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9499712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作者:王轶一、引论:买卖合同中需要分配的风险风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常被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 (注:在经济学上,所谓风险是指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换言之,即指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偏离的综合。 )在合同法上,广义的风险是指各种非正常的损失,它既包括可归责于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又包括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狭义的风险仅指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带来的非正常损失。合同风险制度是合同法的中心问题之一

2、。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分配问题,在买卖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买卖法的目的就在于把基于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损失的风险在当事人之间适当分配。 ”(注:冯大同:国际货物买卖法 ,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32 页。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设计或承认了不同的分配策略。比如对于可归责于买卖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风险,一般经由违约责任制度来进行风险的分配,而对于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风险,又根据风险对于债务人债务的影响程度,将此类风险进一步区分为导致债务履行困难的风险和导致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其中前一类风险,无论是交付标的物的债务还

3、是支付价金的债务,都有发生的可能,而后一类风险,则只有非支付价金的债务方可发生。对于前一类风险,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运用情事变更原则,进行风险的分配;归属于英美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英美法系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则动用“合同落空”制度进行风险的分配。对于后一类风险,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运用风险负担规则来进行风险的分配;归属于英美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英美法系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动用“合同落空”制度来进行风险的分配。本文力图通过讨论物权变动模式与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之间的关系,揭示物权变动模式对此类风

4、险的转移或分配立法设计的影响。我们的讨论,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问题,是仅限于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的负担问题,还是也包括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换言之,买卖合同中的风险,是否仅限于所谓的价金风险,即仅仅解决当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债务履行不能时,买受人是否应当支付价金这一问题?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学者大多对此持肯定见解。如法国合同法理论认为,当债务的不履行系因不可抗力造成时,债务人的义务既被免除,那么,一方当事人义务的免除是否导致另一方当事人的义务也被免除?如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物意外毁损,买受人是否仍应支付价款?此

5、即是所谓风险负担问题。 (注: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57 页。 )德国合同法上,风险问题中的主要问题, 是货物发生损坏或灭失时买方是否有支付价金的义务, 这个问题被称为价格风险“preisgefahr” 。 (注: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24页。 )日本学者也认为, 合同风险制度就是在当事人之间分担意外风险的法律制度。其关键在于解决一方在遭受风险损失时,是否有权向对方要求对待给付的问题。 (注: 日 北川善太郎:中国合同法与模范合同法 ,载国外法学1987 年第 4 期。 )曾参与旧中国民法典起草的史

6、尚宽先生认为:“给付不能非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而生者,其债务消灭。然对待之请求权是否亦随同消灭,发生问题。如对待给付之请求权亦消灭,则因给付不能之损失归债权人负担。此损失究由债务人或债权人负担,为双务契约上危险负担问题。 ”(注:史尚宽:债法总论 ,1978 年版,第 569页。 )梅仲协先生也持相同见解,他认为:“在买卖契约,所谓风险负担,并非指物之负担,应由何造当事人负担而言,在此情形,应依一般之原则办理,即物之灭失,应由物之所有人,自任其咎也。兹之所谓风险之负担,乃指债之关系成立后,因事变致标的物于灭失或毁损,此项不利益之结果,应由何方当事人负担而言。质言之,即在此情形,买受人是否尚须

7、负支付价金之义务也。 ”(注:梅仲协:民法要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39340 页。)可见,两位先生认为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仅考察“因事变致标的物灭失或毁损”对买受人的对待给付义务所产生的影响。我国台湾学者黄茂荣先生对此表述得更为直白,他认为:“所谓危险负担,乃指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之事由,致标的物毁损、灭失时,其价金之危险,由谁负担而言。 ”(注:黄茂荣:买卖法 ,1992年版,第 539 页。 )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大陆学者的认同。 (注: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 ,第 370 页。 认为:“所谓风险负担,是指合同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致使不能履行时,该

