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耽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林炳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摘要】现今社会耽美在女性群体中的迅速走红。它比传统的爱情故事更受当代女性的青昧并让她们加入其中。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当今女性为何对“耽美”如此着迷,耽美小说中是否蕴涵着某种能唤醒女性潜在意识的东西,它是否是以某种事物的符号形式存在。学术界对耽美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其起源的探溯或作为一种新兴现象介绍其特征,文章将从社会因素、内容形式和女性心理等诸方面分析耽美文学与女性主义的深层次关系,通过研究了解耽美流行的意义之所在,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事物并从中挖掘耽美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意义。【关键词】耽美;耽美文学;耽美派;女性主义
2、一般舆论认为耽美派文学的起源应归属于上个世纪40年代El本的唯美主义作家三岛南纪夫。他的前期作品受到20世纪初法国作家雷蒙拉迪凯和19世纪英国作家乇尔德的影响,大多描写青年男女的性苦闷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唯美主义色彩浓郁,以不少笔墨刻画变态心理和风流韵事。当然,j岛的“耽美”不能等同于当今的耽美派,它是融合了日本传统耽美文化意识企图找出官能美并陶醉其中追求文学意义的唯美主义文学,是广义上的耽美。但是三岛作品中对于性倒错和男色的崇尚,以及沉迷在血与死亡中的边缘艺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为当今“耽美”和耽美派的出现奠定r创作基础。上世纪末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资讯的汇聚,阅读方式与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张扬
3、个性和感官唯美的作品El益受到读者的青睐,与此同时,在大量日本动漫和小说的影响下,互联网中兴起了一派以BL(男男之恋)为写作主题,极力推崇官能美的女性创作群体,由此赋予了耽美狭义的现代含义。一耽荚小说中的几个特点l、对“美色”的执着追求在我们看耽美小说的时候,会发现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极其美貌的男子,比如怎见浮生不若梦中的王浮生、海盗风云中的海斗等等,都是令人惊艳的花样美男。从最表层的意义看,耽美满足J,现代女性对“美色”的需求。这里的美色没有其他深层意思。单纯指人对美丽容貌的喜爱、倾慕。实际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由于f年男权社会的压制,男性对配偶在外貌L的要求可以堂而皂之地提并成为美
4、谈。但女性对配偶的判断标准却从不敢以外貌衡量。与优秀男性标准相比女性的要求倾向于外表、性格、家庭等先天性因素。而男性则倾向于T二作、能力、社会地佗等后天性因素。这明显是处在不平衡的天平上。男权制度对女性的蔑视也硅而易见:男性将女性作为宠物、母亲、陪伴者的身份,从未放在与自己等同的高度看待。男权社会根深蒂同地认为女性是比男性低级的动物她们的舞台是家庭,她们围绕的中心是男性,而男性的舞台是社会,这是男性优越性的来源所在。耽美中这种美型情结,正体现了女性不满于不平等的男女评判法则。实际上,女性同为人类,对异性视觉上美的享受的追求是一样的,只是男权制度下的教育让女性不敢直言心中渴望,否则就不符合贤良淑
5、德的标准。耽美中对美色情结的执着,正是女性敢于表达内心想法的表现,是对男权制度的一种变向挑战。2、对“同性之爱”“性暴力”等的常态化描写耽美作品都是围绕同性之爱的,这本身就是对以往禁忌的“同性之爱”的无言理解与支持。此外,作品中性描写非常普遍,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这与日本漫i画小说向来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且这种趋向似乎得到了读者们的默许和欢迎。在耽美作品中,性暴力、虐恋等也是常见主题。由于在女026 I东京文学201012性眼里男性是力量、强壮的代名词。所以认为男性之间的爱应该是如暴风雨般的情感更像是一场力馈的角逐。男人本来就是力比多的产物。即使他们的品行再粗鲁再蛮暴在传统中也被美化为
6、“皿性”,一切在女性角色身上不合理和难以接受的设置在男性角色身卜似乎都能够得到理解,就算是耽美作品中最受争议的虐恋也可以看作是对夫权压抑变向的抱负而被女性读者接纳。早期的耽美派作品中主人公对待性暴力的态度是默默承受这是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自我写照。被喻为耽美十大悲剧小说之首的银之镇魂曲就是其中典范。吉原笔下那个对爱情渴单义绝望。被误会却不能申辩,被侮辱只能暗自心碎,即使被残伤、被流放依然对爱人忠贞的奇拉,他的美是他的悲剧。这种默默忍受着男性暴力所体现的“美德”简直就是长期压抑在夫权社会下日本妇女的写照。这个形象用性别符号掩盖了内在本质,直接给读者下了“纯粹”的男男恋心理暗示。让女性读者们从“纯爱”
