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13561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 作者:阜新市志副主编 王紫晨 第一讲:仕么是地方志? 国务院二六年五月十八日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第一个问题,地方志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

2、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由此可见,地方志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狭义的地方志是指地方志书。“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本讲座所讲的地方志,是狭义的地方志,即地方志书。第二个问题,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讲地方志的起源。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周朝建立后,分封了许多诸侯。各诸侯国出于加强自己统治的需要,均设置史官,随时记录本国发生的事件和统治阶级的活动与言论等,并编纂成书。晋乘、郑志、

3、鲁春秋等即是由史官编撰的具有史志性质的国别史。地方志还导源于地理书。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由于生产的发展,活动地区的扩大,地理知识日渐丰富。随着水陆交通和商品交换的发达,经济上呈现统一的趋势。政治上大一统的趋势在酝酿之中。由于诸侯们在2不断发生的战争中,需要了解本国(本地区)的地理状况和他国(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于是出现了一批总结前人积累起来的地理知识、记载全国地理情况的著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山海经和禹贡。地方志的起源与古地图也有密切的关系。周礼、尚书、诗经、管子等书中,都有关于地图的记载。我国地图的出现年代很早。据考证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地图。地图上标明了行政区划、山脉、土地等情况,

4、始于汉唐的地方志种类之一的“图经”,就是由古地图发展而来的。直到现在,地图仍是地方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导源外,一些古代经典如周礼等,对地方志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周礼也称周官,近人根据出土文物考定为战国时的作品。周礼主要记载周王室官制。周礼分地域记事的特征,是后世方志的基本特点。据考,周礼是最早出现 “方志”一词的古籍。如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 掌四方之志” 。周礼地官 诵训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后人在追溯地方志渊源时,每每谈及此书。其次,讲地方志的发展。春秋战国至清地方志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随着历代政治、经

5、济、文化的发展,这三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间的融合兼蓄。其间,由于各自的发展,形成了地方志的不同形式;由于相互融汇,又逐渐使三个方面的特点融为一体而成为形式完备的地方志。宋代是地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此期,不仅修志的组织形式和规模超越前代,地方志数量大增,更重要的是,地方志在体例上突破地志、地记等形式,逐步趋于定型。曾经盛行一时的图经已逐渐被“志”所替代。从此以后,地方志(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 的注册用户名。)进人成熟阶段。以前的地方志多详于地理,略于人文,或专记某一方面。太

6、平兴国年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200 卷,突破了旧志的框框,除仿效元和郡县图志门类外,增加姓氏、人物、风俗、土产等数个门类,特别是因人物而详及官爵、诗词、艺文。自此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将记地与记人、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体例也大为改变。这一重要突破,使地方志由地理范畴迈向了史学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志的价值,影响了后世地方志的发展。3元代,地方志继续发展,不仅种类有所增加,而且体例更为完备。元代在地方志编修方面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修了一统志。明代地方志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数量、种类大增,而且体例更加完备、体裁更加丰富,且定期纂修,在全国各地已成制度化,客观上为清代大规模修志奠定了基础。清代,国家

7、统一,经济、文化一度繁荣,地方志的编纂也进人兴盛时期。此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志,一批著名学者参加了地方志的编纂和地方志理论的研究。此期的地方志体例较之以前更加严谨,特别是章学诚创立的“ 三宝体 ”,成为旧地方志最为完善的体例。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内忧外患频仍,但民国时期编修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未因此而中断。民国 16 年至民国 26 年,全国共编修及刊印志书 626 种,约占民国时期修志总数的 29强。其中尤以民国 25 年为盛,这一年有 87 种志书问世。此期是市志的创始阶段,修有首都志等市志 5 种。这 10年间,还是省级通志编修的重要时段,民国各省通志主要成书于此时。抗日战争爆

8、发后,国民党统治区修志活动较抗战前大为减少,但并未完全停顿。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全国共纂修和刊印方志 219 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民国 35 年 10 月重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规定凡未设修志馆的省、市、县,应设文献委员会,具体负责修志。解放战争时期,浙江、云南和台湾均开展了通志的编修工作。从民国35 年至民国 38 年,全国仅修成志书 105 种。民国期间,全国共修志 1571 种,其中省志 45 种、市志 12 种、县志 1074 种、镇志 50 种、乡土志 124 种、关卫志 3 种和各种志书资料长编、调查资料、概况 259 种。最后,讲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的编修。一是修志的兴起

