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 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汇编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2017 天津 -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答案】A【解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 A 选;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B 不选;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选;D发生氧化反应,故 D 不选【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2、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2 (2017 江苏 -8)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 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s) +H 2O(g)CO(g)+H2(g) H 1=a kJmol1CO(g)+H 2O(g)CO2(g)+H2(g) H 2=b kJmol1CO 2(g)+3H2(g)CH3OH(g)+H2O(g) H 3=c kJmol12CH 3OH(g)CH3OCH3(g)+H2O(g) H 4=d kJ
3、mol1A反应、为反应提供原料气B反应也是 CO2 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C反应 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 1D反应 2CO(g)+4H2(g)CH3OCH3(g)+H2O(g)的 H=(2b+2c+d ) kJmol 1【答案】C【解析】A反应中的反应物为 CO2、H 2,由反应可知,反应、为反应提供原料气,故 A 正确; B反应中的反应物为 CO2,转化为甲醇,则反应也是 CO2 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故 B 正确;C由反应可知,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则反应 CH3OH(g)0.5CH3OCH3(g)
4、+0.5H2O(l)的Hd/2kJmol 1 ,故 C 错误;D由盖斯定律可知,2+2+得到 2CO(g)+4H2(g)CH3OCH3(g)+H2O(g),则H=(2b+2c+d) kJmol1 ,故 D 正确;【考点】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热和焓变;【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的特点、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3 (2017 江苏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 N2(g)+3H2(g)2NH3(g)的H 0,S0B.地下钢铁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C.常温下,K
5、 spMg(OH)2=5.61012 ,pH=10 的含 Mg2+溶液中, c(Mg2+)5.6104 molL1D.常温常压下,锌与稀 H2SO4 反应生成 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6.021023【答案】B C【分析】A.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 H 0,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 S 0,故 A 错误; B.导线连接锌块,构成原电池时 Zn 为负极,Fe 作正极被保护,则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故 B 正确; C. pH=10 的含 Mg2+溶液中,c(OH )=10 4 molL1,c(Mg 2+ )5.610 12/(104)2=5.6104 molL1 ,故 C 正确;
6、 D.常温常压下,Vm22.4L/mol,则不能利用氢气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及转移电子数,故 D 错误;【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及熵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 Ksp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 Ksp 的计算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原理2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4 (13 分) (2017北京-26 )TiCl 4 是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 TiO2)制备钛(Ti )的重要中间产物,制备纯 TiCl4 的流程示意图如下:资料:TiCl 4 及所含杂质氯化物的性质化合物
7、 SiCl4 TiCl4 AlCl3 FeCl3 MgCl2沸点/ 58 136 181(升华) 316 1412熔点/ 69 25 193 304 714在 TiCl4 中的溶解性互溶 微溶 难溶(1)氯化过程:TiO 2 与 Cl2 难以直接反应,加碳生成 CO 和 CO2 可使反应得以进行。已知:TiO 2(s) +2Cl2(g)=TiCl4(g)+O2(g) H 1=+175.4kJmol12C(s) + O2(g)=2CO(g) H 2=220.9kJmol 1沸腾炉中加碳氯化生成 TiCl4(g)和 CO(g)的热化学方程式: 。氯化过程中 CO 和 CO2 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如图
8、判断:CO 2 生成 CO 反应的H 0(填“”“ ”或“=”) ,判断依据: 。氯化反应的尾气须处理后排放,尾气中的 HCl 和 Cl2 经吸收可得粗盐酸、FeCl 3 溶液,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 。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 TiCl4 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 。(2)精制过程:粗 TiCl4 经两步蒸馏得纯 TiCl4。示意图如下:物质 a 是 ,T 2 应控制在 。【答案】TiO 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 1 温度越高,CO 的物质的量越多而 CO2 的物质的量少,说明 CO2 生成 C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饱和
9、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 TiO 2、CSiCl 4 136左右【解析】解:由制备纯 TiCl4 的流程示意图,钛精矿与氯气、C 发生氯化过程,反应为TiO2+2Cl2+2C高 温TiCl4+2CO,结合表格中数据可知,蒸馏得到纯 TiCl4,(1)由 ITiO 2(s)+2Cl2(g)=TiCl4(g)+O2(g) H 1=+175.4kJmol1II. 2C(s)+O2(g)=2CO(g) H 2=220.9kJmol 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I+II 得到 TiO2(s)+2Cl2(g) +2C(s)=TiCl4(g)+2CO(g),H=(+175.4kJmol 1 )+(220.9kJmo
10、l 1 )=45.5kJmol 1 , 即热化学方程式为: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 1 。故答案为:TiO 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 1 ;3因温度越高,CO 的物质的量越多而 CO2 的物质的量少,说明 CO2 生成 C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H0,故答案为:;温度越高,CO 的物质的量越多而 CO2 的物质的量少,说明 CO2 生成 C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尾气中的 HCl 和 Cl2 经吸收可得粗盐酸、 FeCl3 溶液,食盐水吸收 HCl,
