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类型历史必修一.doc

  • 上传人:wspkg9802
  • 文档编号:9481298
  • 上传时间:2019-08-09
  • 格式:DOC
  • 页数:33
  • 大小:74.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历史必修一.doc
    资源描述:

    1、历史必修一(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历史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3)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2、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4)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5)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6)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2政治

    3、(1)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所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3)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4)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及这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5)联系我国现今国家机构的设置,掌握我国中央机构的职权。全国人民

    4、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6)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与历史上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并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1历史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

    5、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3)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4)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

    6、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5)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7)行省制: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

    7、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8)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2政治(1)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理解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2)王位世袭制是阶级对立和斗争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西周的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巩固井田制。(4)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

    8、性。(三)古代著名的改革1历史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 485 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

    9、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2政治(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做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4)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5)联系有关时事

    10、,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四)历代疆域的变迁1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1)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2)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3)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4)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

    11、、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5)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2政治(1)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

    12、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2)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 1997 年和 1999 年回归祖国。(3)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3地理(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2)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1历史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

    13、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2)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2政治(1)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

    14、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3)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

    15、创造性。(4)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六)历代经济政策1历史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2政治(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16、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3)联系:“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4)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农村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国家的对内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

    17、负责的组织活动的原则。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与不同;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理。(七)古代的对外贸易1历史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2)

    18、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

    19、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2政治(1)唐朝对外开放,国力强盛;清代闭关锁国,积弱积贫。这说明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2)联系我国对外开放有关政策,充分说明党的决策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经验表明: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经济、振兴祖国的必由之路。(3)“十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二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三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3地理(1)了解古代对外贸易的路线:丝绸之路及汉、唐、明对外贸易路线,并能识图。(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古丝绸之路有许多历史文

    20、化遗迹,成为现今著名的旅游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国遗址、罗布泊遗址等。(八)古代交通1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

    21、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2政治(1)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加强我国的南北交通体现了:人类在认识掌握水流变化的规律和属性之后就可以利用水流的属性和规律造福人类的哲学原理。(2)近年来,京杭

    22、运河水位较低,应通过增加从长江引入京杭运河的水量来提高水位。运河沿途出现乱收费、超载现象,应通过制定完善内河航运的法规、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杜绝乱收费现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来加以解决。(3)“十五“期间,党中央要求西部开发要依法把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好,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海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等经济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4)中部地区要以主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3地理(1)了解汉、唐、元、明四朝对外交通的状况,并能识图。掌握秦朝史

    23、禄修建灵渠,沟通湘水、漓水,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掌握丝绸之路路线及沿线历史文化遗迹。(2)隋唐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连接涿郡、洛阳、余杭。长四千多里。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九)古代医学卫生1历史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1)著名的医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

    24、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2)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 311 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25、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 800 年。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 800 多种药物和 5 000 多个药方。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 1 800 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 370 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 1 万多个药方。(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

    26、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 200 年。2政治(1)古代医学成就体现了: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哲学道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古代辉煌的医学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他们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1历史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

    27、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鬼是不存在的。(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2政治(1)继承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优异成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2)联系时事,深入批判邪教组织。对邪教组织破坏事件的处理,体现我国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的国家职能;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

    28、明建设的职能。依法取缔邪教组织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的原则。邪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类邪恶的说教、邪恶的势力。依法打击邪教组织、惩治邪教活动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封建迷信与宗教不同。应掌握我国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方针及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十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近代化

    29、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近代化,它们都属于内生型近代化。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2民族独立与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主题。民族独立主要是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近代化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者不能同时并举来实现,也不能互相替代:没

    30、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唯一的办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即先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近代化。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鸦片战争期间,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外来知识,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应用于中国,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兴办了使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的近代企业。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洋务运

    31、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展开。这时距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约 100 年。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以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这一运动中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总之,在近代前期,

    32、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 30 年,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最终未能真正实现。4自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3、从而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5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世界主要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差 60 年70 年。1964 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发射成功,1993 年我国银河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2003 年 10 月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这些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距离世界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约 2040 年。综

    34、合以上内容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先进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在逐步缩短。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民族独立。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十二)有关东北问题1历史(1)近代中国东北,长期受到俄国和日本的侵略。1858 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公里领土。(2)1860 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 40 万平方公里领土。(3)18

    35、94 年甲午战争中,一路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3)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割辽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利益,三国出面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4)19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强租旅顺、大连。(5)1904 年1905 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中国东北的北部和南部。(6)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东北地区由日本扶植的军阀张作霖控制。(7)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大营,攻占沈阳,不到

    36、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8)1932 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9)“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 年组成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10)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给 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面反攻。8 月 15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11)1948 年 911 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地区解放。(12)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长春第一汽

    37、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鞍山无缝钢管厂。1963 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2政治(1)纵观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历史的发展,说明国家独立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和保障。(2)辽沈战役首先攻打锦州,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3)目前东北地区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南沿海省市。其原因主要有:企业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经营理念;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体制仍有负面影响;自身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4)东北地区应扬长避短地适应新形势,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东北发展的方针;

    38、加大改革力度,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更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发展与俄、朝、日等国的经贸关系。3地理(1)掌握近代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示意图。识图:甲午战争形势图,掌握九连城、花园口、旅顺、大连等城市的位置。识图:辽沈战役形势图。(2)东北地区西部是大兴安岭,北边是小兴安岭,东边是长白山,中部为辽阔的平原,土地肥沃,利于耕作,东北平原有北大仓之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第一大林区。(3)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石油储量丰富,著名的煤炭基地有阜新、抚顺、鸡西、鹤岗等;鞍山、本溪是著名的钢铁基地。东北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业,沈阳富拉尔基机器制造,长春汽车工业,齐齐哈

    39、尔机车制造业,旅大造船业,佳木斯造纸业,吉林化学工业都很发达。东北地区铁路、水路交通发达、便利。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发展优势。(十三)台湾问题1历史(1)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2)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3)1684 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5)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6)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7)1949 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8)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

    40、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2政治(1)台湾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是: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领土,这是得到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哲学道理。(3)“两国论“的政治本质是: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破坏祖国的统一大业。“两国论“违反国际法,分裂中国的主权,破坏了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反对和破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

    41、“两国论“。(4)理解并掌握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他什么都可以谈。理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3地理(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名称的演变。(2)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面积共约 3.6 万平方公里。台湾岛山地约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的台湾山脉纵贯全岛,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台湾岛西部为平原,山地和平原之间为丘陵区。(3)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属地震多发区。金、煤、石油、铜、铝土矿、硫黄等矿藏丰富。沿海有渔盐之利,布袋盐场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台湾岛水力资源丰富,浊水溪为台湾最大的河流,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4)台湾发展外向

    42、型工业。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基隆是重要的海港和渔业基地。高雄是南部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5)北回归线从台湾岛中南部穿过,台湾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主要农作物为稻米、甘蔗。经济作物有橡胶、椰子、茶树。(十四)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1)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

    43、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2)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 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 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44、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政治(1)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理。(2)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原理。(3)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4)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

    45、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十五)党史上的重要会议1历史(1)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1937 年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4)1945 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

    46、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5)1956 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6)1978 年 12 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7)1982 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1987 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9)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47、,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 21 世纪的行动纲领。(10)1997 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2政治(1)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表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因而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2)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

    48、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3)在不同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政治领导。党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法律、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这是党的思想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保证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付诸实施,并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这体现党的组织领导。(4)在新的形势下,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

    49、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精神面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六)整风运动1历史(1)1942 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2)1957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3)1978 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一.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48129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