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XX 省(区、市) (省级行政区编码 2013-2015)XX 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 告编制单位 1编制单位 2编制单位 32016 年 X 月 X 日说 明1. 大纲中省(区、市)指中央直接管辖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县(区、市、旗)指市级或地区直接管理的县、县级市、区和旗;2. 根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有关技术要求和文件,本大纲明确了省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总结报告的内容,供各省(区、市)进行工作总结时参考使用;3. 调查评价汇总成果如果与以往上报数据差别较大,需要进行说明;4. 附图以突出核心主题信息、清晰明确、简洁美观为主;面积较大的省(区、市)可以按
2、传统和习惯形成的片区分幅绘制;附图可以单独成册;5. 附表主要为各项调查评价成果在省(区、市)级和地市级的汇总,依据各县调查评价的成果表进行简单统计即可填写;6. 所列附图附表为基本要求,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习惯补充。摘 要简要提炼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总结报告中的目标任务、项目组织与实施情况、成果汇总情况、结论与建议等;并填写“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计划与完成情况对照表”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计划与完成情况对照表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计划 完成 备注一 前期基础工作1 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制订 县2 数字线划图(DLG)数据收集整
3、理 幅3 数字高程模型(DEM)收集整理 幅4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收集整理km25 小流域基础数据提取 km26 小流域土壤植被等信息提取 km27 其它基础数据整理 套8 工作底图制作 县、市9 现场数据采集终端配置 县二 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1 水文基本资料收集整理 县2 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 km23 社会经济调查 自然村4 涉水工程补充调查 县5 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县6 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 自然村三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一) 沿河村落现场详查1 沿河村落山洪灾害详查 自然村2 沿河村落沟道断面测量 自然村(二) 重要集镇现场详查1 重要集镇山洪灾害详查 乡镇2 重要集镇地形
4、图测绘 乡镇3 重要集镇沟道控制断面测量 乡镇(三) 重要城镇现场详查1 重要城镇山洪灾害详查 县2 重要城镇地形图测绘 县(四) 测量辅助仪器购置 套激光扫描仪、GPS 等测量仪器 套四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1 全国三级区划编制 套2 省四级区划编制 省3 一般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小流域4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1) 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 自然村(2) 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 自然村(3) 预警指标分析计算 自然村(4) 重要集镇危险区图绘制 个(5) 重要城镇危险区图绘制 个5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审查 县五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审核汇集1 国家级数据中心 套(1) 数据管理软件开发
5、 套(2) 数据中心硬件设备 套(3) 数据审核汇集 项(4) 保密环境建设 项2 流域级数据审核汇集系统3 省级数据中心 套4 市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 套5 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 套六 调查评价成果综合集成1 国家级图件制作 套2 省级图件制作 套3 国家级报告编写审查 套4 省级报告编写审查 套5 成果运用 套七 业务培训1 国家组织培训 人天2 国家培训教材 套3 省市组织培训 人天4 省市培训教材 套(说明:为便于规范汇总,此表直接采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 -2015中“表 3-1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主要任务表”的结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填写省级相关内容即可)目
6、录1 项目概况 .11.1 自然地理 .11.2 气象水文 .11.3 社会经济情况 .11.4 山洪灾害及成因特点 .11.5 山洪灾害防治情况 .21.6 调查评价目标与任务 .22 项目组织与实施 .32.1 组织管理 .32.1.1 组织管理方式 32.1.2 技术支撑单位 32.1.3 设计和监理单位 32.1.4 承建单位 32.2 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32.3 采购方式 .42.4 调查及评价范围确定 .42.4.1 调查范围 42.4.2 评价范围 42.5 技术准备 .42.5.1 技术方案编制 42.5.2 技术培训 52.5.3 仪器设备购置 52.6 成果审核汇集与技术
7、协调 .52.7 验收工作 .53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 .63.1 基本情况统计汇总 .63.1.1 行政区划总体情况 63.1.2 防治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 63.1.3 危险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 63.1.4 防治区企事业单位调查成果 63.2 社会经济调查成果 .73.2.1 社会经济情况 73.2.2 居民财产分类对照信息 73.2.3 农村住房情况典型户样本 73.2.4 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 73.3 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成果 .73.4 需防洪治理山洪沟调查成果 .83.5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 .83.5.1 自动监测站 83.5.2 无线预警广播站 83.5.3 简易雨量站 83
8、.5.4 简易水位站 93.6 涉水工程调查成果 .93.6.1 塘(堰)坝工程调查成果 93.6.2 路涵工程调查成果 93.6.3 桥梁工程调查成果 103.6.4 防治区水库、水闸、堤防工程 103.7 沿河村落与城集镇调查成果 .103.8 测量成果 .104 水文气象资料收集整理 .114.1 文档资料收集整理 .114.2 历史场次洪水资料收集整理 .114.3 暴雨洪水资料收集整理 .115 山洪灾害评价成果 .125.1 山洪灾害评价对象名录 .125.2 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125.3 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评价 .125.4 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 .135.5 预警指
9、标分析 .136 成果、结论与建议 .156.1 成果汇总 .156.2 主要经验 .156.3 存在问题 .156.4 意见建议 .16附件 17附件一: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图 17附图 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年度分布图 18附图 2、XX 省(区、市)水系图 18附图 3、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图 18附图 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图 18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 18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 19附图 7、XX 省(区、市)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分布图 19附图 8、