7、的角度原谅角色的性格缺陷。然后从相似遭遇中获得情感共鸣。耽美小说中对这种“性”存在的宽松氛同,使各种现实生活中不能被社会接纳的畸形的变态的爱都有了柄居之所,这种对爱的宽容态度,是女件在现实牛活中所无法实现的,男权世界对爱情的不成文规定使得爱情戴卜了沉重的枷锁,对性更是女性讳莫如深的事。这在耽美的世界都得到了满足。3、纯粹爱的“桃花源”众所周知,女性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向来十分低下,再加上战后的日本致力于经济复苏,每一位女性都能感到生存的残酷压力。同性恋不被社会承认的悲剧性刚好使女性感到了同病相怜,于是描绘男性问痛苦得令人心碎的恋情就成为女性作者们变相宣泄压力、表达激烈情感、无声地控诉社会的方式和特
8、权;而女性读者则在观看男子因爱情悲哀绝望的过程中潜意识里感到了自己地位的提高。与日本类同,东方女性普遍都存在着被压抑的意识。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是不如意的,社会巾处处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影子。男女问的恋情在传统道德、物质利益和传宗接代的社会责任下硅得苍白且脆弱,于是接受了现代教育而表现出叛逆精神的部分女性开始把目光转向男子之间的恋情。男间性恋的世界是远离女性、很难完全了解的世界。某种程度上对于女性而言这是一个可以理想化的世界。很多女性认为男子间的恋爱必定抛弃了传宗接代的责任束缚,也不受婚姻观念的掌控。其实,不仅是耽美的世界如此,各种艺术的世界皆以追求美丽纯粹的爱情为一大目标,可以说,现代女性渴望的爱情
9、以一种异样的姿态,在同性恋情的包装下得到了满足,结出了累累硕果。在这里,女性不需要将书中的情节与自己对号入座,因为它是远离异性爱的同爱世界,可同时又能在那个世界中找到和自己感情的共鸣,这正是耽美能够带给女性的,而普通的万方数据言情小说却无法做到的。二,耽美)l|女性丰义的影响及意义1、耽美表达了当今女性的心理需求当今女性普遍受到r良好的教育,能够拥有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很多女性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优秀的能力,表面上显得自由自主,口T潜意识中依然被夫权的道德标准所限制。她们获得的知识和社会阅历已经让她们变得成熟而不再轻信美丽的童话。她们更相信白马王子不是等来的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这使得那些传统的爱
10、情神话无法再吸引她们的眼球,甚至令她们嗤之以鼻。可另一方面,思想的贞节牌坊依然将她们禁锢在男性权威之下,勇敢追求自我幸福的女性往往被安荡妇、另类、问题人物的帽子深受大环境的谴责,甚至大部分女性本身也认为对性的追求是有悖道德的。过去言情小说中纤柔的女主角和“莫名其妙”就被众多男性角色们追逐的情节被当今女性认为是幼稚町笑花瓶闹剧;新锐小说如木子美的他慰又将女性欲望曝露得太过直接而被指责是精神上的卖淫。太过强悍的女性角色更有悍妇的嫌疑得不到女性广泛的接受;所以无论是传统的爱情故事还是新锐作家的爱情故事都无法再引起她们的兴趣。此外当今女性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她们需要浪漫,却又不想要
11、与别人一样的。或者说大众的浪漫,她们认为看“批发式”的情感故事还不如看她们自己。如何才能平衡感性追求与审美疲劳之问的矛盾呢?于是女性们开始把目光转向耽美。对于她们而育,男子之间如果有爱情存在那绝对不是平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耽美作品中讲究的都是美少年、美男子,完全符合了女性爱美的心理。因此。耽美在女性当中尤其受到推崇。它达成了当今女性的理想,表达r对男权制度的反抗与对自Fh爱情的渴望。2、耽美是女性主义在新时期的符号代表我们把目光放到当今的文学界。语言和文字本身就是思想的一种体现。伴随feminism(女性主义或称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的女性文学。特别是其中的女性
12、小说,站在女性的立场反抗男权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体制。颠覆以男性为主帛的权利关系,解构男权话语霸权并试图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无论是追求自由、争取权力、驱逐男性、暴露隐私还是对感官欲望的崇拜。不可否认这都是女性主义者们在寻求“女性”道路上的探索。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种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先驱皮尔士对符号的解说看来更具有概括性和穿透力,从Ifli成为常被征引的一个经典定义: “一个符号,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在他看来,构成符号的要素有乏:一是代表事物
13、的符号(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指称),三是对符号的解释(意义)。从上文的阐述中可看出,耽美文学的产生与兴起实际上是现代女性心理变化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用符号学解释,即形式是耽美,指称是女性主义,意义是耽美文学反映女性对自由的极度渴望和对男权的深层反抗。所以说,耽美只是女性主义在新的上层建筑巾出现的一种新颖的表现方式,她是女性主义在普遍意义上的男权社会争取自由解放的又一个里程碑而已。耽美在女性主义领域所体现的符号性是不可替代且意义非凡的,成为现代女性迈向真正的男女平等社会的重要一步。【参考刘吠】【1I李银河女性主义【M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6-6512l佩
