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大2010中国建筑史.doc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9557892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大2010中国建筑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天大2010中国建筑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天大2010中国建筑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天大2010中国建筑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天大2010中国建筑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建筑史绪论一,欧美,日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英:SirB.Flether 著A History of Architect 日:伊东忠太 著 中国建筑史 1937二,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由来1,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钅今(18721964)贵州开阳人,字桂辛。1930 年,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成立1919 年,发现宋代营造法式2,中国营造学社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na Architecture研究:初期 访求古籍聘请名匠绘图及制作模型以供研究法式组:实例调访文献组:承担古建筑的修理贡献:创立“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培养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教学和古建保护工作为继续研究

2、或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积累基本资料为保存古代建筑做贡献成员:梁思成(19011972) ,著有清式营造则例 , 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 营造法式注释中国建筑教育开创者之一,为中国建筑 民居和园林两个领域的研究。刘敦祯(18901968) ,著有中国住宅概况 , 苏州古典园林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三,目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学习中国 传统建筑文化与理论四,相关教材:中国建筑史华夏意匠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风水理论研究学习参考书: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补充教材世界六种原生型建筑体系古埃及,古西亚(巴比伦) ,古爱琴海(希腊) ,古印度,古代美洲,古代

3、中国。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一,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水文,dizhi,地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同因地制宜,生产不同的建筑风格二,中国古文化发展大背景内部:多元文化演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产生不同形式的文化)外部:杂化吸收外来文化三,中国建筑对世界的影响东方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印度建筑,回教建筑周边地区:朝鲜,日本,越南,琉球,外蒙古17 至 18 世纪,中国园林对欧美园林的影响:英中式园林四,中国古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多元一体现象)生土建筑体系:窑洞式建筑(山西,陕西)土拱建筑,土墙木构密肋平顶建筑(维吾尔族) ,清真寺用穹窿顶石构建筑体系:碉房式建

4、筑毡包式建筑体系:北方游牧民族木构架建筑体系:抬(叠)梁式构架, (北方多见,内部空间大,材料断(主流) 面大)穿斗式构架:(南方,室内多柱)井干式构架:(材料浪费,多见于林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非体系)汉唐做到成熟,具有均质性(千篇一律)和延续性(千年一体) ,任何一个西方建筑体系都达不到这两点五,木构架建筑的优势劣势及其作为主流的原因木构架优点:1,古代资源丰富,易取材,易加工,方便准备,适应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2,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3,木构件交接采取榫卯结构(刚性节点,抗震力强,能适应一定变形) (框架结构,易开门窗)4,便于修理,扩建和搬迁5,便于适应不同的气

5、候条件和地形条件6,标准化设计,工期短,易施工木构件缺点:1,木资源再生缓慢,宋代开始大的木料短缺营造法式“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就材充里”同时技术上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蹲接,拼帮2,受灾害影响大 (火灾,水灾,白蚁)3,结构体制限制产生巨大的空间木构架作为主流的原因1, 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并不是使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说明古代重大的建筑工程并不一定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基于社会经济的理由,历史证明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并不低于其他国家,而在建筑历史上,并不是只有经济力量强大的国家 发展石材。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同样不是决定因素,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同

6、样可以驱动大量劳动力。2, 中国建筑之所以采用木构架,主要原因是其一直被认为是最合理的构造方式,是一种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应达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的木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优越得多,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3, 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坚持人本的文化概念。中国的自然观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中“木”是五行中的重要元素木:方位为东向,季节为春季人生只轨道,阴阳之枢纽是生命的象征是木构架在中国古建中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4,砖石

7、技术在中国古代也有过很大成就,但它不用于门宅,而用于坟墓,古人认为开山采石会破坏龙脉,客观上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所以砖石建筑并未作为主流结构。六,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 三种基本形式:抬梁,穿斗,井干(透视图,优缺点,横剖面)2,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的特有的结构构件,中方形的斗,矩形的拱昂组成。作用: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并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演变: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斗拱形式大量涌现,虽然没有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斗拱样式趋于统一,形成

8、以斗拱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水(北)(西)金 土 木(东)火(南)宋代发展成熟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直昂不多七,单体建筑的构成特点:简明,真实,有机,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达到高度统一(平面、结构、造型不可分割)1,简明:a,以“间” 为单位构成单体 “庭院”以院为单位的各种形式的组群。b,“间”:建筑单体的平面构成要素相邻的两榀屋架(加上联系的枋,檩)所组成的三维空间平面上,是四根柱子围合的一个二维概念间的组合:面阔方向官式建筑,用 1-9 的奇数(阳数)民间建筑,根据实际情况酌况处理进深方向一般不强调阳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九五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加廊子c,出廊,由出廊表达建筑等级

