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定稿.doc

上传人:lxhqcj 文档编号:9347442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1.120.25P 15DB 37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DB 37/T XXXXXXXXX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山 东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DB37/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制定实施方案 .2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3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7 目标区断层活动性评

2、价 .68 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 .69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710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811 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 912 目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 .1013 目标区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314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建设 .14参考文献 16DB37/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地震局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地震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时军、张干、王志才、王纪强、葛孚刚、韩立强、姚思思、王子豪、王红卫、李霞、许洪泰、崔娜。DB37/ XXXXX

3、XXXX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规定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等工作中涉及的地震安全性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740 地震震级的规定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

4、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DZ/T 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JGJ 832011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3 术语和定义GB 1774120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震级档 magnitude interval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震级分档间隔。本文件规定为0.5级。注:改写GB 177412005,定义3.16。3.2 震级下限 lower limit 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影响目标区内场地地震危险性的最小地震震级。注:改写GB 177412005,定义3.17。3.3 场地地震动 site gro

5、und motion地震引起的考虑场地条件影响的地面运动,包括地震动参数、时程等。DB37/ XXXXXXXXX23.4 目标区 target area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指定的场地空间分布范围。3.5 设定场地 given site目标区内具体建设工程场地空间分布范围。3.6 近场区 near field region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对目标区地震动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有重要影响的区域。3.7 区域 region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对目标区地震动特征有影响的区域。3.8 近场区主要断层 main fault near field region断层长度大于15 km,延伸到目标区或距

6、离目标区1 km以内的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4 制定实施方案4.1 基础资料准备4.1.1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与区域、近场区相关的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大地测量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b) 与近场区、目标区相关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调查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4.1.2 整理掌握的基础资料形成的初步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a) 区域地震构造图;b)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叠加已有断层调查资料分布点等;c) 目标区工程地质资料图,叠加钻孔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断层分布及调查点等;d) 其他有支撑作用的基础性图件。4.2 实施方案的编

7、写要求4.2.1 实施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进行必要的论证。4.2.2 对特别需要设置的专题,应编制专题实施方案。4.3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4.3.1 明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任务来源、总体要求。4.3.2 根据目标区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工程特点及重要程度,明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目标。论述工作技术思路、工作内容、预期产出成果等。DB37/ XXXXXXXXX34.3.3 应根据目标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需求,明确采用的超越概率水平。4.3.4 分析目标区所处的地震环境、地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并明确需要解决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动参数确定、地

8、震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以及工作深度。4.3.5 明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工作环节以及各工作环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要技术指标、预期产出成果,以及相关技术途径、技术方法等,并对以下环节进行重点阐述:a)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察与活动性鉴定;b) 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构建;c)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d) 目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e) 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f) 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g) 技术服务系统建设。4.3.6 明确预估的工作量、工程预算、实施进度计划。4.3.7 明确质量保证体系与安全生产措施。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5.1 区域范围和图件5.1.1 根据

9、目标区所处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历史地震影响等地震环境,以及目标区内建设工程对长周期地震动参数的需求,确定区域范围。区域范围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 150 km。5.1.2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地震构造图等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 1 : 1 000 000。5.1.3 所有区域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5.2 地震活动性5.2.1 地震资料搜集和地震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 根据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搜集整理相关地震资料;b) 历史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c) 仪器记录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

10、仪器记录以来所记录到的可定地震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d) 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理坐标(经度、纬度)与参考地名、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及震中定位精度信息;地震震级采用震级 M,其中仪器测定地震震级依据 GB 17740 确定,历史地震震级依据 Ms 震级确定;破坏性地震同时存在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时,采用宏观震中位置。5.2.2 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 分别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 M4.7)震中分布图和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包括震级大于等于最小完整震级且小于 M4.7 的地震事件;b) 注明资料起止时间;c) 标

11、注重要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5.2.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 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b) 区域地震活动成带、丛集、弥散、重复等空间分布;c) 区域地震震源平均深度,以及地震密集带震源深度分布;DB37/ XXXXXXXXX4d) 区域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特征,以及区域范围涉及的主要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特征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5.2.4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 搜集、增补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b)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性质及分区等特征;c)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5.2.5 目标区地震影响评价,应

