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岩土工程实用手册一、岩土工程勘察分级(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工程重要性等级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划分标准重要性等级 破坏后果 工程类型 分类 层高() 层数 对建筑结构起控制作用的荷载一级 很严重重要工程(甲级高层建筑及高、多、低层重要建筑)二级 严重 一般工程(7 层建筑)三级 不严重 次要工程(6 层建筑)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36912246060123782020竖向荷载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水平荷载水平荷载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2、)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4)地形地貌复杂;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4)地形地貌较复杂;5)基础位于地下水以下的场地。1)抗震烈度等于或小于 6 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3)地质环境基本未破坏;4)地形地貌简单;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注:1、从一级开始、向二级、三级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2、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3、范 (GB50011)的规定确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1)岩土种类较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2)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2)除本条第 1 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2)无特殊性岩土。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备注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
4、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二)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表 3.0.1 建筑物安全等级 (JGJ7-89)设计等级 建筑和地基类型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建筑类型甲级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3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层数超过 10 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场地和
5、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和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一级 很严重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及,2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的 14 层以上高层建筑,圣地形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单桩荷载在 4000KN 以上的建筑物。乙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二级 严重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丙级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三级 不严重 次要的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k(k a) 60ak80 80ak100 100ak130 130ak160 160ak200 200ak300地 基主 要受 力层 情 况
6、 各土层坡度(%) 5 5 10 10 10 10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层数) 5 5 5 6 6 7吊车额定起重量() 510 1015 1520 2030 3050 50100单跨厂房跨度() 12 18 24 30 30 30吊车额定起重量() 35 510 1015 1520 2030 3075单层排架结构(6柱距)多跨 厂房跨度() 12 18 24 30 30 30烟 囱 高度() 30 40 50 75 100建筑物类型水 塔 高度() 15 20 30 30 30容积( 3) 50 50100 100200 200300 300500 5001000注:1、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