9、与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编修新方志被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1956 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列为 20 个重点项目之一,计划在 10 年内全国大部分县市编成新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组建了中国地方志小组,具体指导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1958 年 3 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修志。8 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把关于各地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4,做到古为今用。”10 月,中国地方志

10、小组起草了新修地方志体例(草案)。第二年 6 月,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交流会,周恩来总理到会,询问全国地方志的编纂情况,并要求档案部门要把旧方志都收集起来。到 1960 年 6 月,全国共有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和 530 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1961 年 3 月,中国地方志小组发布新修地方志提纲草案。1963 年 8 月,中央宣传部批转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科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呈报的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据 1960 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250 个县完成了志书初稿。此后至 1966 年,又有多部志书成稿问世。这一时期的志书,一般都记载当地的自然、政治、历史、经济

11、、文化、名胜、风俗、人物等内容,着重反映当地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解放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期的志书过多地记载了阶级斗争,在资料方面也存在不实之处。1966 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修志工作被迫中断。二是新时期的修志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进行“ 四化 ”建设,需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需要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地情。而作为地情载体的地方志,自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向有关部门呼吁修志。1979 年 8 月,湖南省率先成立省志编纂委员合,重新开始编修湖南省志。1980 年 1 月,

12、黑龙江呼玛县志在内部印刷发行,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成的第一部新县志。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4 月,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到会作重要讲话,指出:地方志的资料要收集,要保存,要研究;要继承编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编写地方志。这年,中国地方史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湖北、山西、上海、贵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史志编委会或省志编写筹备组。1981 年是修志工作的重要年份。黑龙江、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安微、河北等省和太原、贵阳、济南、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相继成立修志机构。7 月 15 日,胡乔木又对地方志

13、工作作出指示:“新地方志要比旧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7 月 15 日至 8 月 1 日,中国地方志史志协会暨首届地方史学术会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会议通过了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书,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等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全国地方志学术会议,它对于新编地方志工作的普遍开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也因此而成为当时指导全国修志的中心。至 1983 年初,全国已有 15 个省(区)、44 个地区 53 个市,1003 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鉴于新编地方志工作已在全国普遍进行,1983 年 1 月 26 日,中国社会科学(以上显示的仅

14、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5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 的注册用户名。 )院向中央书记处呈递了关于恢复地方志小组工作的请示报告。经中央同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 4月 8 日成立,具体负责领导全国的修志工作。这月下旬,全国地方志规划会议在洛阳召开,地方志列人国家“六五 ”计划重点项目。 9 月 27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 43 号文件,批转中国社科院党组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地“应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好规划,建立和健全精干的机构,配备好人员,抓紧开展这一工作”。1985 年 4 月

15、,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所颁布的第一个法规性地方志文件。同时,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社科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从此,编修地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务建设和文化建设正式列人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从 1980 年至 1985 年,其主要工作是理顺体制、建立机构、配备人员、训练骨干、收集资料、试行编纂等。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编修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第一阶段。从 1986 年起,全国的修志工作开始进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各级各类志书开始编纂初稿、审稿、定稿,并陆续出版问世。这是

16、我国修志工作的关键阶段。为确保新志书的成书质量,1986 年 12 月,经中央同意,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代表,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曾三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作工作报告。胡乔木在讲话中,围绕提高新方志的质量问题发表了极有见地的指导性意见。这次会后,各级史志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在确保志书质量前提下,加快了新志书的编纂步伐。为展示新时期我国修志工作的巨大成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 1993 年 3 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既向世人展示了新时期修志的巨大成就,又鼓舞了广大修志工作者

17、的士气,促进了志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工作步伐的加快。1996 年 5 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了与会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李铁映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新编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到“一纳人、五到位”。所谓“一纳人 ”,即各级政府要把史志工作纳人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作为政务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经常研究和过问;所谓“五到位 ”,即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包括职称)到位、条件到位。鉴于在6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志书已出版问世,其中有些新志书在 80 年代中期就

18、已出版发行,为保持地方志工作的连续性,李铁映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修志开始之时。全国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我国新方志的编修工作已进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修志工作的基本特征是:绝大多数地(市)县两级志书已先后正式出版,省志编修也进入收尾阶段。随着新世纪的临近,第一届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历史任务将圆满完成。与此同时,续修,即第二届编修新方志的工作被提上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三是新方志编修成果。经过近 20 年的辛勤努力,我国的新方志编修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级志书的编纂成就斐然。到 1999 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志书已出版 1284 部(卷),占规划编修数的