8、损失由谁负担。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第 21 页。认为:“危险负担 ,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危险,而是指价金风险 。 ”)英美法系的合同法理论对此则持否定见解。英美学者对于买卖合同中风险负担问题的理解较此要广泛得多。对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债务无法履行时,会产生哪些风险,美国学者al科宾(corbin)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如果合同当事人所允诺的特定履行成为不可能时,允诺进行履行的一方,应由其承担损失其财产价值的风险(因为他是财产所有人) 。同时,他还要承担不能获得约定交换物(如价金)的风险。另一方当事人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即他可能得不到合约履行本来可以给他带来的利益;

9、对这种利益他无权提起诉讼,不管它是多么的确定。但是,另一方面,他却不承担无故支付价金的风险。如果他未获得住房,或者货物他就不必支付价款。 ”(注: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 (一卷版) (下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33 页。 )可见, 对于英美合同法学者而言,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既包括货物灭失的风险,也包括支付价金的风险,还包括履行利益、期待利益丧失的风险。那么,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是否有必要作为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问题来单独讨论,换言之,在买卖合同中,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是否具有独立的问题意义?依照受大陆法系法

10、律传统影响的学者的观点,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只须依照“物的风险由所有人承担”的原则处理,即可迎刃而解, (注:梅仲协先生即持此见解。前引梅仲协书梅仲协:民法要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40 页。 )并不因以买卖合同的订立和生效为背景,就有所变化,因而并无单独讨论的价值。这一认识,在一般意义上并无不妥,因为由所有人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几已成为民法上的公理,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第一、买卖法作为交易法,买卖合同作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法律行为,其交易本质所引起的所有权归属的变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不同的物

11、权变动模式,又内含着不同的所有权归属的认定规则,买卖合同所引起的所有权的变动,必然会使以买卖合同的订立和生效为背景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一般原则的适用,由于需要考虑所有权变动所引致的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转换,从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样。不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物权变动模式为思考的基础,不以买卖合同的订立和生效为研究背景,就难以正确把握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因而关于标的物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并没有也根本无法解决买卖合中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及其最终确定的问题。第二、尽管学者一再强调,物权关系与债之风险本属两回事,一方不能履行,对方应否为对待给付,应由债之关系决定,所有

12、人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而丧失物权,不得因此而决定对待给付请求权的有无。 (注:史尚宽:债法总论 ,1978 年版,第 570 页。 )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分配,直接影响着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致使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的分配。这是因为包括买卖合同在内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的给付义务具有牵连性,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分配,必然会对双方当事人的对待给付义务带来影响。换言之,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分配,必然会对因此而带来的债务不能履行的风险的分配产生影响,一般的规则是: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分配给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哪一方,该方当事人就要承担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而致债务履

13、行不能的风险。施米托夫先生甚至认为:“问题的真谛在于, 风险一词仅指承担风险责任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承担货物损坏或灭失的责任,而不得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对此承担责任。风险承担者的金钱债务的调整则是基于其他的考虑从上述观点看,未涉及价金风险的国际规则比涉及价金风险的规则更为可取。 ”(注: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25 页。 )我国新颁行的合同法在第 9 章“买卖合同”中,关于买卖合同风险负担的规定,只规定了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问题,而未涉及价金风险的负担问题,这似乎在一定意义上印证了施米托夫先生看似偏激,实则颇具合理性的见解。第三、买卖合同标的物毁

14、损、灭失的风险由所有人负担,并非金科玉律。 瑞士债务法以及美国统一商法典都经由立法设计,使标的物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相脱离。此外,一些新型的交易方式也已经对该项原则提出了挑战。保留所有权的分期付款买卖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种交易方式下,所有人对标的物拥有所有权的唯一目的,就是担保债务人价金的支付,而债务人一般在交易之初,就占有标的物,并可对标的物进行使用收益,享有所有权的期待权。 (注:详请参看拙著: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 ,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 ,第 6 卷。 )在此背景下,仍由所有人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有失公平。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一般都认可,尽管买受人尚未取得标的