9、的高低几种形式:不出廊,前出廊,前后廊,周围廊注:间的几种形式举例:间的不等宽现象:1,明间最大,次梢间等大,尽间最小2,依次递减原因:1,功能合理(明间使用率高,较重要)2,经济性3,结构稳定4,突出中心,轴线,主次分明5,心理感受,艺术要求2,平面结构还要不可分割(平面结构决定立面,相互照应)3,真实性(结构特点)a,除等级特别高的建筑外,多暴露结构,一方面展示其结构美学,一方面又与功能相结合,房屋下台基除本身结构功能外,与柱的外廊 等相结合,增加外观稳定感。b,各间面阔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c, 利用改善通风条件,提早发现损坏并及时进行修理若有天花(最

10、高等级的殿堂建筑) ,天花以下加工精细,以上粗糙,用料节省(与日本建筑不同)三开间: 次间,明间,次间五开间: 梢间,次间,明间,次间,梢间七开间: 尽间,梢间,次间,明间,次间,梢间,尽间九开间:尽间,梢间,次 2,次 1,明间,次 1,次 2,梢间,尽间没有天花,充分展示结构美d,出檐, :利用采光,排水使建筑物上部体型庞大的屋顶呈现轻巧活泼的形象4,有机a, 室内室外空间灵活分割,满足不同需要采用壁罩等b,室内外空间通透,流通(如:廊子) ,与环境融为一体八,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正式:矩形平面(1 种)杂式:除矩形平面外,如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用于园林。九,群体(建筑群

11、的组合) 运用院落式布局,达到使用及精神的双重要求中国古建以群体见长,真正的艺术体现在院落布局。只有自外向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其全貌和高潮。中国古代文化:延续性(千年一体)均质性(千篇一体)建筑单体的组合方式:1,纵列式 2,横列式 3,散点式(错杂) 4,庭院式 街巷 园林村落 最常用庭院式布局1,多功能性:空间聚合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北方进深大,日照多防护戒卫功能场所调适功能:中间可形成活动场地礼仪伦理功能审美怡乐功能2,构成机制:a,廊院式 以廊围院b,合院式:中庭式分离型,毗连型中殿式主殿居中,配殿贴边或内移(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位所,使等

12、级有所区别,同时也保证安全,防风,防沙,可在庭院内种植花木) ,一直是中等居住建筑采取的 主要布局形式,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成为木构架建筑结构发展后期的最主要的组合方式。3,组合方式:对称式组合半对称式组合不对称式组合4,扩展方式:纵向扩展,横向扩展,双向扩展5,布局特点:a,突出内向型布局(离散型围合成院)b,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c,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d,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如午门,太和门)e,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十,环境(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 ,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二者融为一体具体做法:1,善择基址:通过卜宅相地,对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水域的勘察;

13、2,因地制宜:节省人力物力保存自然环境,不主张人造环境3,适当补充整治自然环境,达到较高的生活质量,如种树关于风水:1,风水:古代人们在选择建筑、城市等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活等观察元素,建筑环境元素,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及种种禁忌的总结过程(有科学性)2,起源于古代人们(择地而居) ,形成于汉晋,唐宋元明逐渐完善,清代达到完善。3,理解“风水”为中国特殊社会现象,既要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总结,也结合了封建迷信的东西。战国考工记园冶4,风水的流派:形式宗侧重于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景观设计学+生态建筑学山川形胜和建筑外观自然形态的选择理气宗着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布局心理

14、补偿:点景题字,诗文歌颂5, “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背山面水,左右 (背阴面阳)6,城市选址的主要模式是古人丰富多彩的总结,对中国的山脉水系进行归纳。十一,工官制度推动建筑构件的模数化,标准化宋:营造法式 , 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李诫,方明仲一一一 中国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的分期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 21 世纪)奴隶社会建筑(夏春秋,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封建社会建筑(战国清,公元前 475 年1911 年)前期(战国南北朝,公元 475 年公元 589 年)中期(隋宋,5811279)后期(元清,12791911)1.1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生

