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偿原则(一)严格区域卫生规划,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建设规模、设备和人员配备标准。(二)推进综合改革,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包括药品购销、取消药品加成、人事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收支管理、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三)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对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多渠道足额补偿。(四)拓宽补偿渠道,完善补偿机制。县财政要确保政府卫生投入,探索多渠道予以补偿的办法。第三条 补偿范围(一)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人员保
2、障性经费、办公经费、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等。(二)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补助经费、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等。第四条 补偿方式和资金渠道(一) 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二) 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服务成本核定补助;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划合理安排。(三)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
3、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第五条 严格界定服务范围和标准,合理核定工作任务,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一)合理确定机构数量和人员总量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确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核定人员编制总量。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以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岗位设置的依据,实行人员聘用管理。(二)严格界定服务功能和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以及诊疗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护理;提供急诊抢救及转诊转院服务等。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机构服务能力、服务人数、近 3 年门(急)诊量和出院人次变
4、动情况核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协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服务人数和国家及省市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数量、质量要求核定。(三)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医疗服务价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医疗卫生机构要坚决执行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统一制定的挂号费、诊查费、护理费、住院床位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
5、治疗费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有关规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严禁擅自提高服务价格、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和自立项目收费的行为。(四)在核定收支、核定补助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获得合理收入和利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合理利润全部留用,50%用于事业发展,50%用于职工奖励。第六条 统筹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情况,科学合理核定经常性收支。(一)经常性收入核定。经常性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其他收入。医疗收入根据近 3 年医疗服务平均收入情况,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限制药品使用范围、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
6、调标、服务任务变化等,分析物价、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核定。药品收入根据药品采购价格和合理用药数量核定。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和经常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及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核定;经常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收入来自于财政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核定的专项补助。其他收入根据近 3 年平均水平扣除特殊因素核定。(二)经常性支出核定。经常性支出包括:人员工资支出、人员保障性经费支出、业务运转支出、药品支出、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办公经费支出、其他支出。人员支出按照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核定的医务人员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相衔
7、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绩效工资制度。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性工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业务运转支出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数量、质量和成本定额等综合核定。成本定额可参照近 3 年平均支出水平和有关变化因素核定。药品支出根据药品采购价格和合理用药数量核定。基本公共卫生和经常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支出根据服务任务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成本等综合(分项)核定。办公经费、业务性支出及其他支出根据近 3 年平均水平扣除特殊因素核定。因政策性调整而引起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变化应及时调整核定补助。第七条 实
8、行绩效考核补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的补偿,既要考虑满足其正常运转需要,也要充分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县财政在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进行综合考评的基础上,采取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的方式拨付政府补助资金,考核结果与政府补助资金挂钩。第八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数额由财政部门会同卫生部门核定,同时要逐步研究制定支出标准和定额。第九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主要由财政多渠道筹资补偿。(一)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和提供公
9、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不低于90%。(二)医疗保险基金购买服务补偿。一是采用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等方式从医疗保险基金中购买支付。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年实际药品销售成本的 15%(中药 25%)作为购买服务基数,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年就诊人数核定应补助额,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量,确定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实际补偿额。补偿资金分别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中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结算。或由县财政予以补贴。二是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
10、医疗保险基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报销比例。(三)建立风险基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实行药品零差率开始,每月按其业务收入的 1%提取医疗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事故赔偿,防范债务风险,医疗风险基金在经常性支出中列支。(四)财政补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上述渠道补偿后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县财政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建立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补助机制。第十条 建立激励机制,推行以奖代补政策。根据省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对县制定的“以奖代补”补助政策,严格管理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第十一条 监督管理(一)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监管,会同发展改革、卫生、编办等部门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的监管,督促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按规定完成核定的收支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实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制度;依法组织收入,正确归集各项费用,切实加强支出管理,严格开支范围和标准,确保全面完成收支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