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一、60 年代前的宏观经济实践1、30 年代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平衡预算在大萧条之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奉行斯密的廉价政府财政理论,遵循小的、平衡的预算理念。平衡预算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最基本的财政政策。数据表明,1789 年至 1932 年间,只有 13 年份的年度预算出现赤字,并且预算赤字往往是在卷入战争或者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才发生,而在 1932 年之后至今,不到 15 的年度出现预算盈余, 其他年度都是赤字。1913 年之前,联邦政府主要依靠关税和商品税来平衡预算;1913 年联邦所得税合法建立之后,所得税迅速成为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成为联邦政府平衡预
2、算的重要工具,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平衡财政预算的要求。在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时巨额的军费需求导致了联邦所得税率的第一次最大的提高,最低边际税率由 1915 年的 1 提高到 1918 年的 6 ,最高边际税率由 1915 年的 7 上升到1918 年的 77 。战后,所得税税率开始逐步削减,最低边际税率由 1918 年的 6 逐步削减到 1929 年的 04 ,最高边际税率由 1918 年的 77 逐步削减到 1929 年的 24 。2、 “罗斯福新政”由被动到自动地扩张1933 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拉开了“罗斯福新政” 的序幕。 “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扩大财政
3、支出,开办政府工程,实行失业救济,以此振兴经济。这些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导致了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赤字也急剧上升。虽然罗斯福早期并不是赤字财政的信奉者,但。 “罗斯福新政 ”的结果的确导致了连年赤字,巨额的赤字与其说是出于主观意愿,不如说是为环境所迫。但赤字财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经济重回良性增长之路。20 世纪 40 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巨大的开支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极度的扩张。以 1942 年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当年财政赤字达到 360 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近 40 ,这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种赤字财政政策却促使了美国经济以高于 10 的速度增长,
4、特别是 19401944 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了 20 ,并使失业率降低到 1-2 ,物价平均每年只上涨 6-3 。这是赤字财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例证。3、19451960 年,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坚持平衡预算 。尽管二战时期的成就说明丁赤字财政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积极作用,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赤字财政思想。他们交替运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付波动,然而,他们却没有放弃年度平衡预算或周期平衡预算的目标,因而在他们的任期内出现的财政赤字数额较小。在杜鲁门的任期内的 1948 年,曾采取过减税措施,但是,由于战争结束后联邦支出急剧下降,到 1948 年联邦支出已降
5、到 360 亿美元。所以,在杜鲁门任期的 8 个财政年度中,有 4 个年度出现了盈余,8 个财政年度的赤字净额为 44 亿美元。艾森豪威尔 1953年就任总统后表示要紧缩开支和减少国债。1954 年,美国国会又一次通过减税法,但艾森豪威尔坚持减税必须以平衡预算为前提。1958 年,艾森豪威尔又提出了整个经济周期预算平衡的观点。在艾森豪威尔任期的 8 个财政年度中,也有 3 个年度出现了盈余,8 个财政年度的赤字净额为 158 亿美元。在艾森豪威尔任期结束时,经济上看得见的成绩是从 19532年到 1960 年消费物价指数只增加了 127,和以后物价上涨的幅度相比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劳工为此付出了
6、重大代价。自 1953 年以来失业率在任何一年都没有低于 4。同时,经济增长缓慢。从 1953 年到 1960 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只增长 25。二、19611968 年,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实行赤字财政 肯尼迪减税政策导致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964-1966 年,实际 GDP以令人瞩目的 5.5的平均速度增长,失业在 1965 年下降到 4.4 ,通货膨胀率保持每年低于 3,肯尼迪减税政策的成功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伟大成就之一。60 年代末,政府在越南战争的支出迅速增长,而政府又不削减其他支出,并且实行巨额的社会福利计划。结果,财政的极度扩展导致总需求膨
7、胀,商品价格水平迅速攀升,通货膨胀在60 年代初期曾经维持在 12,到了 1969 年通货膨胀率超过 5 。三、70-80 年代的 “滞胀” 与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实践。早在 1968 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到 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的最高水平 64.6(1975= 100),美联储从 1968 年 12 月中旬开始,不得不实行紧缩信用政策。1969 年尼克松就任总统, 为了实现其在竞选中提出遏止严重通货膨胀的诺言,他撤换了原来那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顾问,起用了一批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并按照他们的主张,采取控制政府开支,紧缩信用的措施,1969 年货币信用政策越来越紧,直到 1970 年 2
8、月才告结束。当时美联储为信用紧缩目的而采取了全部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从 1968 年 12 月的 5.5%提高到 1969年 4 月的 6%;同期的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幅度从 6.75%提高到 7.5%,6 月再提高到 8.5;1969 年 4 月又把会员银行中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提高了 0.5%,从而使银行系统准备金大约增加了 3.5 亿美元。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公开市场政策还要求防止会员银行的非借人准备金增加过大与此相配合的财政政策,也是控制政府支出、削减军事订货的紧缩政策,、这些措施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借贷市场的资金供应,使一再被推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19691970