11、氯化亚铁吸收氯气生成氯化铁,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由反应可知,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 TiCl4 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 TiO2、C ,故答案为:TiO 2、C;(2)粗 TiCl4 经两步蒸馏得纯 TiCl4,由图及表格数据可知,先分离出 SiCl4,后分离出 TiCl4,则先控制温度 T1 为58左右时分离出物质 a 为 SiCl4,控制温度 T2 为 136左右时分离出纯 TiCl4,故答案为:SiCl 4;136左右【考点】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氯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金属综合;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
12、】 无机实验综合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反应原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5 (14 分) (2017天津-7 )某混合物浆液含有 Al(OH) 3、 MnO2 和少量 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 Na2CrO4 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 ,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和中的问题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1)反应所加试剂 NaOH 的电子式为 。BC 的反应条件为 ,CA
13、l 的制备方法称为 。(2)该小组探究反应发生的条件。D 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 Cl2 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 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 (填序号) 。a温度 bCl 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3)0.1mol Cl2 与焦炭、 TiO2 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 TiO2xH2O 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 42 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 ,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 ;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 (写化学式) 。【答案】 Na+ OH :
14、: :加热(或煅烧) 电解法 ac 2Cl 2(g)+TiO2(s)+2C(s)TiCl4(l) +2CO(g) H=85.6kJmol 1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 42 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 、Cr 2O72 NaOH 和 H2【解析】 (1)NaOH 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Na+ OH : : :, B 为 Al(OH) 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铝。故答案为: Na+ H : : :;加热(或煅烧) ;电解法;(2)反应涉及的条件为加热,加热下可反应,另外加热硫酸,氢离子浓度变化,可知影响的因素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ac;
15、(3)0.1mol Cl2 与焦炭、 TiO2 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 TiO2xH2O 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 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l2(g)+TiO2(s)+2C(s)TiCl4(l) +2CO(g),则 2mol 氯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0.1) 4.28kJ=85.6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 2Cl2(g)+TiO2(s)+2C(s)TiCl4(l) +2CO(g) H=85.6kJmol 。(4)电解时,CrO 42 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42 +2H+ Cr2O72 +H2
16、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 CrO42 、Cr 2O72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故答案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 42 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4CrO42 、Cr 2O72 ;NaOH 和 H2。【考点】物质结构;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电解原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专题】 无机实验综合。【点评】本题为 2017 年天津考题,侧重考查物质的制备、分离以及电解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能正确分析试验流程,把握电解的原理,题目难度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反应热的计算(盖期定律)与重要的反应热
17、1 (2017 江苏 -8)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 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s) +H 2O(g)CO(g)+H2(g) H 1=a kJmol1CO(g)+H 2O(g)CO2(g)+H2(g) H 2=b kJmol1CO 2(g)+3H2(g)CH3OH(g)+H2O(g) H 3=c kJmol12CH 3OH(g)CH3OCH3(g)+H2O(g) H 4=d kJmol1A反应、为反应提供原料气B反应也是 CO2 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C反应 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 1D反应 2CO(g)+4H
18、2(g)CH3OCH3(g)+H2O(g)的 H=(2b+2c+d ) kJmol 1【答案】C【解析】A反应中的反应物为 CO2、H 2,由反应可知,反应、为反应提供原料气,故 A 正确; B反应中的反应物为 CO2,转化为甲醇,则反应也是 CO2 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故 B 正确;C由反应可知,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则反应 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 1 ,故 C 错误;D由盖斯定律可知,2+2+得到 2CO(g)+4H2(g)CH3OCH3(g)+H2O(g),则H=(2b+2c+d) kJmol1
