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XXXXXXXXX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检测规程Testing code for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connected to power grid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2-7)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GB/T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测量设备 36 功率特性 37 电压控制能力 58 运行适应性 6
2、9 低电压穿越能力 710 电能质量 .911 检测文件 11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检测记录 12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电能质量 23GB/T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制订。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GB/T XXXXXXXXX1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检测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的检测项目、检测条件、检测设备和检测步骤等本标准适用于通过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以及通过10kV电压
3、等级与公共电网连接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光伏发电站。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325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 1454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 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945 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9964-2012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xxxx 光伏发电站太阳能资源实时监测技术要求IEC 61000-4-15-2003 电磁兼容性 第4-15部分:
4、试验和测量技术- 闪变(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Part 4-15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lickermeter Functional and design specifications)IEC 61000-4-30-2003 电磁兼容性 第4-30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Part 4-30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Power 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
5、ds-Edition 1.0)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光伏发电单元 photovoltaic(PV) power unit光伏发电站中,一定数量的光伏组件串并联,通过直流汇流箱和直流配电柜多级汇集,经光伏逆变器逆变与隔离升压变压器升压成符合电网频率和电压要求的电源。3.2 有功功率变化 active power change一定时间间隔内,光伏发电站有功功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3.3 太阳辐照度 solar global irradiance指入射于水平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全部的太阳辐射通量(W/m 2)。3.4 组件温度 module temperature光伏组件中,
6、所有电池连接点温度的平均值。一般以组件背板的温度代替。3.5 电网模拟装置 grid simulator用来模拟电网电压和频率扰动,及电能质量变化的一种装置。GB/T XXXXXXXXX23.6 谐波子群的有效值 r.m.s. value of a harmonic subgroupGsg,n某一谐波的均方根值以及与其紧邻的两个频谱分量的方和根。在测量研究过程中,为顾及电压波动的影响,通过对所求谐波以及与其紧邻的频谱分量的能量累加而得到离散傅立叶变换(DFT)输出分量的一个子群。其阶数由所考虑的谐波给出。3.7 时间窗 time window Tw对于50Hz电力系统,时间窗T w取10个基波
7、周期,即为200ms。两条连续的频谱线之间的频率间隔是时间窗的倒数,因此两条连续的频谱线之间的频率间隔是5Hz。3.8 间谐波中心子群的有效值 r.m.s. value of a interharmonic central subgroupCisg,n位于两个连续的谐波频率之间、且不包括与谐波频率直接相邻的频谱分量的全部间谐波分量的方和根。注 1:间谐波分量的频率由频谱线的频率决定,该频率不是基波频率的整数倍。注 2:谐波阶数 n 和 n+1 之间的间谐波中心子群用 Cisg,n表示;例如,5 次和 6 次谐波之间的间谐波中心子群用Cisg,5表示。4 总则本标准依据GB/T 19964-20
8、12中的技术要求,对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应当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等进行了规定。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检测项目至少应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控制能力、运行适应性、低电压穿越能力、电能质量。对需要选取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的项目,检测应覆盖所有类型的光伏发电单元。选取原则为:相同拓扑结构、配置相同型号逆变器的光伏发电单元属于同一类型,应至少随机抽取一个进行检测。不同类型的均应检测。当光伏发电站更换逆变器或变压器等主要设备时,应重新进行检测。5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包括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等。表1为测试设备精度的最低要求。数据采集装置的采样频率应不小于10kHz,其中电能质量检测的
