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读人间词话 (二 ) “造境”和“写境” 王国维在词的创作过程中把境界区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写境”即为写实之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此为境界说的第二 层含义:情景须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而“情真”尤为重要,
2、因为“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文学小言)。总之,作品的“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有“真景物、真感情”,这才可谓有“境界”。 方士庶天慵庵随笔里曾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 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所谓意境者,道唐张璨有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心源相凝,鸢飞鱼跃,虽是为画一道,然诗词曲赋莫不如此,游心所在,平仄拗救,天人一体,论其何哉? 词人者,不失
3、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 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 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 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联系王国维词作来看,他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观堂外集苕华词又序中,王国维说,真正的大诗人,“又以人类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这种感情出自诗人“自己之感”,又和人类的基本普遍感情相通,是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以血书者”之感情。这才是王国维向往的最高的“真”。只有具备这种“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有无“真情”、“真景”,是乃“有境界”与“无境界”之圭臬。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 “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乃是硬伤。意境便在有无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