10、XX 省(区、市)历史山洪灾害分布图 19附图 9、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沿河村落及道断面测量分布图19附图 10、XX 省(区、市)小流域设计暴雨图 20附图 1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设计洪水分布图20附图 12、XX 省(区、市)山丘区洪峰模数分布图 20附图 13、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布图20附图 1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临界雨量分布图21附图 1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预警指标分布图21附图 16、XX 省(区、市)小流域汇时间分布图 21附图 17、XX 省(区、市)山洪灾害
11、调查评价重要城集镇分布图 21其他图件 22附件二: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表 23附表 1 XX 省(区、市)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 .24附表 2 XX 省(区、市)行政区划总体情况表 .25附表 3 XX 省(区、市)社会经济情况表 .26附表 4 XX 省(区、市)居民财产分类对照表 .27附表 5 XX 省(区、市)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 .28附表 6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汇总表 .29附表 7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汇总表 .30附表 8 XX 省(区、市)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汇总表 .31附表 9 XX 省(区、市)沿河村
12、落居民户及重点城集镇调查成果汇总表32附表 10 XX 省(区、市)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基本情况成果表 .33附表 1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汇总表 .35附表 12 XX 省(区、市)涉水工程调查成果汇总表 .36附表 13 XX 省(区、市)评价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与危险区评价成果汇总表 37其他附表 39附件三 电子数据与成果说明 .4011 项目概况本章主要任务是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情况、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即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山洪灾害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介绍本省(区、市 )山
13、洪灾害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1.1 自然地理简要介绍本省(区、市)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信息,注意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山洪灾害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1.2 气象水文简要介绍本省(区、市) 气象水文特点,尤其是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短历时、强降雨主要发生地区及其对应洪水特征,从气象水文角度说明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1.3 社会经济情况简要介绍本省(区、市) 社会经济情况,突出山丘区部分的乡镇、行政村、沿河村落分布等相应内容,以及山丘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人们在山丘区可能与山洪发生密切相关的、或影响山洪的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包括采矿
14、、旅游、修路、建桥、筑塘、建闸、修坝,等等。1.4 山洪灾害及成因特点简要介绍本省(区、市)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其分布地区,并介绍其成因特点,简要分析山洪灾害发生的频次、地区分布、损失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从历史经验角度说明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性、简要介绍本省(区、市)2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目标,建设范围和任务。1.5 山洪灾害防治情况简要介绍本省(区、市) 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情况,包括建国以来的简要历程、山洪防治现状、主要建设内容及存在问题等,突出山洪灾害防治中不清楚的状况和问题等相关内容,从防汛管理角度说明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6 调查评价目标与
15、任务简要介绍本省(区、市) 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目标、建设范围和任务,绘制“附图 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年度分布图” 。3项目组织与实施组织管理介绍与本省(区、市)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相关的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监理单位、承担单位、主要分工、任务采购工作等情况。组织管理方式介绍本省(区、市) 、市、县三级项目组织方式及分工,以及省、市、县三级项目组各成员单位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工作情况。2.1.2技术支撑单位介绍本省(区、市)技术支撑单位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分工及工作情况。2.1.3设计和监理单位介绍本省(区、市)项目设计和监理单位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16、的分工及工作情况。2.1.4承建单位介绍本省(区、市)关于山洪灾害调查、分析评价、数据审核汇集以及仪器设备采购等任务的承建单位及工作情况。2.2 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的中央投资、地方投资情况,以及资金分项使用情况(如调查、评价、审核汇集以及其他)。42.3 采购方式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的采购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委托、竞争性谈判、招投标等;根据本省(区、市)具体情况,介绍山洪灾害分析评价项目的采购方式及其任务书、委托书、合同招签定情况,以及主要的工作情况。2.4 调查及评价范围确定调查范围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调查与沿河村落详查范围的确定方法与相应成果
17、,调查评价任务的年度安排,填写“ 附表 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计划与完成情况表”中的相应内容,绘制“ 附图 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年度分布图”、 “附图 2 XX 省(区、市)水系分布图”。2.4.2评价范围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范围的确定方法与相应成果,填写“附表 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计划与完成情况表” 中的相应内容,绘制“附图 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年度分布图” 。2.5 技术准备技术方案编制根据所辖县(区、市、旗)山洪灾害危险区及重点威胁区内调查工作中采取的技术方案,归纳总结本省(区、市)山洪灾
