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四大名园.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420655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四大名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四大名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四大名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四大名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四大名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四大名园1961 年 3 月 4 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1.拙政园 (江苏省苏州市)编号 121-74 2.颐和园 (北京市海淀区)编号 122-75 3.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编号 123-76 4.留园 (江苏省苏州市)编号 124-77一、拙政园概述小飞虹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位置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园林占地面积约 4.1 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 067 公顷)。明正德四年 (公元 1509 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

2、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记载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 “记”、 “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广袤约 134 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历史发展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 1631 年) 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 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

3、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 。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主要部分划分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 1877 年) ,由张履谦 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

4、精致奢丽。 中部,系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 、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主要特点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因地制宜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

5、记 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 “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 “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 的特点。 疏朗典雅 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 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

6、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 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 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团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批杷园,由

7、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设计变化原因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 12 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

8、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主要树木(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 “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 “夹涧美竹千挺” , “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 “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 “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

9、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 , “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 ”, “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 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 “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玉兰堂的玉兰(“ 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 ,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

10、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二、颐和园概述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 20 余公里,占地 290 公顷。 历史发展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 (1153 年)即在这里修建“ 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 。明弘治七年( 1494 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 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 15 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

11、,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 年) ,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 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 3000 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 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部分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12、。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 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建筑设计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 60 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 728 米,共 273

1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 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面积划分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

14、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避暑山庄位置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 230 公里。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 564 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 20 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了近一倍。宏伟美丽的园林和园外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使承德市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历史建设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 ,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 87 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

15、的古代帝王宫苑,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 100 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 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 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 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

16、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主要建筑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 “松鹤斋”、“万壑松风”和“ 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 9 进院落,分为“前朝”、 “后寝”两部分。主殿叫 “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 “烟波致爽”、 “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

17、岛分割成 5 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 。 “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 “月色江声” 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 “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自然环境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

18、不同规格的蒙古包 28 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 7 丈 2 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荫凉,比承德市区低 4-5 度,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锤区、蛤蟆石等奇景。 四、留园位置留园(The Lingering Garden )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19、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 。1961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占地面积留园占地 30 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留园

20、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建筑风格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 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

21、,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首要建筑赏留园首看建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 30 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 670 余米,

22、漏窗 200 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 50 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

23、辉辐射。 主要特点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留园三绝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其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

24、建造“延福宫”、 “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

25、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蜂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楠木殿 楠木殿柱子原来是上好的楠木加工而成,但是在抗战时,楠木殿成了马棚,饥饿的行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 鱼化石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鱼化石”。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 15 毫米,真

26、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一个谜。 主要建筑解放前,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经过整修,除部分建筑物由于当时无法恢复,暂时种树绿化外,由于专家们参与了修建工作,绝大部分恢复了原样。今参考前人资料,将园内主要建筑名称结构及历史演变叙述其下: 一、绿荫: 明高启葵花诗: “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 ”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二、济仙亭: 此亭为廊亭,盛氏时此亭无名,后因亭北青枫树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 三、明瑟楼:

27、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 ”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楼梯面东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此楼刘氏时已有。 四、恰杭: 明瑟楼下方室称 “恰杭”,杭:唐韵与航同, 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时已有。 五、涵碧山房: 宋朱熹 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

28、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 涵碧山房 ”,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六、闻木樨香轩: 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 桂馨阁“,刘氏时曾名“ 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七、可亭: 亭, 释名 :“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 1953 年整修时应急之作) 。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 。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八、小蓬莱: 史记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29、仙人居之。 ”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盛氏时园中亦有小蓬莱者,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土山。 九、濠濮亭: 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十、曲溪楼: 尔雅 :“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 ”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建筑临水,二层,单檐

30、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 三米 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十一、西楼: 位置在五峰仙馆之西,刘氏时曾名西爽,今俗称西楼。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和曲溪楼相通。 十二、清风池馆: 诗经:“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十三、自在处: 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 ”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

31、美,为明代园林遗物。 十四、远翠阁: 方干诗: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 ,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 远翠阁 ”。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十五、汲古得修绠: 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 ”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房。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 十六、五峰仙馆: 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处

32、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澄书 其额,更名“五峰仙馆”。 十七、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佳晴,宋范成大诗“ 佳晴有新课 ”。喜雨,春秋谷梁传, “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 ”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 。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 。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十八、林泉耆硕之馆: 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