19、 ,故 D 正确;【考点】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热和焓变; 优网版权所有【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的特点、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2 (13 分) (2017北京-26 )TiCl 4 是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 TiO2)制备钛(Ti )的重要中间产物,制备纯 TiCl4 的流程示意图如下:资料:TiCl 4 及所含杂质氯化物的性质化合物 SiCl4 TiCl4 AlCl3 FeCl3 MgCl2沸点/ 58 136 181(升华) 316 1412熔点/ 69 25 193
20、304 714在 TiCl4 中的溶解性互溶 微溶 难溶(1)氯化过程:TiO 2 与 Cl2 难以直接反应,加碳生成 CO 和 CO2 可使反应得以进行。已知:TiO 2(s) +2Cl2(g)=TiCl4(g)+O2(g) H 1=+175.4kJmol12C(s) + O2(g)=2CO(g) H 2=220.9kJmol 1沸腾炉中加碳氯化生成 TiCl4(g)和 CO(g)的热化学方程式: 。氯化过程中 CO 和 CO2 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如图判断:CO 2 生成 CO 反应的H 0(填“”“ ”或“=”) ,判断依据: 5。氯化反应的尾气须处理后排放,尾气中的 HCl 和 Cl2
21、经吸收可得粗盐酸、FeCl 3 溶液,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 。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 TiCl4 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 。(2)精制过程:粗 TiCl4 经两步蒸馏得纯 TiCl4。示意图如下:物质 a 是 ,T 2 应控制在 。【答案】TiO 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 1 温度越高,CO 的物质的量越多而 CO2 的物质的量少,说明 CO2 生成 C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 TiO 2、CSiCl 4 136左右【解析】解:由制备纯 TiCl4 的流程示意图,钛精矿与氯气、C 发生氯化过程,
22、反应为TiO2+2Cl2+2C高 温TiCl4+2CO,结合表格中数据可知,蒸馏得到纯 TiCl4,(1)由 ITiO 2(s)+2Cl2(g)=TiCl4(g)+O2(g) H 1=+175.4kJmol1II. 2C(s)+O2(g)=2CO(g) H 2=220.9kJmol 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I+II 得到 TiO2(s)+2Cl2(g) +2C(s)=TiCl4(g)+2CO(g),H=(+175.4kJmol 1 )+(220.9kJmol 1 )=45.5kJmol 1 , 即热化学方程式为: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
23、45.5kJmol 1 。故答案为:TiO 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 1 ;因温度越高,CO 的物质的量越多而 CO2 的物质的量少,说明 CO2 生成 C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H0,故答案为:;温度越高,CO 的物质的量越多而 CO2 的物质的量少,说明 CO2 生成 C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尾气中的 HCl 和 Cl2 经吸收可得粗盐酸、 FeCl3 溶液,食盐水吸收 HCl,氯化亚铁吸收氯气生成氯化铁,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由反应可知,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
24、经过滤得到粗 TiCl4 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 TiO2、C ,故答案为:TiO 2、C;(2)粗 TiCl4 经两步蒸馏得纯 TiCl4,由图及表格数据可知,先分离出 SiCl4,后分离出 TiCl4,则先控制温度 T1 为58左右时分离出物质 a 为 SiCl4,控制温度 T2 为 136左右时分离出纯 TiCl4,故答案为:SiCl 4;136左右【考点】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氯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金属综合;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 无机实验综合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
25、的考查,注意反应原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3.(14 分) (2017新课标-29)砷(As )是第四周期A 族元素,可以形成 As2S3、As 2O5、H 3AsO3、H 3AsO4 等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1)画出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 As2S3)制成浆状,通入 O2 氧化,生成 H3AsO4 和单质硫。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需要在加压下进行,原因是 。(3)已知:As(s)+1.5H 2(g) +2O2(g)=H3AsO4(s) H 1H2(g)+0.5O2(g)=H2O(l) H2 2As(s)+2.5O2(g)=
26、As2O5(s) H 3则反应 As2O5(s)+3H2O(l)=2H3AsO4(s)的H= 。(4)298K 时,将 20mL 3x molL1 Na3AsO3、20mL 3x molL1 I2 和 20mL NaOH 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33 (aq)+I2(aq)+2OH AsO43 (aq)+2I (aq)+H2O(l)。溶液中 c(AsO43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填标号) 。6a溶液的 pH 不再变化 bv(I )=2v(AsO33 ) cc (AsO 43 ) /c (AsO33 )不再变化 dc(I ) =y molL1t m 时
27、,v 正 v 逆 (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 。t m 时 v 逆 t n 时 v 逆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 ,理由是 。若平衡时溶液的 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为 。【答案】 2As 2S3+5O2+6H2O=4H3AsO4+6S 加压反应速率增大,而且平衡右移,可提高生产效率 2H 13H 2H 3 ac 大于小于 tm 时 AsO43 浓度更小,反应速率更慢 4y 3/(x-y)2 【解析】 (1)砷元素原子序数为 33,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最外层 5 个电子,据此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2)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 As2O3)制成浆状,通入 O
28、2 氧化,生成 H3AsO4 和单质硫,砷元素化合价+3 价变化为+5 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s2S3+5O2+6H2O=4H3AsO4+6S,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并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故答案为:2As 2S3+5O2+6H2O=4H3AsO4+6S;加压反应速率增大,而且平衡右移,可提高生产效率;(3)已知:As(s)+1.5H 2(g) +2O2(g)=H3AsO4(s)H 1 H 2(g)+0.5O2(g)=H2O(l) H 2 2As(s)+2.5O 2(g)=As2O5(s) H 3 利用盖斯定律将23可得:As2O5(s)+3H2O(l) =2H3AsO