9、 年)终于爆发了。正是在这次危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上的一个新事物“衰胀”继而“滞胀”的并发症。在 1969 年前,可以说美国经济中表现为有效需求推动通货膨胀,但19691970 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由于美联储的紧缩信用政策,对产品总需求的增长率已经缓慢,1970 年美国预算赤字仅为 29 亿美元,而且,劳动力和工厂生产能力的利用不足日益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各个行业中连续出现,失业率从 1970 年中已经较高的5,再升高到 1970 年末的 60。尽管经济衰退的迹象已很明显,但物价上涨的趋势仍然没有减弱,通货膨 胀势头仍未遏止。这就是“衰胀”-“滞胀”并发症。“滞胀”在 20 世
10、纪 70 年代之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经济衰退时期,物价从来是下降的,为什么 70 年代会上升呢?“滞胀”,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通货膨胀具有刺激经济的作用,为何 70 年代中生产反而会停滞呢?关于“滞胀”的原因,各家说法不一,然而其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反通货膨胀需采用紧缩信用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又会使经济衰退加剧或使经济停滞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经济衰退或停滞,需采用扩张信用、降低税收的政策,但这又会加剧通货膨胀。无论采取哪种政策,都会是顾此失彼,不可兼顾,故“滞胀”是西方国家面临的难治之症。面对这一顽症,美国各届政府和联邦当局采取什么措施呢?他们必须对经济增长和
11、抑制通货膨胀这两个政策目标进行选择。1、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3面对“滞胀”并发症,1970 年,尼克松在货币政策上来了个 180 度的大转变,他从一个 货币主义者突然变成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大力推行刺激经济的扩张信用政策。显然,他把重点押在遏止经济衰退和失业上面,而把通货膨胀暂时搁置下来。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 1970 年初的 8.78%降到 1971 年底的 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 1969 年 6 月的 8.5%降到 1971 年底的 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 1969 年年均增长率 3.5%提高到 1970 年的 6%。这些政策为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创
12、造了条件,同时会导致过头的经济景气,从而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随着上述政策的实行,生产有所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 1970 年第二季度至 1971 年第二季度增加 2.5%。可是,这个增长率太低,失业未能减少,失业率浮动于 6%上下,大大超过 1970 年初的水平。物价继续以高于 5%的比率上涨,并有加速的迹象。这已从“衰退”转为“滞胀”。美国统治集团的谋士认为,这种通货膨胀“已变为成本推动的物价随着成本增长而上涨”。于是 1971 年尼克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说明,为了对付“滞胀”,美国政府除采用货币政策外,还采用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3、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 1971 年 8月中旬起的 90 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继而从 11 月中旬起实行管制,要达到的标准是:平均一年的工资增长应当不超过 5.5%,物价不超过 2.5%。美国在和平时期实行这类管制还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还任命生产费用、工资、物价等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尼克松的“新政”结局怎样呢?梅耶教授认为:“1971 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资和物价管制,这些管制也曾暂时地有助于遏止通货膨胀,但却引起许多失误。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1974 年4
14、 月物价管制取消后,物价急剧上升,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就陡升 12。”就货币政策而言1970 年初实行的扩张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一直持续到1972 年后期。1973 年初,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才略有紧缩。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苗头:12 月工业生产开始下降,到 1974 年 12 月已下降了 7.3%。翌年 1 月,又下降了 3.6%,这是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来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美国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与此同时,1974 年还出现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就在这段时间,美国遭到“石油冲击”。为石油产品支出较昂贵的价格,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其他商
15、品与劳务的购买力进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与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国际收支上,又爆发了一次美元危机。2、福特的微观税收政策。1974 年 8 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对付严重的“滞胀”局面,他采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或曰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这种调整方法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企图遏止通货膨胀,又缓和危机与失业。此外,根据 1975 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 5 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 M1、M2、M3 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从此,美联储就一直公布各种
16、货币供应量的计划数字。这些措施,实际上采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张上。福特政府这种微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重点,仍是把当时的通货膨胀作为头号公敌来对待。然而,它未能削减财政赤字,赤字从 1973年 47 亿美元增至 1974 年 451 亿美元,1975 年又增至 665 亿美元。这样,增长的财政赤字就抵消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促使经济衰退恶化,正如梅耶所说:“1974-1975 年发生了 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5 年的失业率达到 85%。与4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当年的消费物价上涨