9、数据采集装置采样频率应不小于20kHz。表 1 测量设备精度要求设备仪器 精度要求电压互感器 0.5 级电流互感器 0.5 级数据采集装置 0.2 级6 功率特性6.1 检测装置功率特性检测装置应包括气象数据采集装置和组件温度测量装置。气象数据采集装置应符合GB/T XXXXX 光伏发电站太阳能资源实时监测技术要求。组件温度测量装置的技术参数要求:a) 测量范围: -50+100;GB/T XXXXXXXXX3b) 测量精度: 0.5;c) 工作环境温度: -50+100。6.2 检测示意图检测应选择在晴天少云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应按照图1的示意图连接检测电路。气象数据采集装置电网数据采集装置被
10、测光伏发电站图 1 功率特性检测示意图6.3 有功功率输出特性气象参数采集装置应至少采集总辐射和组件温度参数。气象参数采集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时间应保持同步。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测量应依据光伏发电站所在地的气象条件,选择太阳辐照度可覆盖 100W/m2 到 700W/m2 的完整日开展检测;b) 从光伏发电站自动开机时刻开始,每 1min 同步采集一次光伏发电站有功功率、总辐射、组件温度三个参数,要求连续测满从光伏发电站随辐照度自动开机到自动关机的全天运行过程;c) 以时间轴为横坐标,有功功率为纵坐标,绘制有功功率变化曲线;d) 以时间轴为横坐标,组件温度为纵坐标,绘制组件温度变化曲线
11、;e) 将横坐标的时间轴与辐照度时序对应,拟合有功功率变化曲线和组件温度变化曲线。6.4 有功功率变化检测应在光伏发电站并网点处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光伏发电站随辐照度自动启停机和较强辐照度下(不小于 700W/m2)人工启停机两种情况下进行测量;b) 分别记录两种情况下启动后 10min 和停机前 10min 内并网点的电压和电流数据,计算所有0.2s 有功功率平均值;c) 以时间轴为横坐标,有功功率为纵坐标,用计算所得的所有 0.2s 有功功率平均值绘制有功功率变化曲线。6.5 有功功率控制能力整个检测过程中,辐照度应不小于700W/m 2。不限制光伏发电站的有功功率变化,按照图2的设
12、定曲线控制光伏发电站有功功率,在光伏发电站并网点测量有功功率,以每0.2s有功功率平均值为一点,记录实测曲线。GB/T XXXXXXXXX411 0 08 06 04 02 000 32 54 76 98 1 0时间 ( m i n )有功功率( % P0)1 2 0图 2 有功功率控制曲线注:P 0至少为被测光伏发电站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70%。6.6 无功功率输出特性 应按照总则的要求选取被测光伏发电站的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分别在0100%P 0(P 0至少为被测光伏发电单元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70%)范围内,按每10%的有功功率区间测量光伏发电单元的输出最大感性和容性无功功率,
13、连续测量1min感性和容性无功功率各2次,并计算每个1min无功功率的平均值。光伏发电站的无功功率输出能力应结合光伏发电单元无功功率输出能力和光伏发电站的无功配置进行整体评估。6.7 无功功率控制能力应按照总则的要求选取被测光伏发电站的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设定被测光伏发电单元输出有功功率至其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50%,不限制光伏发电单元的无功功率变化,按照图3的设定曲线控制光伏发电单元无功功率,在光伏发电单元出口侧连续测量无功功率,以每0.2s无功功率平均值为一点,记录实测曲线。1L0 3254时间 ( m i n )无功功率值( Q )c图 3 无功功率控制曲线注:Q L和Q C按照
14、光伏发电单元功率因数工作范围确定。7 电压控制能力GB/T XXXXXXXXX5对通过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光伏发电站应进行电压控制能力检测。检测应在确保并网点和对侧变电站母线的电压不超过电网电压偏差限值的前提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电网标称频率条件下,向光伏发电站无功电压控制系统发送指令,使并网点电压运行至GB/T 19964-2012 中第 7.2 节要求的电压范围下限;b) 在电网标称频率条件下,向光伏发电站无功电压控制系统发送指令,使并网点电压运行至GB/T 19964-2012 中第 7.2 节要求的电压范围上限,从指令发出的时刻开始直至并网点电压稳定,全程
15、记录并网点电压值;c) 在电网标称频率条件下,向光伏发电站无功电压控制系统发送指令,使并网点电压运行至GB/T 19964-2012 中第 7.2 节要求的电压范围下限,从指令发出的时刻开始直至并网点电压稳定,全程记录并网点电压值;d) 计算电压控制的调节速度和控制精度。8 运行适应性8.1 检测装置运行适应性检测应使用电网模拟装置,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如下要求:a) 与光伏发电站连接侧的电压谐波应小于 GB/T 14549 中谐波允许值的 50;b) 具备电能双向流动的能力,对电网的安全性不应造成影响,向电网注入的电流谐波应小于GB/T 14549 中谐波允许值的 50;c) 正常运行时,电网模
