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1、目的 为了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原材料,外购、外协产品的采购活动的控制。3、职责3.1 采购部负责对供方的评定工作,确定合格供方名单并负责从名单中挑选厂家或商店实施采购。3.2 质检部负责采购产品的验证。4、工作程序4.1 对供方的评价依据(以下条款至少满足一条)a、供方(厂、商)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准予生产经营。 b、产品能提供证明其质量合格或取得各类证明其质量保证能力的,如 QS 许可证、体系认证证书、产品检测报告等。 c、与本公司发生业务关系 6 个月以上且没有出现质量问题。4.2 对供方的评价a 采购部根据评价依据,对
2、供方进行调查,并由供方填写“供方调查表”, 加以评价,在“供方调查表”上,针对评价结果确定是否列入“合格供方名单”。b 根据评价结果,采购部编制“合格供方名单”。4.3 对供方的控制a 凡供应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原材料、配套件、辅助材料的供方,可不进行实地考查,只进行供方质量信誉考查。考察结果填入“供方评价 表”。b 由质检部对每批进公司的物资进行验收,并将结果报告采购部,如有质量问题,由采购部通知供方退货或调换,并限期改进,同样问题出现两次以上,报请总经理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4.4 采购资料a 生产科提供采购计划,采购计划中表明:需购材料名称、规格、数量、到货日期等,采购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
3、发放至采购部。采购部负责实施 采购。b 如情况特殊,需要到合格供方名单外的供方去采购,采购部应填写“采 购申请单”报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4.5 采购产品验证a 本公司按“ 产品检验规范(原材料检验规范) ”中的规定方法对采购产品 入公司后进行验证。 b 本公司或顾客如要在供方处对供方产品进行验证时,应在采购计划或有 关合同/ 协议中规定验证和放行的方法。2、食品原辅料的运输和贮存管理制度1、目的对各类原辅料、产成品的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库存、运输途中原辅料、产成品质量。2、范围适用于我公司原辅料、产成品仓库和运输管理。3.食品贮存管理3.1 食品入库前要将仓储室卫生清理干净,
4、建立入库出库食品登记制度,食品及食品原料入库时要详细记录入库产品的名称、数量、产地、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索证情况,并按入库的时间分类存放,做到先进先出、以免贮存时间过长而生虫、发霉。3.2 食品入库前应确保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通风良好,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鼠药、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3.3 食品应当分类、分架,距离墙壁、地面均在 10cm 以上存放。3.4 保管员要每天对仓库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3.5 贮存肉类食品要生熟分开。冷库里要将冷冻的食品分类码放。在不锈钢架上。冷冻温
5、度保持在18左右。4.食品运输管理4.1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4.2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4.3 运输前必须进行食品的质量检查,在标签、批号和货物三者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运输。4.4 填写的运输单据、要字迹清楚、内容正确,项目齐全。4.5 运输包装必须牢固、整洁、防潮、并符合相关的包装规定。在运输包装的两端有明显的运输标志,4.6 运输过程中装叠稳固、防雨、防潮、防暴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碰撞。5.记录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严把商品质量关,建立和执行以下与经营食品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制度,确保食品经营
6、安全。一、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本单位采购食品,应当认真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建立索证档案,不从无合格经营资质的供货者处进货,不接受来历不明的上门送货行为,不经销三无(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的食品和过期变质等违法食品,保证所售食品质量安全。本单位采购食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一票通”进货凭证。从事食品批发业务时,应当向购货者提供“一票通”销货凭证。要按工商部门要求,收集规范“一票通”凭证作为食品进(销)货台帐,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销)货日期等内容。妥善保管书式台帐档案,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电
7、子台帐,台帐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制度。1、从业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明方可上岗,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从业人员患上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时,应立即离开原岗位。病愈须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重新上岗。2、从业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留指甲、不染指甲油、不戴金银首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服、勤洗被褥、勤换工作衣帽。3、从业人员进入经营场所前必须清净、消毒双手,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工作服应当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不得吸烟及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4、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三、从业人员学习培训制度1、本单位负责
