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张明敏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大江大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碳化稻粒(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大江大河孕育了古代的农业文明,1、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农耕系统;2、(南稻北粟),据考古发现,联系一些地理知识,说说古代中国农业在地域上有何特点、种植农作物上有何特色?,我想想啦!,猪
2、骨(半坡出土),陶猪(河姆渡出土),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果要提高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水利工程,我想想啦!,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春秋、战国时期,有个问 题问问!,汉代耧车,汉曲柄锄,汉代大镰,汉代的农业耕作工具,汉代犁壁,东汉一牛挽犁,西汉耦犁,汉代的农业耕作技术,唐代,耦犁,曲辕犁结构示意图,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曹魏马钧翻车,唐宋时期筒车,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
3、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孙叔敖创建,秦国 蜀郡守 李冰父子,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王景,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经验,治河名臣王景,地方特色的坎儿井,坎儿井外观,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
4、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犁,石锄,石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原始社会、青铜时代的骨质、石质农具,集体耕作之“千耦其耘”,(王)大令众人曰,协田。,铁犁牛耕的出现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何重大作用?,自耕农(小农经济),私有土地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小农经济利弊之我谈,“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现代生活中的你是否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幸
5、福有,生活安稳,小农经济之局限,小农经济之利,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交换经济发展,男耕女织,狭小生产规模,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方式,水利工程灌溉工具,原始社会,青铜时代,春秋战国,秦之后时代,石制、木制农具,刀耕火种,石制、木制农具为主,铁制农具出现,铁犁牛耕,犁壁曲辕犁,芍陂都江堰,漕渠白渠王景治河坎儿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粗放的刀耕火种式生产,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 进步所带来生产模式的重大转变:,课堂总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2、生产模式:,3、经营方式:,刀耕火种的粗放式经营,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