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421316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也谈学术论文的创新何一荃(丽水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摘 要:创新是学术论文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诉求,学术成果成立的前提与学术价值的所在。要学术论文创新,必须明确学术论文的标准与特性,勤于治学,眼光敏锐;心戒浮躁,厚职薄发;献身学术,不沽名钓誉;另外,也需宽松的政治环境与自由探索的氛围。关键词:学术创新 论文标准 勤与专 戒浮躁 环境宽松 自由探索Discussion on Dissertation InnovationHe Yiquan(Humanities Institute, Lishui College, Lishui 323000, Zhejiang) Abstract

2、: Innovation i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intrinsic demand of dissertation, the tenable premis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academic value. In order to mak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it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standard and characteristic of dissertation: attendance in doing scholarly research

3、, keen judgment; The heart abstains impetuously, the thick duty sends thinly; Devoting academic, does not seek fame; Moreover, it also needs harmonious political context and free exploration atmosphere.key words: academic innovation; paper standard; intelligence and keenness; not to be impetuous; ha

4、rmonious environment; free exploration我们所处的新世纪,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科技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面临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机,人类正积极寻找生存智慧的时代。时代与社会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创新,迎接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平发展机遇与迎接各种挑战,我国科学工作者加强了对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举办的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此伏彼起,一些专家到处讲学或交流学术;学术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术论文由于教师和学生多写、快写,数量是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当前的学术研究使得基础学科得到一定的加强,科学创新使得支撑和引领经济社

5、会发展能力有明显的增强,但与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对科技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其中学术创新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创新,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与光辉所在。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缺乏创新,就没有民族的进步和复兴、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党的生机永葆。学术创新,不仅应是学者个人毕生的追求,更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伟业所在。学术创新的成果,往往反映在学术论文上。因此学术论文的创新,是其本质内涵与内在诉求,亦是科研的神圣使命

6、与终极目标,更是学术成果成立的前提与学术价值的所在。学术论文的创新,既需要学者提高认识,澄清一些糊涂观念,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在学术论文的创新上,相当多的学生和部分学者中思想认识有误区,存在不少糊涂观念:首先,是对学术论文标准的无知、少知与糊涂。有人竟将 1500 字文章作为论文底限。那么有限的文字,怎么能有眼光地提出论题,充分地罗列论据,选用有力材料进行充分论证,从而得出颇有说服力的结论呢?将短文当作论文,是模糊了一般文章与学术论文的严格界限。也有学者认为:学术论文的观点可以是老的,只要例子调换几个新的就行。难怪其所写的题目,是几十年前别人已写烂了的、老掉了牙的题目,而

7、观点又是拾人牙慧,再炒冷饭;至于例证,也并不新鲜。这些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毫无新见的文章,不要说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就是文学创作也谈不上。即便文艺创作来说,它也要求创新:旁人说过的话不再说。 “文章切忌随人后” , “随人作计终后人” 。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大凡别人成果的复制、缩写或改写,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更谈不上是学术论文。作为能够体现作者思维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术论文,国家是有着明确的标准的:学术论文,是在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察性上,具有新的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纪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8、。 (国家标准 v d c 001,c d.771387 号文)作为“新的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 、 “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的学术论文,它既不同于简单的点滴体会或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与公文写作。它与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议论的思想评论、针对一部书或一篇作品作评论的书评、个人直觉评判与主观赞叹的作品鉴赏等,也是有着原则的区别。学术论文必须有很强的学术性探讨的内容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有严密的科学性能揭示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知识与结论的准确,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突破的原创性在求实求深的基础上,发现新领域,提出新课题,以填补“空白” ,创建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力求在观点、资料、论证、方法等

9、方面有所创新。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新理论,或是否定旧说而另创新见。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就曾明确指出:在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的外表上。你们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设法洞悉事实发生的奥秘。要坚毅不拔地去寻求支配事实的法则。学者不是仓库保管员,专门去保管“事实” ,而是要去洞悉“奥秘” ,寻求“法则”找出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论文还要有思维的理论性作者不停留在零星的感性上,而能超越具体,其思维有理论品格,使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表述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概括性(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 ,学术结论有理论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论证到: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

