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1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一、教学目的1、能够理解品德的基本理论,并能说明皮亚杰与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陈述班杜拉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2、掌握品德的心理结构。3、结合教学实际学习培养品德的基本方法。二、指导思想1、能够建立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意识。2、根据所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解释有关道德行为。三、课时分配本章安排 4 课时。四、教具选择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六、重点、难点1、品德形成的理论2、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七、授课内容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教育心理学 第
2、六章 品德的形成2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品德: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道 德 品 德区别1、发展和变化服从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2、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形成与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心理现象,是一种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联系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
3、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的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一、品德发展的认知理论(一)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理论对偶故事分析本世纪 2030 年代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在多年研究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问题上,把儿童的道德评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3对待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不应多加干涉,而应耐心具体地进行指导。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游戏活动中应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的行为的准则,否则,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
4、则而已。2.权威阶段(68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敬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他们认为服从成人的命令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就是坏孩子。皮亚杰采用儿童对两难故事的情境作出判断为实验进行研究。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 岁、10 岁和 13 岁是儿童的公正判断时期,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对他们来说,公正还没有从服从中分化出来,所以年幼儿童的公正判断以服从成人为特征。这是权威阶段的特征。3.中逆阶段或称平等阶段(810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意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规则对他们来说,只是用
5、来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的。在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求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同伴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制约,不可避免地产生平等观念。他们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对他们的命令,也不再满足于单纯对规则的遵守,而是要求同伴之间的平等。因为公正感的发展要以自律为先决条件。此外,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也促进儿童公正观念从服从向平等发展。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4.公正阶段(1112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倾向公正。所谓真正的平等,就是要依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在皮亚杰看来,公道感是一种出于关心和同情人的真正
6、的道德关系。(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论法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科尔伯格则采用 9 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儿童和青少年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4比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作出的反应,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或称前道德水平。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它包括两阶段:第一阶段
7、:惩罚和服从取向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青少年犯罪,在道德认识上都属于第一级水平。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
8、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重、信任。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5这个阶段的儿童
9、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属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也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那些按民主程序产生的、公正无私的准则是可接受的,强加于人或者损害大多数人权益的法律是不公
10、正的,应给予拒绝。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抽象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科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在 20 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科尔伯格确定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划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三)班杜拉的研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亦可
11、通过学习来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如社会文化、外部条件、榜样、强化的方式等,所以他们对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于 1977 年出版代表做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6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一)道德观念的产生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观念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感知活动来实现的。人们多次感知某些道德现象,便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表象,这是道德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有的研究认为,大约九岁以前的儿童的道德认识,多数还处在道德表象的感性认识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表象也
12、就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道德概念。(二)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概念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概念的教育。道德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道德概念的形成依赖一系列条件。第一,它依赖于形象的事物和感性经验。第二,在不同的情况下,把道德行动的动机、效果进行比较和概括,对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概念有重要作用。第三,把道德行动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三)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13、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道德信念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只是建立了形成道德信念的前提;三四年级开始有了道德信念萌芽,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某种自觉的道德信念。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7从少年期开始,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笔者研究认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它为高中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础。道德
14、认识转为道德信念主要是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心理学研究指出,使学生获得行动经验,光靠个人经验是不够的,只有当个人经验被集体的经验所证实时,学生才会坚信道德知识与要求的正确性。所以,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认识道德行动准则的意义,并且把它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对道德准则坚信不渝、坚决执行时,道德认识才发展成为道德信念。利用集体舆论,强化教师的言语,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应用已有道德知识对道德行动进行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它引导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动定向。经常进行道德评价,可以