17、到 7%。滞胀一词已成为美国大众的语言。”1974 年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了,另一家大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也在危机中破产了。1975 年底,福特又回过头来把经济衰退作为头号敌人来对待。他向国会提出向衰退做斗争的纲领,规定通过大量削减所得税、公司利润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回升,但是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不久福特本人也下台了。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1976 年卡特就任总统。当时最尖锐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失业,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针把减少失业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
18、,使 1977 年的赤字从 450 亿美元增加到 1978 年的 618 亿美元,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 197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引起生产混乱,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还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使本来已恶化的国际收支状况更为恶化。在内外交窘的情况下,卡特政府不得已把政策重点转到反通货膨胀方面来,除了采用紧缩信用政策外,还对物价与工资的增长实行自愿性的限制,并采取降低减税额度,削弱预算中的民用开支等措施。1978 年 510月,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 6.5%逐步提高到 9.5%,继而提高到 10%的破
19、记录水平。但是,这些措施未能遏止住通货膨胀的势头。卡特一不做,二不休,于 1979 年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这个时期是以 1979 年 10 月 6 日在一次不寻常的所谓“特别星期六夜晚”的会议上,美联储委员会做出的一项新政策为特征的。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已进入衰退,美联储仍采取了高度紧缩政策:把贴现率提高为两位数的 12%,同时对银行的某些可控制负债规定了 8%的法定准备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准许联邦资金利率有更大的波动,即在 5% (过去限制在 1.25%)的幅度内波动,即使这个 5%的限额也不完全具有约束力,以便它能
20、更好的抑制货币存量。这个时期曾被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解释为迅速转向货币主义。尽管对这一看法还存在争议,但从一些极其重要方面看,无疑是货币主义的:首先,表现为美联储此时已把指导控制通货膨胀摆在维护高就业的前面;其次,美联储比过去更加注重实现货币增长率指标,因而允许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动。沃尔克认为,美联储用来抽紧银根的政策工具中以贴现率政策效力最大。根据这一认识,美联储银行的贴现率一提再提,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竟高达 20%。利率的提高虽然限制了投机,但也影响了工商业正常的资金周转,抑制了投资,终于引发了 1979 年 4 月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七次经济危机。人们认为这次危机是美联储推行过度紧缩
21、政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沃尔克衰退”。据报道,当人们向沃尔克提问货币和财政紧缩是否会导致衰退时,他回答:“是的,而且越快越好。” I这次经济危机还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1979 年美国工业生产从 3 月的最高点下降,陷入经济衰退,一年时间中虽然逐渐回升,但 1980 年再度下降,最后于 1980 年 8 月走出危机。一般说来,一次经济危机过去后,工业生产必然回升,而在这次危机中,工业生产刚开始出现上升迹象,又突然下降,过一段时间后再上升,形成一次两度下降的危机(Double Dip Recession),即两个谷底的危机。严峻的紧缩政策并未当即把通货膨胀压下去。金融市场并不相信美联储能够抑制通货
22、膨胀,从 1979 年 12 月到 1980 年 2 月的 3 个月之内,消费价格指数以年率 17%的速度上升。信贷市场山于担心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利率会直线上升而近于瘫痪。市场参与者将怎样决定新发行证券的利率呢?他们无法决定。其结果是,5大部分的长期证券市场和抵押市场一度停止营业,甚至短期证券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也无法正常运行。一些主要银行在出售大额存单上也遇到困难。当时通货膨胀率按年度计算,1979 年为 13.2%,1980 年为 18%。卡特政府终于在“滞胀”的阴云中下台了。4、20 世纪 80 年代里根的宽财政紧货币政策。里根上台,他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依然是持续多年的老问题“滞胀”
23、。他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井辅之以 1980 年底减税、削弱政府开支的一套财政政策,名之为供给学派经济学。里根宣称其“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是一个与传统的凯思斯学派理论彻底决裂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有三点比较新鲜:一是由不断增加税收与扩大政府支出转变为同时大规模削减联邦税收与支出;二是由长期赤字预算转到逐步要求财政预算平衡;三是由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且实行严峻的紧缩信用政策。在里根上台两年后的 1982 年 11 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率也同时下降到3.4%,1983 年 GNP 的实际增长率稳定在 3%上下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也稳定在 3%4%的幅度,失业
24、率 8 年来呈逐步缓降的趋势,参见表 6.41。因此,可以说,美国于 1982 年末突破“滞胀”并发症之后,经济呈稳定的中低速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与同期的英国、日本、德国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隐伏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美国存在财政与贸易两大赤字的隐忧却同日本、德国的情况不同。表 6.41 19831989 年美国 GNP 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年 份 GNP 增长率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1983 3.4 9.6 3.21984 6.6 7.5 4.31985 2.2 7.2 3.51986 2.9 7.5 3.81987 3.3 6.2 3.31988 3.9 5.5 3.41989 2.