18、害技术方案编制中的代表性类型(如植被良好的山丘区、植被中等的山丘区、植被很差的山丘区、岩溶地貌5山丘区、石质山丘区、土质山丘区、黄土山丘区、风暴潮山丘区,等等)及其主要技术处理特点。2.5.2 技术培训介绍本省(区、市)为了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而开展的山洪灾害培训工作情况,包括技术培训的主题、方式、时间、地点、人数等,既包括室内授课,也包括现场会。2.5.3 仪器设备购置介绍根据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的任务与目标需求,有关仪器购置的工作,仪器配置与分发、仪器交接等管理工作,以及有无变更,如有变更,应介绍变更的原因及具体情况。2.6 成果审核汇集与技术协调介绍本省(区、市)开
19、展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审核汇集工作情况,以及对各县上交资料的汇总及省、市邻县之间成果的技术进行协调等工作情况。2.7 验收工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的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实施方案审查、初步成果技术审查、合同验收、项目验收等主要环节的工作情况。63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行政区划总体情况介绍本省(区、市)开展行政区划总体情况调查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即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非防治区的名录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 XX 省(区、市)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 “附表 2 XX 省(区、市)行政区划总体情况表”中的相应内容。3.1.2 防治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防治区基
20、本情况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6 XX 省(区、市)防治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汇总表” 的相应内容,并绘制“附图 3、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域分布图” 中的相应内容。3.1.3 危险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危险区基本情况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7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调查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图 ”中的相应内容。3.1.4 防治区企事业单位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防治区企事业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 XX 省(区、市)
21、山洪灾害防治区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 中的相7应内容。3.2 社会经济调查成果社会经济情况介绍本省(区、市)开展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3 XX 省(区、市)社会经济情况表” 中的相应内容。3.2.2 居民财产分类对照信息介绍本省(区、市)开展居民财产分类对照信息的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及其依据,汇总填写“附表 4 XX 省(区、市)居民财产分类对照表” 中的相应内容。3.2.3 农村住房情况典型户样本介绍本省(区、市)开展农村住房情况典型户样本的调查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3.2.4 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介绍本省(区、市)开展农村住房类型对的调查内容
22、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 附表 5 XX 省(区、市)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 ”中的相应内容。83.3 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8 XX 省(区、市)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附图 8、 XX 省(区、市)历史山洪灾害分布图” 。3.4 需防洪治理山洪沟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需防洪治理山洪沟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 附表 10 XX 省(区、市)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基本情况成果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7、XX 省(区、市)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分布图 ”。3.5
2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自动监测站介绍本省(区、市)调查自动监测站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 ” 中的相应内容。3.5.2 无线预警广播站介绍本省(区、市)调查无线预警广播站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 ” 中的相应内容。93.5.3 简易雨量站介绍本省(区、市)调查简易雨量站所采用的
24、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 ” 中的相应内容。3.5.4 简易水位站介绍本省(区、市)调查简易水位站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1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调查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 ” 中的相应内容。3.6 涉水工程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区内与山洪相关的塘(堰)坝工程、路涵工程、桥梁工程以及水库工程、水闸工程、堤防工程等
25、涉水工程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塘(堰)坝工程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调查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塘(堰)坝工程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附表 12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调查成果汇总表”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中的相应内容。103.6.2 路涵工程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调查山洪灾害防治区内路涵工程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 附表 12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调查成果汇总表”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中的相应内容。3.6.3 桥梁工程调查成果介绍
26、本省(区、市)调查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桥梁工程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 附表 12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调查成果汇总表”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中的相应内容。3.6.4 防治区水库、水闸、堤防工程介绍本省(区、市)共享水利普查成果,统计汇总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库、水闸、堤防工程的工作情况,汇总填写“附表 12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调查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 中的相应内容。3.7 沿河村落与城集镇调查成果介绍本省(区、市)开展沿河村落与城集镇调
