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459373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建平中学 2018学年第二学期 2月质量检测高三语文一、积累运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_,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_ )(3) 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先假设为了求生避祸不择手段的做法,然后论述了仁人志士的做法是“_,_” 。【答案】 (1). 玉簪螺髻 (2). 锦江春色来天地 (3). 登楼 (4).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5).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

2、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1)中注意“簪” “螺髻”两词的写法。 (2)注意“锦”字。 (3)中注意“辟”字。2.按要求选择。(1)请你根据以下两副对联选择恰当的横批( )甲: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乙:三星高照花红柳绿春不老,万事亨通物阜家丰岁常春。A.迎春接福/家庭幸福 B.春暖大地/吉星高照C.春回大地/人寿年丰D.春风化雨/福如东海(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追求 51的效率,就是用 51的力量进攻。用 100的力量进攻,不更强吗?不然。人求胜欲最强的时候,恰是最不冷静的时候;_,_。所以,李昌镐用 51的力量进攻,另外 49

3、的力量防守。这是他没说出的。这使他的棋极其稳健、冷静,极少出错,常使对手感到无隙可乘。A.在自己处于逆转的时候,正是掉以轻心的时候- 2 -B.对别人进攻最强的时候,正是防守最弱的时候C.在自己处于逆转的时候,正是咄咄逼人的时候D.对别人进攻最强的时候,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答案】 (1)C (2)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第一题是对联题。对联横批的要求是以横写的书写方式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进行补充、概括、提高,多为四字词组。解答时主要根据对联内容分析判断。甲:绿竹、红梅与青松是岁寒三友。绿竹已有三分绿,意春回;红梅点点于枝头,意报春。三分

4、景引出万家春,让春回的喜讯送走严寒,表达的是人们对春回的喜悦之情。据此可选“春暖大地”或“春回大地” 。乙:三星高照,指有福、禄、寿,命运好;“春不老”意喻长寿,万事亨通指万事大吉、一帆风顺;物埠家丰指物质丰富。此联含人们对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据此可选“人寿年丰” 。故选 C。第二题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本题横线前面说“人求胜欲最强的时候,恰是最不冷静的时候” ,后面是“;” ,说明要填的句子句式与它相同;据横线后面“所以,李昌镐用 51的力量进攻,另外 49的力量防守” ,

5、可知前面填的内容应是“进攻时注意防守” ,B 项符合要求。故选 B。【点睛】一、语言形式上的要求。对联,也叫对子。它要求语言对仗,具体为:1、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才整齐、对称、平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对联的字数没有一定的限制,但单句对联多为五言、七言联,其次是四言、六言联;复句对联多为八言以上。2、结构相同。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句子结构一致,即单句对单句,复句对复句;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递进对递进,判断对判断,转折对转折,等等。 3、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对(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

6、虚词对虚词等。在名词中,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诸如天文(如:日月风雨霜露) 、地理(如:山水江河城镇) 、草木(如:桃李花果枝叶) 、建筑(如:亭台楼阁门户) 、人体(人手足口耳目)等。如果用同一小类中的名词相对,则叫“工对” ,颜色对、数目对也属“工对” ;若是用不属于同一小类的名词相对,则叫“宽对” 。4、平仄相反。平仄是对古声调的一种分类。 “平”是指古平声, “仄”是指古上声、去声和入声。识别字音的平仄可借助于现代汉语普遍话的四声。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发展到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变成阴平(第一声) 、阳平- 3 -(第二声) 、上声(第三声) 、去声(第四声)

7、了。大体上来讲,今天普通话的阴平、阳平是“平” (注:派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除外,应为“仄” ) ,今天普通话的上声、去声是“仄” 。 “平仄相反”是指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做到“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 ,尤其是第二、四、六字和最后的一字。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二、内容上的要求语意相关应该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好像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两美合一,是环肥燕瘦般地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中。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国学的焦灼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

8、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

9、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 ,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

10、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4 -而事实证明,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 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

11、弥儿相比, 尝试集与神曲相比, 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就像黑格尔说的, “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 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

12、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 ,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3. 第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_4. 第段列举 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是_5. 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6.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民族特色需要人们对其的加工和宣传。B. 民族特色由人们在不同场合自然而然地形成。C. 民族特色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D. 民族特色是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7. 概

13、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3. 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4. 呼应第段提及的在当下的“国学热”中的论调;证明本土新创造的文化也创造了令今- 5 -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5. 黑格尔的话意为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作者运用引证法证明文化不会因为发展而失去根本(或者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6. B 7. 首先,作者以中华民族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及其代表言论;接着用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产生这种焦灼心态的本质原因是忽视文化的普适性、包容性、交流性,折射

