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智 能,第一节 智能概述,第二节 智能结构,第三节 智能的个性差异,第四节 智能的测量,第五节 智能开发,第一节 智能概述,一、什么是智能智能是传统的智力和能力的合称。是指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形成的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三点: 1、 智能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这是智能的本质。 2、 智能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果的基本心理因素。这就智能的功能和意义而言的。 3、智能是一种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这是就智能的构造而言的。即智能与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智能
2、与智力、能力区别在于:智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所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是一种素养或素质;智力所强调的一个人知与不知的问题,重在知之多少;能力则强调一个人会与不会的问题,重在解决人在实践活动中所作所为问题,与操作技能有关。,智能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2、联系:智能是智力与能力的综合体,一个人光有智力(或光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而无任何实际技能,只能是一个空谈家。而如果一个人光能在实践中作一些具体事情,从事具体工作而不能对活动对象进行理性思考,也只能是一个低级的操作员而已。因此,只有将智力与能力有机地结合进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来,才能真正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才能算得
3、上真正的高素质的人。,二、能力与知识、技能(一)、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就其形成的机制而言,知识与技能更多涉及的是记忆问题,即只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某种暂时神经联系或动力定型而已,而能力是在形成某种神经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即能力不是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在知识技能获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心理品质或心理特征。其次,知识是人类对自身经验的概括化的结果,技能是个体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概括化的结果,而能力是对自身调节行为、活动的心理品质、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的结果。再次,从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来看,知识、技能是随一个人的不断学习与实践日益增长、积累的,而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有其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减或停
4、滞的过程。第四,从迁移的特点上看,知识、技能的迁移范围较窄,只能在类似的情境中才能发生,而能力具有相当广泛的迁移空间。,(二)三者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掌握知识、技能也可以导致能力的提高。当然,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孰先孰后?,三、能力的种类,(一)、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二)、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晶体智力与液体智力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第二节 智能结构,一、智能的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认为,智能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一是S因素,一是G因素。G因素是人的智能所共有
5、的因素,是智能结构中第一位的因素。S因素是因人而异的因素,它与某些特殊活动相关联,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在。如图所示。,二、智能的群因素论,群因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来的。 他认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不相关的许多智力因素 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可以把智力分解为许多原始的能力。在大量的测验基础上,他认为智力主要有: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三、智能的三维结构理论智能的三维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辐特提出来的。他从因素分析入手,把智力活动分解为: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的结果或新产品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三维结构。其中,操作方式主要有:认知、记忆、发散思
6、维、辐合思维、评价等5种;操作内容主要有: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种;操作结果主要有: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含蓄等6种。三个维度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组合,可以构成120种能力因素。1971年,他进一步发现内容维度上还有一种听觉,这样就形成有150种智能因素,1988年,他将记忆分解为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两种,从而形成180种。,四、多元智力理论(一)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登纳于1985年提出来的。加登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智力主要有: 1、言语/语言智力: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诗人、演说家、律师都是语言智力较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指对逻辑结构关系的
7、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科学家、数学家或逻辑学家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3、视觉/空间关系智力: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海员、飞行员、画家等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4、音乐/节奏智力: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多元智力理论(二) 5、身体/运动智力:人的身体平衡、协调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从事体操和表演艺术的人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6、人际交往智力: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教师、推销员、政治家等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7、自我反省智力:个体洞察和反省自己的能力。哲学
8、家、文学家等人在此方面有特长。 8、自然观察智力:人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植物学家、厨师等在此方面有特长。 9、存在智力: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五、三元智力理论(一),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信息加工论的方法,对人的认知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其智能发展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由三个亚成分所构成:一是智能成分亚理论:他认为智能是个体内部世界即智力思维内部的精神状态或过程。它包括三种信息加工过程或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是智能结构中的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操作成分是智能结构中的执行具
9、体行动的加工过程,其基本过程有:编码、联系、反应;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选取问题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的知识相联系。智能的三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个体智能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三种成分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二是智能情境亚理论:是有关智能与个体外部世界的个体智能常运用于以下三个目的:1、适应生存环境;2、改变自下而上环境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要求;3、选择优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条件。三是智能经验亚理论:是关于智能与经验的有效处理新问题和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是智能的标志。,五 三元智力理论(二),第三节 智能的个性差异一、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智能发展倾向的差异
10、三、智能发展表现早晚的差异,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智能特殊者,智能低下者:IQ低于70。 愚鲁者:智能轻度低下,生活能自理,但知觉慢、记忆差、思维水平低、从事脑力劳动能力差; 痴愚者:智能有较严重的缺陷,言语有困难,难以掌握抽象概念,生活能半自理,但不能参加工作。 白痴者:智能有严重缺陷,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不会数数,动作也不正常,不能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智能特殊者,智能超常:IQ140。 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思维敏捷,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解决问题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富有进取心,自信,并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 具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智能发展倾向的差异,智能发展早晚的差异,早慧
11、者:王勃、维纳等晚熟者:齐白石等,第四节 智能测量,一、智能测量的沿革: 1905年,比纳-西蒙量表(1908年修订,提出“心理年龄”) 1916年,斯坦福-比纳量表修订。提出“智力商数”,“比率智商”。 1960年,推孟提出“离差智商”,二、韦克斯勒智力测量 (一)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1、适应年龄:1674岁 2、测量内容:言语(知识、数字、词汇、算术、领悟等)、操作。 3、离差智商:10015Z (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适应616岁的儿童,第五节 智能开发,一、早期教育:内容、方式(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1、教学要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先导
12、 (“最近发展区”) 2、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4、特定的智力训练 三、实践活动中的智能开发,最近发展区,未来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元认知,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情感、元认知监控等。(认知、态度、行为)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计划能力; 2、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作业进行监控和评价的能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技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技能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智能
13、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1、影响学生对任务难度的选择和期望水平; 2、影响学生调节非智力因素; 3、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及其调控。 自我效能感与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有关。同时,它受成败归因的影响。,特定的智力训练,观察力训练:通过艺术作品、大自然、社会人等的观察分析来训练; 记忆力训练:通过科学记忆方法训练记忆力; 思维能力训练: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想象力训练:以抽象词、抽象物、具体物为内容进行训练; 语文能力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数学能力训练:数字操作能力、数理关系、计算、空间关系等的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智能,实践活动与智能发展:智能形成与发展需要实践。 学校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学校实践活动是一种准实践活动,是一种模拟式的实践。 学校实践活动的类型: 1、课堂内学生的教学作业; 2、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3、学生的社会实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