15、物的所有权,但在标的物交付之后,由其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第四、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既包括了导致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又包括了导致债务仅能部分履行或迟延履行的风险,这就使得对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的讨论,难以涵括所有类型的对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的讨论。综上,本文认为,对买卖合同风险分配问题的探讨,理应将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分配问题纳入视野,而不仅仅是考察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致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的分配问题。正如施米托夫先生所言:“如果只把风险视为价金风险,则风险这一法律概念的真正特征就没有揭示出来。 ”(注:他认为由国际惯做法发展起来的贸易条件,如经互会交货共同条件 、

16、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共同条件 、 统一商法典等都是从广义看待风险这一概念的。而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第 96 条的规定:“如果风险已转移给买方,他就应支付价金,尽管货物已经损坏或灭失。 ”则是价金风险。这一点并不表明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与其他国际规则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仅表明该统一法公约的起草不是很高明的。参看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 (中译本) ,第324325 页。 )实际上,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 1893 年货物买卖法第 20 条、 英国 1906 年货物买卖统一法第 22 条、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 509 条、 法国民法典第 1624 条、

17、 德国民法典第 446 条、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373 条以及我国合同法第 142 条等即是关于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规定。二、本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买卖合同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而毁损、灭失,所造成的标的物的损失由谁来负担,即是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对此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就动产标的物而言,大致有两种立法例,一种将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相关联,从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相统一;另一种将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相脱离,从而使标的

18、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相分离。但无论是哪一种立法例,关于风险负担的规定都是任意性规定,允许当事人经由特约予以变更。而且都可从物权变动模式的角度去发掘其立法设计的本意,去评判其立法设计的优劣。我们先研讨第一种立法例,即将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相关联的立法例。从世界范围来看,采此种立法例者无疑居于主流地位,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法国民法典 、 德国民法典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等以及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英国等都采此立法例。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罗马法对于现代民法的巨大影响和内在感召力。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物权变动模式的差异,使得将标的

19、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相关联的立法例,就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转移在法律的具体规定上又存有差异。法国民法典就物权变动采债权意思主义,依据该法典第 1583 条的规定,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在买卖合同成立时即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注:为了弥补这一规则的不足,法国法院在审判实践中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适用下列原则:1、如果买卖的标的物是种类物, 则必须经过特定化之后,其所有权才能转移于买方,但无须交付;2、 对于附条件的买卖,如实验买卖,则必须待买方表示确认后,所有权转移于买方;3、买卖双方可在合同中规定所有权转移的时间。 )与此相适应,并依据该法典第 1624 条的规定:“交付前买卖标的物灭失或

20、毁损的责任应由出卖人或买受人负担的问题,依契约或合意之债的一般规定章的规定” ,使得该法典第 1138 条第 2 款的规定即成为确定标的物毁损、 灭失风险转移的一般规则。根据该款规定,对于特定动产的买卖, (注:对于种类物的买卖,由于标的物的所有权在合同成立之日并未转移,而是在该标的物特定化之时转移,只有在这时,风险才由买受人承担。此时,标的物风险负担的移转仍与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保持一致。 )只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标的物所有权即行转移,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也一并转移。从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与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相关联,并最终在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分配上,采所有人主义。考虑到法典关于标

21、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规定,系属任意性规定,因而当事人可以经由特约予以变更,使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相分离。 意大利民法典以及日本民法典就物权变动也采债权意思主义模式,在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移转和确认规则上,与法国民法典类似。德国民法典就物权变动采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将交付行为作为动产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成立要件,因而就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与所有权归属相关联,其立法表述自然与法国民法典不同,德国民法典第 446 条第 1 项第 1 款规定:“自交付买卖标的物之时起, 意外灭失或意外毁损的危险责任移转于买受人。 ”从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移转与标的物所