12、包括以下内容:a) 搜集分析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b) 选用本地区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目标区地震影响烈度;c) 编制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等值线图,分区给出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5.3 地震构造5.3.1 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a) 搜集区域地层、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b) 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c)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d)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包括大地构造分区、构造层、主要断层等内容。5.3.2 区域新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a) 搜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与地质构造资料;b) 编制区域新构造图,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c) 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d) 分析

1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5.3.3 区域断层活动性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a) 搜集区域断层活动性资料;b) 编制主要断层活动特征一览表,包括断层走向、断层带长度及其区内长度、断层带宽度、断层活动性分段、最新活动的性质与产状、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断层及其附近破坏性地震、断层到目标区的最近距离等内容;c) 对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且展布和活动性依据不充分的区域性断层,补充相应调查工作,每条断层应设不少于 1 个确定其活动性的有效观测点;d) 分析区域主要断层展布、最新活动时代、断层性质和运动特征、断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等特征;e) 对控制区域地震活动的主要断层进行详细的论

14、述。5.3.4 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a) 第四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分段,并区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与产状;b) 第四纪主要活动褶皱,并区分活动时代;c) 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地表破裂带;d) 第四纪以来活动盆地及其性质;e) 新近纪以来的地层;f) 新近纪或第四纪以来的地层等厚线;g) 第四纪岩浆岩;h)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并标注重要地震的震级与发震时间。5.3.5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DB37/ XXXXXXXXX5a) 分析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断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震构造条件;b) 评估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及其与发震构造的空

15、间关系,分析地震构造特征及其背景地震活动特征。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6.1 近场区范围和图件6.1.1 根据目标区邻近区域的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的分布和延续性,考虑历史地震对目标区的地震动特征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确定近场区范围。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 25 km。6.1.2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材料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 1:250 000。6.1.3 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不小于 1:50,地质和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 1:1001:l 000。6.1.4 所有近场区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

16、置和四至范围。6.2 地震活动性6.2.1 应对参数有疑问且可能影响目标区的地震事件进行核查。6.2.2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包括大于等于 M3.5 的历史地震和大于等于 M2.0 以上的现今地震)和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6.2.3 地震活动性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 近场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b) 近场区地震活动密集、弥散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6.3 地震构造6.3.1 应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6.3.2 应结合地震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近场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条件,确定近场区主要断层。6.3.3 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应符合以下规定:a) 鉴定内容包括活动时

17、代、活动性质和分段等;b) 基岩或浅覆盖区断层,采用露头追索、微地貌测绘、槽探、测年等地质地貌手段进行调查,有不少于 2 个能够确定其活动性的有效观测点;c) 覆盖区隐伏断层,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选用地球物理勘探、钻孔地质联合剖面探测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察;d) 调查活动褶皱的最新变形时代与特征;e) 收集地壳形变、考古等资料,分析断层现今活动特征;f) 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材料图,包括观测路线、观测点等实际材料位置和编号;g) 编制近场区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6.3.4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 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b) 断层活动性

18、质和倾向;c) 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d) 第四纪盆地的范围及其活动性质;DB37/ XXXXXXXXX6e)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f) 地震地表破裂带。6.3.5 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a) 分析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b) 评价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7 目标区断层活动性评价7.1 研究范围和图件7.1.1 研究范围应包括目标区范围且外延不小于 1 km。7.1.2 地质构造图、断层活动性鉴定材料图、断层活动性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 1:50 000。7.1.3 断层活动性分布图宜包括活动断层的展布、性质、产状、活动时代等,并标明目标区四至范围。7.2 断层活动性鉴定7.

