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373934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近代社会转型专题复习(5 月 19 日)一、知识梳理1、中国近代转型原因客观原因:战争、不平等条约、西学东渐、传教士的活动。主观原因:农民、官僚地主、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实践。2、转型的过程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洋务运动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冲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皇族内阁”的骗局民国初年,理想现实的落差领导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派别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新文化倡导者学习阶段先进技术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

2、、梁启超 慈禧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主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新政举措、预备立宪、“皇族内阁”“三民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评价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器物改革,不进行政治革新,不能实现自强的目标。宣传了西方民权思想和政治学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试图建立宪政,但“皇族内阁”的骗局推动民主革命的到来。推翻了建立了颁布了使但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3、线索梳理明了一条主线:近代化探索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器物改革:洋务运动制度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思想解

3、放:新文化运动 进行一个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戊戌变法主张在保留清朝的前提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从对旧政权的处置来看,辛亥革命是对戊戌变法的否定。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超导西方民主学说和民权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证明了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这都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从社会变革的途径来看,辛亥革命是戊戌变法基础上的发展。尝试突破一个难点:近代化探索不断深入的原因。随着对西学了解的不断深入,救国思想不断发展,推动近代化探索的发展。近代化探索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的积累,最终推动近代化探

4、索的深入发展。A 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变法失败证明和平改良行不通。C 清末新政进一步证明自上而下的改革无法救国,推动民主革命的到来。D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E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 2 页进行一个总结:近代化探索的共同影响共同影响:都在客

5、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近代社会转型表现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前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战争后,维新变法,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清末新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出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创了近代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19 世纪 40

6、年代,从天朝上国、盲目自大,到“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9 世纪后期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化论”与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广泛;20 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近代新式教育;文化与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唐胥铁路等)。社会习俗的变革(提倡男女平等,称谓、服饰的西化);5、近代社会转型特点:东西杂呈、新旧并存,社会在矛盾交织中曲折前行。6、拓展中国社会的转型并非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世界现代化扩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社会内部新旧因素的制约等。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7、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演变过程。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其发展要受到其历史传统、时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练习1(2010 年 3 月十校联考/19)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2【最优】(浦东 2013 三模/33)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此结论A.正确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B.

8、是鉴于欧美列强历史发展经验认识C.是基于近代国情与特殊使命的认识 D.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正确反思3(2014 年 2 月 SOEC 二联/22)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到,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A.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B.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C.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D.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4(2010 年 3 月十校联考/2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

9、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5(普陀 2011 二模/22)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6(虹口 2012 二模/13)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

10、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7(闸北 2013 二模/2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歌谣反映了当时A.社会转型的苦痛 B.传统旧俗遭冲击 C.新旧事物的对立 D.新旧事物的并存8【最优】(闵行 2013 二模/34)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

11、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第 3 页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C.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D.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9(虹口 2013 三模/39)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12 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12、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问题: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10(2013 年 3 月十三校二联/39)现代化的突破者(12 分)魏源 李鸿章 孙中山 陈独秀叙述以上人物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间所做出的突破性的贡献。11(普陀 2014 二模/40)现代化的延误材料一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

13、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材料二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第 4 页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14、。“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问题:(25 分)(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2 分)(2)举一实例说明中国如何实践这种观点的。(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外因论”?(15 分)12(徐汇三区 2013 二模/40)年画中的历史年画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造型艺术,它受到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题材表现的内容切合广大民众的心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 分)材料一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末期,因题材多样,深受京津地区民众喜爱。“孝顺图”、“庄稼忙”、“农家稼穑”(右图)

15、、“连生贵子”等内容是清代前期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材料二近代以来,年画除了传统题材外,有了新发展。中国民间造像史纲称:19 世纪中后期,地主大户不断涌向新开辟的商埠,“发财还家”类年画大量出现。围绕女权的年画也逐渐增多。材料三右为杨柳青女子自强年画示意图。其上文字为:“中国有家眷的男子,大半受累的多。诸位知道这毛病在哪里吗?并不是男子不能赚钱,一男子养着好几口,女子裹了两只小脚,诸事不能用力现在的形势,无论男女必须自食其力,方能自保。若是男女一样做活赚钱,还有不好过的吗?”材料四清末民初的年画形式也有所变化,主要是变木版为石版。石印机器印制的年画色彩漂亮,纸张新颖。这使得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

