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程 发展 创新 辉煌新中国走过了 60 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新中国电力伴随共和国共同成长,一路风雨兼程,光耀历史的天空。 历史延绵不绝,却总有为天下人所铭记的伟大转折点。 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源源不断的电力,带动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时,电,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开始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向着全新的未来前进。 60 年过去了。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随手打开电灯、电视、空调的生活;闲暇之余,也习惯了乘坐快捷的电气化列车轻松快乐地旅行,更会经常在斑斓的夜色
2、中尽情欣赏现代都市的璀璨霓虹 人们在享用充足电力的惬意中,在几乎感觉不到电力存在的意识里,谁能想到,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 8 亿千瓦、年发电量达 3.5 亿千瓦时,分别为 1949 年的 450 多倍和800 多倍;谁能想到,我国输送电力的最高电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110 千伏,历经 220千伏、330 千伏、500 千伏、750 千伏,已发展到世界最高并首先实现商业运营的 1000 千伏,输电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并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谁能想到,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向好性变化,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已经在规划实施之中。60 年过去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
3、展和人民安康,无不有赖于电力的持续增长及电气化进程的迅速推进。60 年间,我国 GDP 增长 77 倍,人口由近 5 亿增长到 13.3 亿,全国已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城市、农村、工厂、学校、医院、商店、铁路、矿山、航天发射场、专业养鱼塘960 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电力普惠各行各业,照亮了城市乡村,也照进了百姓的心田。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电,何以在新中国,由一点微光终于扩展为灯火绚丽的海洋,由一粒火种终于燎原为璀璨耀眼的光芒? 百年大潮,波涛汹涌,滚滚向前。多难的中国错失了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时代,但新生的共和国以电气化为载体,追寻到了曾经失落半个世纪的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步,都
4、和能源利用息息相关。19 世纪电的发明和应用,直接成就了人类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为人类带来了耀眼的光明、强大的动力和现代的文明。 西方国家评选出的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技术成就,电气化位列第一,其评价为:20世纪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世界带来光明,并向现代社会的几乎每一项工作和事业提供能源电气化导致无数令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便利的发明,以至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穿越漫漫的雨雪风霜,新中国电力迎来了灿烂的阳光。今天,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 8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二位已有 14 个年头;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近 38 万千米,跃居世界第一位。 有专家深有感触地说:建立在落后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
5、13 亿人口的中国,用 60 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 200300 年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奇迹! 电力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有了电,电动机才会运转,集成电路才会工作,液晶显示器才能展现美丽的画面 有了电,才能产生电磁波,手机才能通信,雷达才能运行,航天测量船才能观测 电,是直接驱动各种现代文明产物的动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能源,大都需要转化为电能,才可为人类方便快捷地使用。1985 年,党中央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重点提出了“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 根本而言,电力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是因其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
6、发展和进步。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撑这也正是中国电力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旧有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日益减少的今天,新能源的开发逐渐成为当务之急,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其中风能正在使用并快速发展中。风力电源的利用风能经过风轮机转换成机械能,在带动发电机转换成电能,经整流稳压后变成低压直流,在供给负载照明、通讯、电围栏等。风力电源采用镍铁蓄电池。风轮朵是机械装置要保证内部齿轮及传动系统的润滑,英每半个月时间检查一次,并注入润滑油。发电机是风力发电的核心部件。风能资源丰富据资料:我国陆上离地面 50 高度达三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约 23
7、.8 亿千瓦;我国5 到 25 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 50 米高度可装进容量约 2 亿千瓦。我国陆上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蒙东和蒙西、新疆哈密、甘肃酒泉、河北坝上、吉林西部、和江苏近海等 7 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进这些地方陆上离地面 50 高度达三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就达 18.5 亿千瓦。由此可见,我国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是巨大的。我作为风能与动力工程的学习者,将为此做出贡献!可以说,60 年电力改革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电力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顽强拼搏的历史。 吸纳与创新,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最为雄浑的时代交响。我们开放吸纳世界先进成果,也自主创新技术和管
8、理机制。 。 一去一来,时光流转,印证了中国电力整体水平的腾飞。经历 60 年的艰苦奋斗,在吸纳与创新的交响中,中国电力已进入大电站、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和大电网、高电压、自动化、信息化的新时代,在实践中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 将视野投向记载着电力文明印迹的世界博览会,我们的奋斗动机不难从这里找到根由:1876 年,费城世博会将电话推上了世界舞台;1893 年,芝加哥世博会使交流电的光芒照亮了夜空;1939 年,纽约世博会首次展示了电视机 我们很快就能看到,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的特高压、智能电网技术将闪亮登场,它从本质上有
9、别于茶叶、苏绣、茅台酒、景泰蓝这些曾出现在世博会上的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 进入 21 世纪,电力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化,实现“厂网分开”,并将竞争引入电力。于是,发电企业快速发展,电网规划与建设大步迈进,电力投资连年大幅增长,能源资源通过坚强电网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持续增长 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经历种种曲折盘旋,但中国电力体制的变革,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最前沿。 回顾 60 年的风雨历程,不论是在披星戴月的拓荒创业岁月里,也不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中,还是在千帆竞发的科学发展征程上,中国电力人始终意气风发,高奏着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壮歌。 1985 年,中国人决定
10、在西藏修建羊湖电站的消息传遍世界。5 名法国“探险者”在给世界水利组织的报告中写道:“在这里修筑水电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就像人类无法遵从上帝要我们戒除战争和罪恶一样,人类将永远无法完成上帝的这一旨意,如果你想创造奇迹” 然而,坚强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这个奇迹。 回望 60 年,中国电力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华大地上,在从蓄势到腾飞的 激情演变中,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这种力量,是奋发图强的民族气质。曾几何时,苏联背信,西方封锁,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电力人与共和国一同经受了最困难的考验。终于,我们坚定地挺起胸膛,开始在国产化的道路上一路追赶,发电机组从亚临界到超临界再到超超临界,输电网从高压到超高
11、压再到特高压;终于,我们战胜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大无畏的牺牲气概,用最短的时间恢复重建电力线路和铁塔,把曾失去的光明重新召唤到人间 这种力量,是服务民生的历史责任。无论是举世瞩目的国家大事,还是猝不及防的自然灾害,都是国家力量的检验,民族精神的重振,也是对电力人责任与使命的锤炼。在战胜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中国电力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险阻,全力抢险救灾,奉献出一片赤诚的大爱之心;在保障北京奥运会供电的日子里,中国电力人与时间赛跑,建设优质工程,组织强大力量,坚守保电阵地,赢得了“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出现供电故障的奥运会”的美誉,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中国电力人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无
12、疑与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记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骄傲,更有理由期待明天会更好。 历史不遥远,未来亦可期。 60 年后的今天,我们既珍惜历史留下的财富,也满怀信心憧憬美好的未来。 放眼当今世界,新能源与低碳经济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努力实现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中国电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风能终将成为主导。全国电网整体升级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大电网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将得以完全发挥;东部与西部、资源大省与负荷大省将实现能源资源的互补和平衡;中国将借特高压电网挺立于世界电力技术进步的最前列 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不会止步于憧憬。我们有宏大构想,我们有万丈雄心。时代需要我们继续吹响创新与发展的号角,以更大的毅力和勇气,推动中国电力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坚信,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必将引领共和国电力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崔岩松可再生能源学院 风能与动力工程河北衡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