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中国古建特征、营造中国古建特征中国古建总特征 木构长期存在的原因 P1、2(教材) 主要两种木构体系抬梁式:梁柱支撑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最迟出现在东汉穿斗式:檩柱支撑体系,柱头上搁置檩条。中国古建单体特征 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平面以“间”为单位 充分展示结构美, 歇山顶、攒尖顶 突出。中国古建群体特征 庭院是中国古建群体的灵魂 突出实例: 故宫、曲阜孔庙、留园 庭院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庭院围合方式:墙围合、廊院、三合院、四合院 P8、9(教材)建筑与环境 P10(教材)建筑类型 P11(教材)营造榫卯 战国,夯土技术达到成说阶段, 榫卯 已十分精巧 P
2、17(图说)斗、栱 P11(教材) 栱、昂是短悬臂梁 叉手(西汉前期已应用在宫殿) 、斜撑消失 实例: 佛光寺、观音阁 P147、151(教材) 唐代是斗栱的重要发展期,宋是斗栱的成熟期 现所知的最早的“斗”的形象 西周青铜器矢令簋,使斗栱出现的滥觞。 P16 图说) 现存最早栱遗物:汉宋 “以材为足”设计原则, “材分制”的模数制在初唐已经应用,以栱的截面 “材”作为模数制的基本单位, “材”高 15 分 , “材”宽 10 分 ;“栔”高 6 分, “栔” 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宽 4 分 ;“足材” 单材+栔,高 21 分 。单材宽高比 2:3。 “材分制”为八等级清 以斗口安装翘昂的那个
3、斗口的宽度作为模数制的基本单位, “斗口”分十一等级。 “斗口”相当于“材”宽。单材宽高比 1:1.4。 P174(图说) 计心造、偷心造(唐、宋常用) P261(教材) 斗栱各分件的断面用材 宋 华栱足材或单材;其他各栱均为单材 清 足材正心万栱、正心瓜栱、翘 P180(图说) ;其他各栱均为单材 四铺作 华栱 三踩斗栱 五踩斗栱 翘 镏金斗栱落金、挑金 P117、179、181(图说)P260 262(教材) 重要木结构示意图 宋 P251、256(教材) 唐 P148(教材)清 P278(教材)昂 P261(教材) 柱 P261(教材) 起杠杆作用 南北朝已出现昂 最早实例:佛光寺柱头铺
4、作中的批竹昂屋顶 屋架屋架的高度确定宋 举折 P118(图说)清 举架 P176(图说)廊步、脊步梁宋 梁栿的名称由所承的橼数来定清 梁栿的名称由所承的行或檩来定有斗栱的叫行,五斗栱的叫檩。在战国已对草屋和瓦屋规定了不同的坡度 歇山顶 水戗发戗 嫩戗发戗 P280 287(图说) 屋顶主要种类的出现顺序及年代、最早的实物:庑殿 商(现存实例佛光寺大殿)歇山 汉(现存实例南禅寺大殿)悬山 汉硬山 宋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门楼是庑殿,酒楼是歇山,店肆和民居是悬山硬山在宋已有,明清广泛用于居住中。攒尖 北魏 嵩岳寺塔 屋面材料最早陶瓦出土于西周凤雏村遗址正式在屋面使用琉璃瓦在南北朝筒板瓦分为陶质、琉璃琉
5、璃,黄色最高,绿色次之唐、宋出现尖形的滴水,沿用至今屋脊在北方常见清水脊 官式建筑 大式建筑,使用斗栱的大式建筑称殿式建筑 小式建筑 不许用斗栱、筒瓦和琉璃瓦件、庑殿、歇山、重檐、周围廊。 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建筑平面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选择斗栱的大小、出跳得多少。小式建筑,先定明间面阔 结构形式:水平向构架 殿堂型、殿阁型;厅堂型、堂阁型;分缝厅堂型明清抬梁式构架 P112(图说)多层木建筑:叉柱造观音阁;缠柱造观音阁、应县木塔 P264(教材)墙壁 地面建筑使用拱券结构在明代;无梁殿出现在明代 地面上大型砖建筑的代表;:嵩岳寺塔 城墙全部包砌以砖面层在宋 汉代条砖(小砖)已具有模数制,长、宽、厚 4:2:1小木作色彩 P271(教材) 唐以前色彩多以朱、白两色为主,木架部分朱色,墙为白色;宋木架部各种华丽的彩画;清 P297(教材) 彩画宋 “五彩遍装”最高级;“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以青绿两色为主 P275(教材)“解绿装”和“丹粉刷饰”由唐以前朱、白两色发展而来。清 和玺最高级、旋子、苏式住宅、园林,明清的青绿彩画源于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 原始社会已用红土、白土、蚌壳灰作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