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的三相图.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385881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的三相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的三相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的三相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的三相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水的三相圖(1)三相點:在真空容器中,純質的液相、固相、氣相以平衡狀態同時存在的溫度與壓力稱之。(2)臨界點(critical point)之溫度為臨界溫度,壓力為臨界壓力。1. 臨界溫度:加壓力使氣體液化之最高溫度稱為臨界溫度。如水之臨界溫度為 374,若溫度高於 374,則不可能加壓使水蒸氣液化2. 臨界壓力:在臨界溫度時,加壓力使氣體液化的最小壓力稱之。臨界壓力等於該液體在臨界溫度之飽和蒸氣壓。壓力鍋 當水壺中的水沸騰時,蒸氣會由壺蓋的孔不斷冒出。鍋蓋上也有一個小孔,在做料理時蒸氣亦由此孔冒出。泡茶的小茶壺上也有個小孔,熱氣亦由此冒出。如果沒有孔的話,熱氣就無法散出,水就會不斷的由壺內向

2、外溢出。就像壓力鍋一樣,如果沒有空隙的話會不斷發出嗶嗶聲,稍微掀開鍋蓋就可以消除這種聲音。總而言之,熱氣與壓力都必須有適度的發散才可以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之特點是物質組成沒有改變,也就是其分子之種纇與數量保持不變, 但分子之位置.排列.之間距離等卻可能不同.如溫度計內之水銀,當溫度改變時,水銀會熱脹冷縮,那是因為分子之間的距離改變了,但水銀之組成不變.物理變化中物質每個分子之性質不會改變,就是其分子的結構不變,如水的三相變化,水分子沒變成別的分子,只是狀態不一樣罷了.物體之位置或運動狀況改變,或物質內之位置或運動狀況改變,也是一種物理變化,如咬碎糖果,糖果會碎是因為牙齒將能量傳給糖果造成的.運動,

3、形變,相變就是很重要之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物質在一些變化中會轉變為別的物質,生成之物質與本來之物質組成不相同,這種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如木材之燃燒.木材燃燒後,生成灰.煙和水.化學變化的特徵就是物質之組成發生變化.食物腐敗.鐵生鏽.燃燒.食物之消化等,都是化學變化.不管是化學或物理變化,其過程中原子種類與個數都不變,兩者不同的是在物理變化中每一種分子之種類與數目都保持相同.相同的是物質的任何變化都會伴隨能量的移轉!核變化為化學反應的 倍以上610因為水固體密度比液體小,故水的三相圖 AFE(配合講義 )微向左偏1atm 時,沸點 100( 正常沸點) ,熔點 0(正常熔點);壓力加大,沸點增高(

4、 顯著) ,但熔點降低(不顯著) 。(三) 水的相態圖 (真空蒸發)水的三相圖在初級乾燥過程扮演一極關鍵的角色,圖二為水之相態圖,此圖顯示水的固態區、液態區及氣態區。此圖主要探討水的溫度與壓力兩個主要內涵變數的相互影響,在此以 Gibb phase rule,如下列公式來解說: f = C P + 2(1) 上式中 f:代表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或內涵變數的數目(壓力、溫度、濃度),意即系統內可改變內涵變數項目而不會改變到相態。 C:代表構成系統成份的數目,若單探討水的相態則 C=1。 P:代表可形成的相態數目。 2:為一常數(代表溫度、壓力兩個變數)。 在 B 點為三相

5、共存點,故 P=3 而自由度 f 則為 0,此刻無論溫度或壓力變化都會改變相態數目,所以當 f=0 時,圖中之溫度應維持在 0,而水蒸氣壓力應同時維持在 4.58Torr。而在點 G 水係以氣態(P=1)呈現,因此 f=2,即使同時改變溫度或壓力,水均仍維持在氣態。若改變 G 點之壓力至 0.1Torr,而溫度維持不變,則點 G移至點 V。此時在點 V 之 f=1,為使點 V 仍維持二個相態呈現(P=2),則壓力與溫度均應同時改變並沿著 BF 曲線移動。 在實際的冷凍真空乾燥過程,假設吾人已將藥品配方冷凍至-40,且在一大氣壓下,雖然壓力為一大氣壓,但在此條件下冰的表面水蒸氣壓力約為 100m

6、Torr,若溫度仍維持在-40,而將壓力降至 100mTorr 以下,由水的三相圖可知狀態點已落在氣態區,會產生冰直接轉變為水蒸氣的昇華現象。溜冰原理冰熔解為水時體積會收縮。施高壓於冰上,可使冰在冰點以下融化。這效果常用來解釋溜冰原理:在冰刀的高壓下,例如冰刀接觸面積一平方公分支持 100公斤體重,則壓力高達 102 大氣壓。結果刀口和冰接觸形成水膜,有潤滑作用。一旦冰刀滑過之後,水膜隨即再度結冰。但是經過精確計算,上述冰受壓形成水膜的機制大有問題。根據冰和水的相圖(見圖一) ,冰和水之間相變的斜線極為陡峭,斜率 dP/dT 高達-1.410 2 大氣壓K,上述壓力只有在高於0.7 時才可能使

7、冰形成水膜。這是說低溫(例如10)時溜冰,上述機制將不太可能發生。此外,玩冰上曲棍球時,金屬球的壓力又遠小於滑動的冰刀鞋,但是金屬球仍在冰上滑動自如,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也有人提出另一解釋機制:摩擦生熱產生水膜。在用雪橇滑雪時,摩擦力大,曾證實了摩擦生熱產生水膜是有可能的。但是冰刀會和一個平滑的冰面產生足以熔解冰的摩擦力嗎?1842 年法拉第曾提出即使低於冰點,冰塊外表本來就有一層水膜構造,這是與施壓無關的理論。這理論曾被當時科學家忽略。近代由於表面科學的進展,可以證實法拉第這冰表層水膜構造的理論。這種稱為表面熔化 (surface melting)現象不限於冰,幾乎所有固體都有這現象。這水膜在

8、低溫時僅有幾層分子厚,厚度是和冰塊零下溫度的 1/3 次方成反比,即 d(T0/T-T0)1/3。式中 T0為熔點 273K(見圖二) 。厚度可用電子、中子、X 光、氦原子等繞射法測量在0時水膜可高達 400 埃,但在 35僅有 5 埃,因此氣溫太低時溜冰,水膜太薄,摩擦力大增。這水膜受到內部冰構造的影響,排列仍有一些規序性,所以有人稱為擬液 (quasiliquid) 。水膜可以降低固體表面能量。這是由於水膜分子活動自由,可以採取比較穩定的排列方式。有關證明冰受壓熔化的另一個熟悉實驗是,金屬線兩頭懸掛重物而能切過冰塊的復冰實驗。此項實驗有個疑點:金屬線有可能傳導室溫而使冰熔化?有人曾小心控制金屬線溫度到冰點以下,但使用很小壓力仍可產生復冰現象。這結果也歸因於冰的外層存有水膜,因此金屬線實際上在局部液相中移動。也有人利用這實驗來測量水膜厚度。圖二即這實驗的結果。冰上有水膜的現象說明了表面科學是相當複雜且饒富趣味,溜冰原理可能同時牽涉三種不同機制:一是冰受壓熔化;二是摩擦生熱使冰熔化;三是冰表面原本有的水膜。至於低溫時溜冰,應是水膜效果最為重要。雖然在法拉第時代就提出冰上水膜的理論,但是有賴精密的表面科學來證實,他們提出的證據只是近幾年的事。一般教科書並沒有反映出這些近期表面科學的研究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