7、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 3(为基础底面宽度) ,独立基础下为 1.5,且厚度均不为小于 5的范围内(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2、地基主要受力中职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130 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七章的有关要求;3、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4、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30小于,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
8、有厚度较大或厚度不均匀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二、岩土的分类(一)岩石分类(GB50021-2001)岩 石 按 风 化 程 度 分 类风化程度参数指标风化程度 野外特征波速比 KV 风化系数 K未风化 岩质新鲜,偶见风化痕迹 0.91.0 0.91.0微风化 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 0.80.9 0.80.9中等风化 结构部分破坏,仅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岩块。用镐难挖,岩芯钻方可钻进。 0.60.8 0.40.8强风化 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用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 0.40.6 0.4全风化
9、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挖,干钻可钻进。 0.20.4残积土 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进,具有可塑性。 0.2注: 波速比 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之比;风化系数 K 为风化岩石与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岩石风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征和定量指标划分外,也可根据当地经验划分;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 为强风化;50N30 为全风化;N30 为残积土;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岩 石 坚 硬 程 度 分 类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 K60 60 K30 30 K1
10、5 15 K5 K5注: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可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执行;当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岩 石 坚 硬 程 度 等 级 的 定 性 分 类坚硬程度等级 定 性 鉴 定 代 表 性 岩 石坚硬岩 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应。 未风化微风化的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主、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岩、硅质石灰岩。硬质岩 较硬岩 锤 击 声 较 清 脆 , 有 轻 微 回 弹 , 稍 震 手 , 较 难 击 碎 , 有 轻 微 吸 水 反 应 。 微 风 化
11、的 坚 硬 岩 ; 未 风 化 微 风 化 的 大 理 岩 、 板 岩 、 石 灰 岩 、 白 云 岩 、 钙质 砂 岩 。较软岩 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中等风化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千杦岩、泥灰岩、砂质泥岩。软质岩 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浸水后手可掰开。 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中等风化强风化的较软岩;未风化微风化的页岩、泥岩、泥质砂岩。极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全风化的各种岩石;各种半成岩。岩 体 完 整 程 度 与 定 性 分 类结构面发育程度完整程度 完整性指标组数 平均间距