19、2.1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a) 搜集地质构造基础资料,资料满足 1:50 000 精度;b) 编制目标区地质构造图;c) 分析目标区地质构造背景、断层发育特征。7.2.2 存在可能通过目标区的断层时,应查明断层通过目标区的位置与展布、性质、产状、活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等。断层调查应符合以下规定:a) 在基岩出露区,对主要断层开展现场地质调查,查明出露断层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发育情况。现场采集断层活动年代测试样品,采取释光、14C、电子自旋共振等有效测年方式,定量鉴定断层最新活动年代;b) 在第四系覆盖区,对主要隐伏断层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每条断层至少布设 2 条测线;c) 目标

20、区外延 500 m 范围内存在主要断层,或者目标区外延 1 km 范围内存在指向目标区的主要断层,至少布设 1 条测线,查明断层是否通过目标区;d) 地球物理勘探发现有断层异常的,应加密测线进行异常追踪,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钻探、探槽等工作,对异常进行验证;e) 每条断层至少有 1 个可靠的地质证据,证明断层的最新活动和活动特征。7.2.3 对目标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开展断层活动性鉴定,应符合以下规定:a) 鉴定内容包括活动时代、断错性质;b) 搜集影像分辨率优于 2 m 的遥感影像,编制活动断层解译图,进行现场验证;c) 按照 6.3.3 条 b)、c)、d)、e)的规定鉴定断层活动性;d) 编制

21、断层活动性鉴定材料图,包括观测点、地质剖面位置等实际材料;e) 存在晚更新世活动断层或全新世活动断层时,其活动性鉴定同时符合 GB/T 36072 的规定。7.3 断层活动性评价7.3.1 应编制断层活动性分布图、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7.3.2 应评价活动断层的性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等。7.3.3 应评价活动断层对目标区的影响。DB37/ XXXXXXXXX78 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8.1 浅部土层结构基础资料调查8.1.1 应收集目标区及其附近浅层地震勘探资料以及地貌、地层、岩性、覆盖层厚度等资料。8.1.2 当目标区下覆土层力学性质在水平方向或垂直于地面方向差异较大时,宜采用地

22、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钻探、地质调查等手段,对目标区浅部三维土层结构进行现场调查。8.1.3 三维土层结构现场调查宜符合以下规定:a) 采用浅层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控制性探测时,其控制测线线距不大于 2 km;b) 采用地震台阵观测法探查目标区土层结构空间分布时,拾震器间隔不大于 500 m;c) 对土层力学性质变化显著的区段,加密地球物理勘探控制测线或地震台阵拾震器空间分布;d) 结合地球物理勘探剖面,至少布设 2 个工程地质钻孔对目标区内土层结构进行控制,并按照GB 50021 的有关规定分析钻探揭露的典型第四系地层中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时代、埋藏深度;e) 对第四系覆盖厚度小于 3 m

23、 的,开展现场地质调查,重点记录出露基岩岩性、风化层厚度、上覆第四系厚度及其分布程度。8.2 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构建8.2.1 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宜以图件形式表示,图件比例尺宜不小于 1:10 000。在土层力学性质变化显著的区段,图件比例尺宜取 1:1 0001:5 000。8.2.2 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宜包括以下内容:a) 不同地质时代土层底界以及下伏基岩顶面空间分布特征;若下伏基岩顶面埋深大于 100 m,其空间分布特征用文字进行概略描述;b) 等值剪切波速深度分布,包括剪切波速度达到 500 m/s 的土层层位深度分布;c) 划分工程地质单元,对目标区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提出

24、钻孔布置合理建议。9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9.1 工程地质条件资料调查9.1.1 应调查目标区及其附近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9.1.2 应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表破裂、海啸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9.2 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察9.2.1 开展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察,钻探、取样和试验应按照 GB 50021 的有关规定进行。9.2.2 地震工程钻孔,应符合下列规定:a) 依据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和资料调查结果,在第四系覆盖厚度大于 3 m 的目标区,钻孔间隔不大于 1 km。地层结构横向变化显著、或不属于相同工程地质单元的分界线附近,钻孔间隔不

