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剪切备用.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9476244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剪切备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剪切备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剪切备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剪切备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剪切备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剪切备用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的主题等元素,从以下几方面描述了知识的定义。(1)知识的形态: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2)组成元素: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3)主要功能:它提供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和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结构(学习)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4)存储主体:它由知者的心智产生并被利用。在组织内不仅存在于文件与知识库中,也存在于例行的工作、流程、实践与文化中。他们认为知识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知识为评估和吸纳新的经验和信息提供了一种构架。知识

2、产生并运用于知者的大脑里。在组织机构里,知识往往不仅仅存在于文件或文库中,也植根于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关于知识这个概念,还有两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分别是韦伯斯特词典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出的。韦伯斯特词典中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如下四种: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又称事实知识,或者称为“知事” ,它包括事实、描述和信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又称原理知识,也称“知因” ;

3、知道怎么做某事的知识,又称技能知识,也称“知窍” ,它是一个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知道什么人有什么知识的知识,又称人力知识,也称“知人” 。一般来说,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很难完全地用文字明确表述,属于隐性知识。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是各不相同。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新兴学科,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知识管理早期的研究中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很活跃。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等则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

4、,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维格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艾莉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法拉普罗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 他还认为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一定分类进行组织;内部化是指知识的转移,即从外部知识库中筛选、提取人们想得到的与特定用

5、户有关的知识;中介化是指为知识寻找者找到知识的最佳来源;认知化则是将以上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的过程。马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黛布拉?艾米顿说:“知识管理无孔不入。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定义比如学习、智力资本、知识资产、智能、诀窍、洞察力或智慧结论都是一样的:要么更好地管好它,要么衰亡。 ”达文波特教授指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多处谈及知识管理,他说:“作为一个总的概念搜集和组织信息,把信息传播给需要它的人、不断地通过分析和合作来优化信息知识

6、管理学是很有用的。但是就像它之前的添加再设计一样,知识管理学变得歧义百出,任何人想给它添加上什么意义都可以。假如新闻记者跟一家数据库公司交谈的话,就会发现知识管理是数据库中最新的事物。假如记者跟一家群件公司交谈的话,就会发现知识管理的意思是下一代群件。知识管理是个手段,不是目的。 ”国内著名学者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层,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

7、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形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他还评述道:“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最宽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为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早期学者认为知识共享等同于知识转移,随后有学者将沙浓的信息论)引入到知识转移中,采用“知识源和接收方”的沟通模式,指出知识转移是“知识源一方与知识接收者一方之间组织知识的双方交换过程”(Sz

8、ulanski,1996);Gilbert 和 CordeyHayes 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组织不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Garavellia 和 Gorgoglione(2002)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认知过程,由编码化与通译两部分组成。正是由于知识转移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更多的学者是从知识转移的主体的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定义的。Davenport 和 Prusark 将知识转移定义成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和部门的过程;王开明、万君康(2000)认为,知识的转移包括知识发送和接受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由两个不同的参与者(发送者和接受者)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

9、体连接起来的;左美云(2004)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使用价值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肖洪钧,刘绍昱(2005)认为,知识转移指的是知识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在其过程中考虑知识、知识转移主体(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 及其相关情景、转移的方式;卢兵,岳亮,廖貅武(2006)在研究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时,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过程,它是由知识的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所共同组成的统一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虽然知识转移的主体对知识转移的好坏起关键作用,但知识转移的接收方才是在整个过程中最

10、重要的。只有知识的接受方对转移过来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并纳入自己的知识库中,进而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造,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更多的学者越来越关注知识转移接收方的知识和绩效行为上的变化,Darr 和 Kurtzberg(2000)提出,当知识贡献者分享的知识为知识接收者所使用的时候,知识转移才发生11;Holtham(2001)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的知识,才能完成转移;Harem,Krogh 和 Roo 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当知识接收者能够获得原则上与知识转移者相同的知识的类似认识;Dong-Gil(2005)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在知识

11、接收方与知识源之间的沟通,使其能够为接收方所学习和应用;Zander 和Kogut(1995)在对组织能力的转移和模仿研究中,指出制造能力的成功转移意味着接受方能够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从以上文献研究可以知道,知识转移就是知识从知识源到知识受体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强调过程的复杂性、阶段性,以及必须有一个重建的过程。知识转移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吸收再利用过程。因此,没有一种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任何知识的获取和创造新的知识都要经过知识转移的过程。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知识转移的过程及机理仍旧属于理论探索阶段, 理论缺乏系统, 不能形成体系, 没有足够的实证支持。国内文章中引用国外

12、的理论较多, 而学者提出自己独立的理论太少, 能够进行实证分析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同时,还存在不少理论上的难点和疑点, 对于知识的本质特征、分类及转化过程及机理、转化中的情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广大研究者的认识仍旧没有统一, 理论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也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实证检验。根据知识转移的实质,学者们对于知识转移的定义有很多。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是指知识从某地、某人及某种所有关系移至其他的地方,即是知识从源头向目的地转移的过程,许多学者研究了知识转移的方式(如野中郁次郎提出的 SECI 模型、朱兰基提出的交流模型) ,以及如何通过知识转移培养企业竞争力(如阿格特基于新环境中人、任务与工具间在新环境下难以协调方面的理论,给出了利用内部知识转移培养核心竞争能力,防止向竞争对手流失的方法) 。许多公司(尤其是咨询业、软件行业、医院等) ,其业务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所体现的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实质上是由知识驱动的。“知识”这一软资产能否有效发挥驱动作用直接与知识转移过程相关。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参与知识转移的主体(个体、组织、知识转移平台和知识本身)的影响最大,但是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系统研究尚不成熟。故本文拟系统地探讨不同主体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知识转移方式,并给出了基于此研究的相应的知识转移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