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docx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433248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异化劳动到对象化活动再到“实践”概念一、异化劳动马克思所论述的异化劳动及其四个规定的含义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人同人的异化,究竟是指什么?自从手稿发表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致说来,这些解释可以归纳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异化劳动”是一个纯粹的主体价值概念,它主要用来批判资产阶级私有制度的非人道性质;一种意见认为,“异化劳动”其实是一个严格的社会结构概念,主要用来分析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内在剥削机制。根据前一种意见,一些研究者把“异化劳动”等同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而根据后一种意见,一些研究者又直接把“异化劳动”认做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雇

2、佣劳动概念。根据上述分析,“异化劳动”实际上是马克思在刚刚研究政治经济学时,运用人本主义哲学术语和思想来描述资产阶级社会结构即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概念;或者说,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既有价值批判的成分,也有社会认识论的含义。但是,一方面,由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制约,作为纯粹的主体价值概念,在方法论上,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出发而规定的“异化劳动”,显然不同于他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根据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科学分析而提出的劳动异化概念,前者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呐喊,而后者则可以引发出一种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认识论概念,由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劳

3、动价值论的忽视,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相比,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逻辑基点而展开的对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分析,不仅带有十分抽象的性质,而且只接触到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生活的现象形态。因为作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本身,实际上需要根据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来解释。马克思主要是在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逻辑框架中,根据一些具体的经验事实或社会经济现象,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非人道性质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了以人本主义的价值批判逻辑去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结构的不足。因此,一方面他认为,“宣布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的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

4、动的规律罢了。因此,随着异化劳动概念的引出,他就可以以“异化劳动”为理论出发点去解释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各种自相矛盾的经济理论,从而达到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说明。另一方面,他又发现,实际上,他还有两个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一是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一是说明人怎样使他的劳动异化,这种异化怎样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第一个根本问题是要求对私有财产(资本)的社会结构特性作出更进一步的共时性分析,围绕着这一问题的解决,马克思后来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求对私有财产(资本)的历史起源进行历时性说明。从这一问题出发,马克思后来则

5、通过对德国意识形态哲学的清算,创立了唯物史观。我们发现,随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他首先着重解决的是第二个根本问题。二 、对象化活动什么是对象化活动?从劳动与其产品的关系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 ;从生产活动的过程看,在扬弃异化的意义上,人的对象化活动“属于他的本质”,“肯定自己”,人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从人的类生活角度看,“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

6、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即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的对象化活动“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对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这里马克思是从生产劳动本身对对象化活动进行分析的,它表现为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也就是说是个人能力的发挥,其结果是作为个人能力的物化的产品,并且使人超越了生物的存在状态而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也就是创造了人的社会联系,它还使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在与自然

7、的物质交换过程实现了自然的人化。马克思还在人的真正社会存在的意义上从扬弃异化的角度对对象化活动做了完整的表述,“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 (1)我在我的生产中使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对象化,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对象性的、可以感性地直观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你自己认识

8、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地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可见, (1)对象化活动首先是个人能力的对象化,是个人能力的表现和确证; (2)对象化活动还是个人需要的对象化,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这些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些欲望的对象是“人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她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 (3)对象化活动也是“个性的对象化”:“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

9、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4)对象化活动还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生成。在写作手稿期间,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实际上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现实的劳动的两重性质:异化和对象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异化劳动是指资产阶级社会中“雇佣工人”创造资本的“谋生活动”,由于这种劳动的发展,带来了私有财产和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生产领域内人被资本所奴役、支配的颠倒现象。所谓对象化劳动,则是指人以自然界为基础并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确认自己主体性的一般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这种劳动的发展,带来的是整个人类的不断进步趋势。当马克思仅仅执

