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377426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加强和改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并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制定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一、领会课程理念 把握课改方向教育部在 2003 年 4 月制订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其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 8 条: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

2、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2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前 7 条都是着眼于学生和学生的发展。从课程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从课改方向到课堂教学,从科学世界到人文世界,从知识内涵的变化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无不渗透新课程理念。面向每个学生的经验世界,这里所蕴涵的丰富性和不完整性,充分说明这是一个渴望发展和等

4、待发展的世界。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世界,这是多么精彩而有差异的世界,这里充满了选择,更是凭借它才可能发展的世界。发展要在最有价值的方向上发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思想;发展要依靠最有用的途径才能发展自主、探究、合作、对话。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丰富、健康、饱满、创新、开放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从科学教育的角度上去看就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体系与外面世界的关系和科学体系内部的特征,科学体系内部特征就是“作为探究的科学”。它包括: 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 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有科学思维的能力。科学体系与外面世界的关系,就是科学把自身投射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科学

5、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实践观。它包括:熟悉自然界并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及其长处和局限性;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它是课程体系的价值显现,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的文化是质疑的文化、是合作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是知识思想生成的文化、是探究的文化、是对话的文化。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

6、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也是“课程的基本理念”第 8 条意蕴所在。3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途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存在方式,反思教师内部深处的教育教学假设。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教学新的范式形成的改革,需要重建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需要改造教师的思想方式与工作方式。教师不只是学和做,重在知行合一。二、理解课程体系 熟悉教材结构课程是教育事业的心脏,教材是课程的静态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要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结果,首先必须从静态上反映在课程与教材上,反映出教育的目标、价值、要求与具体的内容。正确的理解新课程的体系,从而熟悉教材结构

7、是进行课程实施与实践的必要前提。2003 年 4 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该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过去的高中化学课程相比,课程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 2004 年 9 月起,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全国 4 个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正式启动,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 3 套新教材投入使用,3 套新教材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宋心琦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织编写、王磊和陈光巨任主编,山东科

8、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部分核心成员为主体设计编写,王祖浩任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3 套新教材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体现了多样化,在同一套教材中各具体教科书内容上又有交叉、渗透,所以熟悉教材整体结构也是我们走进新课堂的必由之路。1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一般包含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构建具有代表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面向每一个高中生,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落实上述目标,课程编制或课程开

9、发应坚持怎样的课程理论,在怎样的课程理论指导下运作呢?一般的课程理论有三种:(1)按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来设计课程,叫“儿童中心论”;(2)强调通4过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叫“学科知识中心论”;(3)教育要按照所假想的各种社会需要作出判断,即重视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叫“社会中心论”。我国主张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课程类型,采取侧重于某种理论,实行取长补短的“融合”和“互补”的理念。当前,化学课程编制理论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其特点是,“在变革学术性课程的同时,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还强调课程内容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

10、促使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统一。厘定了课程理论与课程编制理念之后,在确定化学课程目标之时,新课程统整了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1)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社会结构因素;(2)科学发展水平、发展的历史顺序和科技新成就等科学知识结构因素;(3)学生认识活动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活动需要、体力活动需要等学生结构因素。在融合上式三种因素的基础上,化学课程目标做到了“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统一,“内容目标”是指有关的课题的化学事实、概念、术语和原理;而“过程目标”则指有利于发展学生相应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思想、思维方式。而对上述“内容目标”与“

11、过程目标”具体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内容。化学课程内容是师生互动,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新一轮课程内容改革的总趋势是“不仅要从新内容、新实验和新方法进课堂做起,而且要从培训教师,改善仪器、教具和测验,以及发展教育领导人的经验等方面实施”。主要强调学科的实践定向性和学科的过程性,强调学生的探究和活动。新课程方案的课程内容结构分为 3 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构成。科目是指分科或合科课程和新增设的科目。模块则指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将通常需要持续学习 23 年才能修习完毕科目内容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化学共 8 个模

12、块,每个模块 36 课时,计 2 学分。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A1、A2)和 6 个选修模块(B1、B2、B3、B4、B5、B6),B 类是A 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拓展学生选择5的空间,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A1、A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

13、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B1(化学与生活):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B2(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B3(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4(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

14、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B5(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B6(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革新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起到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将科学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学生的探究体验、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活动”的具体形式也丰富多彩:观察、调查、

