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一 根据髓核突出的形态分为三型: 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破裂型:突出物不规则,呈碎片状或菜花样,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游离型:常因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经破裂处突出,游离到后纵韧带下并进入椎管。二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目前临床上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为前方突出、后方突出、侧方突出、四周突出、椎体内突出,以后方突出多见。后方突出又分为旁侧型和中央型。旁侧型:髓核突出后位于椎管后侧,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根性放射痛。根据突出物的顶点与神经根的关系,旁侧型又分为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中央型:髓核从椎间盘的后方中央突出,通过硬脊囊压迫神经根和
2、马尾神经而引起神经根或马尾经的损害。根据髓核的位置,中央型又分为偏中央型和中央型。三 中医分型风寒湿型:腰痛时轻时重,酸胀重着,转侧不利,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舌苔白腻,脉沉细。湿热型:腰痛,伴有热感,腿痛为胀痛或跳痛,小便浊黄,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数。气滞阻络型:腰痛急剧,走窜不定,转侧困难,双下肢均可受累。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涩。瘀血内积型:腰腿痛,痛有定处,双下肢麻木重着,腰部僵硬。舌质紫暗,瘀斑,脉涩不利。肝肾亏虚型:腰痛而酸软,双下肢乏力,腰痛遇劳加重,休息后减轻,喜按喜压。舌苔薄白,脉细。四 由于腰间盘突出后纤维与后纵韧带破裂程度的不同,使其病理分型至今未取得一致意见。早在
3、1962 年,宋献文等将腰间盘突出症分为完整型、骨膜下破裂型、椎管内破裂型。1981 年,陶甫等又重新提出成熟型(59)、幼弱型(22)和中间型( 19)分类法。1989 年,周秉文等结合临床实践和以往分型,认为 Spangier(1982)所用分型,即凸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较简单,且接近临床病理形态。(1)凸起型:纤维环内层破裂但表层完整,因髓核压力而局限性凸起,突出物光滑呈半球型。经牵引、推拿、休息后,可变平缩小。绝大多数保守疗法治愈的病例多属此型。(2)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或纤维膜遮覆。突起物高低水平,轻轻划破表面纤维膜,突出的髓核及变性的间盘组织即
4、呈菜花样膨出。手术病人多为此型。(3)游离型:破裂突出的间盘组织或碎片,离开突出位置游离到椎管中,可压迫马尾神经,导致突出平面以下感觉、运动丧失。临床病例较前两种为少。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形态,与选择治疗方式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 20-40 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 8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95% 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第 45 腰椎和第 5第 1 骶椎间隙,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1)腰腿痛:多数患者有外伤、着凉或过度劳累史。起病时,常先表现不同程度腰部疼痛,轻者仅为钝痛和酸痛,重者卧床不起翻身困难。腰痛经卧床休息后逐渐减轻或消退。数日功数周后,渐感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
5、、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大小便时,腰痛加剧。经保守治疗,症状可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以后腰部再次扭伤、着凉或劳累时,症状仍可再度复发。如此屡次复发,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发作期逐渐延长,发作间隔逐渐缩短,甚至可无明显缓解期。(2)腰椎姿式异常:腰痛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可命名腰椎生理前凸变小,完全消失,甚至变为后凸。此后患者为了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90%以上可出现不同程度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3)腰椎活动受限:因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所致。轻者表现为采取部活动发板,脊柱后伸和向患侧弯时,活动受限更为明显;重者卧床不起,翻身困难,甚至昼夜跪伏在床上。(4)压痛及放射痛:80%以上
6、本病患者,在发生纤维环破裂的椎间隙的椎旁有明显压痛点,而且疼痛会向患侧下肢放射,甚至可放射到足跟和足趾。临床 90%以上患者压痛点位于采取椎 4-5 间隙和采取 5-骶 1 间隙椎旁,是临床判定受累椎间隙的重要手段之一。(5)直腿抬高试验和强强试验阳性: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前者的检查方法是将膝关节伸直,并在此伸进位将被检查的下肢抬高,职尚未抬到90即出现该侧坐骨神经牵拉痛时,即可认为阳性。后者的检查方法是在患肢直腿抬高到将痛未痛时,将足被动背伸,如出现坐骨神经痛即为阳性。(6)下肢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改变:突出物压迫腰神经根,可造成受累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椎间盘突出的