25、大于 500 m;b) 目标区范围内布设不少于 5 个钻孔,且每个重要功能场地布设不少于 2 个钻孔;c) 钻孔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 处,且其下不存在更低波速岩土层。若钻孔深度超过 100 m 时,剪切波速仍小于 500 m/s 但呈稳定增加趋势,可终孔。9.2.3 采集分层岩土的原状土样,应符合下列规定:DB37/ XXXXXXXXX8a) 取样钻孔数量不少于钻孔总数的 1/2;b) 对揭露地层自然分层中有代表性岩土层取样,间隔分布的同类岩土层间距超过 5m 时,分别取样。9.2.4 测试钻孔岩土层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a) 测试物理性能指标包括天然含水量、

26、比重、天然密度、干密度等;b) 测试可能发生饱和砂土液化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粘粒含量等指标,并测量地下水位、可液化地层厚度等。9.3 场地岩土动力性质测量 9.3.1 测量场地岩土动力性质,应按照 GB/T 50269 的有关规定进行。9.3.2 测量钻孔岩土层波速,应符合以下规定:a) 测量不同深度岩土剪切波速,测量深度间距不大于 1 m,并在地层分界面附近加密测点;b) 目标区位于水域不具备钻孔原位波速测量条件时,采集分层岩土原状土样,采用实验室测试方法测定。9.3.3 应通过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测量岩土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9.3.4 进行竖直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

27、测量纵波速度、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9.4 资料处理9.4.1 应以目标区建设规划布置图为底图,编制目标区钻孔布置图,包括所有地震工程钻孔和搜集钻孔位置,标注钻孔编号、孔口标高、钻孔深度等信息。图件比例尺宜为 1:1 0001:10 000。9.4.2 结合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和钻孔勘测、原位测试、岩土样试验结果等,建立目标区地层结构数据体,应符合以下规定:a) 钻孔柱状图包括层序号、层底埋深(m)、层厚(m)、土类名称与土质描述等信息,图件比例尺视土层结构复杂程度而定,宜采用 1:1001:1 000;b) 根据钻孔资料编制钻孔综合工程地质剖面图;c) 建立土层结

28、构模型,完善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信息,各类数据的平面控制节点间隔小于 1 km,地层结构横向变化显著、或不属于相同工程地质单元的分界线附近不大于 500 m;竖向控制节点间隔小于 5 m。9.4.3 应按照 GB 50011 的有关规定判别场地类别,并进行目标区场地类别分区。10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10.1 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10.1.1 地震动预测方程宜采用数学函数式或表格形式。10.1.2 地震动预测方程应反映高频地震动的震级和距离饱和特性。10.1.3 地震动预测方程宜考虑震源错动性质影响。10.1.4 地震动时程的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10.2 基岩地震动预

29、测方程确定10.2.1 具有足够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地区,应采用由统计方法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方程。10.2.2 缺乏足够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地区,应采用类比性方法确定地震动预测方程。DB37/ XXXXXXXXX910.2.3 需进行竖直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宜确定竖直向地震动预测方程。10.2.4 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断层源或断层破裂源时,应确定采用断层距距离参数的地震动预测方程。10.2.5 应论证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适用性。11 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11.1 地震统计区划分11.1.1 应采用 GB 18306 中地震区、地震带的划分方案。11.1.2 应基于地震区、地震带划分,并依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的需要,

30、确定地震统计区。11.2 潜在震源区划分11.2.1 应在地震统计区内划分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并在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内划分构造潜在震源区。11.2.2 划分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构造条件或地震活动特征:a) 新构造活动分区;b) 第四纪构造活动形式及强度分区;c) 中小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分区。11.2.3 划分构造潜在震源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构造条件或地震活动特征:a) 破坏性地震震中;b) 微震和小震密集带;c) 古地震遗迹地段;d)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e) 断层活动分段与级联;f) 第四纪断陷盆地;g) 活动断层的端部、转折处或交汇处等特殊部位;h) 深

