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名:李信班级:英语 091 班学号:3091101119旗袍的演变与发展一、旗袍的起源旗袍属于袍服的一种,所以有人认为旗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见图一) 。袍服自汉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 “袂 “,或称“牛胡“. 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顺治元年,清世祖统一全国,定都北京.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 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
2、浪潮。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 ,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规定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 无论男女) 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二、旗袍的演变与发展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 元宝领 “用得十分普遍 ,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 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见图二)。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蕾丝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 .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
3、境地。辛亥革命后,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被解除。不久,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见图三)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1929 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
4、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 1 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 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 年后几乎无袖(见图四)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居多,装饰繁琐;民
5、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 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一时期,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五十年代的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这期间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 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六、七十年代是旗袍备
6、受冷落的 20 年。从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 ,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直到八十年代,旗袍才又重新崛起,并加以改革,人们称为现代旗袍。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见图五) 。 到了九十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这种现代新款旗袍很快风靡于全国各地(见图六、图七) 。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现在,旗袍已经不仅是一种传统民族时装,它已然成为一种中国妇女乃至世界妇女的经典女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