12、()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 主要结构面类型 相应的结构类型完整 0.75 12 1.0 结合好或结合一般 裂隙、层面 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12 1.0 结合差 块状或厚层结构较完整 0.750.5523 1.00.4 结合好或结合一般 裂隙、层面 块状结构23 1.00.4 结合差 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结合好 镶嵌破碎结构较破碎 0.550.35 3 0.40.2结合一般裂隙、层面、小断层中、厚层状结构0.40.2 结合差 裂隙块状结构破碎 0.350.15 30.2 结合一般或结合差 各种类型结构面 碎裂状结构极破碎 0.13 无序 结合很差 散体状结构注:1)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
13、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2)平均间距主要结构面(12 组)间距的平均值。岩 体 基 本 质 量 等 级 分 类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二)土 层 分 类 (GB50021-2001)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分类名称有机质含量(%)现场鉴别特征 说 明无机土 5%有机质土 5%10% 灰、黑色,有光泽,味臭除腐殖质外尚含少量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体,浸水后水面出现气泡,干燥后体积收缩 如现场能鉴别有机质土或有地区经验时,可不做有机质含量测定;当 WWL,1.01.5 时称淤泥质土;当 WW L,1.5 时称淤泥泥炭
14、质土 10%60%深灰或黑色,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结构,浸水体胀,易崩解,有植物残渣浮于水中,干缩现象明显根据地区特点和需要可按细分: 弱泥炭质土(10%25%)中泥炭质土(25%40%)强泥炭质土(40%60%)泥炭 60% 除有泥炭质土特征外,结构松散,土质很轻,暗无光泽,干缩现象极为明显完 整程 度坚 硬程 度表 3.3.2 碎 石 土 分 类 表 3.3.3 砂 土 分 类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 粒 级 配 土的名称 颗 粒 级 配漂 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块 石 棱角形状为主粒径大于 200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卵 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碎 石 棱角形状为主粒径大于
15、20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圆 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角 砾 棱角形状为主粒径大于 2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砾 砂粗 砂中 砂细 砂粉 砂粒径大于 2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25%50%粒径大于 0.5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粒径大于 0.25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粒径大于 0.075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85%粒径大于 0.075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注: 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粘性土定名分类 粘性土状态分类 粉土密实度分类 粉土湿度分类土的名称 塑性指数 I 液性指数 状 态 液性指数 状 态 孔隙比 密实度 含水量 湿度粉 土粉质粘土粘 土
16、1010I 17I 17IL00I L0.250.25I L0.75坚 硬硬 塑可 塑0.75I L1IL1软 塑流 塑0.750.750.900.90密 实中 密稍 密20203030稍 湿湿很 湿(三)砂、碎石密实度分类砂土密实度分类 碎石土密实度按 N63.5(N 120)分类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密实度标准贯入锤击数 N N63.5 N120 密实度 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 可挖性 可钻性松 散 10 N63.55 N1203稍 密 1015 5N 63.510 3N 1206松散骨架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锹可以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后,立即塌落。