31、部构造。11.2.4 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应考虑地震构造展布认识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11.2.5 应确定潜在震源区主破裂取向及其方向性函数。11.3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11.3.1 地震活动性参数应包括:a) 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上限;b) 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下限;c) 地震统计区的震级频度关系系数;d) 地震统计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e)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f) 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11.3.2 确定地震统计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 基于地震统计区内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和地震构造特征,确定地震统计区震级上限;DB37/ XXXXXXXXX10

32、b) 分析地震统计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代表性,以及统计方法等导致的结果不确定性,综合确定地震统计区震级频度关系;c) 分析地震统计区现代地震活动水平以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确定地震统计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d)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震源深度确定震级下限。11.3.3 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 依据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内中小地震活动水平和震级、地震构造背景,确定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b) 依据构造潜在震源区内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构造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c) 依据潜在震源区内构造规模、活动性、大震复发特征等地震构造条件和各震级地震活动水平

33、,综合评定不同震级档地震在各潜在震源区内发生可能性,确定空间分布函数。11.4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11.4.1 应根据目标区范围内地震动参数可能的分布特征,确定计算控制点。计算控制点应包括所有工程地震钻孔。11.4.2 应计算给出地震动参数超越概率曲线。11.4.3 计算地震动反应谱时,周期点的分布应能控制反应谱形状。11.4.4 应对地震动预测方程的统计不确定性进行校正。11.4.5 宜分析潜在震源区及地震活动参数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11.4.6 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述应符合以下规定:a) 以图和表格的形式给出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参数;b) 以表格形式给出对计算控制点地震危险

34、性起主要作用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并分析地震环境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特征;c) 总体性评价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合理性。11.5 多方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11.5.1 宜在文献搜集、现场调查、行业专家组咨询的基础上,分析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以下主要环节存在的认识不确定性,并采用逻辑树等方法进行表达:a)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b) 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c) 地震动预测方程及其参数。11.5.2 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输入方案构建,宜符合以下规定:a) 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输入方案由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排列组合构成;b) 不确定性因素的取值采用其赋有可信度权重的值,或依据其

35、赋值及可信度权重分布随机抽样;c) 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取值的权重之积作为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输入方案的可信度权重。11.5.3 宜开展多方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并符合以下规定:a) 给出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计算各方案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越概率曲线、以及各代表性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b) 分别统计确定各代表性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加速度反应谱各周期点谱值的概率密度函数;c) 确定各代表性超越概率水平下可信度加权均值与不同分位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危险性曲线;DB37/ XXXXXXXXX11d) 确定各代表性超越概率水平下可信度加权均值与不同分位数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e)

36、 综合工程需要计算结果,取各代表性超越概率水平下可信度加权均值或特定分位数的地震动参数,作为目标区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结果。12 目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12.1 目标区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12.1.1 根据地震工程地质勘察结果和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建立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目标区场地表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时,宜采用一维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场地表面、土层界面或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土层反应分析模型。12.1.2 应采用下列三者之一作为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输入地震界面:a) 钻探确定的基岩面;b) 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 的土层顶面;c) 钻孔深度超过 100 m,且剪切波速有明

37、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12.1.3 选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时,应考虑边界效应,多方案设定边界。12.1.4 确定场地土层模型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 根据场地地震工程地质勘察结果,结合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综合确定场地分层土厚度、密度值、波速值及土动力参数等场地土层模型参数;b) 根据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及相关资料,合理推定缺少实测资料的部分土层模型参数。12.2 输入地震动时程的确定12.2.1 各计算控制点应按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时程幅值的 50 %确定输入地震动时程。12.2.2 合成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时程的目标反应谱应选择指定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地震动反应谱。12.2.3

38、 合成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时程时,可采用人工合成的地震动时程或强震动观测记录作为初始地震动时程,且符合以下规定:a) 分析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对计算控制点地震动反应谱起控制作用的等效震级与等效地震距;b) 人工合成的初始地震动时程,应基于目标地震动反应谱主要控制地震,确定其强度包络参数;c) 以强震动观测记录作为初始地震动时程,应依据目标地震动反应谱主要控制地震,选择强震动观测记录。12.2.4 合成各计算控制点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时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 每条目标谱合成地震动时程样本不少于 10 组,不同地震动时程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于0.16;b) 合成地震动时程拟合目标地震动反应谱时,反应