15、产生活方式 游牧 游猎 农业 非定居 半定居 定居居住形式(两种):穴居窑洞,泥墙巢居干阑式(穿斗结构的的渊源)石器时代:旧石器(人的住所天然窑洞):近水,洞口标高较高,背风,洞内较干燥,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中石器新石器:(原是建筑活动穴居和巢居)穴居发展序列:模拟天然,横穴袋穴巢居发展序列:独木槽巢多木槽巢干阑巢干阑建筑代表性房屋遗址: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干阑式黄河流域木骨泥墙房屋发展主要阶段(黄河中游原石社会晚期):a,仰韶文化: 1,母系氏族社会,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落遗址2,原始农业定居:选址在河流两岸的台地,有初步的村落规划布局3,井的发明利用:扩大了活动范围,使农业得以大规模的发展

16、, “井田制”导致了不同的建筑形态,延续到汉代。4,中期,白灰面出现南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我国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说明长江下游一带的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b,龙山文化:1,父系氏族社会(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白灰墙面刻画图案,说明出现了装饰)2,原始水泥(广泛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 。3,建筑装饰上体现彩画、线脚(祭坛,神庙)4,建筑组合上沿轴线的简单布局出现5,大胚砖的出现6,出现家庭私有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型北方:黄河流域木骨泥墙房屋:墙体多为木骨架扎节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也是在树枝扎节的骨架上涂泥而成。临潼姜

17、寨布局:居住共分为五组,每组都以一大栋房子为核心,其他核心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1.2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前 2070前 1600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廊院式,偶数开间 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登封告成镇嵩山王城岗遗址山西夏县遗址豫东淮阳平粮台遗址建都安邑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商:(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前 1600前 1046奴隶社会大发展出现 象形文字和青铜器 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殷墟宫殿)都城:毫(

18、河南商邱) ,殷(河南安阳)夯土技术成熟建筑为偶数开间 排叉柱(周围将底层架空)宫室和陵墓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商代早期)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前 771)周礼“三朝”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制五雉经涂九轨,环涂九轨,野涂五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营国制度基本内容:城邑建设体制:王城诸侯城都礼制:以二为公差等级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叙述周朝官室外部有防御和揭示政令的阙,其次,有五层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大朝,外朝

19、,内朝) ,阙逐渐演变为明清的午门。礼乐式:(礼:建筑,乐:娱乐)体现了原始民主和理性(社会伦理,秩序人伦) ,体现于园林之中。在城市建设上,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1,采用了井田制为主的三级城邑制度(国王诸侯卿大夫)2,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形成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一千多个诸侯国)灵台群雍体现山水崇拜(诗经 )出现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观念:1,选址:生态与景观良好的自然环境2,朝向:布局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3,注意防卫4,建筑审美升华代表例子: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现知最早的影壁实例,现知最早的四合院(日字型的二进院)前堂后室,前偶数开间,后奇数开间穿堂式塾门采用新阶式台基我国已知最

20、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相连,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落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的雨水,屋顶已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的阶段。2,湖北蕲春的干阑建筑春秋:(公元前 770公元前 476 年)中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萌芽井田制的崩溃,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发展,建筑礼制观念明确化。高台建筑出现(或称台榭) ,娱神娱人(政治,军事统治,生活享乐的需要)重要发展:瓦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屋面的

21、防水性能) ,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以及用砖的历史。诸侯为了相互攀比“高台榭,美宫室”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改变了建筑的造型好面貌建筑审美:鲁班出现:代表实例:秦国都城雍城(陕西凤翔县南郊):平面不规则方形,宫殿,庙宇位于城中偏西,牺牲坑;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1.3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和城市 (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前 475 年公元 589 年)战国:(前 475 年前 221 年)手工业商业发展,冲击礼乐制度,突破周王礼制制度,城市繁荣,规模扩大,出现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城市扩建,并城,套城,分离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区别:第一次为礼制的需要西周第二次为经济的推动,人口的发展

22、战国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助齐桓公成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其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及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室民之居,成居之事处商不必就市井仕者近宫,工贾近市,不市与耕者近门。 ”礼乐制度的范畴化,规范化(礼:宫廷,住宅;乐:园林)神仙巫术出现,强调蓬莱神话对园林的影响模数化的设计方法高台建筑仍然盛行:中山王陵,最早的建筑总平面,100 尺方格网,出现了多层房屋及高大的台榭建筑。不专拱券结构悬空,大