17、钻进较易,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中 密 1530 10N 63.520 6N 12011密 实 30 N63.520 11N 12014中密骨架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锹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面形状。钻进较困难,钻杆、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很 密 NN12014 密实 骨架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 锹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 井壁较稳定。 钻进困难,钻杆、吊锤跳 动剧烈,孔壁较稳定。(四)特殊性岩土1、湿陷性土湿 陷 程 度 分 类 湿 陷 性 土 地 基 的 湿 陷 等 级附加湿陷量Fs
18、() 总湿陷量s() 湿陷性土总厚度() 湿陷等级试验条件湿陷程度 承压板面积 0.50 承压板面积 0.25 3 5s3033 30s6033 轻 微中 等强 烈1.6Fs3.23.2Fs7.4Fs7.41.1Fs2.32.3Fs5.3Fs5.3 s603 2、红粘土:颜色为棕红或褐黄,覆盖于碳酸盐岩系之上,其液限大于等于 50%的高塑性粘土,应判定为原生红粘土。原生红粘土经搬运、喾人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且其液限大于 45%的粘土,可判定为次生红粘土。红粘土的状态分类 红粘土的结构分类 红粘土的复浸水特性分类 红粘土的地基均匀性分类状态 含水比 a 土体结构 裂隙发育特征 类别 I 与 I/
19、 关系 复浸水特性 地基均匀性 地基压缩层范围内岩土组成 I I/ 收缩后复浸水膨胀,能恢复到原位 均匀地基 全部由红粘土组成 I I/收缩后复浸水膨胀,不能恢复到原位坚硬 硬塑可塑软塑流塑a 0.550.55a 0.700.70a 0.850.85a 1.00a 1.00致密状的巨块状的碎块状的偶见裂隙(1 条/)较多裂隙(12 条/)富裂隙(5 条/) 注: IL /; I / 1.4+0.0066L 不均匀地基由红粘土和岩石组成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值 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表 5-2-1粒组含量(%)指 标 粒径()0.0050.002粒径()0.0050.002土 的 天 然含
20、水 量 ( %)最 优 含 水量 op( %)土 的 重 度( KN/ 3)最 大 干 重度 dmax( KN/ 3)比 重G饱和度Sr( %)孔 隙 比液 限 L( %)塑 限 p( %)塑 性 指 数 p液 性 指 数 L含水比a一 般 1020 4070 3060 2740 16.5 18.5 13.8 14.9 2.76 2.90 95 1.1 1.7 60 110 30 60 25 50 -0.1 0.4 0.5 0.75指 标 孔隙渗透系 数孔隙渗透系 数三 轴 剪 切 无侧压抗压强度 q比例界限Po压缩系数 1-2压缩模量Es变形模量Eo自由膨胀率 eFs膨胀率Eps膨胀压力P体
21、缩率Es线缩率EsL(cm/sec)(cm/sec) 内摩擦角() 粘聚力 C( ) ( ) ( ) (Mpa-1) (Mpa) (Mpa) ( %) ( %) ( ) ( %) ( %)一 般 j10-8 j10-5 j10-8 03 50160 200400 160300 0.10.4 616 1030 2569 0.12.1 1431 722 2.58.0注:1、Po、Eo 系根据载荷试验求得,P 系荷载与沉降量关系曲线的第一拐点; 2、a / 。红 粘 土 的 矿 物 成 分 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表 5-2-2粒组 成分(以常见顺序排列) 鉴定方法碎屑 针铁矿、石英 目测、偏光显微
22、镜小于 2 的颗粒 高岭土、伊利石、绿泥石部分土中还有蒙脱石、云母、多水高岭石、三水铝矿 X 衍射、电子显微镜、差热红 粘 土 的 化 学 成 分 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表 5-2-3化 学 成 分 ( %)土类 SiO2 Fe2O3 Al2O3 CaO MgO K2O Na2O 32Si交换性阳离子 (Me/100g) 易 溶 盐 ( %)全土 46.1 13.0 24.1 0.5 1.5 2.3 0.2 2.43 K+Na+ Ca+Mg+ CO3- HCO3- Cl- SO4- Ca+ Mg+有机质( %)PH 值小于2 颗粒39.2 13.2 28.8 0.4 1.5 2.4 0.2
23、1.81 0.29 29.98 0 0.018 0.010 0.014 0.011 0.002 0.35 6.9红 粘 土 按 状 态 分 类 标 准 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表 5-2-4含水比 a状态 液性指数IL含水比a Ir1.8 Ir1.8比贯入阻力s(Mpa)红粘土地基均匀性评价(按基底下深度为 Z 值()范围内的组成) ,坚硬 0 0.55 0.63 0.50 2.3硬塑 0IL0.33 0.55IL0.70 0.630.75 0.50.67 1.32.3可塑 0.33IL0.67 0.70IL0.85 0.750.88 0.670.84 0.71.3软塑 0.67IL0.10