39、谱控制频率点按照如下原则取值:频率小于0.2Hz 时频率增量取 0.02 Hz、频率在 0.2 Hz3 Hz 时频率增量取 0.1 Hz、频率在 3 Hz10 Hz 时频率增量取 0.05 乘以频率值;c) 在任一控制频率点处,合成地震动时程反应谱与目标地震反应谱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 5 %;d) 合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对应的速度和位移时程无基线漂移。12.3 地震反应分析计算12.3.1 对于类场地,输入地震动峰值大于 98 cm/s2时,宜使用时域弹塑性方法进行计算。DB37/ XXXXXXXXX1212.3.2 采用等效线性法进行计算时,一维土层模型的土层厚度应划分得足够小,控制在所考虑的

40、有效地震波最短波长的 1/51/20 范围内取值。12.3.3 采用有限元法求解二维及三维分析模型时,有限元网格在波传播方向的尺寸应在所考虑最短波长的 1/121/8 范围内取值。12.3.4 土层反应分析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a) 针对每种基岩地震动输入的所有输入地震动时程样本进行地震反应分析;b) 计算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地表和特定深度处地震反应的地震动时程、相应的地震动反应谱;c) 基于输入地震动时程样本计算结果,综合给出每种基岩地震动输入下,土层反应分析模型所代表场地的地表和特定深度处的地震动峰值和地震动反应谱。12.4 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12.4.1 场地地震动参

41、数应包括地表和特定深度处的地震动峰值和地震动反应谱。12.4.2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应符合以下规定:a) 第四系覆盖厚度不大于 3 m 的场地,可根据概率法地震危险性分析获得的基岩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确定;b) 第四系覆盖大于 3 m 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基于概率法基岩地震动输入的地震动场地相关反应谱确定。12.4.3 应编制场地地表和特定深度处的地震动参数分区图,且符合以下规定:a) 可用等值线形式表示场地地震动参数分区,相邻分区线两侧地震动参数值幅值差异应为 5 % 10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应不大于 0.05 s;b) 图件比例尺宜采用 1:1 0001:10 000。12.4.4 采

42、用竖直向与水平向地震动比值来确定场地竖直向地震动时,应分析场地地震危险性控制地震特征,一般可取比值 2/3;在场地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贡献情况下,比值应取为 1。12.4.5 应给出规准的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形状及有关参数(阻尼比 5 %,最小周期值应不大于 0.04 s,最大周期值应不小于 6 s)。12.5 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的确定12.5.1 场地地震动时程的数量,应根据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分区、超越概率水平、地震动输出层位数综合确定。12.5.2 宜采用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或选择实际记录地震动时程确定。12.5.3 选择实际记录地震动时程确定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应符合以下规

43、定:a) 选择以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为实际记录地震动时程的目标反应谱;b) 依据目标区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控制地震震级、距离,以及场地条件等因素,挑选对目标反应谱匹配误差较小的实际地震动记录;c) 选择同一次地震同一台站记录到的三分量强震动记录作为三维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12.5.4 合成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 采用多组时程法合成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同一超越概率水平下,每个地震动参数分区合成至少 10 条场地地震动时程;b) 以阻尼比为 5 %的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作为拟合目标反应谱,并基于目标反应谱主要控制地震、重点关注的工程结构自振特性,确定其强度包络函数参数;

44、c) 确定初始地震动时程符合 12.2.3 条的规定;d) 合成地震动时程拟合目标反应谱时,反应谱控制频率点、误差要求符合 12.2.4 条的规定。DB37/ XXXXXXXXX1312.6 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12.6.1 应依据设定场地工程地质勘察结果确定工程场地类别。12.6.2 应根据建设工程抗震设计需求确定一组年超越概率水平。12.6.3 根据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参数分区确定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下限,且符合以下规定:a) 只有 1 个地震动参数分区时,直接取分区地震动参数;b) 包含 2 个或以上地震动参数分区时,地震动参数幅值取各分区的最大值,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取各分区按面积加权的平

