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学新动向微博体微 博 体 是 网 络 时 代 下 的 一 种 文 体 。 在 Web2.0 时 代 , 科 学 技 术 日 益 发展 下 , 网 络 上 出 现 了 微 型 博 客 , 简 称 微 博 ( Twitter) 网 民 在 微 博 上 发 表 不多 于 140 字 的 短 消 息 , 为 了 适 应 这 种 情 况 而 产 生 的 一 种 文 体 , 即 微 博 体 。微 博 客 的 三 大 特 性微 博 客 草 根 性 更 强 , 且 广 泛 分 布 在 桌 面 、 浏 览 器 、 移 动 终 端 等 多 个 平 台上 , 有 多 种 商 业 模 式 并 存 , 或 形 成
2、多 个 垂 直 细 分 领 域 的 可 能 , 但 无 论 哪 种 商业 模 式 , 应 该 都 离 不 开 用 户 体 验 的 特 性 和 基 本 功 能 。 便 捷 性 : 平 民 和 莎 士 比 亚 一 样在 微 博 客 上 , 140 字 的 限 制 将 平 民 和 莎 士 比 亚 拉 到 了 同 一 水 平 线 上 ,这 一 点 导 致 大 量 原 创 内 容 爆 发 性 地 被 生 产 出 来 。 李 松 博 士 认 为 , 微 型 博 客的 出 现 具 有 划 时 代 的 意 义 , 真 正 标 志 着 个 人 互 联 网 时 代 的 到 来 。 博 客 的 出现 , 已 经 将
3、 互 联 网 上 的 社 会 化 媒 体 推 进 了 一 大 步 , 公 众 人 物 纷 纷 开 始 建 立 自己 的 网 上 形 象 。 然 而 , 博 客 上 的 形 象 仍 然 是 化 妆 后 的 表 演 , 博 文 的 创 作 需 要考 虑 完 整 的 逻 辑 , 这 样 大 的 工 作 量 对 于 博 客 作 者 成 为 很 重 的 负 担 。 “沉 默 的大 多 数 ”在 微 博 客 上 找 到 了 展 示 自 己 的 舞 台 。 背 对 脸 : 创 新 交 互 方 式与 博 客 上 面 对 面 的 表 演 不 同 , 微 型 博 客 上 是 背 对 脸 的 follow( 跟 随
4、 ), 就 好 比 你 在 电 脑 前 打 游 戏 , 路 过 的 人 从 你 背 后 看 着 你 怎 么 玩 , 而 你 并 不 需要 主 动 和 背 后 的 人 交 流 。 可 以 一 点 对 多 点 , 也 可 以 点 对 点 。 当 你 follow 一 个 自 己 感 兴 趣 的 人 时 , 两 三 天 就 会 上 瘾 。 移 动 终 端 提 供 的 便 利 性 和 多 媒 体化 , 使 得 微 型 博 客 用 户 体 验 的 粘 性 越 来 越 强 。 原 创 性 : 演 绎 实 时 现 场 的 魅 力微 博 网 站 现 在 的 即 时 通 讯 功 能 非 常 强 大 , 通 过
5、QQ 和 MSN 直 接 书 写, 在 没 有 网 络 的 地 方 , 只 要 有 手 机 也 可 即 时 更 新 自 己 的 内 容 , 哪 怕 你 就 在 事发 现 场 。 类 例 于 一 些 大 的 突 发 事 件 或 引 起 全 球 关 注 的 大 事 , 如 果 有 微 博 客 在场 , 利 用 各 种 手 段 在 微 博 客 上 发 表 出 来 , 其 实 时 性 、 现 场 感 以 及 快 捷 性 , 甚至 超 过 所 有 媒 体 。 微 博 与 博 客 相 对 于 博 客 来 说 , 用 户 的 关 注 属 于 一 种 “被 动 ”的 关 注 状 态 , 写 出 来 的 内容
6、其 传 播 受 众 并 不 确 定 ; 而 微 博 的 关 注 则 更 为 主 动 , 只 要 轻 点 “follow”,即 表 示 你 愿 意 接 受 某 位 用 户 的 即 时 更 新 信 息 ; 从 这 个 角 度 上 来 说 , 对 于2商 业 推 广 、 明 星 效 应 的 传 播 更 有 研 究 价 值 。同 时 , 对 于 普 通 人 来 说 , 微 博 的 关 注 友 人 大 多 来 自 事 实 的 生 活 圈 子 , 用户 的 一 言 一 行 不 但 起 到 发 泄 感 情 , 记 录 思 想 的 作 用 , 更 重 要 的 是 维 护 了人 际 关 系 。 相 对 于 博
7、客 需 要 组 织 语 言 陈 述 事 实 或 者 采 取 修 辞 手 法 来 表 达 心 情 , 微 博只 言 片 语 “语 录 体 ”的 即 时 表 述 更 加 符 合 现 代 人 的 生 活 节 奏 和 习 惯 ; 而 新技 术 的 运 用 则 使 得 用 户 ( 作 者 ) 也 更 加 容 易 对 访 问 者 的 留 言 进 行 回 复 ,从 而 形 成 良 好 的 互 动 关 系 ;手机文学手 机 文 学 , 拇 指 文 学 , 在 手 机 上 发 表 , 并 被 用 户 阅 读 的 信 息 社 会 文 学 。手 机 小 说 , 很 流 行 , 已 引 起 巨 大 反 响 。 拇 指
8、 文 学 作 品 , 包 括 言 情 小 说 、 侦 探秘 闻 和 诗 歌 散 文 等 。 手 机 文 学 , 其 崛 起 正 在 挽 救 出 版 业 面 临 的 巨 大 危 机。 一 些 小 说 作 者 将 其 在 手 机 上 发 表 的 作 品 , 又 通 过 传 统 方 式 印 刷 成 册 并 出 版, 有 的 小 说 故 事 还 被 搬 上 了 银 幕 。 与 传 统 的 文 学 作 品 创 作 和 发 行 方 式 相 比 ,手 机 文 学 平 台 具 有 无 可 比 拟 的 优 势 。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 媒 体 “, 手 机 比 电 脑互 联 网 普 及 更 广 、 比