16、青的年画受到极大冲击,逐渐日薄西山了。刘世军主编中国民间美术杨柳青农家稼穑年画示意图杨柳青女子自强年画示意图第 5 页(2)材料一中“清代前期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所选定的内容反映了哪些社会现状?(2 分)(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年画题材更新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 分)(3)以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趋势为例,评述近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5 分)13(闵行 2014 二模/40)“她”字背后的故事在西方众多语言中,区分男女性别的历史由来已久。以英语为例,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的符号“she”,大约形成于 1213 世纪。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表示女性第三人称

17、单数代词的“她”和“彼女”(),则产生的历史都很短。“彼女”在日本流行开来不过 120 年左右的时间,而“她”字在中国的现代认同史,总共也还不到 90 年。1823 年,第一个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该书译 He、She、It 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1878 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就在“伊”字的女性专用限定方面,迈出了具有创造性的一步。书中不仅多次自觉地将“伊”与“他”在性别上加以区分使用,明确译 He、Him 为“他”,译 She、Her为“伊”,不过值得注意

18、的是,此书出版于香港。从 1917 年起,在新青年的编辑圈内部,在怎样对待西方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以及如何翻译“She”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回避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创新精神,刘半农等人最早提出了创一个“她”字的建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她”字存废问题的激烈争论。1924 年前后,一些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对“她”字的自觉选择与实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如胡适,从 1922 年起就已经开始使用“她”字,此后两三年间,虽有时仍然使用“伊”字,但“她”字的使用显然逐渐增多;鲁迅,1924 年在小说祝福中开始自觉使用“她”字取代“伊”字。虽然,女权运动者对“她”字的政治性抗议还在继续,

19、如 1929 年创刊、影响很大的妇女共鸣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认为该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是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将坚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态度。但也有人认为,“他”、“她”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1932 年 5 月,当时的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为“她”字敲下了定音之槌,“她”由知识界的自觉选择,获得了官方的首肯。节选自黄兴涛(中国人大史学专家)“她”字的文化史问题:(25 分)(1)东西方在女性代词产生的时代差异上,可能激发你怎样

20、的历史联想?(4 分)第 6 页(2)“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6 分)(3)你如何理解“她”字背后的故事?(15 分)14(2013 年 3 月七校联考/40)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本题共 25 分)材料一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中国”与“四夷”(即周围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叩击中华帝国大门时,我国朝廷对当时国际社会懵然

21、不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卑视和抚绥的政策为了适应中国的“以夏变夷”的观念,早期东来的聪明的耶稣会士打开进入中国大门传教的方法是,首先自我“中国化”,然后再使中国人“基督教化”。为迎合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意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廷所献的世界地图,就精心设计,把中国的地理位置安排在“中心”。材料二在门户被打开之后,清廷力图维持封闭的体制的残局清政府坚持祖宗规定的皇朝体制的一个最突出例子是关于“觐见”礼仪问题。咸丰年间,理藩院仍要求俄使普提雅廷按贡使礼节到午门行三跪九叩礼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皇帝甚至有意以全免英国商品的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消这项要求。1858 年与英法所订的天

22、津条约写明今后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时,不可行“有碍于国体之礼”,但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皇帝至尊无上的虚假“形象”,仍然纠缠不让步。割地赔款可以不争,这个“体制”问题却非争不可。材料三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是背着沉重的传统儒学包袱,从“经世之学”的观点出发去学习西洋技术的。根深蒂固的华夏文化优越感使当时人们对西技的认识产生种种歪曲图象。1866 年被派遣出使欧洲的第一个清廷官员斌椿,在法国首次见到自行车,视为中国古代“木牛流马”之遗意。洋务派首领奕訢认为西方的天文算学“实本于中术之天元”。由此而形成一套“西学源于中学”的说法。当时倡导附合此说的人,包括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冯桂芬、曾纪泽、郭嵩涛、郑观应、薛

23、福成、黄遵宪在内。以上材料均摘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问题:(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是什么?(4 分)(2)简要分析中国人形成“中国中心”思想的原因有哪些?(6 分)第 7 页(3)罗荣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5 分)51.(2013 年 3 月八校联考/38)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共 10 分)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60 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895 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1901 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1911 年,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根据上下文,将大事年表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2 分)(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4 分)(3)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