24、0.85IL0.10 0.881.0 0.841.0 0.20.7流塑 1.0 1.0 1.0 1.0 0.2单独基础 Z 1P11.5 (5-2-5)条形基础 Z 2P24.5 (5-2-6)式中:1、2系数,1 取 0.003/KN;2 取 0.003/KN注:单独基础的总荷重 P1: 为 5003000KN;条形基础每延米荷载 P2:为 100250KN/。红粘土的裂隙性 红粘土的胀缩性 红粘土中的地下水特征坚硬和硬塑状态的红粘土层由于胀缩作用形成大量裂隙。裂隙发育深度一般为 34,已见最深者达 6.0。裂隙面光滑,有的带擦痕、有的被铁锰质浸染。裂隙的发生和发展速度极快,在干旱气候条件下
25、,新挖坡面数日内便可被收缩裂隙切割得支离破碎,使地面水易侵入,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常造成边坡变形和失稳。贵州的贵阳、遵义、桐仁;广西的桂林、柳州、来宾、貴县等地区的红粘土具有一定的胀缩性。这些地区的红粘土地基的胀缩变形,致使一些单层(少数为 23 层)民用建筑物和少数热工建筑物出现开裂破坏,其中以广西地区较为严重,贵州地区较轻,有些地区红粘土的胀缩性很轻,可不作膨胀土对待。红粘土的胀缩性能表现为以缩为主。即天然状态下膨胀量微小,收缩量较大(见表5-2-1) ,经收缩后的土试样浸水时,可产生较大的膨胀量。红粘土的透水性微弱,其中的地下水多为裂隙性潜水和上层滞水,它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基岩岩溶
26、裂隙水和地表水体,水量一般均很小。在地势低洼地段的土层裂隙中或软塑、流塑状态土层中可见土中水,水量不大,且不具统一水位。红粘土层中的地下水水质属重碳酸钙型水,对混凝土一般不具腐蚀性。3、膨胀土1)膨胀土的评价膨 胀 土 场 地 分 类 膨 胀 土 的 判 别 膨胀土的膨胀潜势分类 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主自由膨胀率ef(%)膨 胀潜 势地基分级变形量 Sc() 级 别1)平坦场地:地形坡度小于 5;地形坡度大于 5 小于小 14,且距坡肩水平距离大于10的坡顶地带。2)坡地场地:地形坡度小于或等于 5;地形坡度小于 5,但同一座建筑物范围内局部地形高差大于 1。具有下列工程地质特征的场地,且自由
27、膨胀率大于或等于 40%的土,应判定为膨胀土。裂隙发育,常有光滑面和擦痕,有的裂隙中充填着灰白色、灰绿色粘土。在自然条件下呈坚硬或硬塑状态。多出露于二级阶地、山前和盆地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平缓,无明显自然陡坎。常见浅层塑性坡、地裂,新开挖(槽)壁易发生坍塌等。建筑物裂缝随气候变化而张开和闭合。 40ef6565ef90ef90弱中强15Sc3535Sc70ef702)膨胀土地基计算 (1)膨胀土地基变形量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分别计算:当离地表 1处地基的天然含水量等于或接近最小值时,或地面有覆盖且无蒸发可能时,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经常有水浸湿的地基,可按膨胀变形量计算;当地表 1处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
28、大于 1.2 倍塑限含水量时,或直接受高温作用地基,可按收缩变形量计算其他情况下可按胀缩变形量计算。膨胀变形量() 收缩变形量() 各土层的含水量变化值 胀缩变形量() 膨胀土湿度系数epihi1 式中:Se 为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 ;e 为计算膨胀变形量的经验系数,宜根据当地经验确定,若无可依据经验时,三层及三层以下建筑物可 0.6;epi 为基础底面siih1 i 式中:Ss 为地基土的收缩变形量() ;s 为计算收缩变形量的经验系数,宜根据当地经验确定,若无可依据经验时,三层及三层以下建筑i= 1-( 1-0.01) 1= 1-wp式中: 1、p 为地表下 1m 处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含
29、水量(以小数表示) 1式中: 为计算胀缩变形经验系数,可取 0.7。 w=1.152-0.726a-0.00107c式 中 : w 为 膨 胀 土 湿 度 系 数 , 在 自 然气 候 影 响 下 , 地 表 下 1m 处 土 层 含 水量 可 能 达 到 的 最 小 值 与 其 塑 限 值 之 比 ;a 为 当 地 9 月 至 次 年 2 月 的 蒸 发 力 之和 与 全 年 蒸 发 力 之 比 值 。 我 国 部 分 地 区蒸 发 力 和 降 水 量 值 , 可 按 膨 胀 土 地下第 i 层土在该层土的平均自重压力与平均附加压力之和作用下的膨胀率,由室内试验确定:hi 为第 i层土的计算
30、厚度(mm);n 为自基础底面至计算深度内所划分的土层数,计算深度应根据大气影响深度确定,有浸水可能时,可按浸水影响深度确定。物可 0.8;si 为第 i 层土的收缩系数,由室内试验确定:i 为地基土收缩过程中,第 i 层土可能发生的含水量变化的平均值(以小数表示);n 为自基础底面至计算深度内所划分的土层数,计算深度可取大气影响深度,当有热源影响时,应按热源影响深度确定。;w 为土的湿度系数;Zi 为第 i层土的深度(m);Zn 为计算深度,可取大气影响深度(m)。在地表下 4m 土层深度内, 存在不透水基岩时,可假定含水量变化值为常数;在计算深度内有稳定地下水位时,可计算至水位以上3m。区