23、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建筑技术发展,铁制工具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板瓦广泛应用,装饰砖。地下墓室出现空心砖 1m*0.30.4m秦:(前 221前 206 年)都城咸阳规模庞大,有明确范围,没有城墙,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宫殿:阿房宫前殿+大规模的宫院(宫殿建筑特点)离宫别院很多地面排水陵墓:骊山陵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征战自卫,秦统一后,西起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现在所留砖筑长城为明代遗物。汉:(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封建社会上升期 对汉长安一般了解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抬梁式,穿斗式)出土画像

24、砖画像石,画像砖,壁画表现的建筑形象高台(台榭)建筑在西汉盛行,东汉少见。高层木建筑增多,发现的最高为五层斗拱出现,东汉时大量使用斗拱,木结构楼阁建筑增多, (斗拱的形式不统一,没有定型化,但结构作用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基础,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到足够的宽度)中国古建特色之一的屋顶,在汉代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普遍,攒口尖、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建筑材料:砖,瓦当 玄武(龟蛇同体) 下朱雀 上玄武汉朝建筑和后代建筑在形象方面一个重要的差别是:屋顶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做翘起,用筒瓦与瓦当给予强调,并在脊上用凤凰等其他动物作装饰。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巨大进步实例:四川汉阙(多为石结

25、构)阙:同缺, “阙然为造世” ,阙意为“缺口”,“门” , “墙上开的口子” 。类型:城阙,宫阙,第宅阙,墓阙,祠庙阙等级:单阙,双出阙(官员,一大一小) ,三台阙(皇帝,二大二小) 。都城长安:先修宫殿后修城墙,规模庞大;宫殿,衙署,居民区混杂;出现坛庙。出现私家园林(园中园)当时文艺作品:汉 赋题材以建筑为主(建筑审美) ,形成文人主要审美活动。石建筑发展突飞猛进(尤其东汉):墓,墓阙,墓祠,墓表,石墓,石碑。佛教东汉末传入中国,出现第一个佛教寺庙白马寺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园 220 年589 年)政治不稳定,三朝分裂,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才使经济恢复礼制城市出现:以

26、曹魏邺城为代表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继承运用了汉代建筑成就,印度 传入中国佛教(宗教)建筑突出:1,佛塔:a, (三国)浮屠祠塔公园 193 年,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是有关中国阁式木塔记载的最早文献。b,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佛塔北魏河南登封嵩岳砖塔佛塔分类:密檐式,楼阁式,单层塔,木塔。2,佛寺:“合宅为寺”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有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前塔后寺前寺后塔自由院落)3,石窟:塔院型大同云冈 北魏:山西云冈,洛阳龙门佛殿型较为普通僧院型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兴起于秦汉,在魏晋南北朝有了较大发展,山水美学1,贵族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

27、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已经出现早期礼制风格的私家园林家具:低矮家具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等)陵墓建筑:石刻南北朝时期,在宫殿,寺庙和大型住宅的组合中,回廊盛行一时,建筑台基外侧已经有砖砌的散水,柱础出现复盆和莲瓣两种新形式,出现了棱柱,栏杆式样多为勾片造,也有与直棂相结合的作法。出现了替木,置于栌斗上承托 ,或者用于令拱上承托上部的 ,屋顶组合增加了勾连结,及悬山加左右尾。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园 581 年1279 年)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古代建筑成熟时期隋(581618 年)中国社会再一次的统一中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

28、统,城市规划的范例:1,兴建大兴城(长安) 隋文帝所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2,东都洛阳 隋炀帝所建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宇文恺用 1/100 比例尺作“明堂图”实例:河北赵县安济桥(图)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 28 道石券跨度 37 米建造者:李春唐(618907 年)木构系统成熟阶段社会背景:a,开放的社会,政治经济空前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思想活跃,古代文化的灿烂时期。b,皇帝为异族,统治中原,受封建礼制的约束减少建筑上:1,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气魄宏伟 (首都长安,东都洛阳)2,里坊制:住宅多采用郭宅(三合,五四合) ,宫多有严格规定,与汉代楼层多形成对