8、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2、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在有关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卫生操作技能培训。3、定期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山东食品流通许可实施细则(暂行)等,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家及地方的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做知法守法的模范。4、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学习一周。四、不合格食品下柜销毁制度。本单位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
9、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者和通知情况,并向工商部门报告。对过期、变质的食品和国家监管部门通报要求下柜停售的食品,要主动及时下柜,采取无害化处理、就地销毁等措施,不再退回供货者,不改头换面重新上市;对群众反映大、投诉集中的重要食品,先予下柜,经鉴定合格再重新上柜销售。五、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商品售后服务规定,努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配合工商部门、消保委处理消费者投诉,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积极主动争取与消费者达成处理协议,不无理拒绝和故意拖延。六、食品信息公示制度。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及时公布涉及食品安全的消费、监管等信息,必
10、要时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途径公布,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档案,接受有关单位检查和消费者查询。七、日常卫生管理制度。1、经营场所应做到清洁、整齐,不准乱堆、乱放杂物,不得乱扔、乱倒垃圾,不准随地吐痰;经营场所每天一清扫,每月一大扫,保持地面、天花板的清洁,不积尘、不积水。2、商品陈列有序,分类分架、离地离墙摆放,不与有毒有害或者其他不洁物品混放。3、仓储的食品做到先进先出,由专人定期检查,严防食品过期变质。食品贮存区应采取防鼠、防虫、防潮、通风等措施,确保存放的储物保持干燥清洁,整齐有序。4、散装食品应设置专门的销售区域,以明显的标志区分或隔离。根据所销售食品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和存
11、放设备、设施;在盛放散装食品容器或隔离设施上显著标识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直接入品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散装食品销售应使用专用的售货工具分拣。八、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紧急报告及处理制度。1、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予以处置。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 2 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防止事故扩大。3、积极配合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不得对
12、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1、目的:规范了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管理,确保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安全。2、范围:适用于本企业食品佳佳基(加工助剂)的采购、贮存、采购与使用。3、使用与管理1、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的采购采购人员必需掌握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的使用性能和潜在的危险,考虑到采购物品的重要性和危险性,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一般由采购部经理负责购买。采购时,应注意其特性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其包装物应有标识,并符合国家规定,采购时还要向供货商索取相关的评价资料,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的入库也需采购部经理本人办理。2、食品添加剂的贮
13、存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在入库前由库管员负责对其进行检查和登记检查无误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应单独加锁保管,并粘贴有明显标志,以防误领。贮存期间应定期检查,注意保留其原有标识。3、食品添加剂的领发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的领取必须限定使用部门和领用人,领取时应根据规定的标准用量填写与领料单,领料单必须由使用部门第一负责人审核签批后方可领用,同时库管员应认真审核领料单内容,经审核无误后进行登记和发放。4、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使用部门按标准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每种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的使用严禁超过其规定的最大使用量,操作时必须由专人监督检查,并认真记录,由使用人和检查人
14、签字确认。防止化学污染和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防止化学污染,避免化学药品污染食品,有效防范化学污染途径,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此制度。范围:主要使用化学试剂的部门,如生产车间、设备维修、化验室等部门。1. 化学污染的主要途径主要有试剂泄露、消毒剂的残留、认为蓄意等。2. 化学药品,包括化验试剂、消毒剂、有机溶剂等入库后要专人管理,设立专柜(防盗锁柜),领取时按需领取,未使用完的化学试剂及时退回库房,出入库要做好严格的登记。3.化学药品使用单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如有违反按公司质量事故处理。4. 在生产现场不得存放化学药品(消毒剂、消毒水除外),使用化学药品的部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现场
