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昆山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2 月 14 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清华大学和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项目(简称 OLED 项目)荣获 2011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教授领衔的昆山创业团队,截至目前,已为这一项目申请专利 370 项,并参与了 OLED 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实现了显示领域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邱勇团队是人才在昆山“贡献率”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选择在昆山创新创业。根据苏州地方人才标准(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职称),2011 年,昆山人才数达到
2、25.8 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目前就达到了 34 名。人才贡献率每年均以两个百分点递增。人才不仅引领产业,更引领城市转型,昆山正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从“人才数量”到“人才贡献”2010 年,昆山专家学者对昆山人才贡献率进行测评,当年占 GDP 比重达到 35%,2011 年达到 37%,每年以 2 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预计到 2020 年,昆山人才贡献率将达到50%。昆山不断推出政策引才、项目引才、服务引才、活动引2才、市场引才,乃至全球引才,让人才工作的触手涉及到每一个角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具有昆山特色的人才“金字塔”。第一层是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是紧缺人才,
3、第三层是高技能人才,每一层人才结构都相对丰富。就高层次人才来说,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省“双创”人才、姑苏人才和昆山领军型人才。截至目前,昆山共自主申报、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34 名,拥有省“双创”人才 34 名、姑苏人才33 名,昆山领军型人才 99 名。全市外籍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 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近千人。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有力促进了昆山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 年,昆山新兴产业产值达 2188.7 亿元,增长 24.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 10.2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29.7%,其中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分别完成产值 988.7亿
4、元、457 亿元。在建新兴产业项目 164 个,总投资 568 亿元。完成软件产业产值 300 亿元,增长 20%。从“经济重镇”到“人才特区”今年春节前后,昆山人才主管部门一直在忙碌一件事:统计各区镇的优秀人才,发放人才专项奖励资金。这项资金占到财政收入的 1%,今年预计将达 2 亿元。作为省“人才特区”,昆山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人才3工作领导班子,成立了专门人才工作办公室,并且在对各区镇的考核中,人才作为专门的一项工作,与经济等一起列入考核,且权重不断加大。昆山提供的人才专项奖励资金也是空前的。2008 年底,昆山市委、市政府 57 号、58 号文件,提出将每年一般预算收入的 1%作为人
5、才专项奖励资金,打响了全国人才战略“第一枪”,将昆山人才工作推向全国领先行列。2009 年,昆山人才资金发放接近 1 亿元。对于领军人才和项目,昆山提供“3 个 100”和“3 个 300”扶持政策:不低于100 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不低于 100 万元的住房补贴,不低于 100 平方米的工作场所;提供 300 万元的贷款担保,提供 300 万元的风投资金,提供 300 万元的项目成长资金。同时,昆山也对领军人物所在的团队、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进行资助。2009 年,579 人获昆山政府人才津贴,2010 年这个数字是 731 人,2011 年增至千名左右。在 1%的人才专项资金之外,昆山每年
6、拿出财政收入的 5%支持科技项目。在招才引智工作中,昆山的创举更多。昆山要求各区镇在招商过程中,项目和人才一起引入;每年举办“精英周”活动,邀请海外项目团队来昆考察;连续 11 年举办“百所高校昆山行”活动。昆山与清华、北大的交流合作,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的话说,就像“走亲戚”。同时,昆山还在美国、日本、4德国等国设立了海外人才招聘工作站,每年举办“昆山日”活动。从“引领产业”到“引领城市”昆山引进人才有个“1511 计划”:每年引进 10 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0 名领军型人才, 个创业 100 团队,1000 名海外留学人员。对于本科以上的大学生,昆山今年目标是 2万名。为留得住这样的
7、人才,昆山提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口号,将人才与产业以及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昆山城市化率达 75.1%。在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昆山每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2%,在中国县级 市中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与清华、北大、中科院以及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引进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进而引领一座城市,已经成为昆山人才之路的重要特色。昆山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目前,江苏省“新型感知器件、小核酸、平板显示”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在特色产业基地成立,模具、电路板、软件等 5 个特色产业基地跻身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行列,5光电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花桥国际商务城入选“中国十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政策、载体和城市魅力,吸引人才纷至沓来。目前,按昆山户籍人口计算,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超过 3000 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超过 1510 人,超额完成了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