9、平 面 媒 体 互 动 更 强 、 比 纸 质 书 籍 更 便 于 携 带 , 在 生 活 中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手 机 文 学 “移 动 文 学 ”的 出 现 是 必 然 的 , 也 是 有 积 极 意 义 的 。 句 式 简单 、 通 俗 易 懂 、 趣 味 性 强 是 “移 动 文 学 ”主 要 的 特 点 , 也 是 它 取 得 巨 大 成 功 的原 因 所 在 。 手机文学的出现,为手机用户随时随地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开展阅读提供了可能。在目前,很多人抱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而无暇读书的情况下,手机及文学见缝插针地播撒书香,给人们日显焦躁的心灵带去清凉。但是,现在
10、来看,手机文学除了承载文字的平台较为特殊之外,远未形成自己的特质。更多情况下,它还只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复印件”,很多的手机用户仅仅是在网上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将之下载到手机里抽空阅读。正基于此,手机文学的“主角”也就与网络文学无异,无非是当今喧嚣一时的玄幻小说、恐怖小说、言情小说之类;阅读这样的手机文学,除了借以打发时间,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带来几许心理上的刺激之外,几乎获得不了什么文化养分。手机文学完全有理由精致些。就手机本身来看,其屏幕狭促、内存有限,阅读操作甚为不便,客观上讲,它并非一种适宜的阅读工具。但是,既然置身于信息通信技术发达的时代,既然文学选择了手机作为其载体,那么,手机文3学
11、就应尽力克服这种客观条件上的不便。在文字上,手机文学要力求简洁;在篇幅上,手机文学要力求精短;在意韵上,手机文学要力求余音绕梁。而从文学形式上来讲,手机文学也绝非惟小说一枝独秀,诗歌以及介绍有趣知识的小品文、讲述心灵感悟的小随笔等等,皆可入“机”。如果说,有些作者别富心机,能推陈出新发展出什么更好的“手机体”文学样式,为文学宝库中增添进新的财富,自然更会令人称道。美的东西总会有着非凡的吸引力,文学亦然。对于手机文学,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努力追求自己的个性,不成为网络文学的附庸,尽力展现自己适宜而独特的一面,不失为一种美。我觉得,手机文学如若能够不依附网络文学,能在传承文学、展示自我与把握准读者的阅
12、读特点、心灵需求上找准平衡,它将应该可以博得更多人的青睐,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民工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自己的那方土地,跟随着时代的大流涌入了城市建设中。他们生活在城市里的最底层,但是却为城市的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是由于农民工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生活习惯等和城市的人有着太大的落差和区别,因此他们在城市的命运是带着凄惨的色彩的。虽然国家政策已经开始向农民工倾斜,但是仍然保证不了他们的利益。而在此时间,很多的作家也关注到来农民工的遭遇和生活状况,于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农民工写起了小说,也有农民工自己拿起稚嫩的笔为他们自己的命运呼唤。这样一个特殊的、新的文学
13、现象就出现了,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这样的题材和形式的文学就被称作是新时代下的“农民工文学” 。2006 年的中国文坛,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以从未有过的鲜明、饱满的形象进入了小说领地,并掀起了一股“农民工文学热” 的浪潮。从刘邦庆的长篇小说红煤 、贾平凹的高兴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一直到罗伟章的短篇小说我们的路 ,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心灵的屈辱,他们不堪的城市际遇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焦点题材。这些小说揭示着社会对农民工的态度和他们的生活真实。电视电影又重新拾起对农民工的关注,开始将好多作家的作品改编拍成电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青睐。同时,媒体报社也都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上。他们开始采访农民