15、,避免化学试剂混入食品中。5.质检科定期进行对消毒剂浓度、消毒剂残留进行检验。6.发现化学污染事件应立即上报领导,积极查找原因,本批次产品按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处理。7.人为蓄意的化学污染事件,一经发现交由公安部门处理。食品贮存管理制度1、 应根据不同规模和操作需要设置食品储存库房和存放设施,如冰箱、存放架(柜)等。2、 食品仓库实行专间专用,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杀虫剂、洗涤消毒剂等),不得存放药品、杂品及个人生活用品等物品。食品成品、半成品及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3、 库房应用无毒、坚固、易清扫材料建成。库房可分常温库和冷库,冷库又包括高温冷库(冷藏库)和低温冷库(冷冻库)。4、 常温库
16、应设置防鼠、防虫、防潮、防霉的设施,并能正常使用;必须设置机械通风设施,并应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洁,清库时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5、 冷库(包括冰箱)应注意保持清洁、及时除霜;冰箱、冰柜和冷藏设备必须正常运转并标明生、熟用途,冷藏库、冰箱(柜)应设外显式温度(指示)计并正常显示。6、 6、低温冷库(冷冻库)温度必须低于-18,高温冷库(冷藏库)温度必须保持在 010;冷藏设备、设施不能有滴水,结霜厚度不能超过 1cm。 7、 冷库内不可存放腐败变质食品和有异味食品。食品之间应有一定空隙,直接入口食品与食品原料应分库冷藏。8、 食品要分类、分架、隔墙离地上架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
17、,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冷藏冷冻时应分类摆放。 9、 各类餐饮单位应建立食品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要详细记录入库食品的名称、数量、产地、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索证情况等,并按入库时间的先后分类存放。10、 食品储存要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储藏时间,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不合格品管理制度1、目的为防止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非预期转序和出厂,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的控制。二、职责1 质检部负责对不合格原辅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的判定、记录、评审
18、。2 总经理负责对不合格品让步接收的处置决定。3 产车间负责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标识和隔离,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的其他处置。三、 工作程序a)采购产品不合格的控制1)记录:应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记录不合格情况及其后的评审、处理情况。2)采购不合格品的评审评审时限:发现不合格品后,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评审工作。评审目的:通过评审决定对不合格采购品的处置方式,包括:拒收:退货应为首选方式;让步接收:仅限于辅料(外包装材料)的情况下方可。评审程序与权限:质检科主管组织综合科、生产车间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明确处置方式。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拒收由检验员向综合科主管退交不合格品,说明理由;
19、供销部主管办理退货,将处理结果(如时间等)通报质检科主管。让步接收由检验员在检验记录上注明让步情况,向综合科主管移交让步产品;供销部主管组织办理入库。b)不合格的半成品及成品1)不合格品的鉴别由检验员负责,生产中发现不合格品或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当事人应及时通知质检员鉴别。属于不合格品时,质检员应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对以前可能涉及的产品进行检查,情况严重者应向质检科和总经理报告。记录:发现不合格品后,质检员应明确不合格品的责任人,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做好记录,记录不合格情况及其后的评审、处理情况。2)不合格品的隔离不合格品应进行隔离放置,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应标志清楚, 以
20、防误用。生产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可存放在车间的不合格区内,不合格品在未经评审前不得动用。3)不合格品评审评审时限: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评审工作。评审目的:确定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包括:返工、改为他用(降级)、报废(对于成品,只能采取改为他用(降级)、报废的措施)。评审程序与权限:现场发现的个别缺陷明显的不合格品, 评审工作由质检员负责。进货物资,最终产品批量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质检科主管组织生产科主管、质管人员评审不合格品,明确处置意见。 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间隔时间不能太长。4)不合格品的处置及跟踪质检部主管向车间下达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组织检验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进
21、度及结果进行跟踪。 返工的控制质检部主管应对返工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返工作业人员,应按要求进行返工,完成后提交重新检验;检验员对返工品进行检验,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记载检验结果。3)报废的控制生产车间对判报废的产品移放到指定的废品区;生产部主管每天组织对废品进行清理、处置,质检科主管予以监督、见证。c)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1) 任何情况下,发现已交付的产品出现不合格时,应当即通知质检科主管、综合科主管。2) 质检部主管在组织确认了不合格属实后,提请供销部主管向有关顾客通报。3)质检科主管填写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组织评审,供销部主管参加。4) 通过评审,以确定:不合格品的性质、影响程度;