29、照,王宫及庶人以下的住宅,不得建楼阁建筑,对应管理,控制严格。3,4,建筑群处理日渐成熟(礼制、宗教建筑)善于利用地形以及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立体的手法(纵轴方向陪衬的方法)是明清宫殿、陵墓的渊源。5,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产生用材制度斗拱构件形式与用料都已规格化。 (如大明宫,由几千个单体组合而成)6,建筑标准化,定型化(例如:佛光寺大殿)7,工官制度:设计与施工水平很高。“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8,砖石佛塔有了较大发展平面四方形为多(砖塔:楼阁式:西安大雁塔密檐式: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单层塔:多为僧人墓塔)9,建筑艺术加工的真是和成熟:艺术加工和

30、结构的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装饰加上去的构件。园林:(背景:门法制度瓦解,科举制度兴起,个人追求与心理追求) ,个人重“乐” , “”,受玄学影响,园林向小型化,精致化发展。观念:大隐(朝) ,中隐(市) ,小隐(野)五代(907960 年)背景:中原、北方战乱,地方割据,只有浙江、吴越、南唐、前蜀等地区战乱较少。南方文化水平较发达。建筑上:1,建筑继承唐代传统,缺乏新的创造;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2,杭州在吴越时期第一次成为古都,经济发达(吴越时代奠定其地位)3,佛塔的发展:楼阁式居多,石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居多(雷峰塔、保淑塔)4,建筑技术水平很高.(喻浩“斜塔”由于风力

31、原因)宋(9601279 年)背景:1,北宋统一黄河以南,南宋与北方的金对峙2,经济上、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胡适)木建筑已经定型,由唐代的宏伟、雄伟转向柔和、绚丽,体现了一种富贵。3,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社会对知识和文人异常尊重。建筑上: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突破了里坊和夜禁制度,出现了商店和夜市(东京) ,成为街巷制的标志,漕运非常发达,百姓开仓库、旅店,后皇帝下令施行街巷制。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李诫,字明仲。 “材分制”:材分八等,以材为祖(断面比例?尺寸(一、八等)?与音阶的关系?(与弦长一致)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建筑与音乐的关系,但并

32、不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建筑业高度商业化,注重经济核标规定,以“材”作为造屋的标准,模数。各个朝代的木架建筑均沿用,直至清朝。在营造法式之前,喻皓著木经3,单体上注重体量和屋顶复杂的组合关系群体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佛塔,桥梁)最高的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84m)先存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规模最大的石塔:福建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桥:北宋所建泉州万安桥,长 540 米,石梁长 11 米4,园林兴盛 汴梁、艮岳 (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园林类型增多:宫、私、寺宋东京属于旧

33、城扩建,布局局促4,版图并不统一,有很多政权与宋代对峙(辽、金、西夏)游牧民族、注意吸收先进文化。辽与北宋以海河为界,河北为辽,河南为宋。辽(9471125 年)建筑上:1,保留继承了唐代风格、手法(蓟县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辽重修,为唐代风格)P150我国唯一最古最完整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仿木的砖砌密檐塔多余木制楼阁塔 金(11151234 年)同时吸收宋、辽文化,建筑装饰更佳富丽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 年)元(12711368 年)背景:1,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落后的游牧民族,使两宋以来的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遭到了极大摧残。南方圈地养马,并不种地。2,多种

34、宗教广泛传播(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特点:1,经济倒退,木料短缺,继承了宋、金传统,同时构件被简化;“减柱” 、 “弯梁”出现,多用于宗教建筑上,这种简化措施除了节约木材外,还使木构架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柱法虽然失败,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为明清梁架定型建立了基础。成就:元大都的建设(并非按考工记得面朝后市)建设北京,皇城偏南靠近旧城区,新城区在北侧。2,元大都附会考工记营国制建立的礼制城市恢复了宵禁制3,宗教社会兴盛,不拒绝任何宗教,尤其提倡喇嘛教,喇嘛塔成为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明(13681644 年)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传统工商业再次复兴1, “郑和下西洋” ,与

35、日本、朝鲜、南洋、葡萄牙、荷兰贸易广泛2,方传教士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大量翻译宗教著作,并信天主教。建筑上:1,砖墙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大量地采用空斗墙,节省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应用创造了前提。 (长城砖包砌从明代开始)2,拱券结构增多,出现了完全砖混的建筑无梁殿(多用于防火建筑) ,如天坛离宫,北京皇史宬(皇家档案管) 。3,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强度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等级制度严明,预置拼装4,在元代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定型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斗拱的密度增大,高度减小,增大室内空间。侧角并没有消失,而是叫做“创升”出现木工行业

