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溪历史名人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 今重庆) 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 )。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 鄱阳( 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 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 传道。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同年又授“
2、正一科术要道法文” , “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 ):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 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张陵奉老子五千文 、 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著老子想尔注 ,宣扬人君按“道意”治国,则太平;循“ 道意 ”治民。民即寿考。陵死,
3、传子衡,称嗣师。衡死,传子鲁,称系师。张鲁字公棋(?一216),汉献帝初平二年 (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修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执行政教合一。 “张鲁少膺祖训” ,在辖区内设义舍,为路人免费提供食宿,对犯法者宽有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以靖舍为民思过之处,增饰“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并依月令执行春夏禁杀;又禁酒,史称“民夷便乐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避走巴中,后封存库藏以降。曹操嘉奖张鲁的善 意, “遣使致慰”,拜张鲁为
4、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迁还中原。张鲁诸子皆封为侯,其中第兰子 张盛“克志精修” 封为都亭侯不就。张鲁便命其嗣教,将经策印剑传给张盛,嘱托说:“龙虎 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住宣吾化”。由是龙虎山道教绵延干百年。鬼谷子: 民间称为王禅老祖,春秋战国人士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云梦山:现世界道教发源地江西龙虎山,原名于云梦山)。因隐居鬼谷洞,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高仁:字宽仁,贵溪人。唐广德二年(764年) 举明经。大历年间任福建观察使,额真卿为 其
5、送行时著文说:“江西贵溪高君宽仁,举明经,历任中外,克谨职务,政绩昭著,升福建观察使。夫君子之仕,不以位尊为荣,而以尽职为贵。 ”“众皆以位高为宽仁喜,予独以尽职为宽仁勉。所以尽职者,无它,正己格物而已,忠君爱民而已。予与宽仁交且厚。予所以望于宽仁者,岂但在于政事文字之间而已哉2振肃风纪,表仪一方,尽致君泽民之道,使声名流芳史册。兹行是望,于是乎书。 ”高仁逝后,葬于县南乡江头坪。吴武陵(? 一835),初名侃。贵溪人。唐元和二年 (807年)进士。拜翰林学士。年轻时胸怀大志,倜傥不群,淮西吴少阳久闻其才,欲罗致幕中,遣客郑平致意,武陵婉拒。后少阳子吴元济叛唐,吴武陵去长信,晓之以理,动之以势
6、,元济不悟。裴度东讨。韩愈为司马,吴武陵通过韩愈屡献良策,为裴度所赏识。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后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吴武陵北还。吴武陵多次向宰相裴度陈述柳宗元的不幸,并给工部侍郎孟简写信,请求他们将柳宗元从边地调回,改变境遇。然事将有绪时,宗元已逝。长庆初(821年),吴武陵主持北边盐务。他评议时政说: “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中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 ”大和初(828年) ,入为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于东都,吴武陵力荐杜牧,并出示阿房宫赋 ,因第一已定,旋列异等。大和中出任韶州刺吏。大和
7、八年遭权贵构陷,以“脏罪狼藉”贬为潘州司户参军。时上敕令广州幕史查问,逼之甚急,吴武陵不胜其忿,题诗在路旁佛庙说:“雀儿来逐陋风高,下视鹰隼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入蓬篙。 ”在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中写道:拂槛爱贞容,移根自远峰。已曾经草没,终不任苔封。叶少初凌雪,鳞生欲化龙。乘春濯雨露,得地近垣塘。逐吹香微动,含烟色欲浓。时回日月照,为谢小山松。 ”表达他不阿附奸佞的节操。不久吴武陵便郁愤而逝。新唐书艺文志载:吴武陵有书一卷,诗一卷, 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吴武陵之父吴缅,字弱龄,祖籍河南濮阳,因迷恋贵溪山水,遂定居贵溪,曾于贵溪南郊五面峰下“一线洞天” 中读书,匾曰“ 潜谷”。学者称其