31、 建 筑 技 术 规 范 (GBJ112-87)的 附录 二 选 用 ; c 为 全 年 中 干 燥 度 1.00大 于 的 月 份 的 蒸 发 力 与 降 水 量 差 值 之 总和 。注 : 干 燥 度 为 蒸 发 力 与 降 水 量 之 比 值 。膨胀土地基变形量的取值规定 大气影响深度(m) 表 6.7-3 大气影响深度(m)土的湿度系数 w大气影响深度 da膨胀变形量应取基础某点的最大膨胀上升量。收缩变形量应取基础某点的最大收缩下沉量。胀缩变形量应取基础某点的最大膨胀上升量与最大收缩下沉量之和。变形差应取相邻两基础的变形量之差。局部倾斜应取砖混承重结构纵墙 610m 内基础两点的变形量
32、之差与其距离的之值。大气影响深度:应由各气候区的深层变形观测或含水量观测及地温观测资料确定。无此资料时,可按表 6.7-3 采用。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可按表 6.7-3 中的大气影响深度乘以 0.45 采用。0.60.70.80.95.04.03.53.0大气影响深度是自然气候作用下,由降水 、蒸发、地湿等因素引起土的升降变形的有效深度。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系指大气影响特别显著的深度。附录二 中国部分地区的蒸发力及降水量表 (GBJ112-87)附表 2.1站 名 月份项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吐鲁番 蒸发力()降水量() 5.61.0 16.70.1 59.21
33、.8 102.80.4 167.00.7 191.23.8 196.42.0 173.83.5 93.90.9 43.80.4 42.71.7 3.51.1汉 中 蒸发力()降水量() 14.27.5 20.610.7 43.632.2 60.368.1 94.186.6 114.8110.2 121.5158.0 118.1141.7 57.4146.9 39.080.3 17.638.0 44.99.3安 康 蒸发力()降水量() 18.54.4 27.011.1 51.033.2 67.380.8 98.388.5 122.878.6 132.6120.7 131.9118.7 67.2
34、133.7 43.970.2 20.632.8 16.37.00通 县 蒸发力()降水量() 15.62.7 21.57.7 51.09.2 87.322.7 136.935.6 144.070.6 130.5197.1 111.2243.5 74.464.0 44.621.0 20.17.8 12.31.6唐 山 蒸发力()降水量() 14.32.1 20.36.2 49.86.5 83.027.2 138.824.3 140.864.4 126.2224.8 112.4196.5 75.546.2 45.522.5 20.46.9 19.14.0衡 水 蒸发力()降水量() 14.23.3
35、 21.95.3 56.07.8 96.739.7 155.217.1 168.545.5 143.1164.6 124.6118.4 81.437.4 52.324.1 21.217.6 12.23.3秦 安 蒸发力()降水量() 16.85.5 24.98.7 56.816.5 85.636.8 132.542.4 148.187.4 133.8228.8 123.6163.2 78.570.7 54.632.2 23.826.4 14.28.1兗 州 蒸发力()降水量() 16.08.2 24.911.2 58.220.4 87.742.1 137.940.0 158.590.4 140
36、.3237.1 129.5156.7 81.060.8 56.630.0 24.827.0 14.711.3临 沂 蒸发力()降水量() 17.211.5 24.315.1 53.124.4 78.952.1 123.748.2 137.2111.1 123.3284.8 123.7183.1 77.5160.4 56.233.7 25.632.3 15.513.3文 登 蒸发力()降水量() 13.215.7 20.212.5 47.722.4 71.544.3 120.443.3 121.182.4 110.4234.1 112.3194.3 73.4107.9 48.036.0 21.4
37、35.3 12.016.3南 京 蒸发力()降水量() 19.531.8 24.953.0 50.178.7 70.598.7 103.597.3 120.6139.9 140.0182.0 139.1121.0 80.7100.9 59.044.3 27.353.2 17.821.2蚌 埠 蒸发力()降水量() 19.026.6 25.932.6 52.060.8 74.462.5 114.374.3 136.9106.8 137.2205.8 136.0153.7 79.187.0 57.838.2 28.240.3 18.522.0合 肥 蒸发力()降水量() 19.033.6 25.6
38、50.2 51.375.4 71.7106.1 111.5105.9 131.996.3 150.0181.5 146.3114.1 80.880.0 59.243.2 27.952.5 18.531.5巢 湖 蒸发力()降水量() 22.827.4 27.645.5 54.273.7 72.6111.1 111.3110.2 134.889.0 159.7158.1 149.998.9 84.276.6 64.740.1 31.259.6 21.626.1许 昌 蒸发力()降水量() 20.613.0 26.815.0 33.019.8 75.753.0 122.353.8 153.070.