14、出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继而作者以 20世纪初的文化高峰与日本做法为例证明,国学家的焦灼心态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解析】【3 题详解】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本题“特定语境”指特定环境,具体含义可结合语境分析。前文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 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 ,据此可组合成“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

15、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 。【4 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论据的位置,一般先考虑对本段分论点的作用,其次考虑在上下文结构方面的作用。本题第段开头说“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可见列举 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首先是证明“本土新创造的文化也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其次,前面第段中也说到“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整个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

16、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据此可知列举 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也是为了“呼应第段提及的在当下的“国学热”中的论调” 。【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 - 6 -“走不出”意思是“无法改变” ;“皮肤”指“肤色” ;黑格尔的意思是“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 。根据后文“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 ,黑格尔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

17、中国,属于中国” 。它在文中的作用可从论据特点角度答,这是引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6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句话是为了证明前面说的“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 , “黄皮肤黑头发”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张嘴” “冒”是说自然而然体现出来。本题项, “加工和宣传”错,原文说“不张嘴” “冒出来” ,说明是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不用宣传;C 项, “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错,前文说“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 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 ,这句话恰

18、恰是证明日本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但是他的民族特色并未消失;D 项, “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于文无据。故选 B。【7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论证结构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 、 “然后” 、 “接着” 、 “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概括段落层次时注意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也可以分析出层次,抓住关键词语组合出段意。本文段中心句是“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由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第段总领句是“在

19、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 ,引出国学热的代表言论;第段中心句是“以上的观点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接着用比喻“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从而总结出“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 ;段举了“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和“日本从 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两个例子,证明“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

20、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点睛】分析论证思路 1、抓住提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 7 -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 “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 ”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2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 ,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想从天上看见阿来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

22、江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眼光

23、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 8 -的明亮阳光!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

24、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11)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12)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13)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14)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

25、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15)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长途俯冲后一

26、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16)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17)而从高原下来,经历了大地一系列情节曲折的俯冲,化入平原,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 9 -(18)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褶中间。【注】阿来,藏族,1959 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8. 分析第段中“病态的美感”的含义。9. 分析第三段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10. 赏析第语言运用的特点。11. 联系全文,赏析本文的标题。【答案】8. 因为人们只能用忍受来承担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

27、量,所以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来临之时,人们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状态。 9. 突出个人感受的真切与执拗(执着) ,强调这只是个人主观的幻觉以及体现出幻觉出现的次数之多。 10. 可选角度:(至少写出 2个角度并分析, )长短结合;叠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 ;比喻:峭拔的山峰化成了丘陵就如同俯冲化为了叹息,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大地的辽阔到平缓静谧的过程。 11. 结构上总领全文(或答“全文的线索” ) ,串联起了文中从飞机上看到的藏区人民经历灾难却表现得平静的景象,以及自己所生长的雄壮的西藏与平缓的平原过渡带上的地域景象,这一看见的过程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同样是由血性的呐喊、

28、坚强不屈奋力抗争,到最后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8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段原文说“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据此可知“病态的美感”指“人们只能用忍受来承担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所以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来临之时,人们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状态” 。【9 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段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语段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本题三个段落都表达了“觉得大地在向下

29、俯冲” “是一种幻觉” ,这就强调了“这只是个人主观的幻觉” ;都独立成段,意在强调“这只是个人主观的幻觉”以及“突出个人感受的真切与执拗” 。【10 题详解】- 10 -本题考查鉴赏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手法、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赏析时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手法:“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运用比喻手法,把由峭拔的山峰化成平缓丘陵,由丘陵化成平原的感受比喻成“一声深长的叹息” ,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大地的辽阔到平缓静谧的过程;句式长短结合:“更低,更窄小” ,短句的运用,写出了在飞机上看到的山间牧场快速不断变化的过程

30、;“更低,更窄小,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长短结合,写出了感受的复杂变化,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用词:“郁郁葱葱”运用叠音词,写出森林的繁茂,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11 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从结构、标题含义、手法、情感主旨以及特殊效果几个角度来答。 “我想从天上看见”结构上总领全文,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1)(17)段写在飞机上看到的“藏区人民经历灾难却表现得平静的景象,以及自己所生长的雄壮的西藏与平缓的平原过渡带上的地域景象” ;(18)段写这些看到的感受到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同样是由血性的呐喊、坚强不屈奋力抗争,到最后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

31、;效果上“我想从天上看见”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春日郊外(宋)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12.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概括暮春郊外榆槐吐嫩,春色满原,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B. 颔联紧承“春光”展开,远山积雪,近处溪流垂杨,画面生动。C. 二、三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表现春景的特点。D. 二、三两联对仗工整,遣词精当,足见诗人推敲锤炼之严谨性。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哀婉含蓄B. 雄奇瑰丽- 11 -C.

