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章 经济管理第一节 计划一、 计划编制(一) 、安塞县 1988 年-2000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1987 年我县委托陕西省科委编制了安塞县 1988200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涵盖了全县的“八五” 和 “九五 ”个规划。1、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规划指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首先要打破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思想,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从贫穷落后的实际出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人才和商品经济开发,以自力更生为主,以国家扶持为辅,尽快脱贫致富。开发安塞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以发展商品生产和改善
2、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发展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和以优质烤烟为主的多种经营为突破口,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粮食生产),加强三个经济支柱(林果业、石油开发、加工业),抓好四个地步作物(豆类、油料、荞麦、薯类),促进两翼展翅起飞(乡镇企业、县办工业),达到五个目标(经济收入翻番、粮食生产自给、林果面积扩大、牲畜品种优化、人口得到控制)。22、主要战略规划指标安塞县 1988 年-2000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指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战略指标如下:(1)、人口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时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国家政策和我县县情,规划 1990 年人口总数控制在 13.63万,到 2000 年控制在 15
3、.34 万;其中农业人口 1990 年 12.68万,到 2000 年 13.96 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986 年的18.24将至 1995 年的 12.44,2000 年的 10.06。(2)、产值1980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 2631 万元。规划实现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将比 1980 年番 1.96 翻,1990 年达到 5032万元,1995 年 7947 万元,2000 年 10239 万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由 1986 年的 273 元提高到 1990 年的 369 元,2000 年的 667 元。工农业产值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所占比重由 1986年的 8.3%提高到 2000
4、年的 22.4%。社会总产值 1986 年为 4330 万元,1990 年将达到 6120万元,1995 年 9755 万元,2000 年达到 12480 万元。国民收入由 1986 年的 2721 万元提高到 1990 年的 3694万元,1995 年的 5750 万元,2000 年的 7326 万元。人均国民收入 1986 年为 210 元,1990 年将达到 271 元,2000 年达到478 元。3财政收入,规划实现后,安塞县地方财政状况将有明显好转。1986 年安塞县财政收入为 67.5 万元,1990 年上升到187.8 万元,2000 年达到 853 万元。地方财政自给率由目前的
5、 8.3%上升到 1990 年的 19%,1995 年的 52.1%,2000 年的67.6%。(1)、工业规划到 20 世纪末形成以石油开采和提炼、果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民工业总产值由 1986 年的 127.2 万元,提高到 1990 年的 332 万元,1995 年的 1015.4万元,2000 年的 1089.2 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 1986 年为 23元,1995 年达到 123 元,2000 年达到 149 元。(2)、林业大力发展林业,退耕还林、还牧是扭转安塞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途径。规划到 2000 年全县林地面积将增加一倍多,由 1986 年
6、的 70.1 万亩,到 1995 年的130.9 万亩,2000 年的 147.5 万亩,人均林地 1986 年为 5.82亩,1995 年达到 9.82 亩,2000 年达到 10.57 亩。森林覆盖率由 1986 年的 15.8%提高到 1995 年的 29.6%,2000 年的 33.3%。林地总面积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3)、农业收入1986 年全县农业纯收入为 2788 万元。规划 1990 年达到 4253 万元,1995 年达到 6969 万元,2000 年达到 9002 万4元。人均农业纯收入由 1986 年的 231 元提高到 1990 年的335 元,1995 年的 52
7、3 元,2000 年的 645 元。(二) 、安塞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1、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我县“十五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 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继续坚持“ 石油强县,产业富民 ”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主要战略规划指标规划指出, “十五 ”期间全县经济社会主要 发展目标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十五” 期间,全 县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 6.4 亿元,增长到“十五” 末的
8、 12.1 亿元,年均递增10.5。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由“九五” 末的 29.73733.3,调整为 18.247.933.9。财政总收入由“九五” 末的 2.27 亿元增长到 2005 年的 9.19 亿元,年递增 3.2%,地方财政收入由1.16 亿元提高到 4.82 亿元,年递增 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31 亿元,是“九五” 的 7.75 倍。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1)、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推进农业经5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到 2005 年底,全县大棚和弓棚发展到 3 万棚,是“ 九五 ”末
9、的 7.13 倍;林果面积 23.2 万 亩,净增 9 万亩,羊子存栏 2.1 万只,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3.48 亿元,年递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 末的 1706 元提高到“十五”末的 2399 元。生态环境实现明显改善,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 825 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达到 101.76 万亩,林草覆盖率由“九五”18%提高到 30.6%。(2)、工业坚持“石油强县 ”战略不动摇,五年累 计生产原油 203 万吨, 到 2005 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 3.7 亿元,年递增 10;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实现利税达到 17亿元,是“九五” 的 6.5 倍。
