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之 蒙古族,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2、“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蒙古族有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聚居或散居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蒙古族的语言文字,蒙古族的民族服饰,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牧民四季离不开靴,骑马时能护踝,失落马时可以脱镫。,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
3、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男子多喜欢兰色、棕色;女子多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兰、乳白。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兰等色。穿袍子最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腰带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半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显得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身
4、躯的苗条、矫健。袍子上扎腰带,为的是骑乘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同时冬天可以保暧,夏日可以防蚊。,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蒙古族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烤羊肉,奶豆腐,奶茶,奶皮子,烤全羊,马奶酒,炒米,蒙古包 蒙古包分两种。
5、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蒙古包,蒙古族风俗,春节(白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
6、与财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
7、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客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每年农历6月初 那达慕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
8、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马奶节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牲畜强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 每到这一天的清晨,牧民早早起床,穿上节日盛装,骑上膘肥体壮的骏马,或乘勒勒车、汽车、拖车,带上马奶酒等
9、食物到制定地点,照例要杀羊宰牛,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把肉。因为这是他们过节必不可少的物件。在此期间,当然也就少不了几个有资历的人的念诵赞祝词。 太阳升起之时,开始赛马。参赛马匹均为两岁小马,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同时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敬意。赛马结束,人们要摆开传统的盛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朗读节日的献诗,歌手纵情歌唱。此时,收获的喜悦,和饮酒、放歌、祝酒、祝顺交织在一起,寂静的草原仿佛也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跳起欢乐的舞蹈。当晚霞升起的时候,人们才载着节日的余兴,纷纷散去。,娱乐风俗 蒙古族传统的娱乐,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等。赛马、摔跤、射箭历史悠久,早在七百年前就闻名于世
10、。,马头琴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根琴弦由八十一根马尾制成。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一首欢乐悠扬的马头琴奏响时,常常引得人们歌声阵阵,笑声朗朗,那辽阔似锦的大草原,那彩云般的牛马羊群,即刻浮现在人们眼前,而一首优伤的曲调,又可以使人们黯然泪下,泣不成声。,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