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 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4、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5、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1848 年 2 月的发表6、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精神何者
2、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实践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5、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
3、实践6、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7、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8、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10、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作用1.同一性的作用: (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3)规定在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2.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
4、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 矛盾的共性和特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认识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
5、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3、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4、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16、量变和质变及辩证关系:(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更,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端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6、(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是实质是“扬弃” ,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8、意识的作用及其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9、唯物辩证法的特征:联系发展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2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1、事物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7、第二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5、为什么理论
8、认识要回到实践:(1)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3)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6、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
9、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6、真理的特点: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8、真理与缪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表现:(1)真理与缪误是对立的(2)真理与缪误又是相互联系的(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缪误的斗争来实现的(4)真理与缪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会转化9、为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来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本性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0、价值的特性: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11、认识的两次飞跃:从实践到
10、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12、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决定因素: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主导因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11、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6、生产力要素:(1)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劳动者 (4 )科学技术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8、生产关系的划分:(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其包括:1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
12、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 产品分配关系(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1、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
13、财富,对社会发展其积极作用,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2)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鲍威尔:唯心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1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2)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3)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1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受社会历史条
14、件制约包括:(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精神文化条件15、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1)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2)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第四章资本主义萌芽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
15、系。(1)对立:二者不可兼得。(2)统一:商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两个价值两个因素。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3、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与一般的商品不同5、社会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6、生产商品劳动:(1)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7、根据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8、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表示9、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
16、累10、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1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12、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3、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消极影响: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
17、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1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15、资本积累的原始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16、商品经济生产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7、商品的二因素:(1 )使用价值 (2 )价值18、马克思从简单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19、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动力=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m/VM:剩余价值率 m:剩余
18、价值 V:可变资本20、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交换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1、价值分配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2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23、劳动价值的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按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本身的价值更大。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19、,货币就变成了资本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24、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1)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2)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25、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制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格。26、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7、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28、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
20、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2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30、当剩余价值转变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3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群众的购买力不足;两极分化严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32、基本矛盾具体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俩个阶段:自由竞争资
21、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主要形式有哪些?(1)国家所有直接经营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有企业(3)国家调节和控制下的垄断资本(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
22、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主义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1)是借贷资本的输出(2)是生产资本的输出(3)是商品资本的输出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
23、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科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3)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没有改变
24、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阶级地位。(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7、商品基本矛盾表现:(1)商品挤压过剩(2)比例关系破坏8、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的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2)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3)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9、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中的统治主要
25、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第六章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 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20 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2)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
26、些?(1)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受哪些制约?(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的特点(1)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2)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