10、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467 页)此外,学术论文还应有实践性,要么可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么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得有平易可读性行文简洁,通畅可读。对于论文的标准与特征缺乏明确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是很难达到学术论文的创新。至于学术论文与专著,在学术价值上也有认识的误区:总浅薄地认为“专著比论文厚重” ,单篇学术论文远比不上专著。对此,胡明在总结个人学术经验时有精辟的论述:一个合格的文学研究家要善于写论文,多写论文,多写言之有物,思想挺拔,骨立嶙峋的论文,出见解,出思想,出断制,出才情。论文出见解,出思想,出断制,出才情,其学术价值远胜过

11、信息内容周全而思维见解平庸的专著。能写好论文的必然能搞专著,而会搞专著的未必能写好论文。 (文学所的五十年和我的二十五年 , 文学遗产2003 年第 5 期)凡是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其价值是“远胜”一般的专著;“能写好论文的必然能搞专著” , “会搞专著的未必能写好论文” 。由此可见,论文的价值决不亚于专著,其意义与地位决不能小看。据说某高校科研处竟将“论文集(个人) 、科普读物、鉴赏集”一视同仁。我们不禁要问: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谈艺录 、 管锥编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金明馆初编 、 金明馆二编 ,不都是个人的论文集吗?它们篇篇都有新见、创见,其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学术专著。怎么可以将个人论文集与研究隔

12、着深堑鸿沟的科普读物、鉴赏集等量齐观呢?这不是出于对学术发展史的忽视,就是对于学术论文价值的无知。其次,治学不勤、底蕴不足、眼光不锐者,也不可能做到学术论文的创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弗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 (龙山广录 )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是无论在那一个严重问题中也找不出真理来的;谁害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列宁文选第 1 卷,外文书籍出版社,1949 年版,第 788 页)作为高校,学生一定要刻苦发奋读书,老师一定要认认真真教书,学者一定要扎扎实实治学。求学问,搞科研,均非“造次可成” ,都要求你“专与勤” 。所谓“勤” ,

13、就是要静下心来苦读,广泛搜集资料。所谓“专” ,就是“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入文苑、入儒林) 1。 “屏绝嗜好” ,就是要能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绝不旁骛,更不受钱财与权力的诱惑。钱钟书说过:“大抵学问是荒郊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因此,那些在政治上一心想向上爬,在经济上想大捞一把,又想在学术上沽名钓誉,因而不断变换着政客、商人与学者的面具,在会议与视屏上频频亮相,在商场代言利益集团,在学坛以“权威”自居者,是不可能在学术上创新的。这些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暇深思,怎么可能写出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呢?回顾学术渊源,了解学术前沿,才有可能找到需要探索和

14、解决的问题突破口与新角度,这是学者的基本功。所以,阅读前人、时人的论文和搜集相当的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查考证,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分类鉴别,分析综合,找出事物内在联系,提炼学术观点,引出科学结论,更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这都需要学者勤学苦练,长期积累。学者虽不从政,但也要有专业的敏感与锐利的眼光。特别是选题,要有前沿意识,力求选尖锐、敏感、富有特色、难易适中的论题,选有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课题。文学上要多研究“大家”与名家,要多作总体性研究与系列研究,既不做“学术摊贩”搞小本经营,零打碎敲,现炒现卖,不做“学术流冠”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永远没有学术根据地,也不做“三脚猫”只有花拳绣脚,成为银样蜡枪头,

15、可远观而无实用价值,更不做“学阀” 、 “学霸”不允许别人有不同观点,批评质疑不得。对某些名著中的“道具”与“细节” ,固然可以研究,也可以写出一二篇知识性的文章,但终究成不了影响学坛“气候”的论文。再次,心存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者,更不可能在学术论文上创新。现在的大学本科生,都要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生、博士生要有毕业论著,教师职称晋升规定要有多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要完成多篇论文。在知识积累不足与理论修养不够的情况下,他们强行出成果,还要多出成果,有的一年竟出十几篇论文、几部专著。一个学生、一个学者,在短短的时间里那会形成那么多的新观点,新思想?论文与专著不是工