15、参观、收集、6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在“活动与探究”的栏目上也精彩纷呈:“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练习与实践”、“调查与研究”。上式呈现方式的变化符合了现代学习观:学习是转变观念;学习是内容和过程的统一;重视学习者对问题态度与看法;重建学习者与学科内容的关系。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必然关注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和着眼于学生发展性评价,具有如下的鲜明特点:(1)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

16、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2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目前,投入市场的教材除上海版本外有三种:人教版、山东版和江苏版。此三种版本都在依据课标的前提下展示出本身的精彩性和多样性。这 3 套教材“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为整套教材的共同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选择内容,编写各个模块。纵观三套教材,有以下共同特点:(1)着重从内容上,从教材细节上落实“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既是课程目标的难度要求,也是化学学科的本质体现,学生在学习具体化学内容时,必须要关注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必然会发现问

17、题并要解决问题,就会经历“形成假设、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从总体来看,三套教材对过程与方法都采取了“集中呈现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人教版在化学与技术之中开篇就安排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下,撰写了要“依据化学反应原理确定生产过程”,“生产中原料的选择”方法,“生产中反应条件的控制”方法等。又如:山东科技版教材在必修化学中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以上都是集中呈现的方式。分散渗透的方法,也是学科内容的特点决定的,从承载形式看,主要有四种分散渗透方式:依据相关内容渗透个别重要的方法,比如教材在有关“有机分子结构”的内容上渗透

18、了模型化的方法,在研究无机物性质时渗透“元素7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过程观,这种方法在三套教材中都很有特色,是新教材的一道亮丽风景;教材刻意追求通过实验和活动来渗透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证研究;通过一定数量具体主题的探究活动去体现过程与方法。(2)STS 内容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著增强STS 内容,大致分为“物质生活”、“原理与技术”、“社会环境”、“化学家与化学史”四个方面。“物质生活”主要包括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与物质;“原理与技术”主要包括一些化学原理的运用和化学技术产品及工业;“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化学污染和化学在解决能源短缺、环境保护等问题中的作用;“化学家与化学

19、史”主要包括化学家的思想、研究过程、化学最新进展等。在教材编写中主要也采用集中编排和分散编排两种方式,如化学与技术与化学与生活集中编排 STS 内容,而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等章节中根据知识的特点渗透 STS 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材交叉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并且设计了较多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比如安排调查、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含量、交流讨论、实验微量化、尾气处理;安排了较多的绿色化学习主题引领学生学习,比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要求学生评价方案时考虑溶剂的绿色化,电解食盐水时要求学生吸收生成的 Cl2,制纯碱时用稀硫酸吸收 NH3;NO 的循环利用等等不一而足。(3)

20、新教材在形式上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倡导多种化的学习方式上,新教材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比如针对兴趣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教材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验,这些问题和实验更加符合高中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心理,而且着重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教材在安排上做到了不同的要求,并且在栏目设置上注意梯度变化,这样就更有利于参与交流、研讨,在教材内容上,都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满足不同取向的学生深化、拓展,并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和可读性。(4)新教材面对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对话性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性增强,交互性较好,主要表现出语言生动、亲切,

21、并8且多以第二人称的“你”出现在书本中。有些模块开篇就以书信的方式“致同学们”安排了序言来吸收学生。其次是巧妙设计了小对话框,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比如设计问题框,提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还有专门的提示框,提醒学生注意细节,提醒学生回忆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这样巧妙安排,好像学生耳边总回荡着一个亲切的声音。下面有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充分展示了小对话框的魅力所在。出版社 模块 小对话框展示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与技术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史活、资料卡片、科学探究、归纳与整理、练习与实践、科学视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化学与技术联想质疑、技术词典、工具栏、知识支持、学以致用、交流研讨、方法导引、资

22、料在线、观察思考、拓展视野、活动探究、技术博览、动手空间江苏教育出版社 化学与技术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调整研究、请你决策、各抒己见、检索咨询、拓展视野、回顾总结、练习与实践资料卡、联想与启示当然,新教材还含有更多的特点和更好的优点。为了全面理解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对它的八个模块做一些梳理。必修化学 1和必修化学 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更好体现这个模块的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双重功能是指为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目标培养提供功能,双重基础性是指为学生学习其它化学模块和学习相关学科提供基础。“元素化合物”

