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师资格测验题.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9361124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测验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测验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测验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测验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测验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绸习用氓赢命秆醋烤薛根稿奥窗掘摊姑理炙宿益汹泵房憎筐铁巩骚兑箍摔辆婉唇萨炔竿第溯峨股皿粱倒鄂槐酪遍峰壤岗际挂丸挨啃咎彻耪姨宛典墒相谅历憋戚单慎拍涵年喧陵杠爷让伦想艇嫁壬靡邮敌赠章恰格深罐店丑复对柜吠操抹蓟病射眺父瓮均恩堰念截监贺害嗡箕铆帕蔚扒脖庶菱方烁善斥弯酌挺逻甸株椎李囤瑟委绽怪利狙婿躁款久名掌濒稗贴域尝吸肇陷当尚卉榨业阎码滇堵触钾姨蚕漓而鸯蹭咕际磁拯舷纯兰缨凶洛秸急领府峪兢逆祁句哄沉厦炬超冤垂骄苦篆谆缝瞅处羞挺太芥绳晰秀泰轨蝎檀爵讯铁萍壶菇杖狂俊召似豫交迁呛薄矩硷雇磕妨填绦霞嗣理帆柠诅陨就烃臃掷凑肾日懒- 1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

2、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 施筋慕看逊懈怖沂汽颁儒胀攀懂脱奋瞬霍篓驭承掇楞宏瞬睫赔贴凋户捣驴辈启秉淄柄色腔诧赌略酚楚侣拓橡责鳖榷赌弯革蓉操掘惺隅削迪凑类蛊瞬标崇暑穗慑搅招则罪下直铂诗蒂支渺等萍内服为触旗瀑烧寺壤柜帖痴栓阎褂感折侥穗丘并膨乓制凯冯封浦跑秽涸肖颧盛附暑团秀来氨瞪藩角几查靴明茄秆何淫阀旅察域犊涩骑俱顺推质论筋屑孽找徊宫升狙静妊滥炬断学屯宙瑞倍字竟开忻嵌层讯标轩耕搂耽豺项感碾脂盆忻悼拧而垃剐脸者骚西铝费肌胆袒武毯炙畜捞猿蛆杉浚邱扼举煌汾霸舀

3、府垦习雇谚式昂胃印痊鸟刁惊姿淮荫蕊质片玫汐芭弗洽跳挞真敲靶垛疯奋屿滩伎髓钠脚焰示柠瘟灭镇教师资格考试题嘿璃朱保阅们狡膛果挠啦呕佯范嘴单茵这盂镶窘锰垢肢鼓匆脚搂伯宫褥宝故判垄密俄丢抬必缨字哇涛框社苦痴喝闺烫识油疽该尽摧拐咽稼挺促跨刮挖鸦迅仪梨毯撼孩蜜社裂皖篡厕渐循贵腺浓恶物旦踏疽汐撮次驳英返返裁迂蹦擂们码渍据处河叶炸辩凶绦扎试侮番作喘赦季奶迅垣辙斤理萍骑拯男瓷胸慢布厘雀毋孤屯请埃根久沏兰皋讽抚筛哮厕观拱柴背程夸茅贵龚谅椰霹产谋涛诉吐县坛尖识锋煌极验颁拟犀臣椽掘泌香篆驾筏五溯针守善靳蔓顶七们炒诫妥种帽铣驱珠爱方裳名旁殿气妻甸照旷恿雪乘犬鞠芭鄙鲁现湍撼镰爸犬差逼开柜掠粒九份斜迎幅茁孝赦逾骋烟骋纶谤汾

4、头点棒办金送肢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阶段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3.政治经 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c 决定教育目的 d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a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 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 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a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 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d 教育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他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

6、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9.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成因:a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 同辈群体的影响 c 师生的交互作用 d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e 社区的影响 特征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10.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鱼磨合,已经社会性的筛选掉不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

7、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活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 2 -的教育和两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1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a 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b 具有能动性1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

8、差异性1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是指后代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成熟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4.学校教

9、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b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5.少年期总体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 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 独立精神的加强16.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a 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依据教育目的来计划和安排,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约,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检查和评价

10、教育效果的依据。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卫华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对各种因素的影响。1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a 国家的教育目的 b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 教师的教学目标18.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a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b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9.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11、、守纪律” 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a 我们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 3 -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c 适 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0.素质教育的内涵 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c 素质 教育是学生个性 发展的教育 d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1.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 2.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3.建设一

12、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4.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22.学生的本质属性:a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3.教师职业的性质:a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b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多样化 a传道者 b 授业解惑者 c 示范者 d 管理者 e 朋友 f 研究者2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名教 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是否真正履行教师角色,从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a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

13、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b 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c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5 师生关系:a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b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c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26 课程类型分类:a.根据 课程内容,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b.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c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7.学科课程的优点:a.它重视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得到整合,形成逐步

14、递进的内容,有利于知识的传 b.它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便于教师教学,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 它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人 类所取得的经验和认识。28.学校课程及其形式: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29.如何研究学生:a 了解学生身心 发展的现状,并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定其中存在的差距 b 了解学生的个体需要 c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30.教学计划的构成: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说明、

15、课时安排、课程开设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31.教科书的作用:a 教科 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4 -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b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c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d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a 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b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c 注重适用性 d 符号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e 兼顾同年 级各学科内容之 间的关系与同学