10、2005 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4.1 亿元,是“九五 ”末的 2.55 倍。(3)、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由“九五” 末的 19提高到 28,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8。全面完成农村电网设施改造。(4)、社会事业全民科技意识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 93。公共卫生三大体系基本建立,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已达 216个。 “五大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1。文化事业空前发展。计划生育、环保、广电、通讯等社会事业得到普遍加强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 87和93。(三)安塞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
11、”规划1、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我县“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 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2、主要预期目标规划提出了“十一五 ”时期全县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
12、长、结构调整、社会进步、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七个方面。“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县 GDP 达到20.5亿元7(2005年价) ,年均增长保持在11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亿元、9.9亿元、7.1亿元,年均增长10.9%、10.8%、11.6%。人均 GDP 达到122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8。(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7.148.334.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0。(3)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0亿
13、元,交通、水利、供电、通讯及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达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4)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口发展到5.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1.9。(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总人口控制在17万人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网络。文化体育等事业得到更好发展。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普遍提高。(7)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达到34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500元。二、宏观调控(一) 、 “八五”和“
14、九五”期间8在“ 八五 ”和 “九五”的十年里,我 县经济还 是以共有制主体,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形成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石油开采及炼化的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各类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一是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业增产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长;二是积极发展以苹果为重点的经济林,加强经营管理,建设一批优质高产果园和经济林地;三是大抓种草,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加快畜牧业发展;四是开放搞活,外引内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第2第、“十五”期间“十五” 期间 ,我县全面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
15、石油 强县,产业富民” 战略不动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一是切实加强“ 三农” 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继续加大石油开发力度,推动工业和财政经济再上新台阶;三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四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三)、 “十一五”前两年“十一五” 前两年,我 县坚持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宏观调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坚持以优化经济9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城乡,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
16、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实施“石油工 业强县、绿色产业富民” 发展战略,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力推进跨越发展。一是加大农业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按照“支持企业、发展安塞、务实合作、和谐共赢”的思路,全力支持石油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完善扶持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五是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 的原则,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六是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七是以文化建设为重点
17、,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三、重点项目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政府逐渐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中退出,主要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环境。由于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财政收入集中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基础环境,1990年200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66亿元。“八五 ”和“九五”重点项目管理:农业 方面,先后实施了沿10河流域治理项目和“13511”灭荒工程;通过与山东诸城市互派挂职干部,引进并建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大棚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多方争取,在造林、仁用杏开发和水土上,获得了德国、日本、比利时以及
18、联合国的援助,实施“甘露工程” ,共建供水管网50多处,打水井水窖150多眼。工业方面,相继对石油公司和印刷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石化厂进行了产权转让,外贸公司依法破产,供销商贸企业全面推行了“租壳卖瓢”抽本大承包;先后引进外协单位58家,4.5亿元对我县石油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基础设施方面,先后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和乡镇开通程控电话目标;开通了县城有限电视,开发建设了县城二道街,拓宽改造了3条主巷道,建成了立交桥、安塞宾馆、县城门诊楼;完成了县城“四渠” 排洪排污改造;完成了110千伏变电站和自来水公司扩建工程;完成延安安塞二级公路、坪王路和镰王建设。社会事业方面,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新