16、拟装置的稳态电压变化幅度不得超过正常电压的 1%;d) 输出频率偏差值应小于 0.01Hz;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应小于 1,相位偏差应小于 1;e) 响应时间应小于 0.02s。8.2 检测示意图检测开始前应按照图4的示意图连接检测电路。光伏发电单元 1升压变压器电网光伏发电单元 n电网模拟装置测量设备图 4 运行适应性检测示意图8.3 电压适应性 应按照总则的要求选取被测光伏发电站的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中应保证光伏发电单元输出功率达到其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70%以上。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GB/T XXXXXXXXX6a) 在电网标称频率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
17、点电压分别至 90%UN 和 110%UN,并保持时间至少为 20s,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b) 在电网标称频率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电压分别至 111%UN、119%U N 、111%U N119%U N 之间的任意值,并保持时间为 10s,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c) 在电网标称频率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电压分别至 120%UN、130%U N 、120%U N130%U N 之间的任意值,并保持时间为 0.5s,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注:U N为电网标称电压。8.4 频率适应性 应按照总则的要求选取被测光伏发
18、电站的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中应保证光伏发电单元输出功率达到其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70%以上。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电网标称电压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频率分别至 48Hz、49.45Hz 、48Hz49.45Hz 之间的任意值,并保持时间为 10min,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b) 在电网标称电压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频率分别至 49.5Hz 和 50.2Hz,并保持时间至少为 10min,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c) 在电网标称电压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频率至 50.25Hz,并保持时间为2
19、min,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d) 确定被测光伏发电单元逆变器最低运行频率 F 和该频率下的运行时间 T,在电网标称电压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频率分别至 F、47.95Hz 和 F47.95Hz 之间的任意值,并保持时间至少为 T,记录光伏发电单元运行时间或脱网跳闸时间。8.5 电能质量适应性应按照总则的要求选取被测光伏发电站的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中应保证光伏发电单元输出功率达到其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70%以上。调节电网模拟装置,使得并网点的谐波值、三相电压不平衡度、间谐波值分别至GB/T 19964-2012第9.2节要求的限值,记录光伏发
20、电单元是否正常运行。9 低电压穿越能力9.1 检测装置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应按照总则的要求选取被测光伏发电站的典型光伏发电单元进行。检测使用图5中的装置实现,该装置安装在电网和光伏发电单元之间,电压跌落通过无源电抗器接地短路或相间短路实现。GB/T XXXXXXXXX71X2X接电网2SA 1S接光伏发电单元图 5 低电压穿越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5中X 1为限流电抗,用于限制电压跌落对电网及光伏发电站内其他光伏发电单元的影响。测试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调整限流电抗值的大小,限流电抗可利用旁路开关S 1短接;X 2为短路电抗,闭合开关S 2,可通过模拟电网故障在测试点产生要求的电压跌落。限流电抗和短路电
21、抗均可调,通过调节电抗可以在A点产生不同深度的电压跌落。各电抗器电抗值与电阻值之比(X/R)应至少为 10,A点三相对称短路容量应至少为被测光伏发电单元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的3倍以上。装置应能精确控制开关S 2闭合及断开时间,模拟电网三相对称电压跌落、相间电压跌落和单相电压跌落。9.2 检测示意图进行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前,光伏发电单元的逆变器应工作在与实际投入运行时一致的控制模式下。按照图6连接光伏发电单元、低电压穿越检测装置以及其他相关设备。检测共选取5个跌落点,其中应包含零电压跌落点,其他各点在0%25%、25%50%、50%75%、75%90%的标称电压四个区间内随机抽取,并按照GB/T
22、 19964-2012第8章的要求选取电压跌落幅值对应的跌落时间。光伏发电单元 1升压变压器逆变器 1逆变器 n电网阵列 1阵列 n光伏发电单元 n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装置测量设备测量设备GB/T XXXXXXXXX8图 6 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示意图9.3 空载测试空载测试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确定被测光伏发电单元各设备处于停运状态;b) 调节低电压穿越检测装置,模拟电压三相对称跌落和两相(或单相)不对称跌落,电压跌落点为 9.2 节中选取的 5 个跌落点;c) 测量并调整检测装置参数,使得 A 点的电压跌落幅值和跌落时间的精度满足图 7 的要求。电压幅值(%)持续时间 ( s ) 5 %