19、 52. 7;地区(自治州、盟、市)级志书已出版 176 部,占规划编修数的 58. 9 写;县(市、旗、区)级志书已出版 1961 部,占规划编修数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 的注册用户名。)81;省、地、县三级志书全部编竣出版。据初步统计,截至 1999 年,全国已出版的志书总字数达到了48. 3 亿字以上。各级各类专业志、部门志及乡镇志的编纂硕果累累。十几年来,不少部门和单位在为三级志书提供专题资料和分志文稿的同时,还利用征集到的丰富资料,编辑出版了一批专业志、部门志和乡镇志。这批志类丛书的问世

20、,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大大丰富了新方志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999 年,全国共编辑出版各级各类志类丛书 4 万余种(西藏资料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截至 2005 年底,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列入)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已出版 5000 余部,出版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 4 万多种。全国地方志机构还出版省级年鉴 31 种,市级年鉴 208 种,县级年鉴 406 种。新编地方志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 2005 年底,我市已编修阜新市志1 部 4 卷,450 万字;编纂阜新年鉴20 部,1600 万字;编修

21、县区志、部门志、专业志 30 部,1500 万字;编辑出版了阜新概览、阜新大事记、阜新解放五十年等其它地情书籍 10 余部,并且质量较高,其中有多部志书年鉴及地情书在全国、省、市获奖。这些修志成果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了阜新的自然、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情况,填补了我市史志方面的多项空白。同时,通过修志编史也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增加了阜新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城市的层次和品位,充分发挥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7第三个问题,地方志的性质、特征与功能首先,讲地方志性质。地方志性质,从古到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地方志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地方志逐渐地

22、发展。其特征或性质也不断发生衍变。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志内容广泛,涉及学科众多,使研究者常偏重地方志特征的某一方面,而导致以偏概全或有失偏颇的“地方志性质”观。地方志性质对地方志的内容、体例、特征,以及编纂方法都有着内在的规定性,有什么样的地方志性质主张就产生什么样的学派和志书。因此,地方志性质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立足点,又是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南,无论是从事地方志理论研究,还是从事修志实践,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地方志性质,进而科学地指导地方志研究与志书编纂。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也不断变化。地方志性质,有地理说,历史说,史地两性说,资

23、料书说,地情书说等等,在一定历史时期都是大体适用的,只是到了社会发生变化,地方志内容变得丰富时,旧有的认识就存在局限性了。地方志各时期的性质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它难以解释宏观的地方志发展史。经过多年的修志实践和理论探讨,关于地方志性质,目前为大多数学者和地方志工作者所接受的共识是: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一条法规,明确地说明了地方志的性质。地方志记述的内容是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

24、历史与现状,本质特征是资料性文献,讲文献,就是特别强调资料的科学性,即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 的注册用户名。)8料的表现形式不是单纯的堆砌与汇编,而是对资料进行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统属合理的著述。资料与著述是辩证统一的,是丰富的资料与科学的著述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讲地方志特征。特征是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征状。性质决定特征,特征体现性质。地方志的特征:一是地方性。地方性又称区域性,是地方志的主要特征。地方志是以特定区域为记叙空间范围,具体包括 4 个方面:1以“ 行政区

25、域 ”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一统志、州志、府志、省志、市志、县志、区志、旗志、乡志、镇志、村志等。2以“ 自然实体 ”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山志、河志、江志、湖志、海志等。3以“ 社会实体 ”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厂志、站志、所志、校志、院志等。交通志属于这一类。4“ 建筑物体 ”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楼志、亭志、阁志、寺志、塔志、堤志、坝志等。公路志属于这一类。这 4 个方面可以囊括所有的志种,它们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地方性突出,一般来说不得“越境而书”。在地方性这一点上,新方志与旧志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天编纂的新方志,就是要以志书断限内的现行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

26、越境活动越来越多,如在外地甚至海外的经贸活动等。如果我们不记述这些活动,志书的内容就不完整,也缺乏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对发生在境外的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也应予以记述。对驻本地而非本地所辖的企事业单位,也应详略适当有联系地记述。二是广泛性。广泛性,又称综合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纵涉古今几千年或几十年,横涉各种门类,包罗万象,资料全面、系统、丰富。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上限追溯事物发9端,下限至 20 世纪 80 年代或 90 年代不等,门类划分更细,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广泛。如新修阜新市志)400 万字,分 4 卷,内容全面系统。地方志的广