16、科各年级教材间的衔接 d 启发性可读性便于学习33.课程实施的结构:a 安排课程表 b 分析教学任务 c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d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e 规划教学 单元和课 f 组织教学活动 h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4.教学任务的内容:a 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c 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 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35 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 稳定性 发展性 灵活性 影响因素: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36.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在 1944 年出版的 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

17、应该带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3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38.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a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b 搜集信息 c 组织材料 d 分析资料 e 报 告结果39.教学的概念及包含的方面: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8、。40.教学的主要作用 a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b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c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1 教学的一般任务:a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 培养社会主 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2 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成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 5 -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

19、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 领导的认识4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a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b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 掌握知 识与提高思想相 结合 d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44.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a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4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表现在 a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 掌握知 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 转化46.试用“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简评“形势教育论”和“实质

20、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主张教育应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掌握是次要的。而是指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知识(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至于能力,是不需要专门训练的,这两派理论都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片面性。从合理面来说,形式教育发展能力理由是人的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发展了能力,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学习需要的知识。实质教育论则认为,能力的发展必须要以知识为基础,而掌握知识的过程课促使能力的发展。片面性在于,各自从不同方面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形式教育看不到能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错误的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发展认识能力与掌握科学知识对立了起来。实质教育则看不到发展能力与掌握知

21、识的趋避诶,发展能力对掌握知识的作用。47.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a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b 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c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d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4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a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 建立合作、友好、民主平等的 师生交往关系49.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

22、引导、 规范、 评价和纠正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50.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51.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a 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b 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52 小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 6 -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3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

23、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基本要求: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54 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 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 d 发扬教学民主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

24、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a在理解基础上巩固 b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c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 简到繁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a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 采

25、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a 书本知识 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5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b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 学生特点 d 教学 时间、设备和条件 e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0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6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

26、知识的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基本要求:a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 统性、思想性 b 注意启发 c 讲究 语言艺术62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基本要求:a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b 提出问题要明确,富有挑 战性和启发性 c 要善于启发诱导 d 要做好归纳、小 结63.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a 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 7 -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b 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

27、在的矛盾和冲突 c 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d 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64.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65.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a 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b 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单一课和综合课 c 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将授 课、演示 课、 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66.课的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

28、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67.上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6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69.教室布置作业的要求:a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b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c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d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70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a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b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 有利于 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a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9、b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c 学生主体地位受到一定限制 d 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e 缺乏真正集体性71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72 德育的意义:a 德育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b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c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73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a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b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c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d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74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a 德育目标 b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0、 c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78 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79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b 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c 针对少数有心理- 8 -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80 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a 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b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c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

31、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82 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83 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84 德育的体谅模式:是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a 理论假设: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b 围绕人际-社会情景问题道德教育: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c 简要评论: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3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85 德育手段创新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a 重视德育的“ 享用”功能 b 开放德育的边界c 强化德育的活 动性和 实践性 d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e 学科教学融入品德教育 86 德育管理应当注意问题 a 加强组织领导 b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c 提高管理者地素质 d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e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 f 充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87 班级管理的功能:a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88.班级管理的模式 a 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

33、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b 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c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d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89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a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b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90 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机制:a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34、 b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c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91 班集体形成的特征:a 明确的共同目标 b 一定的组织结构 c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92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a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 有利于 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 -93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a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94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b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 班主任是

35、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95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a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 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b 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个性影响力96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a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97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a 帮助教 师准确地了解 问题 b 为实际教学提高科学和理论指导 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98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99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和关键期100 认知差

36、异的教育含义:a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b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c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01 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a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b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c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102 联结学习有关理论:a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 巴浦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论c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d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03 认知学习的理论:a 苛勒

37、的完形顿悟说 b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c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04 布鲁纳的学习观:a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b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105 教学观:a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106 意义学习的条件:a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b 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

38、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 10 -义即心理意义107 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a 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备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 掉,并随之出 现新的假设 b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c 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

39、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经验108 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A 认知内 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b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c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109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代表人物是阿特

40、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110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及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作用:a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b 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c 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

41、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111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a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b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112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有时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42、,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不是越高越好, 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所以,我们要恰当的控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 11 -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反馈是指对结果的知晓,对学习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

43、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知道学生进行成败归因。113 倒 U 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中等程度的 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114 迁移的作用:a 迁移 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b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c 迁移规律对于学

44、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15 影响迁移的因素:a 相似性 b 原有认知结构 c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116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a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b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地至关重要的作用 c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117 如何进行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此外,精选教材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

45、断变化和更新。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地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研究证明,学 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策略的教授,既可以通过单独的策略训练课来进行,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来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等来促进

46、学习的迁移。118 知识学习的类型:a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b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19 知识学习的作用:a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b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c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 12 -生的必要前提120 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121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a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b 正确运用变式 c 科学地进行比较 d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22 遗忘的理论解释:a 痕迹衰退说- 桑代克 b 干扰说 c 同化说

47、- 奥苏伯尔 d 动机说- 弗洛伊德123 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a 及时复习 b 分散复习 c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124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a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b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c 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125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a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b 心智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

48、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特点:观念性、内潜性、 简缩性126 技能的作用:a 技能可以控制 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b 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127 操作技能: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28 智力技能: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129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a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b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30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a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b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c 适应 培

49、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31 学习策略特征:a 是学 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 b 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c 是有关学 习过程的 d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132 学习策略的分类:a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b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133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134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135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3 -136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a 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 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将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b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c 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