22、有权移转的规则一致,并最终在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分配上,采所有人主义。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就物权变动亦采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就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移转规则,与德国民法典相似。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英国,在1893 年货物买卖法中,将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原则上系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图,而非出卖人的交付行为,因而关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移转规则为:“除另有约定者外,卖方应负责承担货物的风险直至财产权移转给买方时为止。但财产权一经移转给买方,则不论货物是否已交付,其风险均由买方承担。 ”(注:英国 1893 年货物买卖法第 20 条第 1 款。 )该项规则清楚地表明了立法者将标的物所有

23、权的移转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移转相统一的立法意图。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采所有人主义,其合理性体现在:(注:孙美兰:论国际货物买卖中货物损失风险的转移 ,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 ,第 8 卷。 )第一、所有权是最完整的物权,只有所有人才对该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才是该物的最终受益人。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既然有权享受利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转让标的物所有权是买卖合同的主要特征和法律后果,而从根本上说,风险或利益都是基于所有权而产生的,是所有权的法律后果,是从属于所有权的东西。当标的物所有权因买卖合同发生转移时,风险自然也应随之转移。第三、风险转

24、移的直接法律后果最终体现在买方是否仍应按合同规定支付价金的问题上。在买卖合同关系中,买方承担价金支付义务的根据是卖方转移标的物所有权。只有当卖方按合同规定将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给买方后,风险责任才由买方承担方为合理。有学者对于将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相统一的立法例提出批评,认为该项规则是一项陈旧的规则,指出风险移转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所有权的移转则是一个抽象的、不可捉摸的、甚至是一个难以证明的问题。因此,以所有权的移转来决定风险移转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主张将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与标的物风险负担分离,转而采标的物风险随交货转移的理论。 (注:施米托夫:出口贸易 ,对外贸易出版社,

25、1985 年版,第 100 页; 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77 页。 )本文认为, 此种批评,仅对于就物权变动采债权意思主义的法国民法典 、 意大利民法典 、 日本民法典以及将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系于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意图的英国 1893 年货物买卖法是有效的,由于在前述立法例中,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并无特定的外部表征,从而使得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在实践中难以认定,引致诸多纠纷。但对于就物权变动采物权形式主义的德国民法典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以及就物权变动采债权形式主义的我国民法,该批评无疑是不适当的,因为此两种物权变动模式之下,所有权的移转、标

26、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移转皆与标的物的交付相统一,使得风险转移的时点清晰可辩,有效防止了无谓的纠纷。将动产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相脱离,从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与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相分离的立法例。有代表性的是瑞士债务法和美国统一商法典 。瑞士民法就动产物权变动采债权形式主义模式,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系于交付行为的完成,但依据瑞士债务法第 185 条的规定,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已特定化货物的风险于合同成立时即移转给买方。从而将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与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移转相分离。美国就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曾经一度采所有人主义, (注:有学者认为,英美

27、法系就标的物毁损灭失致合同履行不能的风险负担,采所有人主义。史尚宽:债法总论 ,第 570 页。本文认为, 此见解似有不当,风险负担的所有人主义系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英国至今仍在采用、美国曾经一度采用的分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规则。 )即规定货物的风险,在当事人未有特约时,随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而移转。本世纪初美国制定的统一买卖法承袭了英国1893 年货物买卖法的规定。但在起草美国统一商法典时,起草人认为所有人主义太难掌握,太不明确,易导致纠纷,不利于货物风险负担问题的解决。 (注:崔建远:关于制定合同法的若干建议 ,载法学前沿第 2 辑。 )卢埃林说, 统一商法典在货物的风险转移上完全不用所有权的

28、概念,从而使得风险转移的规则变得清楚明确,几乎不可能产生误解。 (注:纽约法律修改委员会1954 年报告第 160161 页,转引自崔建远:关于制定合同法的若干建议 。 )当然,美国立法上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与其货物所有权移转的立法模式有关,包括统一商法典在内的立法都采取把合同项下的货物的确定作为所有权移转的标志这一原则有关。在美国,只要合同项下的货物确定了,特定化了,即使货物仍在出卖方手中,货物所有权也移转给买方。这种货物所有权移转的立法模式,颇类似于大陆法系的法国民法典的债权意思主义,货物所有权的变动并无明显的外部表征,此时如果将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随同货物的所有权一并移转,就难免在当事人