27、泛性、综合性,还体现在新方志吸取了各行各业、各种学科最新的成果,正所谓“方志走向百科,百科走进方志”。三是资料性。地方志界普遍认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资料性是地方志最本质的特征。地方志以资料见长,其编纂目的,不是象史书那样直接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是以丰富的可信的资料全面反映一个区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各门学科和社会各部门所用。因此地方志采用的是朴实的记述体,是非褒贬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地方志的资料讲究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主要的门类,主要的历史线索,起始发端,中间重要的转折、现状,都应大致不缺,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四是真实性。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

28、作条例第六条指出:“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地方志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为人们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地方志资料之所以真实可靠是因为:第一,地方志的资料来源于原始档案的文献。官修的性质,使编纂人员可以获得官方的档案文件、金石碑刻等第一手资料。第二,地志书是官书,由各级地方政府主持,要经过上级部门的严格审查,资料是经过层层把关的。第三,地方志是本地人记本地事,时间相距不太远,其见闻比较确切,符合当地实际。第四,志书所记载的资料既要丰富,又要实事求是,严加考证,去伪存真。五是连续性。地方志的连续性特征,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具

29、体表现。每当政局稍有安定,当政者就要提倡修志。唐朝规定,各州郡 3 年编一次图经,后改为 5 年。宋沿袭唐制,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九域图志局。元朝首创一统志,明、清三修一统志。清雍正年间又规定一统志 60 年修一次。民国 18 年(1929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了 修志事例概要22 条。抗战胜利后,又颁布了地方志纂修方法)9 条,规定省志 30 年修一次,市、县志 15 年编修一次。10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条指出:“地方志书每 20 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

30、。”地方志连续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区历史的全貌,资料系统、全面、完整,人们可以从中了解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演变。六是独特性。地方志的独特性,表现在地方志的编纂体例上。编纂体例是指地方志的体裁、结构和章法。地方志体例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事以类聚,横排门类,纵述事实;二是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七种体裁各有所用,相互补充。这种独特的体例,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地社会和自然发展变化的情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基本符合地方志特定的内容需要,能够使志书内容与形式达到辩证的统一。地方志编纂体例的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著述的一个显著特征。最后,讲地方志功能。对地方志功能的提法自古

31、至今不下数十种,但归纳起来,即 1986 年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年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的“ 资治、教化、存史” 。古人的资治、教化功能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资治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是宣扬三纲五常,表彰忠孝节义,宣传封建礼教。随着历史的进步,地方志内容的更新,“资治、教化、存史” 功能有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资治” ,就是利用地方志的资料,为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教化”,就是利用地方志资料,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存史”就是利用地方志积累的资料,为编史服务,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一是资治。地方志的资治功能,是指地方志是地情

32、全面、系统的反映,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从当地实际出发,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历代当政者对志书的资治作用是非常重视的。旧社会不少新官到任首先是“览志书” 。11毛泽东同志特别喜欢看志书。在战争年代,每打开一个县城,毛泽东总喜欢找当地的县志看看。1941 年(民国 30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建国后,毛泽东更关心地方志。1958 年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同志。邓小平同志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是四化建设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

33、上海工作时曾指出:“编修新方志,为我们党政领导提供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推动改革开放,振兴、建设上海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志对政府各个部门的资治作用,也十分广泛。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中列举了保护自然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开发地下资源、恢复传统产品、发展农副业生产、规划城乡建设、开展外贸业务、引进科技知识、推广计划生育、开辟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落实党的政策、调解土地纠纷等 13 个方面。如北京大学地理系以泰山志资料为基本依据,完成了“泰山风景名胜资源综合分析与考察”的课题研究,获 1989 年国家建设部科技一等

34、奖。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一些客商每到一地,往往要索取和购买当地的志书和年鉴,以加强对投资环境的研究和了解。同时,很多地方的党政领导也把本地的志书、年鉴作为珍贵的礼品馈赠给内外宾客,作为自我宣传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我市首轮编纂的地方志书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年来,不论是上级领导人来阜考察调研,还是国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兴业,有关方面都及时把阜新市志和阜新年鉴送给他们,作为最真实、最准确的地情说明书,(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_秘_书_网 的注册用户名。)加以了解和研究。据市志办统计,从 2000 年以来,