23、1 0 %2 0 m s 2 0 m s 5 %图 7 电压跌落精度9.4 负载测试在空载测试结果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进行低电压穿越负载测试。负载测试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将光伏发电单元通过检测装置接入电网投入运行;b) 光伏发电单元分别在 0.1Pn0.3P n 和0.7P n 两种工况下进行检测,P n 为被测光伏发电单元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c) 控制检测装置开关 S1、S 2 进行三相对称电压跌落;d) 在升压变压器高压侧和低压侧分别通过数据采集装置记录被测光伏发电单元电压和电流的波形,记录从电压跌落前 10s 到电压恢复正常后 6s 之内的数据;e) 调节检测装置进行两相(或单相
24、)不对称电压跌落。f) 重复进行一次各项测试。10 电能质量10.1 检测装置电能质量检测装置应符合IEC 61000-4-30的要求,检测装置的闪变算法应符合IEC 61000-4-15的要求。10.2 电网条件在光伏发电站停止运行时,并网点处的测量值应满足如下条件:a) 并网点电压背景谐波总畸变率限值满足 GB/T 14549 的要求;b) 电网频率 10s 测量平均值的偏差应在电网标称频率的1%以内,测量方法参照 GB/T 15945 中第 4.1 节;c) 电网电压 10min 方均根值的偏差应在标称电压的5%以内,测量方法参照 GB/T 12325 中第 5.2节;d) 电网电压三相
25、不平衡度应小于 2%,测量方法参照 GB/T 15543 中第 6 章。10.3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GB/T XXXXXXXXX9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光伏发电站并网点处接入电能质量测量装置;b) 运行光伏发电站,控制其无功功率输出 Q 趋近于零,从光伏发电站持续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开始,每递增 10%的光伏发电站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为一个区间,每个区间内连续测量10min 时段内的 200 个负序电压不平衡度,仪器记录周期应为 3s,按方均根取值;c) 应分别记录其负序电压不平衡度测量值的 95%概率大值以及所有测量值中的最大值;d) 重复测量 1 次。注:最后一个区间的终点取光伏发电
26、站持续正常运行的最大功率。10.4 闪变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光伏发电站并网点处接入电能质量测量装置,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截止频率应至少为400Hz;b) 控制光伏发电站无功功率输出 Q 趋近于零,从光伏发电站持续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开始,每递增 10%的光伏发电站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为一个区间,在每个功率区间内分别测量 2 次10min 短时闪变值 Pst。注:最后一个区间的终点取光伏发电站持续正常运行的最大功率。10.5 谐波、间谐波光伏发电站并网点向公用电网注入的电压谐波应作为评估电能质量的参考,电流谐波、间谐波应测量并记录作为电能质量的评判依据。注:由于电压畸变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
27、电流畸变,使得谐波测试存在一定的问题。注入谐波电流应排除公共电网谐波电压畸变引起的谐波电流。10.5.1 电流谐波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光伏发电站并网点处接入电能质量测量装置;b) 控制光伏发电站无功功率输出 Q 趋近于零,从光伏发电站持续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开始,每递增 10%的光伏发电站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为一个区间,每个区间都应进行检测,测量时间为 10min;c) 取时间窗 Tw 测量电流谐波子群的有效值,取 3s 内 15 次输出结果的平均值;d) 计算 10min 内所包含的各 3s 电流谐波子群的方均根值;e) 电流谐波子群应记录到第 50 次,计算电流谐波子群总畸变率并
28、记录。注:持续在短暂周期内的谐波可以认为是对公用电网无害的。因此,这里不要求测量因光伏发电站启停操作而引起的短暂谐波。10.5.2 电流间谐波检测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在光伏发电站并网点处接入电能质量测量装置;b) 控制光伏发电站无功功率输出 Q 趋近于零,从光伏发电站持续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开始,每递增 10%的光伏发电站所配逆变器总额定功率为一个区间,每个区间都应进行检测,测量时间为 10min;c) 取时间窗 Tw 测量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的有效值,取 3s 内 15 次输出结果的平均值;d) 计算 10min 内所包含的各 3s 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的方均根值;e) 电流间谐波测量最高频
29、率应达到 2kHz。GB/T XXXXXXXXX1011 检测文件11.1 检测文件内容检测结果应记录并包括以下内容:a) 被测光伏发电站的规格参数;b) 检测设备的规格参数;c) 现场检测环境参数;d) 被测光伏发电站的检测结果;e) 其他相关内容;f) 检测结果应能够重复验证。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和技术负责人签名。11.2 检测报告参照附录A给出的检测记录填写。GB/T XXXXXXXXX11A 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检测记录A.1 光伏发电站基本信息表 A.1 检测机构电站名称电站业主建设地址:经度:纬度:电站地理位置信息 海拔:占