29、之间产生纠纷。因为货物的特定化往往取决于卖方,确定合同项下的货物的时间常常难以准确把握,对买方来说就更加困难。 (注:徐炳:买卖法 ,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57 页。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统一商法典的起草人把货物的风险负担与所有权予以分离,力求把损失风险主要看作是一个合同问题,而不依赖于哪一方对货物拥有所有权或财产权。 (注:美约翰 m、斯道克顿著,徐文学译:货物买卖法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3 页。 )该法典第 2-509 条的规定,包括了合同双方均未违约时,标的物损失风险的基本确定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围绕着货物交付的二种可能情况制定的。这二种情况包括:

30、第一、当合同要求或授权卖方承运人发运货物时,如果合同未规定卖方在特定目的地交付货物,卖方将货物适当地交付给承运人后,风险即转移给买方,即使卖方保留了权利;但是如果合同规定卖方在特定目的地交付货物,且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仍由承运人占有期间作出适当的提示交付,则只要卖方作出此种适当的提示交付,使买方能够取得交付,损失风险即于此时转移给买方。第二、当货物由货物保管人掌握且不需移动即可交付时,损失风险在下列情况下转移至买方:买方收到代表货物的流通所有权凭证;或货物保管人确认买方拥有占有货物的权利;或买方按第 2-503 条第 4 款第 b 项所规定的方式收到不可流通所有权凭证或其他交货指示书。第三、除了

31、前述两种情形,如果卖方是商人,则风险在买方收到货物后转移至买方;否则,风险在提示交付时转移至买方。该条同时还确认,当事人的约定具有优先的效力。该法典就有关试用的条款(注: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327 条就试用交易中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作了专门规定,确认:除非当事人双方另有约定,在买方对货物表示接受后,损失风险由买方承担,但假如买方通知卖方,他作出了退货的选择,退货的费用和风险则由卖方承担。然而,如果是可退货销售,那么除非有相反约定,与正常销售同样条件下的损失风险就应当由买方承担。假如买方选择了退回货物,又没有另外的约定,那么,退货的费用和风险应当由买方承担。 )和违约时风险承担的条款的特

32、别规定,同样具有优先效力。(注:参看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509 条。 )英国也开始接受美国统一商法典所新确定的此项原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尽管由于各国内法对货物所有权转移的规定以及各国商人对国际贸易惯例的有关理解分歧很大,未能对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作出具体规定,但仍然对货物的风险负担制定了明确的规则,从该公约第 4 章关于风险转移的规定来看,明显是将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与货物的交付相关联。根据民法通则第 72 条第 2 款的规定,我国民法就物权变动, 采债权形式主义模式,将交付行为作为动产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成立要件,因而就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的关

33、联,在文字表述上与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相似。我国合同法第 142 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从而使得该条规定与合同法第 133 条关于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规则“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移转,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相一致。 (注:我国合同法除了规定第 142 条作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一般确认规则外,还设有专条,以确认特定情形下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这些条文是第 143、144、145、146、147、148 条。 )可见,我国的民事

34、立法就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移转,在当事人未有特别约定时,既与标的物的交付一致,同时又与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相一致。 (注:王利明:违约责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79页。 )契合当今的立法潮流,应予坚持。不动产作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其风险负担的移转规则,与动产有所不同。就大陆法系而言,就物权变动采债权意思主义模式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无须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不动产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转移在一般情形下与不动产所有权的移转相一致;就物权变动采债权形式主义或物权形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单纯的不动产占有的移转并不能发生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而是把登记作为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的成立条件,这就使得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不尽一致,其中,作为买卖合同标的物的不动产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学者主张,仍在不动产交付时移转。 (注:崔建远:关于制定合同法的若干建议,载法学前沿第 2 辑。 )【责任编辑】肖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