35、我市各级领导及有关方面要求市地方志办公室这方面赠书达 2000 余册。同时,市志办每年还要同全国 50 多个大中城市交换地方志成果,全国还有 30 多家馆藏购买阜新地方志书和年鉴。应该说,阜新地方志已经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二是教化。新方志的教化作用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上说:“新的地方志,是对广大市民,特别是对青年一代,进行坚持12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的、生动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它从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将使人们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36、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三是存史。存史功能是地方志“与生俱来” 的,是指地方志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由于地方志记载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资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能发挥提供资料,以备参考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后人编写史书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资料。因此,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的伟大事业。第二讲:地方志的编纂方法第一个问题,地方志的编纂原则一、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志书都是依据行政区域为范围,记载一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能任情伸述,信笔漫写,喧宾夺主,越境而书。当然,为了交待背景或为了比较差异,或为反映本地

37、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和与外地的联系,并不排除有针对性地引用外地的资料。这种引用的资料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记述本地人、事、物的需要,为了记述的深度和提高著述质量的需要。但这种引用必须有量的限制,选材要精当,记述要简明,在总体上做到不越界,不过境。这就要求方志编纂者在实践中,要高瞻远瞩,统观全局,纵横比较,认清地情,把握特点;在具体写作时,做到严肃严谨,举笔若鼎,字斟句酌,切实注意遵守志界,不越境而书,使所修志书真正成为“一方之实录” 。二、横分门类,纵向记述志体与史体不同,在编纂形式上,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史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而志体却要求

38、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志书在横排门类过程中,一定13要严格区分各类事物的性质和遵从科学分类原则,在纵向记述上,应注意:.纵述不宜溯源过远,而应侧重断限以内,需要上溯的则上溯;切忌纵列文件,而应纵述事实,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主线,突出主要;不要逐年记述,而应纵述演变,写好事物的量变、质变和盛衰起伏,切忌流水帐的逐年资料罗列。横分纵述的方法在认识与反映事物本来面目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即能较科学地反映同一门类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同一门类事物间具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此原则充分体现了地方志的编纂个性,以

39、及它别具一格的编纂风貌。横分门类、纵向记述是地方志编纂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但由于地方志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在记述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事物时,应灵活掌握这一原则,做到宜横则横,宜纵则纵,以横为主,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结合,使篇目既符合志体,又利于把内容写清楚。避免过分强求横分门类,纵向记述,而导致记述事物的整体性较差和交叉重复等现象。三、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是拟订续志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地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全”字。所以称它为“ 一方之全书” 。它所记载的是一地、一行业之全貌,举凡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无一不在方志记述范围之内。特别

40、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在拟订续志篇目时务必深人研究,熟知地情,做到尽其所有,广辟类目,注重科学,也就是务必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是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为“一方之全书”,又是“一方之全史” 。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包括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与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应加以克服。四、以事系人,生不立传以事系人,生不立传是在地方志中如何休现人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以事系人,即因记述某一方面或某一事情的兴衰始末时涉及到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类人物的

41、写法。它是编修地方志时,处理人、事入志,特别是在世人物入志的基本原则。要求记人时只记述其与此事有关的一些内容,而不是评价其全部历史(这是人物传的内容)。以事系人不是事事系人,人人都系,它只能系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在14三个文明建设中有突出成绩的在世人物和其他人物,而且是以起过积极影响的杰出人物为主。具体地说,主要系以下 12 种人:创始人;主要领导人;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杰出的理论家、科学家;行业名人;能工巧匠;创造、发明的研制者;各种重大奖励的获得者;先进模范人物;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已定案的有重大影响的反面人物;具有说明事物原委、全貌的当事人等。以事系人常用的方法是水乳交融法,

42、就是把人与事、人与物揉在一块记述,人随事出,人随物出。传记是记载本地已故重要人物一生事迹的文章。1998 年 2 月 10 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就此作了明确规定和强调:“在世人物不立传,凡在世人物确有可记述的事迹,应在有关篇章节目之中予以记录。”“人物志要坚持生不立传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 的注册用户名。)原则,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入志”。五、述而不论,寓论于述这一原则是指志书记述要忠于事实,不加分析评论,不直接作褒贬之说。虽不直接闸明观点,但要寓观点于资料的