25、5 5.2 5.0前面提及,信用紧缩政策或者信用扩张政策都无法同时解决西方“滞胀”并发的难题。为何里根运用所谓供给学派的政策居然解决了这一难题呢?究其原因,除了政策本身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在政策实施期间美国出现了一些客观的有利因素。事实上,里根上台后并未完全实施上述三点政策主张。第一,减税政策是实施了,里根政府于 1981 年制定了减税法案,规定从 1981-1985年间共减税 3 500 亿元,其中企业减税 500 亿元,个人减税 3C00 亿元。个人减税中主要是减少了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所以,美国人称之为里根的“富人哲学”。法案中还规定了加速企业折旧和投资的优惠条款。这些规定使工业部门
26、固定资产投资得以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84 年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 1983 年增加了 12,为 18 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但是,影响生产的最大因素还是由于个人减税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其额度之大形成一般巨大的社会消费力量,推动了工业生产趋向高涨。里根步其前任卡特政府的后尘,继续推行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终于在1982 年初把通货膨胀抑制下去,但导致的后果则是经济停滞,百业不振,失业率在 1982年底达到 10.1。因此,从 1982 年下半年开始,里根政府也曾数度放松银根,压低利率。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以下三个客观有利因素,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其一,新技术革命的巨
27、大影响,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美国高级技术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已由 1960 年的 27上升到 1984 年 38;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也由 1981 年的 0.1上升到 1984 年的 2.9,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业部6门的利润率。其二,随着个人减税引起个人消费的增加,第二产业部门更迅猛的发展着,目前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值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3。其三,1983 年以后,进口原料的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开始下降,加之美国工资增长率也在下降,据统计,1981 年工资的增长率为 9.5,1984 年为 4。原材料价格和工资增长率的下降,使企业产品成本随之下降,企业
28、利润也就上升。以上三方面因素有利的促使美国产业部门的利润率上升,因而加强了企业承受高利率压力的能力,终于实现了 1984 年大幅度的经济增长。因此,有人说:里根运用高利率政策突破滞胀首先应归功于时势。第二,由长期赤字预算转为预算平衡这一点并未做到。里根原来吹嘘 1984 年要做到财政预算基本平衡,然而事与愿违,美国的军事开支有增无减,社会福利削减也不多,因此,财政赤字连年激增,由 1981 年 579 亿美元上升到 1984 年的 1 783 亿美元,1985 年达 2 072 亿美元。美国财政赤字既然压不下去,那就势必形成政府筹资与产业融资在货币市场上对资金的激烈争夺,使利率无法压下去。19
29、85 年后美国产业利润率早已下降,他们承受高利率压力的能力已经削弱,如果出现经济停滞局面,美联储可能改弦更张,采取大规模放松银根的政策,到头来,又将引起通货膨胀再度回升。1982 年里根政府突破滞胀是付出代价的。它给美国经济带来长期的双赤字压力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由于推行减税而无法削减支出的松赤字政策,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扶摇直上,由于财政赤字发行了巨额公债,而社会大众未能吸纳如此大量债券导致市场利率节节上升,引起外资内流,美元汇率相应坚挺,于是促进口、抑出口,终于使贸易赤字以至于经常项目赤字迅速扩大。因此,双赤字就成为美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难题。美国政府在突破“滞胀”后,为了稳住经济回升的局面,从
30、1982-1985 年初任由汇率上升而未给予干预,有意引导外资内流,吸掉相当额度的美国国债,让不利于贸易收支的因素在一个时期内存在,这是权宜政策。日本、德国等一些资金流向美国的国家首脑和社会公众所以一再说明,他们的国家“为美国债券做出巨大贡献”,而美国也就把日本、德国等国的资本输入作为缓解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四、克林顿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任何政府都不喜欢背财政赤字的包袱,无不渴望实现预算平衡。里根执政 8 年,美国财政赤字一直居高不下。里根政府制定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减税并简化税收制度。里根的减税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翻了几番,成为美国经挤的一个“恶性肿瘤”。
31、尽管里根在其他方面政绩显赫,未能消除财政赤字毕竟是他的一大遗憾。到继任者老布什离任时,美国联邦赤字竟高达 2930 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消除这一记录的重任留给了 1993 年初入主白宫的克林顿。克林顿不负众望,第一任期内即扭转劣势,财政赤字大幅削减。到 1998 年,财政状况由赤字转为盈余,实现“两低一高”,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速经济增长。克林顿上台伊始,决定采取与前任不同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同时并举为特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大刀阔斧地展开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振兴经济计划,将公共支出和私人开支的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并支持对未来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进行
