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332857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理学教案第三章 血液第三章 血液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及生理意义,生理性止血过程,血型分型依据。熟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了解血细胞生成的调节。重点1. 生理性止血难点1. 血浆渗透压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学时:5 学时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 血液的组成1. 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 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 40%-50%成年女性 37%-48%新生儿 约 55%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

2、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 血液。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一) 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 1.050-1.060血浆 1.025-1.030红细胞 1.090-1.092(二) 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 1血浆 1.6-2.4血液 4-5(三) 血浆渗透压(Osmotic P

3、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 1 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 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 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四) 血浆 pH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

4、H2CO3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 造血过程包括1、 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 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 前体细胞(precursors)(二) 造血干细胞的特征:1、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ed)2、 多向分化潜能 3、 静止性(三)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1.基本结构:造血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造血调节因子、微血管、神经纤维2.功能:对正常造血细胞增值、分化的调控二、红细胞生理(一)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成年

5、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 (6.0-7.0)1012/L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直径约 7-8m,容积约为 90m3。(二)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1、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

6、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 ESR。ESR 正常值: 男:015mm/h;;女:020mm/h影响 ESR 因素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2、 红细胞的功能运输 O2 和 CO2缓冲作用:4 对缓冲物质(三) 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铁、蛋白质、叶酸、维生素 B12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四)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 120 天三、 白细胞生理分类与数量:1. 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离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7、、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2. 数量:(4.0-10.0)109/L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渗出-趋化性-吞噬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monocytes)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

8、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 A: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四、 血小板生理(一)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 2-3m,受刺激时伸出伪足。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L功能: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性止血全过程(二)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

9、、 粘附 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2、 聚集 aggregation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静息时 无聚集刺激时 聚集 伸出伪足生理致聚剂:(1) ADP:血小板的聚集与 ADP 计量有关(2) 血栓烷 A2(thromboxane A2,TXA2)3、 释放 release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于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4、 收缩5、 吸附(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原始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流调节: TPO(Thrombopoietin)(

10、四) 血小板的破坏平均寿命:7-14 天破坏: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 血管收缩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3. 血液凝固(加固止血)二、 血液凝固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 释放 5-HT、TXA2 参与局部血管收缩2、 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3、 促进凝血4、 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流动状态不流动凝胶状态(加固止血的形成)(一)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2. 凝血酶原的激活3. 纤维蛋白的生成(三)血液凝

11、固的控制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 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 III蛋白酶 C 系统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 V 和 VIII、抑制 F和凝血酶原的激活、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作用机制:形成组织因子-Fa-TFPI-Fa 复合体,抑制外源性凝血途经。肝素三、止血栓的溶解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和凝集素二、 红细胞血型(一) ABO 血型系统1. 分型:A、B、AB、 O 四型2. 抗原:A、B 抗原均在 H 抗原的基础上形成。3. 抗体天然抗体:出生一年后逐渐出现在血浆

12、中,多属 IgM,分子大,不通过胎盘免疫抗体:获得性的在输血、分娩时产生,属 IgG,分子小,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重要意义。4. ABO 血型的遗传:A B O 基因为一组某位基因,A B 显性,O 隐性5. ABO 血型的鉴定测定 ABO 系统的方法: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 B、一滴抗 A 和一滴抗 A-抗 B 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红细胞悬浮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二)Rh 血型系统1、 Rh 血型的发现与分布2、 Rh 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3、 Rh 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三、输血的原则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 ABO 血型相合;即使在 ABO 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corss-match test):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交叉配血试验:1、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 可以进行输血;2、 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3、 如果主侧不引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