16、业产品,怎么可能是批量生产呢!严肃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对于学术论文应厚积而薄发,宁可少而精,而不要多而滥。近年来,学校、文坛“文抄公”频频出现。某高校连年有人剽窃别人学术成果,要不是撞在“枪口” (剽窃的论文送到原作者手上评审) ,或互联网便于查对,真还不易被人发现。至于剽窃别人观点与材料,改头换面拼凑成自己的“论文” ,那更是司空见怪。有的功夫不花在学问与写作上,而某些单位与个别头头只认刊物级别而不管论文水平,因而出现买来版面的获重奖、靠论文质量而刊登却不给奖励的咄咄怪事。然而,真正的学者关注的是学术,并不介意奖励、稿酬、学术头衔,不少人压根儿就不去申报。当今,一些部门学术被“异化” ,

17、评奖不是评学术水平,而是凭关系、凭人脉优势,评谁官大。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不争的现实。更有甚者,请来“枪手” ,代为捉刀。那些靠别人论文而得奖、晋升的教师,对自己欺世盗名的行为却心安理得,而脸无羞愧。这些人既无多少知识与真才实学,更无诚信可言,是一种道德的滑坡与人格的堕落。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学界的堕落,不仅危及科学,更危及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第四,热中官场而一心向上爬,削尖脑袋去跑官、买官者,也不可能在学术上创新。学坛与官场虽不是水火不相容,也有某些相通之处,但两者游戏规则却截然不同。某些领导既想政治上向上爬,又想学术上沽名钓誉。他们搞学术是为装潢门面,写

18、论文是纯作“敲门砖”用的。他们自己搞不出学术,专心于“物色”谁可利用,然后寻找“有用”教师或研究生分包出去。他们可以给老师和研究生一些“好处” ,而学术成果则被他们窃为己有。他们一旦有了所谓“学术成果” ,则要挟上一级领导给他封官晋爵。这些人并非真正学者,而是一伙江湖骗子。科学上的招摇撞骗和政治上的投机,都是与这种观点(玩弄矛盾笔者注)分不开的。对这种人来说,只有一种动力,那就是虚荣心,象一切爱虚荣的人一样,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眼前的成功、一时的风头。这样,那种简单的道德感,就必然消失了。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148 页)有了这样一批人在学坛里,学术不能不

19、“异化” 、 “官化” ,学术沦为权力的奴婢。 “泛行政化” ,让少数高校一些行政领导主管了科研机构和主导了资源配置。结果不是繁荣学术,而是压迫与摧残学术:课题被少数领导所垄断,普通教师很难申请到课题;科研经费被他们私下“分赃” ,真正的矢志于科研的却没有经费扶持,让你自生自灭;评奖也为他们垄断,他们可以将“官本位”的价值尺度偷换成学术价值尺度。这样既可以增添他们自己的光环,更为日后晋升作铺垫。学术论文的创新,除了学者要明确学术论文的要求,要有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而在客观上,也要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强调:大学必须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适于做学问和学习的环境,

20、一个能够使我们的师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环境。 (2007 年暑期部分新生代表座谈会发言 )解放前的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高校的校长,在创造宽松政治环境方面是有优良传统,并一脉相承。近代启蒙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提倡:夫西学格致成见必不可居,饰词必不可用,不敢丝毫主张,不得稍行武断。 (救亡决论 )在他的创新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引导下,北大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中国现代科技的摇篮、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1917 年北大校长、教育家蔡元培,给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极力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

21、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任何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答林琴南君书 )被誉为“清华大学之父”的梅贻琦,力倡“教授才是学校的主体” ,网罗学殖深厚的陈寅恪等名师和大师来校任教,支撑起清华一片天。抗战期间,梅贻琦使西南联大能力行“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理念,曾使学校的学术活跃繁荣一时。当今,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飞速发展,政治更加民主文明,我们理应比解放前北大、清华的校长做得更好。参考文献:1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2王吟凤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 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郭长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