32、投资的计划,同时增税节支,提高效率。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 5 年内削减赤字 4960 亿美元,其中增税 2410 亿美元。法案规定,年收入超过 18 万美元的富人应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 31提到 36;对年收入超过 25 万美元的富裕阶层征收 10的附加税。同时,允许中等收入的个人选择较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并对一些多子女的贫困家庭免税。年应交税款超过 1000 万美元的公司,其所得税率由734提高到 36。克林顿的增税计划还包括增加富裕老人的社会保险福利税和全面提高能源税。该项法案还规定,5 年内必须压缩 2550 亿美元的财政支出。首先裁减联邦机构,并要求各政府机构和各
33、个部大幅度地削减预算中的行政费用。为紧缩开支,美国减少了 30 万联邦工作人员,并削减国防经费,包括关闭美国部分海外军事基地和减少退伍军人的福利津贴等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1 年以前联邦政府的国防开支部占该年度财政预算的 25以上,而在 1999 年度财政预算中,国防开支仅占 14.6。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政府增加了对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1992 年财政赤字为最高记录,达 29
34、00 亿美元,1997 年的财政赤字已经降至 23 年的最低点,为 220 亿美元,1998 年美国出现 29 年来的首次联邦财政盈余,约 630 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减少,用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促进了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扩大。同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并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当然, “两低一高” 的业绩并非单纯的财政政策所能做到的,需要与货币政策配合。克林顿执政期间和格林斯潘配合默契。90 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
35、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行中性的稳定的货币金融政策,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不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的过大冲击,而且有利于扩大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比如,为减少紧缩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美联储及时降低利率以刺激企业投资,并随时关注市场动向,交替使用扩大货币供给量和控制货币量的措施,使美国经济在 1994 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同时,经济政策的稳定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充满信心,短期投资行为校少,更多地着眼于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谨慎理财,控制财政赤字,推动经济增长。其理论
36、基础是:政府财政状况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债券买家,包括海外投资者;国库券畅销,自然将推低国库券利率;国库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带动以长息为指标的市场利率向下。这样,消费者信贷、按揭利率、企业用资成本普遍下降,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结果,美国经济享受了 10 年的高速增长。 五、布什时代:何以为继?如何保证美国经济持经繁荣,成为新总统上台后的当务之急。布什是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连创新记录但又面临急剧减速危险的十字路口登上总统宝座的。对于布什而言,最重要的是防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对美国人来说,使经济走出目前8的低迷状态是他们最关心的议题。而 2000 年 8 月以来,美国公司盈利不佳的消息不断传来,股市剧
37、烈动荡。由于美国持有股票的家庭比例高达 48.2,如果股市继续下跌,其负面财富效应将抑制消费增长。国内需求增长下滑,会导致 GDP 增长放慢,失业率上升,从而抵消新经济带来的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此外,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三种失衡,即个人储蓄率为负数、企业和家庭债务高筑以及巨额经常项目赤字。这些失衡在经济增长减速下将加重经济问题的严重性。2000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 42,其中美国为 5253,是 17 年来最高的。然而,已经有人预计全球范围的经济增长即将减速。2001 年 1 月份,情况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美国经济的减速比预计的要严重。事实上,从 2000 年美国经济季度增长率由 3.9%-5.