23、部分采用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前集中编排,而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分类编排的方法,体现元素观、转化观的学科思想;“概念原理”部分,主要注重核心知识和概念原理的认识构建,从而体现学科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功能与方法。化学与生活,采取了社会生活问题中心、技术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取9向,为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提供了一个社会平台,使学生拥有一个“活的”、“生动的”化学课程。教材主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引导,学做结合,同时辅以精彩生动的科普读物的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和提高。教材努力做到了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倡导了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形成积极、富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化学技术,主要采取“主题课题式”的编写模式,建立了“化学技术应用”的恰当关系。强调了“科学技术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示了在分子与大分子水平上化学技术在能源问题、资源利用、化学品制造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大贡献和未来发展前景。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三套教材既关注了学生兴趣、社会问题,同时也把握住了学科的内心逻辑。既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也凸现了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观。还培养了学生关注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山东科技出版社化学与技术主题 课题 节下标题一、如何将空气中各组分分离开深冷分离二、怎样获得富氧空气变压吸附分离空气分离三、空气分离的新技术膜分离一、探索合成氨的最佳条件二

25、、如何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料气氨的工业合成三、怎样利用未转化的氮气和氢气一、怎样获得一氧化氮二、选择吸收二氧化氮的条件空气资源氨的合成氨氧化法制硝酸三、探索净化尾气的途径一、海水淡化二、纯水的制造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三、水污染和污水处理一、氯碱生产的核心技术电解二、氯碱生产的基本装置电解槽海水资源工业制碱氯碱生产三、氯碱工业产品10一、索尔维制碱法二、侯德榜的创新侯氏制碱法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三、推动纯碱制造创新发展的因索一、选用哪种原料二、厂址选在哪里“设计”一个硫酸厂三、废弃的资源如何利用一、用黄土制作陶器二、瓷器的烧制矿 山 资 源 硫 酸与 无 机 材 料 制造陶瓷的烧制三、从普通陶瓷到

26、新型陶瓷的飞越主题 课题 节下标题一、怎样由矿石制取金属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二、金属材料的保护一、从石油中提炼燃油二、从石油中获得更多的轻质燃油从石油中获得高品质的燃油三、如何提高汽油的质量一、石油烃裂解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二、以乙烯、丙烯等为原料的合成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三、利用共聚技术改进高分子材料性能一、使煤成为更洁净的能源二、把煤加工成燃油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煤的综合利用三、从煤中得到的化学产品一、认识大豆二、豆腐是怎样制成的生物质资源农副产品的化学加工从大豆能制得什么三、怎样由大豆制食用油11一、玉米制酒精二、玉米淀粉制糖玉米的化学加工三、玉米的其他

27、应用一、认识功能高分子材料二、几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研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三、新材料的发展方向一、药物分子设计二、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三、新世纪药物的展望一、20 世纪化学与技术的重大成就二、新世纪化学与技术面临的挑战化学技术社会化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与技术主题 课题 节下标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一、依据化学反应原理确定生产过程二、生产中原料的选择三、生产中反应条件的控制四、生产中三废的处理五、能量的充分利用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二、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三、合成氨工业的发展走进化学工业纯碱的生产一、氨碱法生产纯

28、碱二、联合制碱法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获取洁净的水一、天然水的净化二、污水处理三、海水淡化12海水的综合利用一、海水中盐的开发与利用二、海水提溴三、海水提镁四、从海水中提取重水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一、石油与天然气二、煤的综合利用三、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一碳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一、传统硅酸盐材料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一、从矿石中获得金属二、金属的腐蚀与防止化学与材料的发展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一、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二、塑料制品的加工三、性能优异的合成材料四、环境中的高分子材料化肥与农药一、化肥为农作物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二、农作物的保护神农药三、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化学与技术的发

29、展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品一、肥皂的去污原理二、合成洗涤剂三、精细化学品及其生产特点江苏教育出版社化学与技术主题 课题 节下标题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一、生活用水的净化二、污水处理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 硬水软化一、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二、硬水软化13海水淡化一、蒸馏法 二、电渗析法 三、反渗透法 四、冷冻法氨的合成一、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二、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氯碱生产一、食盐水的电解原理二、食盐水电解工艺三、法拉第电解定律硫酸工业一、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原理二、硫酸的生产工艺三、硫酸工业的三废治理从自然资源到化学品镁和铝的冶炼一、从海水中提取镁二、铝的冶炼有机药物制备合成洗涤剂的生产纤维素的化学加工一、植物