22、 拟采取的措施。5)评审后,供销部主管与顾客进行沟通,就处理办法达成一致,通常按照订货时规定的承诺和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合格造成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严重程度与顾客协商处理的办法,取得顾客的谅解和满意。处理的办法包括让步接收、更换、退货、赔偿等。6)质检部主管在不合格品处置单上记载最终处理决定并组织、监督实施,记录实施结果。d)纠正措施1)对发生的不合格品,质检科主管应组织分析产生的原因,制订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2)应在不合格及纠正措施处理单上做好记录。食品出厂检验制度出厂检验是食品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食品生产者能够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卡,食品生产者如果不能严格把关,就有可能使不符合食品安全
23、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1、品管员应经劳动和质监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后,获得化验员资格证书,并具备相应产品的出厂检验能力。2、品管部应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符合产品出厂检验的要求,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使用期内。3、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出厂食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品管员、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4、当某些检验和试验项目本公司不能进行时,企业应委托官方监督检验所等检验机构实施产品出厂检验的,检查受委托检验机构资质,并签订委托检验合同。5、如有合同要求的,应于客户和第三方
24、一起对产品进行检查。检验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后才能发货。6、最终检验项目完成后,由品管员判定最终产品是否合格,如产品判定为合格,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办理入库手续。如半丁为不合格,按【不合格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7、每一次检验,品管员都应做好检验和试验记录,记录应及时、完整、清晰,并能准确的反应出最终产品实际质量状况。8、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保持一致,速冻调理品制品产品应符合产品标准中规定的项目要求,出厂检验项目包括:外观及感官、净含量、酸价、挥发性盐酸氮、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9、企业应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 1 年的。食品
25、召回制度1、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和维护本企业的声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所称召回,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对其产生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2、质检人员组织建立食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收集、分析与处理本企业内的有关食品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3、质量控制部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盒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
26、信息,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危害事件等,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4、主动召回1、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的,本企业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2、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当在 1日内,二级召回应当在 2 日内,三级召回应当在 3 日内,通知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食品生产者向社会发布食品召回有关信息。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质监局有关规定,向当地质检部门报告。5、本企业应提交的食品召回计划主要内容包括:(1)停止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2)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情况。(3)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生产的原因
27、、可能受影响的人群、严重和紧急程度。(4)召回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组织、联系方式、以及召回的具体措施、范围和时限等。(5)召回的预期效果。(6)召回食品后的处理措施。(7)向当地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8)对召回计划有变更的,应当在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中说明。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一、 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应符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要求,由专人负责对生产加工清洁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二、 在厂区内严禁饲养家畜、禽类及其他宠物类动物;三、 生产加工区与生活区分离,生产车间应依其清洁要求程度,分为一般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清洁作业区及非食品处理区,各区之间应视清洁程度给予有效隔离,防止交
28、叉污染;四、 保持生产加工区地面清洁无杂物,无蜘蛛网、积尘等。地面应使用无毒、不渗水、不吸水、防滑、无裂隙且易于清洗消毒的建筑材料铺砌,地面应有适当坡度。每 50 平方米地面至少要设置一个排水口,排水口不得直接设在生产设备的下方;五、 车间应配备必要的更衣和洗手消毒设施:更衣室应设于生产车间进口处,并靠近洗手设施,其大小与生产人员数量相适应。洗手设施应以不锈钢或陶瓷等不透水材料构筑,并采用非手动式开关。生产车间进口处应设有工作靴(鞋)消毒池,生产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池方能进入车间;六、 车间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照明设施的安装应与天花板齐平,并装上防护罩,不得采用水银灯泡或含水银的设施;七