38、62.71.4这一变化过程,即可看出减速势头之迅猛。此外还出现了圣诞节的空前采购、住宅销售成交量大幅降低、公司盈利不理想、大大低于预期值等现象,而且高新技术产业也显得回天乏力。新经济遭遇空前阻力,因公司盈利水平下降,诸多大公司纷纷裁员,直接导致销售疲软、投资不振。为防止美国经济的衰退趋势,布什政府欲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息与减税并举,期望刺激消费,带动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布什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的举措是,计划 10 年减税 16 万亿美元,这一计划很可能于 2001 年 6 月或 7 月提前实施,并且减税相度较大。个人所得税可能由 15降至 10,最高税率由 46降至 33。布什
39、竞选时曾大谈减税计划,他说:“减税概念未必是中右或中左的主张。对我而言,它是对抗经济衰落的万无一失的良药。 ”入主白宫后,布什政府计划从 2002 年财政年度开始10 年内减税 l6 万亿美元,这是自 80 年代里根政府以来最庞大的减税计划。他再次强调其减税措施是“对付经济下滑的保险政策”。可以预计,减税将是布什经济政策的核心,因为减税不仅可以令不少人受益,而且最有利于企业财团。自 1998 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连续预算盈余,2000 年财政年度盈余达 256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联邦预算平衡历来是美国总统选举中的热门话题。由于近几年联邦预算连续盈余,争论的焦点不是强调如何保持预算平衡,而是
40、强调将来如何继续保持平衡。美国政府内外债都很高,平均欠每个美国人 2 万美元。政府每年支付国债的利息高达2000 亿美元,占联邦预算总支出的 12左右。大量的预算盈余将为布什政府削减国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布什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强调适当政府干预向更多强调自由竞争转变。其财政政策转变的动向已经显现其中。税收政策由对富裕阶层加税向保护它人利益转变。布什打算在 10 年内减税 16 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减低资本收益税(边际收益率从 28降至 20);简化所得税体制,把现行的五种累进税率结构(5、28、31、36和 396)降至四种累进税率制(10、15、25、33);用国民销售税取代消费税;等等。通过上
41、述减税措施,2009 年财政年度联邦预算盈余可累积 293 万亿美元。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布9什的税收政策的核心是削减高纳税人的税赋。布什还将改变民主党的社会福利政策,允许职工将其工资税的 16存入个人新开设的银行社会保险账户。政府对退休人员现行的社会福利不做担保,实行社会福利私有化,逐步减少政府对养老退休金的负担,更多地由私人承担。在强调私人对社会福利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政府也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资,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提高退休人员的福利实际水准,将在 10 年内对医疗福利塔加 1580 亿美元,对健康保险投资将增加 1320 亿美元。布什还准备取消社会福利中的收入调查条款,因为现行的调查会使社
42、会福利的接受者丧失3335的优惠,这也是布什取悦于下层阶级的一种有效措施。大幅度减税也不是没有风险的。美国经济连续增长多年,作为世界最庞大经济体系的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如此间的增长率决非易事。为保持美国持续繁荣,布什要尽早兑现减税的诺言,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可能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继续充当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然而,前民主党政府财政部长鲁宾抨击说:布什政府高达 I6 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会重新使美国陷入财政赤字的泥潭。布什要通过减税达到既能抑制经济衰退又能防止引发通货膨胀的目标,要看布什与格林斯潘配合是否默契。由于美国货币政策是独立于财政政策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必须在美联储制订的货币政策基
43、础上进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政府拨券的成本,同时它还影响包括利息率、房屋上地抵押贷款率、外汇市场利率以及证券市场在内的一篮子利率,因此,这种配合更为必要。从一些迹象看,二者的配合有默契之处,也有矛盾的一面。比如,在布什看来,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繁荣是其减税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1 年年初,美联储降息以抑制美国减速过猛。但是,从长远看,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会上多次强调平衡财政预算的重要性,指出应该将联邦预算平衡优先于支付国债,持财政有盈余后再考虑减税。布什却反复强调在减税问题上决不妥协。显然,布什减税与格氏稳定税基的做法给人以南辕北辙之感。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的特点是灵活调整。而布什的减税政策一旦确定,使需要稳定性,“灵活调整”无法实现;其次,减税动把税基,减少财政收入,“平衡预算”会成泡影;再次,减税使财政赤字出现的机会增加,自然弱化美元,海外资金撤出弱势货币市场、美股下跌难以避免,看来二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过程。目前布什政府和美联储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既要避免经济布退,又要防止因为连续降息导致的高就业率引发过快的通货膨胀,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对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实在是个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