45、均值。12.6.4 确定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参考值,且符合以下规定:a) 宜选择距离设定场 1 km 所有计算控制点,计算控制点个数应达到 3 个或以上;b) 当计算控制点所处场地类别与设定场地不同时,依据 GB 18306 规定的双参数调整原则,将地震动参数调整至设定场地场地类别条件下的地震动参数;c) 统计各超越概率水平下选定计算控制点地震动参数,取相同超越概率水准下地震动参数结果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参考值,其权重按照计算控制点与设定场地的场地条件综合确定。12.6.5 取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下限和参考值的外包络值,确定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12.6.6 设定场地竖向地震动参数可依

46、据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确定,其幅值应符合 12.4.4 条的规定。12.6.7 设定场地地震动时程可从目标区地震动时程数据库中选定,应满足以下要求;必要时进行专门研究:a) 依据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按照地震动参数相符的原则从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数据库中选择地震动时程;b) 选定地震动时程的特征周期与设定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差异应不超过 0.025 s,地震动参数幅值宜不超过 5 %。当选定地震动时程幅值与设定场地地震动幅值差异超过 5 %时,可按比值法对选定的地震动时程进行调整;c) 在结构主要振型对应的自振周期处,所有地震动时程样本的反应谱均值与设定场地反应谱之间的相对误差应不超过 20 %

47、;d) 选定地震动时程的有效持时不低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 5 倍;e) 工程结构具有较长自振周期时,地震动时程宜考虑对设定场地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的拟合。设定场地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的确定可参照 12.6.3、12.6.4、12.6.5 条的规定;f) 选择实际记录地震动时程用于设定场地上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时,符合 12.5.3 条的规定,且应依据工程结构自振特性,挑选在工程结构主要振型周期点上与设定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匹配误差较小的记录时程。13 目标区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13.1 断层错动13.1.1 目标区及其外延 500 m 范围内有活动断层通过时,应在第 7 章的基础上,评价

48、潜在地震地表断层影响带,并符合下列规定:a) 通过详细调查给出活动断层变形带平面展布、断层活动性质、倾向和倾角。变形带包括主断层滑动面和次级断层滑动面;DB37/ XXXXXXXXX14b) 依据断层性质及产状、震级和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评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断层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应包含地震断层造成的地表直接断错、破裂在内的断层带宽度以及断层两侧以外、具有较强变形程度的范围。13.1.2 目标区内有活动断层通过或位于地震地表破裂影响范围内时,应评估断层潜在断错位移,并符合下列要求:a) 存在断错事件时,根据断错事件实测位移数据或依据统计关系估算等方法,评价最大潜在断错位移;b) 未发现断

49、错事件时,宜根据地震地质调查结果,分别评价平行断层和垂直断层方向的断错位移。13.1.3 编制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分布图及其说明书,并满足以下要求:a) 明确目标区与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的空间关系;b) 阐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的确定方法、资料依据、认识与结论等;c) 图件比例尺宜为 1:1 0001:10 000。13.1.4 宜依据断层错动评价结果,提出避让措施建议。13.2 砂土液化13.2.1 初步评价目标区场地地基土液化,宜符合以下规定:a) 根据 9.1.2 条的规定获得的调查资料,分析场地地震液化的可能性;b) 对含有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钻孔,基于勘测资料,按照 GB 50011 的规定进行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和液化程度判别;c) 根据钻孔液化判别结果以及地震砂土液化记载资料,评价场地地基土液化特征。13.2.2 编制目标区场地地基土液化初步判别结果图,应满足以下要求:a) 按照 9.4.2 条的规定获得的土层结构模型,判定地基土不同液化程度的分布范围;b) 图件比例尺为 1:1 0001:10 000。13.3 软土震陷13.3.1 初步判断目标区场地软土震陷,宜符合以下规定:a) 根据 9.1.2 条的规定获得的调查资料,分析软土震陷分布与特征;b) 对于含有较厚淤泥、淤泥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