29、、 车间必须安装有效的通风设备,其空气流向应从清洁区域流向非清洁区域,采用机械通风时,换气量应大于 3 次小时;八、 采取必要的防虫、防鼠、防蝇等设施进行虫害的防治:车间入口处安装灭蝇灯、塑料软门帘和设有挡鼠板,车间内所有下水口均设有防鼠铁丝网,车间内所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包括换气扇口等)均设有防护罩。在厂区、库房和生产区域设置灭鼠点,必要时在灭鼠点设置粘鼠板或捕鼠器进行灭鼠;九、 严格食品包装材料管理,防止二次污染。每批包装材料进厂后,经检验部门检验并符合标准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不合格的保证材料坚决不投入生产使用;十、 班次生产结束后应及时清洗生产设施,定期对消毒、罐装设备及管路等进行 C
30、IP 清洗消毒。十一、 生产加工人员应持有效健康证,生产中按规定着装,采取相应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污染食品;十二、 进入生产加工区应更衣、消毒,严禁流行病患者和传染病患者进入生产加工区。食品加工人员健康卫生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对员工健康、个人卫生的控制,以防止因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危害。二、范围:参与产品生产、配送人员及其他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人员。三、员工健康管理1、公司人力资源部须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并每年组织进行 1 次健康教育培训。2、对新入厂的员工进行培训,要特别强调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如果生病或受伤、或是与传染病患者(如肠道疾病、肝炎疾病等)有接触,都必须立即通知生产主管人员(尤其是
31、他们尚无症状时,更应注意向主管人员汇报),培训结果记录存档。四、员工个人卫生控制1、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新进厂员工要集中进行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培训和考核效果要记录。2、员工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3、员工上班时,统一着长裤,禁止穿九分裤、七分裤、五分裤等;禁止穿拖鞋、凉鞋等露脚趾类的鞋;禁止涂口红、化妆、喷香水、涂指甲油、佩戴任何饰品、手表等;4、生产区域内禁止吸烟、吃东西、嬉戏、跑步或追逐打闹。5、员工进入车间时不得携带与生产无关物品,在预进间内换工作鞋、换工作服、戴工作帽,工
32、作衣、帽应穿戴整齐,头发不得露在衣帽外面。6、工作人员手部应经常保持清洁,并于进入加工场所前、上卫生间后或手部受污染时,须即刻洗手消毒。6.1 洗手消毒程序:A:清水冲洗洗手液搓洗清水冲洗消毒液浸泡 20 秒清水冲洗烘干B:清水冲洗洗手液搓洗清水冲洗烘干75%酒精喷洒搓洗消毒注:穿短袖工作服要洗至肘部6.2 员工手部应经常保持清洁,在生产过程中的有以下情况时,必须对手进行清洁消毒:a:去洗手间后;b;处理废物后;c:离开工作区域或进行与生产无关的工作后,重返岗位前;d:接触产品前;e:接触到身体其它未清洁部分或不洁净物品后;f:开工前进入车间及连续工作 2 小时;g: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员工必须在
33、每 1 小时内进行洗手、消毒。7、进入车间前,鞋靴底部要在鞋消毒垫浸泡消毒后,方可进入车间。8、主管、领班在生产前应检查员工卫生状况:衣帽、口罩、工鞋是否按规范佩戴、穿着,头发是否外露等;手部卫生是否达标,指甲不得超过 0.5mm 长;是否有人带伤上岗;是否有人患病上岗等。9、生产过程中接触成品的操作必须戴上一次性手套,手套要完整、无破损、不透水,当手被污染后必须按上述洗手消毒程序重新洗手消毒。在工作过程,包装人员必须每 2 小时用 75%酒精对手进行消毒;成品再加工人员因工艺操作原因,要接触裸露成品的,必须每1 小时用 75%酒精对手进行消毒一次 10、生产期间不允许接听电话(主管、领班除外
34、),如有特殊需要,需请示上级领导后,到生产区域外接听,接听后需先洗手消毒才可再进行生产加工。11、工作人员的个人衣物及物品要放置更衣室,不得带入加工间;也不得穿戴工作服到加工区域外的地方,并在工作期间工作服的口袋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物品。12、员工上卫生间时,必须在更衣室更换工作服、帽、工作鞋等,不得将工作服、帽、工作鞋穿进卫生间。上完卫生间后须将双手清洗和消毒。13、非生产人员(即检验、管理人员等)及一切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等同生产人员要求。五、员工健康要求1、员工应参加每年一度的健康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上岗。严禁未体检先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
35、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一经发现立即劝退或辞退。2、员工患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等),轻微者可戴口罩操作,但不得参加直接接触食品工作;病情严重者,主管或领班安排其休息,痊愈后方可返岗。3、员工手部有伤口时,伤口轻微者,包扎后戴上一次性手套可安排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若伤口较深,主管或领班安排其休息,痊愈后方可返岗。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为了有效合理的处置本公司所产生的废弃物,避免环境污染及废弃物对人体的的伤害,保护职工安全,特制定本制度。1.废弃物分为:一般可回收废弃物、一般不可回收废弃物、有毒性废弃物等,对不同种类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分别处理,并作明
36、确标识。2.一般可回收废弃物如原料包装纸箱、编织袋、包装物废塑料膜、包装纸等可直接送往公司可回收垃圾场分类存放,统一送废品收购站处理;由生产产生的废料,可送往养殖场作为饲料处理。3.一般固体废弃物,如无回收价值,可直接丢弃在垃圾桶内,如有挥发性气体的,应存放在密闭塑料包装袋内在放入垃圾桶,此类废弃物应当天送往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以防腐败变质。4.一般液体废弃物如无回收价值,并无可燃性挥发物时,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否则可作焚烧处理。5.有毒性废弃物的存放和清理,可通过焚烧、深埋或按照环保部门规定的方法处理。6.放置一般可回收废弃物的垃圾场应定期进行清理消毒,一般半月一次;放置不可回收废弃物的清