8、为潜谷先生,五面峰因之而谐音吴缅峰。元和初,以布衣沼拜水曹,四十岁时辞官,屡征不就。其友赠诗云:“故旧遗相访,平生只爱山。琴书供日永,杖履蹑云间。种竹莲花坞,栽桃凿石湾。却嫌归去晚,名姓满人间。 ”柳宗元在濮阳吴君弱龄文集序中,称其“发言成章有可观者”,然“近世之居位者,或未能尽用古道。故吴君之行不昭,而其辞不荐。 ”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溢文安。金溪县青田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 登进士,曾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建宁府崇安县主簿。淳熙九年(1182年)任国子正,为大学生讲授春秋 。一年后在敕所任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11871190)主管
9、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当时陆九渊门人彭兴宗由金溪到贵溪应天山麓访张氏(张伯强、 张行已宋故侍郎张运之侄)诸友, “登山游览,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乃与诸张议,结庐以迎子静讲学其上。子静登而乐之”。因山形如象,改名象山、自号象山翁,称所居为象山草堂、亲书匾额为“象山精舍” 。学子绕精舍结庐而居,分别题名为居仁斋、由义斋、养心斋、明德、志道、储云、愈高、规斋、达诚、琼芳、濯缨、批荆等。一时学者辐凑。陆象山讲学,每旦鸣鼓,揖升讲座,容色粹然,精神炯然,虽酷暑,衣冠必整肃。学子以一小牌书姓名年甲,依次坐定,秩序井然。先生从容不迫,终日不倦。学生感奋激励,多自叹服。由于陆九渊学识渊博,独辟蹊径,
10、 “郡县礼乐之士时相渴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子大集。 ”陆九渊在贵溪象山讲学五年,先后求见问学者“逾数干人”。朱熹说:“今浙东学子多为子静 门人”。清代李级考其弟子说:“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当时流传“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全祖望评说:“岳麓、白鹿、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称“南宋之四大书院” 。陆九渊系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朱熹齐名。其学说经杨简、袁甫、钱时等传至明代王阳明,独成一派,世称陆王学派。绍熙二年(1191年),陆象山奉记知荆门。在荆门政声斐然。一年后蛊然而逝,溢文安。其象山精舍,以应天山交通不便迁至贵溪。在三峰山下办学历数百年,为
11、贵溪的文化传播开历史悠长之先河。其址今为贵溪第一中学。校园内塑有象山遗像,三峰山石壁上遗有明武宗沼赐镌刻的“象山书院” 四个大字。夏言(1482- 1548)字公谨,号桂洲,上清桂洲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摧兵科给事中,机敏善论,廷辩刚直。 嘉靖七年,夏言调吏部,当时世宗正着意于向神佛或祖先进行祭祀的典章,认为“天地合祀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夏言却上疏请皇帝“ 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 “。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 继夏言出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江西分宜人) ,原和夏言以同乡称,对夏言甚恭谨,遂提拔他以自代。严嵩内心却十分妒恨夏言
12、,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勋等人的矛盾,便不断进谗言陷害夏言。每次太监到夏言家时,夏言都气势岸然,以“内竖“ 待之。而太监到严嵩那里时,严嵩却亲自让坐,“ 礼极恭 “,而且送钱给太监。故太监们按严嵩之意,在嘉靖面前总说夏言的坏话。夏言渐渐失去了世宗的宠信,接二连三地遭受斥责,如“稽缓敕之洁,不遵用印记之,人阁晏晚以及禁内扛舆(坐轿子)之洁。“ 小有过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 昭圣太后崩,诏问太子服制言报疏有伪字“ ,夏言被严嵩排挤去官,回江西,并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建“象麓草堂“ 以自适。 待嘉靖之子穆宗继位,柄政祸国二十余年的严氏父子终于败死。夏言家人上书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诏复其
13、官爵,重祭安葬并追溢“文憋“ 。夏言有 桂洲集十八卷及 南宫奏稿传世。他的部分创作能揭露社会矛盾,一些写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较纯熟。 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中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儿更普力。自古男耕和女织,怜尔一身勤两役。吁嗟乎!长安多少闺中人,十指不动金满身。“夏言墓葬于上饶市郊。首推抗日名将-黄维邵元节总领天下道教 邵元节: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的道士方从义:元代画家。字元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金门羽客等。江西贵溪人。上清宫道士。明朝水利学家-徐贞明徐九思(1495-1580 年),字子慎,江西贵溪人,为明朝孝宗、五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职不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刘亨云 刘亨云- 少将(19131992) ,江西贵溪人,1935年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