情性,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课时设计说明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

13、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各个小学进入初中学习,小学上音乐课不太规范,音乐基础各异,但他们爱唱、爱动,兴趣广泛,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听赏能力。学习目标3、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2、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中豪放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 3、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难点: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了解小调的特点。解决措施:多听范唱,聆

14、听感受欣赏、进行必要情景创设及情感激发。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 用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沂蒙山吗?山东的沂蒙山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那的自然风光,让我们学生说说对游沂蒙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欣赏沂蒙山的优美风光。沂蒙山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民风淳朴,特别是那的歌更美!今天老师就带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通过欣赏,让学生说说对游沂蒙山的感受。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一起走进沂蒙山(课件;视频)二、学习新课1、介绍背景:看大屏幕了解歌曲的创作过程。学生先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出示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请

15、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件展示歌曲的创作过程2、学习歌曲第一段1、聆听老师范唱,然后回答问题:感受这首歌曲是山东哪个地区的民歌?体会歌曲向大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生:沂蒙、山清水秀的沂蒙风光。 2、 、跟琴学唱曲谱,注意衬词拖腔腔的节拍3、分析曲谱特色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他是山东沂蒙地区的歌曲,歌颂了沂水、蒙山为地域标志的沂蒙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它的题目是小调,我们为什么称它为民歌呢?是由于他的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它的体裁属性就有了两重性,人们就将他称为山东民歌了。师弹琴范唱,指导学生模唱时的正确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指导学生打着节拍学唱歌曲。注意最后部分的变换拍

16、子。打着节拍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3、填词练唱找出歌曲的衬词“哎”并由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哎、好、哎、光、看、等字尾的甩腔突出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指导学生划拍唱准音,个别地方范唱。体会小调的特点设疑激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山歌的风味这样唱有地方特色,体现了山东的风情.衬词的唱法,以便突出山东民歌质朴、淳厚的特点。加上歌词,同学们自己完整演唱第一乐段。通过演唱,你认为那一句难掌握在歌曲的旋律中哪个字或词突出了山歌的悠扬高远的韵味呢?甩腔部分,我们单独拿出来,看这个字对应的几个音符呢?4、学生自主学习二、三段歌词自学2、3段歌词,注意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师

17、巡视指导,参与其中。大家来唱一下第二、三段,注意多 、 豆的上面有两个音符,教师范唱,大家要用悠扬的声音来演唱甩腔的部分。 老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二、三段歌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5、演唱技巧提升。1、聆听著名的歌唱家彭丽媛老师和王世慧老师的精彩演唱,请你对比分析一下她们的演唱在声音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表现的风格有用什么不同? 2、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唱歌曲。回答:教师弹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唱歌曲。王老师的演唱采用的是方言按原小调的4/4拍演唱,风格上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老师的演唱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子,不仅速度上有所变。有感情演唱歌曲。明亮优美、咬字清晰、衬词要

18、唱的柔和圆润,甩腔部分要唱的粗犷豪放 3、跟琴完整的唱一遍歌曲。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既是山东民歌,我们作为山东人更要唱好自己的民歌,大家感觉我们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呢? 6、 练一练,比一比:分小组练习,注意歌曲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从曲调演唱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演唱情绪是否符合歌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哪组唱的更有山东风味。打着节拍唱,注意长足时值三、音乐知识:鱼咬尾了解什么是鱼咬尾?学生做语言接龙游戏汉字接龙的游戏。生:优美.美丽.体会游戏有什么特点?生:首位相接。师:那么大家看一看我们的谱子和我们做的这个游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讲解鱼咬尾。

19、这样的首位相接在在音乐中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鱼咬尾” ,这也是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 (大屏幕:鱼咬尾)同学们请你们分小组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来动脑筋创作4小节旋律。学生说几个鱼咬尾的旋律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旋律。四、拓展延伸1、歌曲创编:分成四个小组。把歌词改一改, 师:可改变个别音符;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找两组展示自己成自己填词,来赞美一下我们自己的校园,也过一把“作词家”的瘾 。分组表演。2、欣赏另一种演唱形式的沂蒙山小调速度,节奏适当的改变;歌词,可歌唱家乡欣赏2012年的央视元宵晚会上于文化和朱之文重新演绎了这首歌(大屏幕播放) 。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五、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不足,教师点评总结。课后反思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学生了解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情韵,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掌握了“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以及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特点,并且从歌曲中领悟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