27、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汇总填写“ 附表 9 XX 省(区、市)沿河村落居民户及重点城集镇调查成果汇总表”中的相应内容,并绘制“ 附图 9、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及道断面测量分布图”及“ 附图 17、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重要城集镇分布图” 。测量成果11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工作中,对沿河村落河道地形测量以及居民户屋基高程、成灾水位等进行选择、测量、记录和成果整理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绘制“ 附图 9、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及道断面测量分布图” 。124 水文气象资料收集整理文档资料收集整理简述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工作
28、中,对本省(区、市)暴雨图集、水文手册、暴雨洪水查算手册等基础性文档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简要分析该类文档资料用于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优势和限制。4.2 历史场次洪水资料收集整理简要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工作中,对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洪水资料的收集整理方法与取得成果,简要分析历史场次洪水资料对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支撑作用。4.3 暴雨洪水资料收集整理简要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工作中,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洪水要素摘录资料及其上游雨量站相应降雨摘录资料的情况和成果,简要分析该类资料对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如用于小流域水文分析模型率定检验)的支撑作用。135 山洪灾害评价成果针对名录编
29、制、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分以及预警指标分析等评价内容,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山洪灾害评价对象名录针对名录编制,介绍本省(区、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编制的主要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名录在数量、密度、分布、人口数量与所占总人口比例等方面的特征,汇总填写“ 附表 13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与危险区评价成果汇总表”中的相关内容。5.2 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针对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介绍本省(区、市)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小流域暴雨洪水在 1 小时、6 小时、12 小时等标准历时
30、,以及以小流域汇流时间为降雨历时的降雨量及降雨强度;50 年一遇、100 年一遇等典型频次洪水的洪峰模数等特性,绘制“附图 10、 XX 省(区、市)小流域设计暴雨图”、 “附图 1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设计洪水分布图”、 “附图 12、XX 省(区、市)山丘区洪峰模数分布图”、 “附图 16、XX 省(区、市)小流域汇时间分布图”。5.3 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评价根据基于名录的分析计算成果,分析评价本省(区、市)名录所列举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并按照 5 年一遇及以下、520 年一遇、20 年一遇以上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其所占比例;对于 1 年一遇以下和 100 年一遇
31、以上的,还应具体分析其原因,并统计其数量;对于可能受涉水工程影响的村落,也应统计说14明,并在“备注 ”中明确。根据以上分析成果,评估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基本情况,即按照名录所列举沿河村落 5 年一遇及以下、520 年一遇、20 年一遇以上各部份的比例,对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的暴雨溪河洪水的现状防洪能力基本情况进行评估。汇总填写“附表 13 XX 省(区、市)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与危险区评价成果汇总表” 中的相关内容,绘制 “附图 13、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布图”。5.4 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根据基于名录的分析计算成果,分析评价本省
32、(区、市)名录所列举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情况,并按照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危险区进行人口和住房的统计汇总,分析其所占比例;对于 1 年一遇以下和 100 年一遇以上的,还应具体分析并统计其数量;对于可能受涉水工程影响的村落,也应统计说明,并在“备注”中明确。根据以上分析成果,评估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基本情况,即按照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危险区进行人口和住房的统计汇总,分析其所占比例,对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暴雨溪河洪水的危险区基本情况进行评估。汇总填写“附表 13 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与危险区评价成果汇总表”中的相关内容。预警指标
33、分析根据基于名录的分析计算成果,分析评价本省(区、市)名录所列举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情况,并按照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危险区进行人口和住房的统计汇总,分析其所占比例;对于 1 年一遇以下和 100 年一遇以上的,还应具体分析并统计其数量;对于可能受涉水工程影响的村落,也应统计说明,15并在“备注”中明确。根据以上分析成果,评估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危险区等级划分基本情况,即按照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危险区进行人口和住房的统计汇总,分析其所占比例,对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暴雨溪河洪水的危险区基本情况进行评估。绘制“附图 1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临界雨量分布图
34、”、 “附图 1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预警指标分布图”。166 成果、结论与建议成果汇总介绍本省(区、市)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果汇总情况,应当明确防治区内防治区沿河村落及人口分布、现有山洪非工程措施种类与分布、小流域基础信息、需防治山洪沟、山洪灾害防治重点乡镇、沿河村落现场调查与河道地形测量、涉水工程、典型山洪灾害与历史洪水、水文气象资料收集与整理成果的信息,以及对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各级危险区人口与资产分布、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预警指标分析等分析评价成果,对全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概括与总结。在“附件三 电子数据与成果说明”中列出相应的成