19、建、扩建学校286所,新增校舍面积7万多平方米;全面实现了“普九” 目标, 顺利实现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甲级村卫生室达到100个。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我县财政实力的大幅增强,每年重点项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规模都有大幅增加。农业方面,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到2007年底,全11县大棚和弓棚发展到4万棚,是“九五”末的近10倍;林果面积近30万亩,羊子存栏3.5万只;七年实施重点村建设80个,移民搬迁2661户13409人;新修基本农田10万亩,新建淤地坝85座;生态环境明
20、显改善,七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5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草181.76万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县城老城区进行了改造;完成了县城南北立交连线人行道、点亮和绿化工程建设;实施了县城“五渠六巷一路” 点亮工程;完成了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工程全长880米的石砌砌护工程;阿北高速公路我县境内路段全线贯通,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枣贾公路、徐张公路等一批干、支线公路建成投用;环城路、一道街、建新街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及其它项目建设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投资4500万元,建成塞隆大厦;投资3200万元,钻采公司商住楼;完成了县医院住院部改造;实施了第一期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和苑住宅小区工程;建成了工商
21、局住宅办公楼、党校办公楼 和县城北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四、管理机构我县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由分业管理逐渐转变为综合管理,先后经历了有县经济委员会,主要负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县财贸委员会,主要负责商贸业;县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县的生产计划和预算安排。后由经委和财委合并成立县经济贸易局,职能不变;县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县计划局,职12能不变。2003 年县计划局与经贸局合并成立县经济发展局,主要职责:1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负责研究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调控、监测全县国民经济运行,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县近期经济运行调整目标、政策和措施
22、,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并向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2 提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模重大项目的布局,安排全县项目建议计划,负责全县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审查、概算调整和竣工验收工作,监督财政性投资项目实施;负责全县工程项目招标的指导和协调工作。3 负责拟定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方案、发展战略、重大政策及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做好调查研究和决策工作;负责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与国家、省、市及县级各部门工作的衔接、协调。4 负责全县的节能工作,贯彻并组织实施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组织协调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及相关重
23、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5 负责全县西部大开发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农田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负责以工代赈和国家项目的计13划编制、上报、资金争取工作;下达以工代赈项目、退耕还林(草)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县财政建设投资计划等所有国家投资的项目投资计划,并负责监督、检查投资计划的实施,指导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6 承担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全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搞好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
24、7 研究提出我县利用国外资金的发展计划,引导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8 研究和协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9 拟定、实施全县产业政策、规划,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培育、扶持名牌产品;联系工商领域社会中介组织并指导其改革与调整。10 负责实施全县商业、工业级非公有制经济等行业管理,拟定行业规划和政策。11 研究和指导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重要商品供求状况,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市场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本县产品在国内外展销工作;协调外贸货运工作。12 负责全县企业工作;对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实行宏14观
25、管理和指导,规范企业行为;组织拟定全县企业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国有企业的运行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扭亏和减轻企业负担工作。13 指导全县石油钻前协调工作,拟定石油勘探年度发展计划。14 负责落实和协调信息与新兴产业的政策研究、产业规划、技术改进、技术引进等工作。15 负责室内装饰装潢业和典当行业、煤炭市场管理。16 根据县政府规定,管理以工代赈办、金融工作办、石油协调办、中小企业促进局、供销社;代管物价局、粮食局和盐务局。17 承办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第 3 第 劳动力结构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着所有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6、制度。我县的经济机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县的劳动力从业机构也随之发展发生较大的变化,呈现出“ 一降两升” 的发展趋势,即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稳中有降,由1990年的46939人降至2007年的40026,减少了15%;以公有制为15主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带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快速增加,由1990年的1332人增加至2007年的12189人,增长了近10倍;以非公有制为主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从业人员也从1990年的6504人增加至2007年的17018,增长了近3倍。另外,随着我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劳动力中上学人员持续增长。二0一0年一月十八日安塞县经济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