37、理消毒,冬季 7 天进行一次,春秋季 3 天一次,夏季每天一次。工作服清洗保洁制度一、为了规范工作服清洁管理, 保证生产过程卫生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生产车间员工每人配备两套工作服,及时清洗保洁,更换使用。三、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岗位员工下班后,必须将工作服交付公司保洁员,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其他岗位员工定期清洗工作服,保持清洁卫生。四、更衣室中,工作服必须和其他衣物分开存放,防止交叉。五、品控部质检员负责对在岗员工衣着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公司不定期抽查。六、非生产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车间,先到保洁员处领取工作服或白大褂 ,在更衣室换好,方可进入车间,完毕后送还,保洁员负责处理。七、保洁员及时对
38、工作服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八、为保证生产正常需要,保洁员日常配备一定数量的洁净工作服,做好应急准备。食品用具设备清洗消毒制度一、车间内必须有用于工、器具和固定设备消毒的设施,并保持齐全有效,设施本身及使用过程中不得对食品产生不良影响。二、在工作前后及工作中必须按规定进行清洁、消毒。所用的清洁消毒方法应有效又不影响食品的卫生。用化学方法进行消毒时,应检查消毒剂的配制记录及使用条件,连续使用的消毒剂,应定期检查其浓度。用热水消毒时,水温应达到 80以上。三、加工操作台、机械设备、工器具应经常清洗,不得有锈蚀,并保持清洁,经消毒处理后的设备、工器具、操作台必须再用饮用水彻底冲洗干净,除去残留物后方
39、可接触产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制度1、 食品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2、 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健康查体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3、 食品经营人员每年参加一次查体,每年到期前一个月参加健康复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4、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5、 留意政府发布的传染性疾病的新闻,及时评估对从业人员健康造成的影响,如有疑问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询,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6、 定期检查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发现无有效健康证明
40、者,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督促办理后才能上岗。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单位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本单位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1.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用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2.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3.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
41、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4.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 1-2 次对各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为建立健全我公司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顾客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1 建立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指挥部领导成员:应急指挥部由总经理当任总指挥,质量负责人和办公室对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应
42、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公司办公室。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2 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1)根据应急预案,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2)制定与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方案,负责事故应急救援重大事项的决策;3)审议批准公司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4)及时向公司应急总指挥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 3 相关部门的职责:1)办公室主任: 负责公司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落实该办公室各项职责;拟订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收集信息,分析动态;组织开展救援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负责因污染环境造成食品安
43、全事故的违法行为调查和处理。2)供销科科长: 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物资的组织、供应。 负责食品流通销售环节造成食品安全事故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负责对原辅材料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负责对库存原辅材料及成品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3)生产科长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4)质检科长:负责对进货原辅材料及成品漏检而引发的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5)财务科长负责事故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及管理。4、联络通讯情况1)各成员联络员、联系人名单另:详见名单及联系电话表单。5.质量安全事故处理方案1) 事故调查组:根据事故发