14、工,作专题,一些报社也开始了农民工文学征文。农民工这样的群体开始了一种文学现象的主导历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除了赵树理等一批以农民为题材开创的“山药蛋派“小说外,从此又多了一个专门抒写与农民有关的体裁了的“农民工文学” 。“农民工文学”带着农民工的悲喜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时代话题之一时,4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从社会默默无声的底层浮出水面,即使他们任然没有摆脱在底层的艰辛与苦楚,但是至少被发现了,被关注了,并且也意味着改变的可能了。作家们用自己的笔为他们诉说心中的无奈,也许他们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关注到有这样一群人默默而凄苦的存在。为他们执笔呐喊,告诉社会这样一群人需要关注,需要关怀。事实也证明
15、了这一点。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来保护他们的权益,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他们伸张正义。并且,国家民政部门也拨下专款补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的确改变了,而且也正在朝更好的方向。但是, “农民工文学”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工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埋在心底的疮疤被作家发现,然后被犀利的笔剥开。可能笔尖带着蜜糖,让农民工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甜滋味。但是,也可能带着冰,使得他们的心更加寒冷。他们不愿自己不为人知的姿态被活脱脱的拿来晒在太阳下。虽然他们的生活际遇在“农民工文学”的推助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尊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希望在社会的暖风吹拂下,他们的伤口可以渐渐愈合。地震文学地震文
16、学是文学样式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它以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历史灾难的反抗者的身份,展现出特定紧张状态下的世态景象,成为反映灾难最为灵敏的感应器,成为文学中能展示自然力量、最为打动心魄的一种。在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巨大社会、文化心理波动之际,地震文学得以高烈度、爆发式地形成其特有的文学应急样式,并在生与死的瞬间转换中呈现出永恒深远的叙事主题。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几乎的所有报刊,都拿出整版甚至整刊登载抗震救灾的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几乎所有的网站都设立了专门的栏目或网页发表抗震救灾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文学团体都开展了征文活动;几乎所有的赈灾义演都有抗震救灾的诗歌朗诵;更
17、有不少作家诗人深入灾区抗震救灾,在很快的时间里就写出了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许多出版社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抗震救灾文学的专辑,一时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奇观。汶川地震已经两年过去了,地震文学的创作也由当初的“井喷期” 到现在的“平缓期”,地震文学应该怎样深化呢?范藻在 地震文学,敢问路在何方 中指出未来的地震文学应该是“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启地震文学书写自然灾难和表现人类生命的立意和形式,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思考地震文学表达民众情绪和建构民族精神的策略和意义,从人类历史的维度,透视文明进程揭示自然现象和组织社会力量的规律和效应。 ”再现灾难情景和灾难记忆是容易的,而从灾难中学习到了什么,灾难给人类什么样的启迪,这应该成为灾难文学书写的美学追求,所谓“痛定思痛” ,因此理性精神的反思比激情澎湃的宣泄,应该成为“ 灾难后” 时代新世纪文学的努力方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