30、地面积:装机容量:额定功率:组件类型:组件型号:逆变器型号:无功配置:电站基本信息接入电压等级:年均日照强度年均日照小时数年峰值日照小时数夏季平均气温气候条件冬季平均气温A.2 功率特性检测A.2.1 有功功率输出特性拟合有功功率变化曲线和组件温度变化曲线,绘制2.5维光伏发电站有功功率输出特性曲线。A.2.2 有功功率变化GB/T XXXXXXXXX12绘制有功功率变化曲线。A.2.3 有功功率控制能力记录检测时的功率实测曲线。A.2.4 无功功率输出特性以有功功率为横坐标,无功功率为纵坐标,绘制无功功率输出特性曲线,同时记录光伏发电站的无功配置信息。A.2.5 无功功率控制能力记录检测的功
31、率实测曲线。A.3 电压控制能力记录检测过程中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电压值。A.4 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表 A.2 光伏发电单元信息装机容量逆变器总额定功率低电压穿越实验故障类型 三相对称跌落 两相不对称跌落序号 No. 1 2 1 2日期 Date时间 Time被测单元并网点电压 U(kV)被测单元输出功率 P(kW)跌落时间 t(ms)电压跌落比 U/Un(%)有功恢复速度 (%)/(s)无功电流响应时间 t(ms)无功电流 IT(A)A.5 电压适应性检测表 A.3 并网点设定电压(V) 并网点实际测量电压(V) 设定时间(s) 单元运行时间(s)GB/T XXXXXXXXX1390%Un110
32、%Un111%Un110%Un_120%Un119%120%120%Un_130%Un130%A.6 频率适应性检测表 A.4 并网点设定频率(Hz) 并网点实际测量频率(Hz) 设定时间(s) 单元运行时间(s)FF_47.9547.954848_49.4549.4549.550.250.25A.7 电能质量检测A.7.1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表 A.5 运行功率(kW) 实测最大值 95%概率大值A.7.2 闪变表 A.6 无功功率 Q=0无功功率 Q= 电压等级A 相闪变值 Pst测量次数 功率区间(kW)GB/T XXXXXXXXX14 12B 相闪变值 Pst功率区间(kW)测量次数 1
33、2C 相闪变值 Pst功率区间(kW)测量次数 12A.7.3 谐波、间谐波电流谐波子群的检测记录按表A.9填写:表 A.7 无功功率 Q=0无功功率 Q= 电压等级A 相电流谐波子群有效值(A)功率区间(kW)谐波次数 1st2nd3rd4th5th6th7th8th9th10th11th12th13th14th15th16thGB/T XXXXXXXXX1517th18th19th20th21st22nd23rd24th25th26th27th28th29th30th31st32nd33rd34th35th36th37th38th39th40th41st42nd43rd44th45th46
34、th47th48th49th50thTHDSiB 相电流谐波子群有效值(A)功率区间(kW)谐波次数 1st2ndGB/T XXXXXXXXX163rd4th5th6th7th8th9th10th11th12th13th14th15th16th17th18th19th20th21st22nd23rd24th25th26th27th28th29th30th31st32nd33rd34th35th36th37th38th39th40th41st42ndGB/T XXXXXXXXX1743rd44th45th46th47th48th49th50thTHDSiC 相电流谐波子群有效值(A)功率区间(k
35、W)谐波次数 1st2nd3rd4th5th6th7th8th9th10th11th12th13th14th15th16th17th18th19th20th21st22nd23rd24th25th26th27th28thGB/T XXXXXXXXX1829th30th31st32nd33rd34th35th36th37th38th39th40th41st42nd43rd44th45th46th47th48th49th50thTHDSi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的检测记录按表A.10填写:表 A.8 无功功率 Q=0无功功率 Q= 电压等级A 相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有效值(A)功率区间(kW)间谐波次数
36、1st2nd3rd4th5th6th7thGB/T XXXXXXXXX198th9th10th11th12th13th14th15th16th17th18th19th20th21st22nd23rd24th25th26th27th28th29th30th31st32nd33rd34th35th36th37th38th39thB 相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有效值(A)功率区间(kW)间谐波次数 1st2nd3rd4th5thGB/T XXXXXXXXX206th7th8th9th10th11th12th13th14th15th16th17th18th19th20th21st22nd23rd24th25
37、th26th27th28th29th30th31st32nd33rd34th35th36th37th38th39thC 相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有效值(A)功率区间(kW)间谐波次数 1st2nd3rdGB/T XXXXXXXXX214th5th6th7th8th9th10th11th12th13th14th15th16th17th18th19th20th21st22nd23rd24th25th26th27th28th29th30th31st32nd33rd34th35th36th37th38th39thGB/T XXXXXXXXX22B 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电能质量B.1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对于离散采样的测量仪器推荐按如下公式计算: 21mk式中:k在3s内第k次测得的电压不平衡度;m在3s内均匀间隔取值次数(m6)。B.2 电流谐波h次电流谐波子群的有效值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120hhiiIC式中:C10h+iDFT输出对应的第 10h+i根频谱分量的有效值。电流谐波子群总畸变率: 250210%hiITHDS式中:Ih在10min内h次电流谐波子群的方均根值;I1在10min内电流基波子群的方均根值。B.3 电流间谐波h次电流间谐波中心子群的有效值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8210hhiiIC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