7、椎间隙不同则压迫不同的腰神经根,因此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出不尽相同。由于临床所见的腰椎间盘突出 90%以上发生在 4-5 腰椎间隙和第 5 腰椎一和 1 骶椎间隙,故临床常见小腿外侧、足外侧及拇趾皮肤感觉麻木,拇趾背伸肌力减弱,并有 70-80%患者膝腱反射或跟腱反射出现异常(亢进、减弱或消失)。常有体征:1)脊柱运动受限:腰部正常时,其运动范围为前屈 900,后伸 300;左右侧屈各为 200-300;左右旋转各为 300。当椎间盘突出后,脊柱屈曲时,椎间盘前部受到挤压,后侧间隙加宽,髓核后移,使突出物的张力加大,同时髓核上移,牵拉神经根而引起疼痛。当腰部后伸时,突出物亦增大,且黄韧带皱褶
8、向前突出,造成前后挤压神经根而引起疼痛。所以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动。(2)压痛点:若有腰间盘突出,其相应椎旁有明显的压痛点,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肢放射,亦称放射性压痛。(3)腱反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现减弱、消失和亢进。腰 3、4 椎间盘突出时,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伸、内翻力量减弱;腰4、5 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胫后肌腱反射改变,伸趾运动无力;腰 5 骶 1 椎间盘突出时跟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足外翻力量减弱。 (4)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及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5)拉塞克氏征:腰腿部有放射性疼痛或肌肉痉挛为阳性。(6)健肢抬高试验:当健肢被动直腿抬高
9、时,患肢坐骨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为阳性。(7)肌神经牵拉试验:当髋关节处于过伸位时,大腿前侧沿肌神经分布区出现牵拉放射疼痛为阳性。(8)仰卧挺腹试验:当挺腹而出现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挺腹的同时屏气咳嗽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为阳性。(9)压颈试验: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压迫颈 静脉持续约 1-3 分钟,使椎管内压增高,腰及下肢出现疼痛时为阳性。(10)屈颈试验:当颈部逐渐屈曲致颏部抵到胸部,腰及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时,即为阳性。危及神经:腰椎间盘突出庞产生的临床症状最主要的是神经受损,累及腰骶神经丛,牵扯的神经有: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所产生的症状都是以上神经支配区的运动及感觉障碍。 股神经来自腰 2
10、-腰 4 脊神经,是腰丛各支神经中最粗的,在髂凹内行走于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发出肌支分布于腰大肌和髂腰肌,通过腹股沟韧带到大腿后,立即分为 3 支,并支配其分配区的肌肉及皮肤。股四头肌肌支。隐神经,分布于膑下方,小肠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 当腰 3-4 椎间盘突出时即可损伤股神经,表现腹股沟和大腿前面的疼痛不适或感觉异常。 闭孔神经来自腰 2-腰 4 脊神经,自腰大肌走出即降入小骨盆内,经闭孔内膜管出骨盆,分为两终支,前支:自闭孔外肌之前出骨盆行于耻骨肌、长收肌之后和短收肌之前,末梢为皮支,分本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有时过膝到小腿内侧。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闭孔神
11、经支配闭孔外肌、耻骨肌、内收肌及股薄肌,并分布到髋关节。当突出侵害到闭孔神经时可表现为臀部深层等部位的疼痛或麻木。 坐骨神经来自腰 4-腰 5 神经根和骶 1-骶 3 神经根。是所有神经中最粗者。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依次横过闭孔内肌、上下籽肌及股方肌的后方,支配这些肌肉,并沿大收肌后面、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之间下降,途中发出肌支至大腿的屈肌。坐骨神经在到腘窝以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 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坐骨神经实际上是由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组成,这两根神经从起始部至腘窝以上由结缔组织总鞘将其包绕于内,但两神经的纤维并不是交叉连接在一起的,坐骨神经大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继而向下经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垂直下行至股后部。在人群中坐骨神经在骨盆、臀部存在变异的约占 40。由于坐骨神经或其它部分穿过梨状肌,受肌肉收缩压迫的影响而产生疼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