32、高亢豪放D. 清新自然14.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感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2. A 13. D 14. 首联通过对比手法,树色泛出嫩黄,写出郊外早春来到,点明题意,暗含欣喜。颔联、颈联寓情于景:远山婀娜,峰顶积雪美不胜收;春水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柳;暖阳照耀之下,黄莺儿啼啭似人欢语;风吹过草地,送来芳香。画面美丽色彩鲜明,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作者的无限喜爱赞美之情。尾联笔锋陡转,直抒胸臆,用“疑”字直接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却又难觅其踪”的茫然与惆怅。【解析】【12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

3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A项,“暮春”错误, “榆槐已半黄” ,意思是榆树槐树枝头鹅黄初绽,据此可知季节应是“早春” 。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内容决定诗歌的风格特点,接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分析。这首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

34、之葱翠;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半黄” “积雪” “日暖” “如人语” 、 “作药香”等语言生动形象。统观全诗,色彩明丽,生气勃勃,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故选 D。【14 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诗歌的手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大的表现手法;其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判断运用的手法。答题步骤是,先点明术语,再分析运用,再扣感情。本题问“怎样表现作者感情的” ,主要考虑抒情手法,其次是大的表现手法。首联“未省” “已”运用对比手法,当城里人还为春寒

35、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 12 -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溪流渐涨,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寓情于景,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作者的无限喜爱赞美之情。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直抒胸臆, “茫茫”写作者欲写美景却无处下笔的茫然与惆怅。【点睛】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

36、人也。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 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

37、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注】探赜(z):探索深奥的道理。大辟:死刑。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就道之义( ) (2)启申其美(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鲜有屈焉( )A. 委屈 B. 屈服 C. 理亏 D. 屈辱1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8、 13 -A. 其唯易乎 其谁不知B. 皆诵于口 万钟于我何加焉C. 多为豪俊所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19. 胡叟“学不师受”的原因是_20. 联系全文,分析胡叟的人物形象。【答案】15. (1). (1)接近 (2). (2)好处、好事 16. BC 17. A 18. 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大道的时候,为什么(这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能够谈论天人的人大概已经消亡很久了。我们是相知的朋友,何必像这样

39、自我夸耀呢。 19. 并不只有易经中才有先圣之言,别的书中也有。当今的腐儒未必能探索到书中深奥的道理。 20. 自学自悟,他不盲信他人,不从师;孤傲自尊,面对无礼的泛泛之谈,拂袖而去;爱护人才,因法成之德而救其一命;不贪钱财,拒收法成的谢礼。【解析】【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40、本题“就道之义”意思是“接近真理的精义” , “就”解释为“接近” ;“启申其美”意思是“开口申诉法成的好事” , “美”解释为“好事”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 14 -准确、恰当。 (1) “鲜有屈焉”意思是“很少有屈服(的时候) ”。故选 B。 (2) “及披读群籍”意思是“

41、等到(他)翻阅各类书籍” , “披”解释为“翻阅” 。故选 C。【17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积累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熟练掌握它们的分类,然后审清题干要求,逐项比对,得出答案。A 项“其”都是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B 项“于” ,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是介词,对于。C项“为” ,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后一个是动词,做。 D 项“焉” ,前一个是末尾语气词,后一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故选 A。【18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

42、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固”坚决;“遽” ,立刻,急匆匆;“反” ,通“返” ;“对” ,回答;“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若是” ,像这样。【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对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本题问“胡叟学不师受的原因” ,据原文“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意思是他所学的知识

43、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难道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的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 ”据此可得到答案“并不只有易经中才有先圣之言,别的书中也有。当今的腐儒未必能探索到书中深奥的道理” 。【20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原文中找到有关的人物描写,结合文本分析总结概括。据“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可总结出“自学自悟,他

44、不盲信他人,不从师” ;据“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可总结出“孤傲自尊,面对无礼的泛泛之谈,拂袖而去” ;据“刘义隆恶其- 15 -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 ”可总结出“爱护人才,因法成之德而救其一命” ;据“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可总结出 “不贪钱财,拒收法成的谢礼”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

45、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 (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 ,同成年人辩驳,很少有被折服(的时候) 。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难道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的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

46、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 ”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 (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很少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 ”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

47、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有调和当时的事,然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纯属玩笑不庄重。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y)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适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 (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憎- 16 -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

48、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的好事,于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纬萧是什么人,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接受法成所赠的礼物。(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送高闲上人序(唐)韩愈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 者也。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

49、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 。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注】胾:切成的大块肉。胶:同“缪” ,缠缚。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