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2假设甲、乙、丙、丁四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在西周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
2、制度保障是: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 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5史 书 记 载 , 结 束 了 汉 末 以 来 三 国 分 裂 局 面 的 西 晋 武 帝 司 马 炎 共 有 儿 子 26 个 , 但 太 子 司 马 衷 却天 生 痴 愚 。 晋 武 帝 想 要 废 太 子 另 择 继 承 人 , 皇 后 劝 说 : “立 嫡 以 长 不 以 贤 , 岂 可 动 乎 ! ”于 是晋 武 帝 没 有 更 换 太 子 的 人 选 。 由 此 可 见 晋 武 帝 选 太 子 的 根 据
3、 源 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6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7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朱元璋8王国维秦郡考考证秦共有 48 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秦有 46 郡。这里的郡是秦A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B地方基层行政单位C地方上的选官机构 D地方上的监察机构9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
4、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齐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齐郡无权任免烟台的县令 D烟台是齐郡的封地10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袭制和行省制1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1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
5、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1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14图 1 和图 2 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 1 图 2A郡 国 并 行 制 、 行 省 制 B分 封 制 、
6、郡 县 制 C郡 县 制 、 行 省 制 D分 封 制 、 行 省 制1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16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7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由六部分理朝政的举措是为解决 A地方割据问题 B丞相与六部尚书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挽救封建制衰落的问题18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
7、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他指的制度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三省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军机19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西周分封制 B 谈北宋“重文轻武 ”的特点与影响B 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20下列四幅是关于中国古代皇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答题卡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
8、0 分。21 (14 分)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 ,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 (2 分)(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4 分)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 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
9、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4 分)22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 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
10、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4 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有何影响?(2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 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 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23.(10 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是人们谈论我国古代宰相地位时常用的说法,然而通过学习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1)嬴政的宰相是百官之首,但如果他渎职,谁有权检举?(2 分)(2)李世明时称宰相的很多,他们大多在中书、门下和尚书里上班,职权各不相同,请分辨一下。 (6 分)(3)爱新觉罗胤禛的军机大臣也被称为宰相,据你所学,他们的权位又如何?(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