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大理论成果,2,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1945年召开党的七大,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解放即从自然界束缚中解
2、放、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从自身的束缚中解放、从形而上学思维的束缚中解放;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的、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
3、中共七大,5,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紧密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6,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8,四、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点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
5、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9,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力量和前途,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
6、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0,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系统的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
7、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1,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精辟论述了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课题。提出不仅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 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8、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2,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精髓)、群众路线(方法)、独立自主(原则)。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13,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进程中的地位) 2.
9、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实践指导意义)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长远指导意义),七、中国特色社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 其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a.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真理发展真理 b.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a.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
10、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d.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
11、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论体系的主要内容,(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0)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 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
13、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八、中国特色社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内在联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
14、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930年5月,毛泽东著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坚决反对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行为; 1937年,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个必然选择”:马克
15、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九、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
16、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实践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率年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如何理解马克思主
17、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的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重要原因: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弱势对抗 2.近代中国的矛盾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
18、,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与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 二、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
19、级的联合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资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国共合作时期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b
2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革命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段的可靠同盟者)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区分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
21、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 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 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内涵: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内容:1、统一战线 1)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
22、在一起,吗,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经验: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武装斗争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3)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3、党的建设 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3)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4)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
23、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1.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2.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 3.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4.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5.鼓舞和支持了世界反对帝
24、国主义的斗争,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5、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12月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其中:“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A.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
26、个方面的内容: (1)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 (2)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 B.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3)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礼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3)正确分析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
27、渐进的步骤。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8、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四、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
29、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
30、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条论述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事业服务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事业服务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
31、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克服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说来,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的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社会的
32、“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A两类矛盾理论: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
33、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采用“专政”的方法解决。(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B.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对于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和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于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毛
34、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秘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1.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2.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两参一改三结合 干
35、部参与管理、工人参与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36、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上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党之所以能够比较自觉地把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后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7、问题的迫切需要。为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指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定性问题。 (2)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一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初
38、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
39、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
40、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41、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性和广泛性); 3、在这一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42、基本路线,十七大进一步完善,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的简明概论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
43、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 (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3、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5、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 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7、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心,两
44、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6年9月,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财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12月,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
45、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过去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产力”方面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生产关系”方面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 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
46、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十月,党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 现现代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21世纪第
47、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宗旨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 一番; 2、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
48、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提出原因 (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 (2)“中国梦”更接地气 (3)“中国梦”为改革创新发展集聚正能量 (二)思想内涵 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特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
49、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2)民族振兴: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三者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特道路,中特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