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卷 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 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参考答案要点:正确(
2、2分)。意 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是客 观内容和主 观形式的统一。意 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 观的。物 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3.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
3、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 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 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 发生的,离开人的活 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5.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
4、善经营管理、提高 劳动生产力,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
5、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 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 性,又有相 对性。 “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 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
6、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 ,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参考答案要点:(1)思维的至上性是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 绝对性。思 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 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 历史条件、主 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 (2)思维的至上性
7、和非至上性是辨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3.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起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参考答案要点: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使商品生 产者在竞争中取 胜,并 获得较多的收益;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商品生产者就必须改进技术,降低生 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简述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二者联系:19世纪三大空
8、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提供了思想材料。二者区别:第一,世界观不同;第二,道路不同;第三,依靠力量不同。 三、论述题(20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当前社会某一方面的现实,论述中国社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本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给学生 较大的发挥空间。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只要答到某一方面即可,请各位老师从总体上给分。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 卷 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试题库和统编教材习题题,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
9、 )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1.“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 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 动,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 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只有 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 生提供了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只有通 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窗性
10、,才变成了现实 。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 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 经过 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矛盾的斗争性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
11、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人 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 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 观是唯物主 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
12、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5.“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商品的价 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 值规律。 “物以稀为贵”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 值;当供不应求是价格高于价 值。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参考答案要点:这段话揭示了自在世界和
13、人类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原理。人类世界是在自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 实践活动对象化的 结果。随着人的 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其间,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任何孤立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任何忽略科学技术在使自然不断人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2.怎样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参考答案要点:(1)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 发展和灭亡的 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14、 (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 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现代科学凭借科学 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3. 试述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参考答案要点: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 发的调节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使各部 门协调发展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竞争,不断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第
15、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条件好的、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可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 则少。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分配,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理论贡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历史局限性坚持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 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
16、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三、论述题(20分)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参考答案要点:介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简略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一些情况,特别 是17大的一些新变化。 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性,分析上 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的规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性。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17、正是遵循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两个规律。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A 卷 参考答案 (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1、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8、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2.仓廪实必知礼仪。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3.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 。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
19、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 ,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 ,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
20、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5.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
21、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请分析他的观点。参考答案要点:(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前提性因素。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方式。 (2)孟德斯鸠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3)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
22、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 2.联系实际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23、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参考答案要点:(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
24、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时代的局限性。参考答案要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
25、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三、论述题(20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现实,论述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本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要答到某一方面即可,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科学理论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等。答案中还应包含
2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联系现实。请各位老师从总体上给分。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 卷 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1.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
27、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 。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28、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 “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5.可变资本
29、,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 ”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参考答案要点: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30、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2.试论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理论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马克思哲学是在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 (2)社会的物质性的含义是: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尽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但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受社会实践所决定、所制约。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物质性的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一,克服了
31、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主义更完备、更彻底。第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结束了唯心主义在这一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社会历史学真正成为科学。 3.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
32、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参考答案要点:(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三、论述题(20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现实,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本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要答到某一方面即可。答案中还应包含和谐社会的内涵,并联系现实
33、。请各位老师从总体上给分。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卷 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正确。 (2分)这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 观点。社会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 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切理论上的
34、问题,都只有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实践的观点既能科学地解释被神秘化了的种种理论,又能在实践中找到产生它们的根源。 (参见教材 P29、P33)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答:错误。 (2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 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 过程形成的,在它 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 造新价值,更不能 创造剩余价 值。技术科学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 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
35、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参 见教材 P140、教参 P158-159)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正确。 (2分)意识能动性表现 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 世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实践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 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 趋势等等。后者主要是指 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案,把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 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为人类服务。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 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必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
36、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 (参见教材 P48)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答:错误。 (2分)金融资本并非银 行资本,而是工 业垄断资本与 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这是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大银行与大企业的金融联 系更加紧密, 产生了一种新型的 垄断资本。 (参见教材 P160) 5. 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答:正确。 (2分)要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 历史发展过程, 仅仅单纯 地看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不够的。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 发展包括各种 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带有人的意志的烙印,是个人意志“合力”作用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 们总是通过每一个
37、人追求他自己的、自 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 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 样作用的合力,就是 历史。人们的创造历史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引导的,人的主 观能动性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个人都是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个人不仅与个人之间相互作用,而且个人与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发生相互作用;当然,人们的意志不能否定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存在。 (参见教材 P111、教参 P125)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
38、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
39、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简述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答案要点 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 们在坚持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 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 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 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 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 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
40、解放出来,不断有所 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参见教材 P18、教参 P15) 2.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为什么说,分析事物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能看出事物存在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这其中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参考答案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矛盾的存在是既 对立又统 一。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
41、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 联结、相 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参见教材 P37-38) 3.试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下述观点进行简评:(1)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2)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参考答案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不是就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的问题。一是当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经济占主导地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 力高度发
42、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二是从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 趋势来分析。三是从社会主 义国家将在长期内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来分析。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来分析。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 战, 发达国家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在全球化中居有利的地位,他们可以从获得更大利益。但是,全球化也 对他们的国内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中可以 获得必要的 资金、技 术和发展经验,但也可能使自己的经济安全面临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趋利避害,并且加强本国经济体制建设。 (参见教材 P168、教参 P191-193) 4.为什么空
43、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但却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参考答案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 、“人世间的祸害” ,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 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这种时 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44、、不成熟的 阶级状况相适 应的。空想社会主 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参见教材 P185) 三、论述题(20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怎样的新概括?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其中某一方面加以具体论述。参考答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 义 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分)其中涉及到的原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 产阶级 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科学 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进一步坚持和发 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 点。在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45、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 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 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 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另外,还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理 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理论等。(参见十七大报告、教材 P114、35等) 复旦大学社会科
46、学基础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 卷 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答:错误。 (2分)答:错误。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 场、基本理 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 义。作 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 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
47、 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立场、基本理 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 阶段,并由毛 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 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错误。 (2分)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容易为两派哲学各取所需,造成混乱。把物质和意识说成是平行的存在,没有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 赖性,抹煞了何者 为第一性的 问题,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 3国家对
48、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答:错误。 (2分)根据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国家是 阶级矛盾不可 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任何国家都是维护一定 阶级的利益的,都只能是一定阶级的国家,而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又恰恰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没有全民的国家,没有不具有阶级性的国家。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正确。 (2分)这是列宁关于意 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 识 能动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根据 实践需要对客 观世界作出评价, 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等等。后者主要是指设计改造客观世界的蓝图,提出目的和方
49、案,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使客观世界发 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 为人类 服务。反映世界是创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世界是反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必 须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 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 错误的、有害的。 5.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答:错误。 (2分)垄断是在自由竞 争中产生的,而 垄断竞争只是 垄断已经形成后存在的一种竞争形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 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集中 发 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参考答案 这段话揭示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统一的物 质世界原理或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原理。人 类世界是在自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 实践活动对象化的 结果。随着人的 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其间,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任何孤立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点,任何忽略科学技术在使自然不断人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