36、的术书鲁班营造正式 ,记录了明代民间房屋,家具等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资料5,宫殿、陵墓等建筑群布置更加成熟(以礼制建筑为代表)明孝陵、十三陵、天坛、故宫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6,官僚地主私园发达(江南私家园林发达,而明皇家园林早期受朱元璋圣洲影响并不发达,到明嘉靖才有所变化。北京城市规划是人类的伟大杰作7,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室内家具的制造登峰造极,材料使用南洋的硬木8,风水理论,风水师的作用达到极盛。9,明清北京城市规划的成就被梁思成誉为杰作(重点)清(16361911 年)背景:1,满(奴隶社会)为稳定中原的统治,与蒙古联系在一起,与汉文化吸收,乾隆达到盛期,经济

37、文化空前繁荣。2,东西方交流没有中断(道光以后才落后于西方) ,宫廷官员有让西方传教士担任的。3,园林建设带动了社会发展(不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并不是浪费财力) ,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上:1,建筑因袭明代传统,同时有所发展,注重皇家园林兴建,2,皇家园林达到了极盛期,同时也兴起私家园林的兴建;避暑山庄、圆明园。皇帝有一半以上时间住在园林中,冬天在城里居住。3,喇嘛教建筑兴盛,藏传佛教建筑兴盛顺治二年,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康乾两朝:“外八庙”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工室制定方面官式建筑尺度规范形式固定,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它大木构件的尺寸。 雍正采用

38、工程做法5,建筑设计程序规范化,建筑形式定型化“样式房” ,管事人称“样式匠” (雷氏家族供役时间最长)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预算是由“样式房”和“算房”承担,样房由雷氏世袭,称为“样式雷” ,又叫“样子雷” , “样房雷” ,是古代少有的建筑世家。1/100:一分样;1/50:二分样;1/20:三分样样式雷创造内容包括:都城、宫殿、园林(圆明园) 、坛庙(祈年殿) 、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众多类型,价值很高,图纸可与实物对照。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封建社会中后期(隋清,公园 581 年1911 年)现代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依照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区

39、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西方城市概念:URBAN(城市,市政) ,拉丁文 urbs,愿意指城市生活CITY (城市,市镇) ,中国古代城市概念:“城”防御性设施城墙“市”交易场所 市场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 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三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生成期 夏,商,周里市制(里坊制) 里市制确立期 春秋汉里市制极盛期 三国唐里市制瓦解期 开放式街市期 宋以后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地理格局与城市选址:1,择中观(选择适合的地理位置)

40、(四方入贡,道里均)2,废地卜食,体国经野(可持续发展,考虑土地是否肥沃,能不能供应城市的发展。 (土地承载力和环境容量)3,国必依山川,半山腰为佳,离水近,避洪灾,方便用水,接纳阳光,形成小气候。4,设险防卫军事的重要性5,水陆要塞,交通要冲考虑交通是否方便:军队需要;漕运,纳税,商埠需要;帝王巡牵,生活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水源水利工程防御工程道路系统娱乐场所环境绿化防火排水系统邮驿设施水源:首先保证饮用水,后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为保护统治者安全,有城、郭设置,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城市规划的两个主要目标:1,规划风格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和影响2,社会经济发展和

41、商业文化发展对城市的作用理论代表:1, 考工记营国制度,规划方面的2,由以上两因素带来的布局形式:1,方格网布局2,管子:“凡立国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墨子:二,里坊制解体,唐宋城市发展1,从春秋至隋唐实行里坊制度,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里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设里道,里卒把守,早启晚闭。傍晚街鼓一停,居民便不得在街上通行。2,汉时只有列侯封邑,满万户的府第不受此限3,唐时三品以上大臣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4,宋以前,边远的州县也实行这种制度,只有江南某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唐扬州、苏州)商业发达,不受里坊制的限制。5,北宋,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取消里坊制,

42、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市里形式,并用“厢坊” “保甲”等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6,清朝:城内建设驻扎八旗兵的“满城” 。市的发展:1,唐朝以前,县以上城市的市场都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置市楼或市面,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中,也有小商店,零星分散;城外、郊野自由城市“草市”2,随着统治阶级对商业手工业的依赖加重,和商业的逐渐繁荣, 封闭的里坊禁锢中解放出来,形成开放的商业街。3,北宋以后,基本上彻底废除了里坊市场,出现了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概述:夏、商、西周方国,诸侯国春秋过渡阶段 诸侯+派宫秦、汉郡.县制(县同悬,悬在首都、国家以外,为边疆之意)魏、晋、南北