29、4(s) H=2H 13H 2 H3。(4)a溶液 pH 不变时,则 c(OH )也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a 正确;b同一个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都存在 v(I )=2v c(AsO33 ),故 b 错误; c(AsO 43 ) /c(AsO33 )不再变化,可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c 正确; d由图可知,当 c(AsO43 )=y molL1 时,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则达到平衡状态,由方程式可知此时 c(I ) =2y molL1 ,所以 c(I )=y molL1 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c ;反应
30、从正反应开始进行,t m 时反应继续正向进行,则 v 正 大于 v 逆 ,故答案为:大于;t m 时比 tn 时浓度更小,则逆反应速率更小,故答案为:小于;tm 时 AsO43 浓度更小,反应速率更慢;反应前,三种溶液混合后,Na 3AsO3 的浓度为 3xmol/L(20(20+20+20) =xmol/L,同理 I2 的浓度为 xmol/L,反应达到平衡时,生产 c(AsO43 )为 ymol/L,则反应生产的 c(I )=2ymol/L,消耗的 AsO33 、I 2 的浓度均为 ymol/L,平衡时 c c(AsO33 )=( xy) mol/L,c(I 2) =(xy) mol/L,溶
31、液中 c(OH ) =1mol/L,则 K= y(2 y)2/(x-y)(x-y) 12=4y3/(x-y)2【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盖斯定律的应用;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专题。【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题中易错点为(4) ,注意把握图象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处理。4 (14 分) (2017新课标-27)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1)正丁烷(C 4H10)脱氢制 1丁烯(C 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C 4H10(g) =C4H8(g) +H2(g)
32、H 1已知:C 4H10(g) +0.5O2(g) =C4H8(g) +H2O(g) H 2=119kJmol 1H 2(g) +0.5O2(g) =H2O(g) H 3= - 242kJmol1反应的H 1 为 kJmol1 图(a)是反应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0.1(填“大于”或“小于”) ;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7(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 ,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 n(氢气)/n(丁烷)的关系
33、。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 。(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590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答案】+123;小于;AD 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活化催化剂,故稍增大氢气的量能让丁烯产率增大,原料中过量 H2 会使反应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 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解析】 (1)根据盖斯定律,式式可得式的H 1;(1)C 4H10
34、(g) +0.5O2(g) =C4H8(g) +H2O(g) H 2=119kJmol 1H 2(g) +0.5O2(g) =H2O(g) H 3=242kJmol 1得:C 4H10(g) =C4H8(g) +H2(g) H 1=+123kJmol1由 a 图可知温度相同时,由 0.1MPa 变化到 xMPa,丁烷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 x 的压强更小,x0.1;由于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反应正向进行时体积增大,减压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因此 AD 正确。 故答案为: +123;小于;AD ;(2)丁
35、烷分解产生丁烯和氢气,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活化催化剂,同时氢气作为反应的产物,增大氢气的量会促使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减少平衡体系中的丁烯的含量,使丁烯的产率降低 。 故答案为:原料中过量 H2 会使反应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3)590之前,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丁烯会更多,同时由于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体系中会含有更多的丁烯;而温度超过 590时,由于丁烷高温会裂解生成短链烃类,所以参加反应的丁烷也就相应减少,产率下降。故答案为: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平衡正向移动;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
36、产率降低。【考点】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平衡专题。【点评】本题考查盖斯定律以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把握图象分析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平衡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原电池原理1 (2017 江苏 -1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 N2(g)+3H2(g)2NH3(g)的H 0,S0B地下钢铁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C常温下,K spMg(OH)2=5.61012 ,pH=10 的含 Mg2+溶液,c(Mg 2+)5.6104 molL1D常
37、温常压下,锌与稀 H2SO4 反应生成 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6.021023【答案】B C【分析】A.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 H 0,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 S 0,故 A 错误; B.导线连接锌块,构成原电池时 Zn 为负极,Fe 作正极被保护,则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故 B 正确; C. pH=10 的含 Mg2+溶液中,c(OH )=10 4 molL1,c(Mg 2+ )5.610 12/(104)2=5.6104 molL1 ,故 C 正确; D.常温常压下,Vm22.4L/mol,则不能利用氢气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及转移电子数,故 D 错误;【考点】 反应热和