10、着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共时性批判时,他总是尽可能地把对象化劳动理想化,为的是要用一种真正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来和人的现实存在(异化劳动)相对立,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人本主义哲学的抽象之中。而当他着眼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历时性分析时,他又客观地说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论其异化与否,对于整个社会生活和全部人类历史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对象化活动毕竟仅仅表现了个体性的和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不具有社会存在的整体性视域。既然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制度私有财产作为外在于人的物构成对人的统治,那么扬弃异化劳动和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必然性和条件就必须到社会存在的整体结构及其运动中寻找,必须在对社会存在的整体性

11、把握的前提下揭示社会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这样,马克思就在他已经从方法论角度阐述了的实践概的基础上从对象化活动走向实践概念,立足于实践观的全面展开创立了新的学说历史唯物主义。三、实践概念的内涵实践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性范畴,实践观的全面展开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实践概念的内涵,既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领域,也包括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既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领域,也是指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在马克思看来,首先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视域。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这个观点。他明确拒绝虚构的抽象,认为这种方法“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12、而“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只能使问题坠入五里雾中” 。他表示要“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并且把存在概括为属人的存在和历史存在,“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实践的存在,没有看到存在就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

13、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 。随着存在被看作实践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存在,意识及其真理性也失去了它的抽象性和先验性,具有了实践的和社会历史的内容,“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用实践概念彻底取代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存在范畴,把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领域作为哲学探讨的基本对象。因

14、此可以说,实践概念就其意指作为整体性的社会存在而言,克服了对象化活动的个体性和孤立性的缺陷。通过从对象化活动到实践概念,马克思真正实现了视野转化而把社会存在的整体结构和社会历史领域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对象。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彻底解开了早期困扰着他的“历史之迷”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样也就科学地回答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实践,就其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言,在内涵上接近于马克思在其早期所使用的对象化活动。其相同

15、之处在于,两者都是指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能力发展和发挥(即个人能力的对象化或者说物化)、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的外化)及个人意识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彰显(个性的对象化),都包括在此过程中人的社会关系的生成。其不同之处在于:对象化活动把工具看作对象化活动的手段,把产品看作对象化活动的结果,而实践把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不仅看作实践活动的产物,也看作实践活动本身的组成部分,看作人的机体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四、从对象化活动到实践概1.思维方式的转换:从抽象的和思辨的先验思维方式走向实践思维方式念的飞跃。马克思在阐述其异化劳动学说时已经提出了实践观,即抛弃抽象的思辨的和先验的思维方法而从现实的社会

16、生活出发、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的世界历史过程出发。但是他还没有成功地把这种方法用于他的异化劳动学说,他的异化劳动学说仍然是抽象的和思辨的。他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中提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甚至是通过预设的方法描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观的全面展开及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使马克思彻底抛弃了先验的、抽象的和思辨的分析方法,真正走向了实践思维方式和相应的历史分析方法。这不是从人本主义到科学主义的认识论的断裂,而是从先验的、抽象的和思辨的分析到社会历史的实践分析的方法论上的飞跃,是抛弃理性主义的思维范式所实现的思维革命。2.理论视域的转换:从“对象化活动”和朦胧的“现实”到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把握

17、。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必须“从当前的经济现实出发”,也触及社会结构和历史的视域。就社会结构而言,他已经认识到,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宗教、家庭、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就历史的视角而言,他也已经发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这里彻底拒斥物自体的存在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存在。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先验性的分析方法,这种认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它不是在对社会历史及其结构的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实践观的全面展开及其运用于社会

18、历史领域,使马克思及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实现了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把握。3.理论上的飞跃:先验的和思辨的人本主义走向具有宏观社会历史视野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没有成功地把实践观与他的异化劳动学说结合起来,他在异化劳动学说中所蕴涵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仍然是抽象的和思辨的,他关于人的自由本质的规定仍然是先验的,不仅如此,他所使用的概念也还是黑格尔的和费尔巴哈的。这使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仍然带有德国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浓厚痕迹,还没有彻底克服他们的理论缺陷。实践观的全面展开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运用,使马克思人本主义所蕴涵的革命性思想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发展成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学说。参考文献:1、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4、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编辑组.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第 6 集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