43、记述之中,用翔实的资料来说话,用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资料来体现正确的观点。这一原则,是由志书的资料性、真实性和著述性所决定的。我们讲述而不论,主要是针对志书的主体部分,即“记” 、“志”、“ 传”三体裁而言的。这一部分的任务是把一方的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情况的历史和现状客观地、真实地记载下来。就志书整体而言,议论是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序言、概述、简述、编后记。志书的议论是为了总结事之成败,评论人之善恶,反映编修者的见解和旨趣等,它是主观的;而志书的史事内容是客观的,议论是以客观记述史事为基础的,在志书中客观的记述和主观的议论要严格分开,不宜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但又要与所述的史事

44、紧密相连,切忌离开所记史事而空发议论。志书的议论要精当简明,只能据事而断,作画龙点睛的点评性议论,决不用推理性的长篇大论。否则,就会失去志书的特点。六、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列的时代感,时代性是地方志在时间方面的重要特征。不同时期编修的地方志无不体现着时代的气息。如首届志书中都体现了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工业,15由传统生产方式走向现代生产方式的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等时代特点。续志的时代特色就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等。地方志要保持旺

45、盛的生命力,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幅员广阔,地区性差异很大。编写地方志时,应注意挖掘本地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与外地的不同之处,予以详细记述,同时又要很好地突出一个地方的整体特色,地方上特有、特多、特好的事物必须浓墨重彩予以记述。如:阜新续志,就要突出“经济转型”,进而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沉陷治理”等。反映地方特点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单独立志法。即对一地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事物立专志记载。二是升格法。即对一地有特殊地位的事物,由目升格为节,或由节升格为章加以记载。三是排列优先法。即对有一定优势的事物在排列顺序时,优先排列。如农业志排序应为先种植业再养殖业,有的地区养殖业地位特别

46、突出,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小,设置篇目时可先排养殖业,再排种植业。四是浓笔重墨法。即对有一定特点的事物,记载时可适当加大篇幅。采取上述方法反映地方特点时,要注意不可滥用,要避免造成篇目结构混乱和内容归属失当。反映专业特点为编纂新方志“三突出” 原则之一。专业特点也叫行业特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一地独有的行业或与外地相比占有优势的行业,如阜新的煤电工业、杂粮加工业、玛瑙加工业等。反映这类行业特点可考虑采取列专志法、升格法、优先排列法等。二是指一地内部各行业之间相比较各自具有的特点。反映这类行业特点一要采用浓笔重墨法,二要采取“详独略同”法,即对有特点的东西详记,对有共性的东西简记、少记或不记

47、。第二个问题,地方志的篇目结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 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式上不强求一律。”篇目结构是地方志的框架,好比建造高楼大厦的蓝图是工人施工的依据。一个好的篇目结构,是一部志书成功的首要条件。否则,资料再系统,文字再流畅,志书也因其貌不扬,归于失败。主编和编辑要成就一部志书,首先要在篇目结构上下功夫。16一、篇目的基本要求篇目的基本要求是: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归属得当,排列有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时代鲜明,特色突出。所谓门类齐全,就是自然、居民、社会各

48、个方面不缺项目,或称横不缺项。分类科学,就是对门类的划分要有科学性,属于自然地理门类的要按自然学科的要求划分,属于人和社会门类的要按社会分工来划。这个社会分工主要指现在的社会分工,同时也要考虑历史上曾存在的社会分工。归属得当,主要是指各个部类的内容不要交叉。我们过去甚至现在还有一些部门是小而全,如企业有公安、有诊所、有学校等,但志书编写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志书,不能这样编。公安归公安系统、诊所归卫生系统、学校归教育。要搞大而全,不能搞小而全。所谓排列有序,就是志书的搭配排序要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按逻辑程序排列。一般要求先自然、后居民,再社会。在社会中先经济、后政治,再文化,不能逻辑倒置。结构严谨,就是章节体就都是章节体,纲目体都是纲目体,不要混排。章节体不要有编没章,有章没节,以节或目为单位书写,不能以章为单位书写。附录或者列在最后,或者随文附录,二者只取其一,不要随文也附,最后也附,这样就显得乱了。层次清晰,就是层次要明确,不要令人分不清。同时要简,一卷本志书编、章、节、目就行了,不要再下分子目、细目,形成五六个层次,叠梁架屋。有些事物不太复杂的,也可以设编、章、节三个层次。时代特色鲜明,就是说志书是时代的产物,包括观点、门类、史料、文字,都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用时代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人,认识社会,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