43、朝州郡县隋、唐、五代道州县宋、辽金路州县元、明、清行省道府州县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等级第一级:城周50 里 如北京、南京、凤阳(明中都)第二级:25 里城周50 里 如西安、苏州、成都、太原第三级:10 里城周25 里 所有省会第四级:5 里 城周10 里 所有府州城(天津)第五级:城周5 里 全国各级县城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特点(三种主要类型)政治中心: 都城、省城商业中心:军事中心:都城建设:隋大兴唐长安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模式:新建都城依靠旧城建设新城在旧城基础上扩建规划意匠:1,贯穿城市的中轴线2,严整的道路系统个组群布局3,城市的层次,立体轮廓高低错落4,城市绿化三,汉长安先宫殿后城墙,宫

44、室区与居民区杂处,武帝后南加礼制建筑汉长安是在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之后,汉高祖建造未央宫由此导致了城市布局的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侧东南、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城市陵邑闾里与里坊制度,西汉长安与 160 个闾里,每一闾里设“群室” ,控制居民,由于长安先营建宫室,迁就地形,所以闾里杂处于宫阙和官署之间,无明确分区。四,曹魏邺城(布局了解)第一个礼制城市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位于北部中央南北轴线上,与南部居民区分区明确。采用 T 型交通,交通方便主要问题:北面防御和供水五,东晋 南朝建康两晋,南北朝:继承东汉洛阳和汉末都城的规划儿发展,宫室建在都城中心偏

45、北处,构成以皇宫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布局。选址依山傍水,形式险要,龙盘虎踞利用地形,尊重自然,城墙曲折,以山为阙。六,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七,宋东京总结汉末都城, ,北魏洛阳,东魏邺城的经验在宫室对称的原则下分区明确,街道整齐旧城扩建,彻底废除里坊制里程碑式,建筑转为沿街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城市东京有三重城,每皇城墙外都有护城壕环绕宫城位于内城中央偏北,每面一座城门内城东北隅大型园林艮岳变里坊为“厢”把若干街巷组成一厢,每厢又分为若干坊为了防火,城市建有若干望火楼,并在各坊巷设置军巡铺屋,开辟了先河。八,元大都大都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攻守兼备皇城在大都南部中央,皇城南部偏东为宫城“坊”仅是行政

46、管理的单位,不同于汉唐长安那样封闭的里坊排水系统全部用砖砌筑,干道与交通分工明确,计划性很强“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位于皇城之外)宫城:每座殿分前后两部分,中间用穿廊连接为工字型殿,前为朝会,后为居住,殿后建有备阁。九,明清北京城市规划范围不只是城埠之内(景观系统工程局限于城) ,而包括很大地方,如长城、漕运、陵寝(如十三陵,其作用是 a,陵墓;b,军事要塞,保卫北京)皇家园林,南苑,相当于北京城的 34 倍,西北部建立大量皇家园林,私园府邸园林。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为加强京城的防卫和保护城南的手工业、商业区,于城南加筑一个外城。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

47、想,宫殿建筑集结于中轴线上。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严重阻碍了东西向的交通。街道,内城街巷,大体沿用元大都规划,分布于皇宫衙署两侧。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一条自崇文门起,一条自宣武门起,直达北城墙,北京的街道都与这两条大道联系在一起。大干道如脊椎,形如栉比的胡同分散在干道两旁,在胡同之间再配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次要干道,这种布局在平面构图上基本是相互垂直的方格形,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街道传统的规划方式。居民饮水主要依靠人工凿井,按人口密度,街道大小,每条街内分布着不同作用的水井。补充:北宋的街坊制和元的胡同制的区别街坊制:北宋中期后,东京取消用围墙包绕的里坊与市场,为了便于统治,

48、把若干巷组为一厢,每厢又分为若干坊。据记载,东京城内共有8 厢,121 坊;城外 9 厢,14 坊。胡同制: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 25m,胡同宽67m,胡同皆东西向,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 50 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里坊制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十,明南京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三大功能划分:城东宫城区;城南居住区、商业区;城西北军事区“左祖右社” “中轴线”明清两代都城布局的范式的形成“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故宫的建筑成就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全长 1700 米。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台基高度、屋顶)重檐庑殿: 太和殿 乾清宫重檐歇山: 保和殿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 文华殿 武英殿单檐攒尖: 中和殿单檐悬山:单檐硬山: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