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短文三篇基础积累运用限时:15 分钟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这句话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它不仅生动地说明了人的脆弱性,还揭示了人不同于苇草的最重要的本质能思想。B假如人什么情绪都没有,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或都能忍之,远之,这是不是麻木的一种表现呢?C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D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既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华美的语言,读后却能使人如坐春风,从而明白许多为人处事的道
2、理。答案 D解析 A 项, “空谷足音”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与句中“难得”重复。B 项,“泰然处之” ,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心情安定,态度从容。褒义词。此处不合语境,褒贬不当。C 项, “慷慨解囊” ,指大方地拿出钱财来帮助别人或赞助别人。此处用来形容“众多消费者”消费,不合语境。D 项, “如坐春风” ,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人生的坎坎坷坷,我们要有勇气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境。B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C能思想的
3、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仅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D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答案 B解析 A 项“解决困境”不搭配,可改为“摆脱困境” 。C 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不仅是”改为“不是” 。D 项“这”表意不明,是指“规则” ,还是“需要遵守” “规则”?可在“这”后加上“些规则”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 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的。 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 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 2 -恬适的生活,不过他的隐居生活 消极
4、的, 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以外,还积极从事写作,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A 由 但是 / 是 不是B 从 / 不但 却是 不是C 从 其实 / 不是 而是D 由 / 不仅 不只是 而且是答案 C解析 处,由后文的“哲理中”可知,选“从”更符合一般语言习惯。处,由后文的“真正原因”可知,选“其实”最恰当。处, “不仅” “不但”都不能单独出现,而是应该与“还” “而且”等成对出现,后文并无这类词语,故排除 B、D 两项。处,由后文的“埋头做学问” “积极从事写作”等可知,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排除 A项。故选 C 项。4读完短文三篇后,你对人生也应该有了新的思索。请在
5、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构成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人生的感悟。(4 分)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 , ; , ;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体味不到甜美的甘醇。答案 (示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 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景色 拒绝辛勤劳动的人 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生动、鲜明的能力。首先,题干要求“与下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故应该明确,模仿对象是横线的下句,而非第一句。然后,分析下句的句式,其格式为“拒绝的人,永远不能” 。最后,在此句式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即可。如拒绝辛勤劳动的人,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5学
6、校要求各班办一期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黑板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拟写一条“交通安全”教育自警语,以突出主题。要求每条两句话,每句话不少于 7 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4 分)答: 答案 (示例一)注意脚下交通安全,关爱你我生命健康!(示例二)出门在外,注意安全;安全在心,幸福全家。(示例三)人身安全来自警惕,交通事故出于麻痹。- 3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要围绕“交通安全”的主题,内容要简洁警醒,通俗易懂,注意两句话字数相等,每句话不少于 7 个字。类文提优阅读限时:20 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论天性英培根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
7、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加以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致力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从难克制自己,这一步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因而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一、要长时间地严格约束自己。比如有人每当生气时,就在心中暗诵 26 个字母以制怒。二、一点一滴地
8、逐渐做起。比如有人在戒酒时,就采用每天比前一天少喝一点的办法,最后戒绝。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太相信一种天性的克服。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情不自禁地扑上去了
9、。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人要慎独。在只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中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有的人天性与他的职业要求相适合,这当然是很幸福的事。但是,那些能强使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更需要毅力。因为在这时, “我的灵魂与我的存在相分离。 ”因- 4 -此如在治学方面,对于最难的书,可以订一个时间表,以强制自己按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去读。当然,对于所爱好的学科,就不必如此,因
10、为思想会自然带着你向前跑去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培根认为,人的天性虽然很少能完全根绝,但也可以改变,那就是靠长期养成的习惯来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B在改变自己天性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目标,这样在努力改变天性的过程中能鼓励自己,并在改变天性取得成效后,能从严从难要求自己。C人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多寻找考验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高度警惕,不至于又暴露了自己的坏习惯。D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以生活化的具体事例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进而增强了论述的效果。答案 C解析 “
11、应该多寻找考验自己的机会”错误,原文是说“或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7文章开头说人的天性是“隐而不露的” ,倒数第二段又说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作者前后的看法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 分)答: 答案 不矛盾。作者的这两种看法是不同前提下的结论。前者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天性隐而不露;后者是说人在面对自我时,天性最容易显露。一般情况下隐而不露,在面对自我时最容易显露,这些正是人的天性“狡猾”的特点的体现。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目。答题时应先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分析原因。先分别分析“隐而不露的” “最容易显露的
12、”的原因,然后再总结文本进行概括分析。8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西塞罗观点的看法。(6 分)答: 答案 西塞罗的这句话肯定了习惯对改变天性的作用。人的天性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天性是“狡猾”的,它会在人警惕时潜伏,在人放松时又出现。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时常回顾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以避免天性现原形,同时促成新的“天性”的形成。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答题时,首先立足文本谈谈- 5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的内涵,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自己对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