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doc

上传人:精品文库 文档编号:9520039 上传时间:2019-08-1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4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4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4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4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逍遥游(节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二、 教法运用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

3、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三、 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4、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 物种起源绪论说课稿本课是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多为说明文,重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学生学会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

5、神。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 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 整理,回答:.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一、导入新课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的一句名言。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所阐述的观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二、解题: 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2

6、关于物种起源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三、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2、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四、研读课文1理清文章思路 、 【指导学法】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a/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b/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c/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d/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14) 第二部分(5-9)介绍著作内容及进化论的基本观点。2、阅读 1

7、-4 节【筛选出能概括第 1 段主旨的中心句】【阅读第 2 段,思考: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态度?】3、阅读 5-9 节第 5 段的关键句是-?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4、品味语言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分析文中典型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神

8、表现作用。五、科技类说明文阅读训练(补充) 巩固训练,培养筛选归纳概括的能力。六、课堂小结: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充分显示达尔文审慎的科学态度。六、布置作业 七、 【板书设计】整理成书的过程()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第二部分(5-9)介绍著作内容及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荷塘月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荷塘月色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

9、人向往,诱人探究。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一、说 教 材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

10、究”的学习方式。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高中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荷塘月色写于 1927年 7 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

11、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学法指导: 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概括为一句话: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二学时,五个步骤讲析。(一)情景导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利

12、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初中时学过抒情散文春的欣赏,过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从而引出本次课荷塘月色 。这样设计导语,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抒情的格调为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况,互相补充资料,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地求知欲,为课文教学做了情感铺垫。简介背

13、景时让学生知道本文满载着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知识铺垫。(二)整体感知在音读、意读后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听。 。 。 。 。 。这样学生阅读有了遵循,诵读有了美感。(三)精读品析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在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设疑: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学生思考后,播放课件,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完成环型层次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清思路。 。 。讲解。

14、 。 。这个设计遵循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了铺垫。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请学生朗诵四、五、六自然段点评后设疑:你能给自然段起上名字吗,请说一说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在学生回答后向他们展示第四个自然段的板书,作必要地牵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写了这样一些景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叶颤似电、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绘出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为增加兴趣,设计为向学生“求助” :你能帮我完成五、六段的板书吗?分组讨论派代表板书, 完成后看课件弥不足。这是第。 。 。 。 。 。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

15、、相互启发,就形成了多维态势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最后我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告诉学生本文抓住素淡、朦胧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荷塘月色,并强调“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至此第一学时结束。(四)欣赏体味是在第二学时完成的,首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接着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诵,感受荷塘月色的宁静美、朦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之美。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几段,从而完成了学生从意会“美”到“言传美”的过程,我

16、会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仅举几例:1. 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地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明确:“羞涩” 本来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含苞欲放”只是客观地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

17、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以下所启发引导(ben 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 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2.作者“颇不宁静

18、”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五)拓展迁移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 。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 、 一封信 、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孙绍振的超出

19、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 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 2. 写一篇描写校园景物的短文; 3.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

20、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小结。五、小结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高中生的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说教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开端,对整个

21、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沁园春长沙不是开端的开端,它是#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在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而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应很好的处理。说教法一、课前预习要求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把握词中的关键词句。2、初步思考这首词不达意描述了几幅画面,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整体印象,避免将词理解得走离破碎。二、课堂

22、教学环节1、导入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目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处生万端感慨。月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如曹操有“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概论,杜甫有“无边落木萧一下,不尽长江滚来”的吟诵,#的沁园春长江一词更是其境界宏阕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为了更好的进入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可用图画,书法作品或者乐磁带等引领学生走进课文。2、赏析整首词分上下两阕,用四幅图画在一答之间展现#宽广的胸襟,无畏的气慨和博大的意境。三、研究性学习秋之歌咏,古今不绝;对于秋的情结,也视各人不尽相同,那么,诵学生以我心中的秋色这题写一篇精短散文。沁园春长沙(1925 年)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

23、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3、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拔串联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的诗词向来以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著称,今天我们就他的沁园春长沙中去感受一下这种宏大的意境, (板书文题)二、教师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四、赏析课文 (课件)1、问:上阕描绘了

24、几幅图,请给他按上标题。2、赏析上阕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上阕揽景兴怀,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道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就是#笔下的“独立寒秋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舟可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此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 ,一个“尽染” ,

25、泼墨淋淳,气韵酬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的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 数,然后即遗山 而 江色, “漫江碧透” “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 然奋进之趣。写景至此,可亩备矣。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 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是从诗经早麓 “ 飞 天,鱼 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 然于目,为我们表现一幅

26、景式的湘江秋景图。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湘江秋景图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动俯察:鱼翔浅底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写道:“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 “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为之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 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 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到这里,已近上阙尾处,作者锋陡转,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7、, 这三句慷慨之情喷涌而出,虽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的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以写出如此豪迈慷慨之语来的,作者看着这湘江秋景,不禁发出凝问?谁主沉浮,谁掌握领导权呢?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下阕1、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2、赏析上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 “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 ,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

28、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百侣”照应上阕是“独立”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 。恰同学少年, 激扬文字,风华正茂; 粪工当年万户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 “正茂” “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

29、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慨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 “遏”字,遏 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

30、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峥嵘岁月图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全词共描述了四幅图景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沁 远眺:万山红扁园 层林尽染 静 问:春 湘江秋景图 近观:漫江碧透 谁主沉浮长 百般争流 (景中寓情沙 仰视:鹰击长空 动 情中显志)俯摩:鱼翔浅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峥嵘岁月图 答: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同学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少年布置作业:秋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

31、:秋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精短散文。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教学目的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了解孟子二

32、、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第一 读通 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 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 2.解释加点词语 3 翻译句子第二 读懂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三、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颟顸。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四、面对这

33、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在此基础上,引导(ben 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五、布置作业。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4、。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

35、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二、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三、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的

36、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四、诵读领悟。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部分内容。五、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

37、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以天下为己任。 ”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 “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六、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七、课后作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梁惠王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接受他的主张,并理解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材料见教学步骤三)2.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

38、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第十四) 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再别康桥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

39、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 点拨法

40、展开联想,拓展思路。3 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三、说学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四、教学程序: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具体分为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

41、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自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诗歌基本感情,然后讨论交流,说

42、出诗歌感情基调以及朗读时应保持怎样的语调和节奏。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总体语调:舒缓 低沉节奏:轻柔 和谐(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从分析意象出发,指导学生边读边悟情。1、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那么这首

43、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

44、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又“不能放歌” ,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初载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45、吸烟与文化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

46、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 ,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 ;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四) 、作业布置: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

47、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单元教学理念: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 一、地位

48、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课,也就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老版本教材却将此课安排在第二册。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重在“整体感知” 、 “理清思路” 、 “概括要点” ,第二册将“筛选信息” 、 “研究探讨” 、 “分析评价”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点;从这个角度上看,教材对散文的鉴赏要求有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 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整体感知”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 、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