35、果汇总说明材料,并在此附上中央层级审核汇集后下发的“XX 省(区、市)调查评价成果总体(批次)统计表” 。6.2 主要经验介绍本省(区、市)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以下(但不限于)方面的经验:(1) 组织管理与协调(2)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任务政府采购方式(3) 调查与评价任务承担单位确定(4) 技术培训与仪器设备购置(5) 内外业工作方法、分析评价计算方法(6) 项目设计与监理工作(7) 调查评价成果审核与汇集、资料汇总与技术协调方面(8) 调查评价成果验收与鉴定6.3 存在问题介绍本省(区、市)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处17理方式,并对尚未解决和有待进一步深入工作才能解决
36、的问题也进行具体说明。6.4 意见建议根据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各项成果,就本省(区、市)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主要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1) 从效率和质量保证角度,对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的政府采购方式提出建议;(2) 从安全性与经济性角度,对本省(区、市)防治区沿河村落及人口分布提出建议;(3) 对本省(区、市)现有山洪非工程措施种类与分布、监测站点网络调整与优化、运行维护和质量保证等提出建议;(4) 对本省(区、市)省、市、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进行数据更新、补充完善和系统维护等工作提出建议;(5) 对本省(区、市)需防治山洪沟名录、顺序及其宜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6)
37、 对本省(区、市)山洪灾害预警工作提出建议,对下一步预警指标复核、检验和率定工作应重点关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提出建议;(7) 对本省(区、市)山丘区河道管理问题提出建议;(8) 对本省(区、市)山洪灾害重点治理地区及其潜在特殊工况及治理策略和措施提出建议,特别应注意明确可能严重影响山洪预警的重要因素(如水库、桥梁) ,山洪灾害防治重点乡镇,提请注意防范;(9) 对本省(区、市)进一步如何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建议;(10) 对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评价成果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及技术协调提出建议。18附件附件一: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图成果图清单:附图 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
38、查评价任务年度分布图附图 2、XX 省(区、市)水系分布图附图 3、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图附图 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图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附图 7、XX 省(区、市)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分布图附图 8、XX 省(区、市)历史山洪灾害分布图附图 9、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及道断面测量分布图附图 10、XX 省(区、市)小流域设计暴雨图附图 1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设计洪水分布图附图 12、XX 省(区、市)山丘区洪峰模数分布图附图 13、
39、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布图附图 1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临界雨量分布图附图 1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沿河村落预警指标分布图附图 16、XX 省(区、市)小流域汇时间分布图附图 17、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重要城集镇分布图其他图件19附图 1、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年度分布图核心信息为各县山洪灾害实施的年度信息,基础及背景信息包括 XX 省(区、市)县界及名称、县市级行政驻地及名称以及各县山洪灾害实施的年度信息,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附图 2、XX 省(区、市)水系图核心信
40、息为 XX 省(区、市)的水系信息,该水系信息应当基于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尽量细化,基础及背景信息包括 XX 省(区、市)县界及名称、县市级行政驻地及名称以及各县山洪灾害实施的年度信息,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附图 3、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图核心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防治区、非防治区、沿河村落分布及人口分布信息,基础及背景信息包括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附图 4、XX 省(区、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图核心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危险区分布及人口分
41、布信息,基础及背景信息包括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附图 5、XX 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措施分布图核心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自动监测站、简易水位站、简易雨量站、无线预警广播等,基础及背景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20此图为一组图,应当绘制各类监测预警措施的综合图;另可以根据省(区、市)需要和使用习惯,绘制各类监测预警措施单独的子图。附图 6、XX 省(区、市)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分布图核心
42、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山洪灾害涉水工程类别(塘/ 堰坝、路涵、桥梁等) 、名称及其分布等,基础及背景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此图为一组图,应当绘制各类涉水工程的综合图;另可以根据省(区、市)需要和使用习惯,绘制各类涉水工程单独的子图。附图 7、XX 省(区、市)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分布图核心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需治理山洪沟名称、数量及其流域和行政区划分布,基础及背景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附图 8、XX 省(区、市)历史山洪灾害分布图核心信息为 XX 省(区、市)历史上发生山洪的地点、时间、次数、洪峰流量与最高水位等,基础及背景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并添加简要的文字说明或列表统计成果,或二者兼备。附图 9、XX 省(区、市)山洪灾害调查沿河村落及道断面测量分布图核心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详查重点沿河村落及名称、断面测量地点等,基础及背景信息为 XX 省(区、市)的县界及名称、以及县(区、市、旗)级行政驻地及名称、水系/山洪沟分布,并附上纵断面、横断面选择原则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