15、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使道德知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过程是:1.最初是在别人评价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开始他们常常只是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以后才慢慢地学会了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2.在评价时,最初只是注重对行动结果和外部原因的分析,然后依据个人的体验渐渐转向对行动动机的内部原因的分析。3.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先学会分析别人的行动。然后学会确切地分析自己的行动。4.少年的道德评价还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先是根据一个人行动表现中的某一点,就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
16、定的结论,以后逐步掌握正确而全面地评价别人的原则和方法。学生道德评价的程度是和他们对道德要求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发展的水平密切联系着的,是存在个别差异的。二、道德情感的激发(一)什么是道德情感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8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二)情绪、情感、情操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人的感情形成总是由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融合一起,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更加复杂的情感,它是与人的社
17、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深厚的、稳定的、坚定的高级情感。例如,理智感、审美感和道德感等都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培养高尚的情操,也就是指培养道德情操。情绪、情感和情操是密切联系的,有时还交织在一起。情感和情操有时以鲜明的、迸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三)道德情感的形式道德情感从形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它的产生非常迅速和突然,因而往往对于这个过程中的道德准则的意识是不明显的。第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文艺作品、漫画、电影、戏剧等手段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第三,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
18、绪体验。它是清晰地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的高级情感。它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伦理性。学生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他的情感所支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同时要注意将正确的正面的具体形象的情绪体验转化为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三、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的锻炼与培养和一般意志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必须先了解意志及其行动的分析和意志的品质。(一)意志和道德意志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9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并在情感的激励下,又以自己的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种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
19、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是人的认识的能动表现。道德意志是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不正确的道德动机,排除内外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引出的行动决定。道德意志在道德行为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一个道德意志薄弱的人,虽有一定的道德动机和懂得道德行动方式。有时也还会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动。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机的斗争;第二,克服内外困难,坚决地执行决定。(二)意志行动的分析意志行动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即决定的阶段和执行的阶段。1.决定的阶段意志行动的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动机斗争,目的的确立,以及行动手段的选择,考虑效果(或后果),作出决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
20、动机的斗争和行动目的的确定(2)行动方法的选择2.执行的阶段意志表现在作出决定时,更重要的表现在执行这些决定中,执行计划是实际行动的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也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三)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具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社会意义。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果断性所谓果断性,就是指善于及时地采取决断的能力。果断性是迅速而又经过深思熟虑地选择目的和确定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果断性相反的是草率地决定和犹疑不决。草率地决定是欠缺思考、逃避动机地选择,因而轻率地作出决定,这是冒失。优柔寡断的人,长时期不
21、做决定,或者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10总怀疑所做决定的正确性,因而贻误时机。这些都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是意志脆弱的表现。3.自制性就是能掌握或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这是在意志行动中善于在必要时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容许不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一时的冲动。自制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善于迫使自己坚决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去执行自己的决定;第二,能够抑制那些妨碍达到目的的心理现象和轻率的行动,能够掌握自己以及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高度的忍耐力和克己的表现。4.坚持性坚持性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真正有坚强意志的人能长期孜孜不倦地、顽强地、持久地克服着一切障碍,为达到既定目的而斗
22、争不懈。在行动中,精力与毅力决定于对事物的认识与态度。四、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道德行动方式的掌握道德行动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动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行动方式有多种形式。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知道道德行动的具体要求、规则、步骤,同时也还必须使他们具有独立地、主动地来选择道德行动方式的能力。教师在把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行动方式,又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动机。如果没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那就很难指望他产生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行动效果。(二)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行动习惯教师应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使许多行动形成牢固的习惯。
23、道德行动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动中,行动习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好的习惯和根除坏的习惯便显得特别重要。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11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有:1.简单重复,即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动的机会。2.模仿,即提供良好的榜样。3.有意练习,即在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和阶段要求,要不中断地坚持练习,要让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体验到愉快并知道成败的原因。4.与坏习惯作斗争。在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危害性,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防止学生丧失信心
24、,提出纠正坏习惯的具体方法,如利用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合理地运用奖惩的方法。为了阻止坏习惯在班上的蔓延,必要时还可以发动集体来谴责带头的学生。学生道德行动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养成习惯才能使道德行动由偶然的、不经常的,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动,即形成品德。行动习惯的形成就能自动导致、促进以后动作的再现。习惯动作本身就成为推动的力量。行动习惯在道德表现中有时也有副作用。因为过分地依赖于习惯,往往也会忽略对情境的分析,所产生的刻板的行动反应常常不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在行动习惯的训练中,不应该脱离道德意识的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让学生成为自己行动习惯的主人,而不成为行动习惯的奴隶。重要的是,只有
25、当行动习惯本身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时,才能成为促使他形成新的道德品质的因素。综上所述,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也就是使青少年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信念、激发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从而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及优良的道德作风。课后作业:1、 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如何?2、 举事例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参考资料:1、陈 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2、施良方 崔允漷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理论与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12课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