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节日漫游科目设计方案浦东新区南码头小学一、本科目开发的背景:“传统文化漫游”是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的一项特色课程,通过研讨,先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第一部分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开发学生多元智能。2004 年 5 月,当我们欢天喜地期待又一个端午佳节来临时,报纸上刊登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我们震惊了,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现在的孩子认为只要是国外的那就是先进的、时尚的。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迷茫,他们不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永恒的。老师们觉得这是对学
2、生进行民族感教育的好材料,于是产生了指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漫游的想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为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激发学生爱亲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使爱国主义热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根据我校“规范中求创新的文化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南小的课程框架,将传统节日漫游课程,归为必修类课程1拓展型课程传统文化漫游中子课程之一,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以及由来,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初步具备阅读理
3、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传统文化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传统文化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网上收索、调查访问、资料查询、主题活动等途径,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利用电子小报、主题队会等形式表现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通过作诗、作画、小制作等形式进行创新展示。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漫游,挖掘节日文化的内涵,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爱亲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交往时间、空间,培
4、养队员的交往能力为学生成为文化人做准备。三、课程内容1、内容组织形式:通过参观、调查访问、资料查询、课堂实践等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电子小报、绘画、写作、主题活动等形式表现“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运用语言表述、作品布置、等方法展示、评议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通过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祖国灿烂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激发学生爱亲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使爱国主义热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2、具体内容框架:内容名称 内容安排 课时安排清明节 1.掌握一些清明节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清明节的时间和来历。2 .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和食俗。3知道一些烈士为革命献出热
5、血和生命的事迹,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了解祭扫烈士墓的主要形式和方式。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2 课时端午节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简单 了解端午的食俗和有关端午节的诗歌等。2上网了解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端午风俗,感受传统的节日气氛。3体会我国多彩的节日文化,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自豪。2 课时中秋节 1能说出中秋节的时间。2能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象征意义。3感受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的向往。4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感受同是炎黄子孙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中国具有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自豪,骄傲。4 课时重阳节 1 能说出重阳节的
6、日期,初步了解重阳节 4 课时的由来及象征意义。2 知道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体验中华民族不断攀登的精神,激发不断上进的志向。3 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4积极参与敬老活动,为老人增添快乐。元宵节 1 了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2 感受元宵节的快乐及过节时的融融亲情。 2 课时春节 1了解自己家过春节的一些习俗知道春节是我国民间表示欢乐祥和、和家团圆的传统节日,简单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的传说故事等。2了解南方与北方过春节的不同习俗。3了解中国部分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4设计一个过春节方案。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 课时3、单元设计说明:教学通过四个版块的活动,带领学生进
7、行一次有意义的节日漫游:活动一:解读节日知识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歌曲、诗歌,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达到巩固学生已了解的节日常识。如简单交流节日的时间;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神话传说;以及各地的节日习俗等。活动二:探究风俗乐趣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有趣的节日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并能用自己小组所特有的方式来介绍其中一个地方的节日习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做中学” ,“活动中学” “探究中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三:激发民族情感通过小报制作、诗歌创作、绘画、主题活动等形式表现“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运用语言表述、作品布置、等方法
8、展示、评议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让爱国情怀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升华。活动四:延伸民族情结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将了解到的中国节日文化向社会各界传递,让更多的人认同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活动中注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实践,在与外界交流中传递自己的情感、感染身边每一个人。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几个活动版块的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四、教学实施:以漫游中秋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歌曲,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达到巩固上学期所学的关于中秋节的知识的作用,如知道中秋是个团圆的
9、节日;中秋节的时间;中秋节的由来;中秋的神话传说;以及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赏月等等。接着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有趣的中秋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并能用自己小组所特有的方式来介绍其中一个地方的中秋习俗。通过听同学的介绍和讨论,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感受同是炎黄子孙浓浓的爱国情怀。并让这种爱国情怀在歌声中升华。然后通过对外国人过中秋这一现象现象的大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中国具有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自豪,骄傲。最后创设“我与老外过中秋”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学校 “规
10、范中求创新的文化人”的培养目标。在拓展型课程的管理、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真正体现开放性,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起点上不断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五、学习评价的设想和做法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重视每一学生及学生每一个表现,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及其闪光点。要做到既重视学生的作业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教师评议、学生自我评议和互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对自己的评价,鼓励自信。传统节日漫游课程的评价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体制。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对象多元:可以是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员。形式多元:也可以用问卷、座谈会、随机访问、作品展示等开放行的方式。评价的角度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更注意学生的差异。评价量规:方式内容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社区)参与程度 合作分享 表达交流 实践体验 活动中四类评价是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在每个环节中。在评价过程中,倡导学生自己、同学、教师、家长和社区一起参与,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以及投入程度。合作分享: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收获的情况。表达交流: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的技能。实践体验:了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互动体验、情感传递的积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