39、4 140.7185.7 125.2156.4 76.872.2 54.639.9 27.537.9 19.010.7南 阳 蒸发力()降水量() 19.214.2 29.916.1 53.336.2 74.469.9 113.866.0 144.884.0 137.6196.8 132.6163.1 78.893.8 55.647.3 26.531.5 18.610.2郧 阳 蒸发力()降水量() 17.514.5 23.320.3 46.543.7 65.784.1 105.374.8 131.074.7 135.7145.2 127.0134.6 69.4109.7 49.061.7 2
40、3.338.9 16.212.3钟 祥 蒸发力()降水量() 23.426.4 29.130.3 52.255.9 70.599.4 108.6119.5 131.2136.5 151.3184.6 146.2114.0 89.973.7 62.553.1 31.947.2 21.722.8江陵(荆州) 蒸发力()降水量() 20.130.0 24.840.7 45.677.1 61.7132.7 96.5160.2 120.2165.9 146.8177.6 136.9124.6 82.370.0 54.474.0 27.053.5 18.831.2全 州 蒸发力()降水量() 29.155
41、.0 27.989.0 47.1131.9 59.4250.1 90.6231.0 105.6198.9 151.5110.6 137.7130.8 98.648.3 68.569.9 35.786.0 27.558.6桂 林 蒸发力()降水量() 32.555.6 31.276.1 47.7134.0 61.6279.7 91.5318.4 106.7315.8 138.4224.2 133.5166.9 106.965.2 78.597.3 42.983.2 33.556.6百 色 蒸发力()降水量() 31.619.9 36.917.3 67.631.1 90.566.1 123.116
42、8.7 117.9195.7 134.1170.3 128.8189.3 96.8109.4 68.381.3 40.039.6 26.417.7田 东 蒸发力()降水量() 37.117.4 41.222.3 70.137.2 68.066.0 125.5159.4 122.0213.5 138.5153.7 132.8211.2 101.1134.5 73.967.3 42.737.2 35.522.4贵 县 蒸发力()降水量() 41.633.3 36.748.4 52.763.2 67.6144.0 110.6183.6 109.2302.5 135.0221.4 133.1244.9
43、 111.4101.4 91.266.6 52.138.0 42.127.4南 宁 蒸发力()降水量() 25.140.2 33.441.8 51.263.0 71.384.1 116.0183.3 115.7241.8 136.3179.9 130.5203.6 101.9110.1 81.767.0 46.143.3 35.325.1上 思 蒸发力()降水量() 45.023.4 34.726.0 54.923.1 74.362.4 123.0126.7 108.5144.3 127.2201.0 119.0235.6 94.1141.7 73.474.1 42.540.4 34.618.
44、0来 宾 蒸发力()降水量() 36.028.8 34.252.7 51.367.2 76.4116.9 107.5182.8 112.0296.1 140.9195.9 135.7209.0 107.068.5 79.978.3 43.457.3 34.236.3韶关(曲江) 蒸发力()降水量() 33.252.4 31.883.2 51.4149.7 65.0226.2 103.4239.9 111.4264.3 155.6127.6 141.2138.4 109.990.8 79.557.3 44.449.3 32.243.5广 州 蒸发力()降水量() 40.139.3 35.962.
45、5 53.191.3 66.2158.2 105.4266.7 109.2299.2 137.5220.0 131.1225.5 99.5204.0 88.452.2 54.542.0 41.819.7湛 江 蒸发力()降水量() 43.025.2 37.138.7 55.963.5 26.940.6 123.8163.3 122.3209.2 144.9163.5 132.0251.1 105.1254.4 87.890.9 58.944.7 46.219.5绵 阳 蒸发力()降水量() 16.86.1 21.410.9 43.820.2 61.254.5 92.883.5 97.0162.
46、0 109.4244.0 104.0224.6 56.7143.5 38.243.9 21.919.7 15.26.1成 都 蒸发力()降水量() 17.55.1 21.411.3 43.621.8 59.751.3 91.088.3 94.3119.8 107.7229.4 102.1365.5 56.0113.7 37.548.0 21.716.5 15.76.4昭 通 蒸发力()降水量() 23.45.6 31.46.6 66.112.6 83.026.6 97.774.3 81.9144.1 101.9162.0 92.8124.4 61.7101.2 40.162.2 27.215.
47、2 21.27.0元 谋 蒸发力()降水量() 57.13.4 70.54.9 122.32.5 144.710.1 171.539.5 130.7113.7 127.1146.2 120.0122.4 94.476.5 74.775.5 52.612.6 45.86.9昆 明 蒸发力()降水量() 35.610.0 47.29.9 85.113.6 103.419.7 122.678.5 91.9182.0 90.2216.5 90.3195.1 67.6123.0 53.094.9 36.933.6 30.116.0开 远 蒸发力()降水量() 44.414.2 56.914.2 99.625.9 116.740.9 140.275.7 105.4131.8 107.5166.6 100.8135.1 81.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