14、吉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I唐红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107:385612f3J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X玎:23M广才去看望未过门的儿媳、国庆去岳母家登门提亲、孙广才死时罗老头的滑稽表演等情节,而这些事件无论是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对生存本质的揭示。在整个文本中都占据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全知叙事这些都将无以进行。在故事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上,在细雨中呼喊颇为独特。小说人物众多,按照不同的地域,人物陆续登场。可谁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呢?似乎谁都不是。许多人物都没有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有的甚至仅仅在几个场景中出现,零碎的故事和散乱的人物使这部小说始终呈现出
15、一种组合状态,而整体上又深蕴着复杂的内涵。童年的“我”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但也仅是作为一个普通角色H现, “我”不是整个作品的核心人物,其身份和地位也都不是重要的, “我”在大多时候都显得很无力,对整个事件的进程、对各种关系的改善、对各个人物的发展都没有丝毫影响,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许多场合童年的“我”都不在场,作者的叙述也不是以童年“我”的行踪为叙事点,因而。 “我”是无法充当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的。孙广才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但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吗?显然不是。孙广才只不过是作者用来表现人性的一个工具而已,以反面的形象完成了一个隐喻和象征。同样,其他任何一个人物都无力充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这
16、是一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零碎的故事和散乱的人物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无中心化状态,哪里是这个作品的中心?哪块是小说的高潮?显然没有,作品只不过依次叙述了在南门和孙荡这两个地域上生存着的人物和发生过的故事而已。无主人公无中心再加l:独具风格的语苦使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状态,寄予着深刻的隐喻和多义的象征,展示出了丰富的意蕴,在细雨中呼喊也因此成为90年代小说创作中独特的“这一个”。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主要转向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余华是一个特别注重小说叙事艺术的作家,叙述在他的小说中具有本体性的地位, “没有叙述就没有小说”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同样得以体现,在明确了“写什么”之后,他依然十分关注“怎么写
17、”,如何让叙述去丰富表达。余华自觉借鉴两方小说叙述形式(他也一再强调川端康成、卡夫卡、博尔赫斯、福克纳等外国作家对他创作的影响之深),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和独立创造,建立了他长篇小说的新形式。这也是余华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新突破,继先锋bi92_后走向了他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本论文为兰州商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0938(上接28页)201012东京文学1 027万方数据论耽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作者: 林炳华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刊名: 东京文学英文刊名: DONGJING WENXUE年,卷(期): 2010(12)参考文献(3条)1.李银河 女性主义 20042.佩吉麦克拉肯.唐红梅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20073.李彬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2007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