33、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馆为盛氏时所建。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 林泉耆硕之馆 ”。 “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 十九、亦不二: 不二: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 ”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 二十、待云庵: 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建筑为单

34、檐歇山造。 “待云”二字原为朝西砖细门宕上的砖匾。据杨一村讲, 1953 年整修时,他是工地负责人,其时砖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当时缺乏有关资料,疑为伫云(见留园 1982 年前所有说明书) 。后经园林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应作贮,孟郊诗“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 1988 年南京工学院出版的苏州旅游丛书留园 ,即称贮云庵) 。今已根据史料,恢复原名。 二十一、冠云楼: 冠云,峰名,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 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下名“ 仙苑停云” 。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 二十二、冠云亭: 冠云,峰名,

35、为观峰而设。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 二十三、冠云台: 冠云,峰名,此台实质系亭,为观峰而设,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 二十四、揖峰轩: 宋朱熹 游百丈山记 “前揖庐山,一峰独秀” 。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 石林小院 ”,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二十五、洞天一碧: 建筑为小屋一间,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刘氏时此建筑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 ,今已恢复原名

36、。 二十六、静中观: 唐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语意超尘出世。建筑为亭,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此名刘氏时就有。 二十七、还读我书斋: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此处从前是书斋,建筑为楼,二重,硬山造,刘氏时称“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解放后曾称“还我读书处” ,现已恢复原名。 二十八、又一村: 陆游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 “又一村”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 , “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带。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

37、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二十九、小桃坞: 此处多桃杏,故名。建筑五开间,其前附有二个耳室,解放后修建留园时增设,原为草顶,后改瓦。现为外宾接待室。 三十、至乐亭: 阴符经 “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 三十一、舒啸亭: 陶潜 归去来辞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亭为圆形攒尖式。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解放后

38、重建,改名“舒啸”。 三十二、活泼泼地: 殷迈 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 。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盛氏时即有。 三十三、八角亭: 此亭原在城内修仙巷,为宋氏园内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园时从宋宅内移入留园。因此亭为八柱八角,没有新的题名,故通常称为八角亭。地址在东园一角内。三十四、南花房: 此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产场地约三亩。盛氏时就有。 三十五、北花房: 在南花房北,解放后一直租给原园林职工居住。 1999 年留园为整治周边环境,动迁原北花房及周边民居,改造并扩建了北花房,改造后的北花房建在半边街一线上,沿街一排房舍为职

39、工休息及存放农药、工具场所,房前朝南为花卉生产场地,原北花房位置则为盆景工作场地。 三十六、君子所履: 君子,为德者之称;履, 说文 ,足所依也。指此处为有德的君子涉足场所。建筑为盛氏时所建,后毁。 2000 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为方亭,单檐歇山造,亭西一片草地即“射圃” 。 三十七、盛家祠堂: 盛康在得留园后,于光绪十八年( 1892 )建立义庄,额为“ 龙溪盛氏义庄”,祠堂为义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留园大门西侧。祠堂共分四进,前二进今辟为卖品部,后二进为楼,楼两侧建有烽火墙,楼下大厅今辟为留园展示馆,展示介绍留园历史和文化艺术。 三十八、住宅: 留园住宅共有三处,一为留园路 400

40、号(原 86 号,今园林档案馆位置) ,盛康得园后购得,是老宅,光绪十三年宅中主厅翻修,结构一新,取名“永善堂”(参见香禅日记) 。其地解放后为民居,宅地低于门前马路 2 3 尺,曾见宅中井台边半块残碑,已为居民用作洗衣之板,字迹模糊,内容为诰封某氏为一品夫人。二为东宅,即刘恕住宅(笔者曾在其遗址见到一个明代鼓磴,黄石中空,疑此片住宅前身有可能是徐泰时旧居) ,同治十三年售于程氏,旋改建为二程夫子祠,清末为盛氏所有(参见姚承祖营造法原 ) ,抗战时期,日寇强拆朱家庄一带民居,扩充兵营,导致大批难民涌入,至解放初,建筑已破坏殆尽,而宅中备弄变成通道,后称之为五福弄。 2000 年,留园整治周边环境,动迁所有民居,今售票处、停车场、办公大楼,就是在其遗址上所建。三为正宅,今盛家祠堂西侧有南北二座楼,即是其正宅,按香禅日记,其宅与祠堂都是在光绪十四年八月起造,盛氏在留园的三处住宅,如今独剩这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