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经论 无色界 色界 欲界 三界俱舍论十九(世亲菩萨著)。大乘义章六.十六(隋净影寺慧远著)。四教仪集注中(隋智顗著) 苦谛下(九惑):身边取邪戒贪痴慢疑 贪 集谛下(六惑):邪取贪痴慢疑 痴灭谛下(六惑):邪取贪痴慢疑 慢道谛下(七惑):邪取戒贪痴慢疑 苦谛下(九惑):身边取邪戒贪痴慢疑 贪 集谛下(六惑):邪取贪痴慢疑 痴灭谛下(六惑):邪取贪痴慢疑 慢道谛下(七惑):邪取戒贪痴慢疑 苦谛下(十惑):身边邪戒取贪嗔痴慢疑 贪嗔集谛下(七惑):邪取贪嗔痴慢疑 痴慢 灭谛下(七惑):邪取贪嗔痴慢疑道谛下(八惑):邪取戒贪嗔痴慢疑 见惑(八十八结使) 思惑俱舍论二十八(世亲菩萨著) 俱舍论十二
2、大毗婆娑论三十一(五百罗汉著)空无边处地 上。中。下。等九品识无边处地 上。中。下。等九品无所有处地 上。中。下。等九品非想非非想处地 上。中。下。等九品离生喜乐地 上。中。下。等九品 定生喜乐地 上。中。下。等九品离生妙喜地 上。中。下。等九品舍念清净地 上。中。下。等九品 五趣杂居地(地狱。 上上。上中。上下。 饿鬼。畜生。人。 中上。中中。 天等五趣)。 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九地 八十一品思惑俱舍论十二,增一阿含经二十。同上从此,渐断色界,无色界等八地之七十二品思惑,这一步修行过程为阿罗汉向。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为阿罗汉果。阿罗汉即不生之意,因断尽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轮回于三界。
3、(断见惑之圣者为预流果,又称须陀洹果)断思惑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为一来向,又称斯陀含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因下三品之欲惑未断,故仍需一往来于人天。)又称斯陀含果。断下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断尽则为不还果。(不再还生欲界)又称阿那含果。 断惑证真(四向。四界)注解:见惑欲界之见惑共三十二品(苦谛下十惑。集谛下七惑。灭谛下七惑。道谛下八惑)。色界之见惑共二十八品(于四谛下各除一嗔惑)。无色界之见惑同色界(于四谛下各除一嗔惑)共二十八品。三界之见惑共为八十八品,又名八十八结使。九地又名九有(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色界四地分别与色界四禅相应(如离生喜乐地与初禅相应,以下三地依序与二禅。三禅。四禅相应)无色界之四地分别为无色界之四种定(如空无边处地为第一定,以下三地依序为第二。第三。第四定)。八十一品惑以上九地,每地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地则共为八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