44、生原因和环节,可由办公室、生产科、质检科、供销科等部门负责或明确其中一部门牵头负责组织。2) 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作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各职能科室实施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3) 事故发生环节的相关监督职能科室负责组织质量安全事故处理。同时依法实施监督、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食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迅速查办案件,追踪源头,将违法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查处。4) 当突发停电、水、气等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办公室负责人应立即通知生产操作人员,停止作业并关闭、检查水、电气源等是否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6 质量记录保存/使用
45、各部门保存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记录,整理后汇总报送办公室备案。7 其它偶发事件应急措施1)消防应急:生产车间、仓库等场所必须留有足够的消防通道,配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办公室应指派专人作定期安全检查,当发生火灾时,立即拨打119 同时组织人员安全撤离。2)公用设施(水、电等)中断应急:办公室应对生产用水、用电建立与外部供水、供电部门的沟通渠道。3)自建生产用水池、购买备用发电机等。4)劳动力短缺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各部门制定好顶岗计划,每个工位在技能上应有预备人员,以备特殊情况下,车间进行人员调配.储备人员的应具备规定的技能。加强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达到一人多岗技术要求,以备人员短缺。4)关键设备故障
46、应急生产科应按制定的关键设备易损清单,储备足够的关键设备易损件,一旦发生易损件故障时,维修人员能迅速更换,恢复生产。培训设备维修人员,或向外招聘维修人员,为应急备用。选择和建立委托加工单位。5)原辅材料短缺应急:供销科应按规定拟定的原辅材料最低安全库存清单,在企业的原料库保存最低的库存量,以备在顾客紧急要货状况下应急。应建立运输网络,选择二家以上的运输企业并签订运输协议。同时还应建立快运方式。当出现应急情况时,应要求供应商启动紧急运输方式,例如快运等。6)市场退货应急:供销科应按市场要求建立成品的最低安全库存,确保在市场退货或换货时和紧急追加订货时及时供给,以确保满足顾客要求。记录管理制度 1
47、 目的为了对诚信管理记录与证据进行控制,确保记录的可追溯性,为了证实管理制度有效性和为审核提供证据,为了完整保存用以解决争议的各类证据资料,特制定本制度。 2 职责记录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是办公室。其它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 3 记录管理 3.1 办公室应及时收集并填写记录,建立记录清单,填写“质量记录总览表”,以方便检索。每一个制度的记录都应记入该记录清单。 3.2 记录应有标识,由办公室统一编号后方可使用,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进行编号,便于检索。3.3 记录应有专人保管,应有专门的场所存放。 3.4 应注意保存各类证据资料。记录应规定保存期限,对于规定保存期的资料,应在设计记录格式时明示保存期
48、限。 4 记录的处置 过了保存期的记录资料经总经理批准可以销毁,销毁应有销毁清单。 4 本制度的评价与完善 4.1 制度的定期评价。每年于 年底之前,对本制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是:本制度的作用与意义,本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完善本制度。 4.2 制度的不定期评价。每一位员工和每一个部门均有权提出完善本制度的建议,建议应当详细说明完善的理由、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议一般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采用口头形式的,办公室应根据口述内容制作书面的建议书。办公室接到制度修订建议后,立即向总经理汇报,由总经理决定是否修订或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修订建议。 5 责任追究与奖惩措施 违反本制
49、度规定的工作人员,将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罚款的处分,性质与情节严重的,将记入档案。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加强本公司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公司发展服务,特制定本制度。2、公司档案,是指公司从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公司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公司档案分为受控档案和非受控档案。3、公文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员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公文上的各种附件一律不准抽存)。结案后及时归档。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文件材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或销毁。二、文件材料的收集管理1、公司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管理。2、文件材料的收集由各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整理,交总经理审阅后归档。3、一项工作由几个部门参与办理的,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由主办部门或人员收集,交行政部备案。会议文件由行政部收集。三、归档范围1、重要的会议材料,包括会议的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发言、会议记录等。2、本公司对外的正式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3、本公司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统计报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