38、焓变及熵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 Ksp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8【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 Ksp 的计算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2.(2017 新课标 -11 )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桩,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
39、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答案】C【解析】A.钢管表面不失电子,几乎无腐蚀电流,故 A 正确。B.外电路中,电子从高硅铸铁流向电源正极,从电源负极流向钢管桩,故 B 正确。C.高硅铸铁作为惰性辅助电极,不被损耗,故 C 错误。D.保护电流应根据环境(pH 值,离子浓度,温度)变化,故 D 正确。【考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之一: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专题】电化学专题。【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明确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的工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3 (2017 天津 -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
40、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答案】A【解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 A 选;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B 不选;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选;D发生氧化反应,故 D 不选【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
41、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4(2017新课标 -11)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 a 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 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 8=8Li2Sx(2x8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 2Li2S6+2Li+2e =3Li2S4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 0.02 mol 电子,负极材料减重 0.14 g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 a 的导电性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 Li2S2 量越多【答案】D9【解析】A由电池反应 16Li+xS8=8Li2Sx(2x8)可知负极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
42、为:Lie =Li+,Li +移向正极,所以 a 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8+2e =S82 ,S 82 +2Li+=Li2S8,3Li 2S8+2Li+2e =4Li2S6,2Li 2S6+2Li+2e =3Li2S4,Li 2S4+2Li+2e =2Li2S2,据分析可知正极可发生反应:2Li 2S6+2Li+2e =3Li2S4,故 A 正确;B负极反应为:Lie =Li+,当外电路流过 0.02mol 电子时,消耗的锂为 0.02mol,负极减重的质量为0.02mol7g/mol=0.14g,故 B 正确;C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而石墨烯的特性是室温下导电最好的材料,则石墨
43、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 a 的导电性,故 C 正确;D充电时 a 为阳极,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相反,则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 Li2S2 量就会越少,故 D 错误;【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专题】 电化学专题 【点评】本题考查新型电池,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离子的流向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题目难度中等电解原理1 (2017 天津 -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答案】A【解
44、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 A 选;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B 不选;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选;D发生氧化反应,故 D 不选【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2 (2017 新课标 -11 )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 H2
45、C2O4 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 3+3e Al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答案】C【解析】 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 A 正确;B、阴极不论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 B 正确;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2H+2e =H2,故 C 错误;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 D 正确,【考点】 电解原理【专题】 电化学专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电化学原理是高中化学的核心考点,学生要知道阳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3(2017新课标 -11)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 a 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 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 8=8Li2Sx(2x8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 2Li2S6+2Li+2e =3Li2S4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 0.02 mol 电子,负极材料减重 0.14 g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 a 的导电性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 Li2S2 量越多【答案】D【解析】A由电池反应 1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