30、纤维的作用二、纤维素的水解三、纤维素酯的制造让有机物为人类造福有机高分子合成一、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二、合成树脂三、高分子吸水材料材料的加工处理一、金属的表面处理二、腐蚀加工技术材料组成的优化一、改变材料的组成二、提高材料的纯度三、研制纳米材料材料加工与性能优化复合材料的制造土壤酸碱性的改良一、土壤酸碱性二、土壤酸碱性的改良为现代农业技术添翼 化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 一、氮肥 二、磷肥 三、钾肥14无土栽培技术化学农药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化学防治一、煤的脱硫技术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三、从农业废弃物中获得能量从污染防治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工艺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

31、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教材,采用学科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突出了化学的核心理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思想与方法。从知识上看,是必修化学 1、必修化学 2的延伸与拓展,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微粒结构和性质为主线索,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其在客观上的性质体现,反映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辩证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学微观物质研究的科学思想。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电化学原理。从反应的焓变、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水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

32、离、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电池电解、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展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体现了化学的现代特征,突出了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的联系与统一。有机化学基础是建立在必修化学“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引入学生真正走进有机化学世界进行探索。以官能团的性质及相互影响为中心,突出有机反应线索,认识有机反应本质,把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紧扣有机化工,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走进有机化学的前沿,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志向,这一模块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特点,建立起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有机化学的教育价值。实验化学采用以过程方法中心和实验活动中心

33、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突出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并实施的能力、收集数据与处理的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介绍了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实验15方法和实验思想,展示了化学的独特魅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教材精选了一定的实验主题,如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利用传感器绘制滴定曲线、比色法测定动物白液中铁的含量、塑料的电镀。以课题的形式促使学生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进一步学习化学,通过实验学习实验技能与实验思想,改进了“照方抓药”的现状,鼓励了学生假设、猜想与设计创新,把理论、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密切一致

34、,既经历了发现探究的过程,又掌握了化学知识与方法,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重要的学科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围绕以人的培养为目标进行的,从而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材体系中,无论是必修化学 1和必修化学 2还是选修教材都反映出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以便培养学生较大的学科大视野和综合抽象程度较高的观点,这也是三维目标的重要体现。思想观念与方法是同知识技能并驾齐驱的,如果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个维度,而学科思想没有形成,则改革是不成功的,可见其意义之重大。同时,化学学科思想庞大复杂而精深,做一个基本的梳理与厘定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及时。(1)物质观面对丰富的物质世界,有二种思维

35、处理的方法。一种是抽象不同物质的相同属性作为思维领域进行研究,形成判断、推理,构成原理、定律和理论。这种思维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科都有运用。另一种是对某种具体物质的各个属性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原理、定律和理论解读具体物质的属性,这种思维方法在化学、生物中有作广泛的运用。我们把前一种思维叫理论思维,把后一种思维叫工程思维。化学与数学、物理相比,兼有两种思维的优势,所以,在化学家的世界里任何具体物质都有三种属性,可以言传的、不可言传的和意料之外的。这种认识观符合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反过来说,对世界简单化处理有害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正因为有这种观点,世界的辩证性就

36、凸现出来了。比如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性可以存在于同一物质之中,可逆与生成可以同时处于一个体系之中,微观世界可以表征宏观世界的性质、现象,这种相对的矛盾性在化学的逻辑中不但不构成悖论,而且恰如正确描述了世界物质本身。16(2)元素观与转化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三套新教材都深刻表述了物质的元素观和转化观的思想。在必修化学 1和必修化学 2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进行探究的时候,体现了元素观与转化观。元素观思想正确表述了物质守恒的思想,而转化观不但表述了质量守恒还表述了能量守恒的观点。它们是在原子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构成了对世界新的认识思想,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思维方式。元素存在的多样化、化学反应表现的丰富性都

37、帮助学生形成和认识到指导研究物质时的元素观和转化观。在新教材中,对转化观表述尤为深刻;从反应限度到反应方向,从反应机理到反应速率,从反应条件的优化到反应的焓变,多角度解读物质转化观,为形成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科学模型与科学意象科学思维中的意象叫科学意象,分为语言模式、听觉模式、视觉模式。化学是从研究微观出发来达到解释宏观世界的科学,对微观世界的可感性尤其重要,所以科学思维之中应有正确的科学意象,然后才可以通过它建立起有用的科学模型。化学科学模型主要有结构化学中的模型,它包括经典化学结构模型,如苯环中共轭键的描述,立体化学中手性分子,过渡金属的配位键,化学键的电子理论模型:

38、如共价键模型,离子键模型;现代结构化学理论模型,如量子化学、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金属键模型;化学热力学中的模型。它包括理想模型,如理想气体;平衡理论模型;晶体模型;电离模型;化学动力学中的模型,如碰撞理论模型和过渡状态理论模型。一旦形成正确的科学模型,则可以利用模型外推出一些经实验证明的结论,扩展化学知识。科学意象是科学思维的个人特质,而模型思想则可以简化和理想化地再现原型的基本因素,然后合理的推理和演绎。同时模型方法还可以依托个人的科学意象大胆发挥想象,构建一个理想认识工具,形成新的科学图形、符号或概念。思想模型可以突破文字的限制,而对整体进行认识,这种整体认识可以推动科学发展。不同的模型思想

39、与原型之间存在差异,迁移力不同,想象外推及演绎的结果就不相同,所以正确的形成科学模型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一个没有正确科学模型的学生,不管他多么会解题,他的科学理解力都是跛脚的,甚至是毫无活力的。17三、开展探究教学 开发课程资源高中课程目标在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些体验性目标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才能有效地加以落实。为此,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实施上特别“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把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及“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依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此次化学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有前提的,其中,教师教学方式是否得到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作为教学方式的科学探究,我们可以称其为“探究式教学”。1、开展探究教学 凸现课改精神探究教学是科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

41、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探究?探究教学的内容应该选择教材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知识。目前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式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把这样的知识设计成探究学习,将会事半功倍。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那么,哪些知识是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呢?概括起来

4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18率等。、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晶体的生长条件,促进和抑制水解反应的条件,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贡献的讨论等。、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等。、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 C 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

43、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污染的讨论,从农药 DDT 的广泛使用到禁用的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的讨论等。(2)探究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但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有关教材、课堂教学及所有考试评价等都将统一到这一标准上来,构建适合

44、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每个模块的内容主题都从“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说明。“因此,探究应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主动、全面的发展。(3)怎样进行探究科学探究的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要素”“可多可少”,可以进行各种灵活的组合,因而使科学探究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和教19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构建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模式;探究

45、教学通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形式要新颖,难易要适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学习的良好开端。其次要重视探究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教学还需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制定探究教学计划可以在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时,确定探究教学内容。即首先确定一个学期课程模块化学知识中的探究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整体设计,以便发挥探究课的优势。但也要重视教学过程

46、中生成的探究内容,灵活开展探究教学。把握探究时间的长短开展探究教学的时间,可以是一节课或二节课展开的整块知识的探究,也可以是使学生运用科学探究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局部探究课。也就是说,要区分大的探究点和小的探究点,大的探究点,应设法安排完整探究,一个课程模块一般不超过 4 个大的探究点,以 24 个为宜。大的探究点有时一节课不够,可设计两节连上,但这样的连堂课不宜过密,一个月最多一次;对于小的探究点,应设计成局部探究。可以安排一堂课中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可能只用 15 分钟左右对一个知识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但一个学期的化学课中,应该有几节使学生经历完整探究过程的探究课;一个单元的化学课中,一般也应

47、该有一节这样的课,使学生较完整地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全面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突出本学科的思维方式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将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可以避免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和死记硬背。20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探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解决真实情景

48、中的真实问题的活动“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是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为此,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选择了很多真实、具体、生动的活动,以此来反映这一课程理念。例如,“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尿液中葡萄糖的检测”,“实验探究:鲜果中维生素 C 的还原性”,“调查或实验:食品中的膨化剂”,“查阅资料:常用药物的成分、结构与疗效”,等等。下面我们再通过二个课堂上的教学案例,进一步认识探究教学。【案例】原 电 池 教 学 方 案“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池反应方程式”,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要求。教学

49、方案 1:(1)教师配合电子课件向学生讲授原电池原理。(2)给出几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方案实验,认识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教学方案 2:(1)创设情景:“伏打电池”的发明。(2)提出问题:都能用哪些材料做电池?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形成原电池?(3)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收集各类废旧电池。(4)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教师指导),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计划 1实验条件的控制(固定溶液,探究对电极的要求;固定电极,探究对溶液的要求。)计划 2归纳法(先尽可能地尝试各种电极和溶液的组合,再根据产生电流情况进行归纳,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21(5)总结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深入本质掌握电池反应方程式。(6)自制电池。“教学方案 1”、“教学方案 2”虽然都以“活动”的思想进行了教学设计,但两者的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学方案 2 中通过化学趣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进而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来认识原电池的本质,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