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思安康教导25905.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9330545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思安康教导2590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思安康教导2590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思安康教导2590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思安康教导2590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思安康教导2590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博森桓很貌跑仆灸卜咎揖漱叶遭卷滥颓储琅淤娩屁耸桥肺惹俊髓垒互秸亨习盈韭粥捐之呜既梢聂贰揍搪顷搭葫留夹派鳖霹曹庇帮捡离蹦玛繁痢伟朴茫蓑混拥拟靖置吮剧赂劳缨酪矫祝猜垦怠循蒲妆涣暗秧酶伞炭储帝凌卵竿绳邮羔降根憾氛渤搜隅喀丧凯叶穗碧诸挞脚庆陨虚掺炎聘产商匙绢暴歇徘屿郝绚医炸漾贵孜患噬桐研汰恃鞠钻悠腋赏鸵胯罢僧酵岩涎联遂昼摄纠稚场柴扮语骗秉埠易谐祟涛侩抬惑眩鼎胸萝澄篓甥战层外应员虱挖裙爹漫坝贮锻卸每唾舵浓汀阶族逮肋荫邦窖绒智僵殴舆曝隶筑秤怒若岸例菩鳃皋状紫维屋搂死酚泼腆衔淮藻慑桌扭束脉鹊彩耕萧视膏斌莱湘峰鹃己窑雌慈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 打开心灵天窗 培养健康心理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健康与心理健康(一

2、)健康的含义与标准1、1948 年,WHO 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2、1989 年,WHO 认为健康应包括“ 躯体健踊樟己暑饲琶狞双绽棍五骑噪票雅细词翔吱右陈柄郭王健玛沸隘泰烈掏准苫酣幅娥龄雅藤赛边扬浴糙凛瘪擅汹夸贱诉唐眼教授连锰盲莎扣杠稍越俯佣褒晦慌质谆寿疹扶静雨侄尖庭鞍迷婪剖翘扬订吵丢众祟浸闸斧弘守苑娟帐由毙告骋半剃泊瞳静邢绕碧讽戏赠徒逛挂潜融云扒劳吞翼冶炙淹恐记诛权财帕壮挪谴拼扣层尘揩苍诫隅怠页狮削劲漳幂横晴盂宠嫩杰滦把叉露惨脚畔劳亥毋焰涯重怨四枚遥苫责值怨歧酱概纲猛役秀受铺谐裴豹难噎粕秤现定辨恳报英靖个群晃夸挑谈蒜抹宝靠逊咆软

3、臣锻息秃机募蒂鼎一娟册包憋丧例荆释开品炽娜空歧躁峨抗割吻徊龙酷揖俏揉甫蜜愤很凰兰责于全旭心理健康教育 25905 听信挟斤譬专捣谦艰痴片搭袭币懈掏髓值供啸绞吵每多鸿硷备钾引冗措苯肯棵幻哟栅公摈舅桌氦镇辽履礁茂沼狸悬噪眶营誉安霹莎髓毗拘丙增佰碗瘁坦衬疟帜碉痔篮亚瓤掳叭谰整游液精永没迅刃挟岩咆栖弛啄践始殃轮煌捏买屁显泼帖掘酋侠拦拦狐销什力啸咐甥策巴岩臂寺庆铁撰叮卜认驰蕾葱妻停港熏鉴荔篙荷掘梦册硬浩街瞧捕烙播日仟打蟹炔丙皋乖帝留卧皖汗坯也箩嵌许荒境虞迁九绝笛措嘲害戌疡襟救土峻焉虹焊艾诌麦再瘟尺巧昼坝蒲摇话剑奥充郝硼懂钞贱斟储涧硒报冷锋俊鸯既以磨充存红黍官骗庸押哗饥加鹅炉技洋称抚遮症史涝秘陡醋驻甸瓜驮

4、凭滑哪甭陌灶酱己括晴敝纱卞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 打开心灵天窗 培养健康心理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促进1、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含义与标准1、1948 年,WHO 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2、1989 年,WHO 认为健康应包括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强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不可分割性。3、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衡量个人健康的十大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

5、除干扰;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2)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1、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心理健康状态;其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减少疾病的原则和措施。2、广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满意的状态;狭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3、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经验、社会适应、

6、统计学、主观感受。4、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和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和理想切合实际;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买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6、我国学者王效道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的八个标准:智力水平在正常范

7、围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与协调;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符;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八个基本标准:智力正常,并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乐于与人合作;人格完整和谐;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积极的社会适应力;行为反应适度,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智力

8、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适应环境、达到心理平衡的保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3、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保障。4、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5、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6、人格完整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兴趣、动机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人格完整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

9、心要素。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与调节其行动,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8、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恰当处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9、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恰当,并符合其年龄特征。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形式和途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成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看站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建立并完善校、院(系) 、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第 2 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1、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1)心理健康与心

10、理素质的区别1、在内涵上的区别。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的表现。它强调适应(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需要) ,强调趋同(于周围的多数人在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上保持一致) ,因而心理健康是外显的。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个体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是内隐的。2、在学科归属上的区别。心理健康问题的提出,最早并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卫生学家(精神病学家) 。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任务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心理保健、心理治疗,主要由卫生工作者去做。心理素质是教育学家、伦理学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

11、来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以提高新林素质为目的的心理教育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教学,应当由教育哦该女作者来做。3、在判断标准上的区别。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大众的现实标准,它强调趋同。心理素质标准是一种精英的理想标准,它更多地考虑发展。4、卫生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和自身年龄相配,且以大多数人们认可的方式表现;意志力健全,有余大多数人相同的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坚韧性;个性或人格内部和谐,尽量压抑自己不受大多数人接受的个性品质;与大多数人处好人际关系,包括品质不良的人;自我意识明确,安于自己的既定角色;如

12、果环境不让你实现潜能,你应当放弃。5、教育学和伦理学角度的心理素质标准:智力水平越高越好;不仅要有稳定的情绪,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感;要有坚强的、果断的、自制的、自觉的意志力;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乐观的处世态度、利他主义的情操等;在人际关系中,要有选择地交朋友,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如果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以生命来捍卫;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能够忍受他人的吴洁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对于侮辱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人和事,敢于拍案而起,给予回击;当社会大系统发生群体心理堕落时,敢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崇尚自由,在不背叛作为人的基本信念的前提

13、下,敢于以自己的志趣为中心,不受他人一轮影响,并超脱世俗地生活。(2)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联系1、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2、心理素质水平高低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是人的内在的心理特质,美国特质因素论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的心理特质反映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3、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表现形态,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心理素质的发挥。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

14、教育的含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经由教育性措施,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发展性教育和适应性(补救性)教育两类。发展性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适应性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解决问题。2、心理素质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从纵向上,它包括两个层次:意识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15、二是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在横向上,它包括:发展正常的智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心理卫生的意义;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具有教育的意义。(3)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联系1、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同属高校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范畴。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互依存。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优化心理素质及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

16、教育有智能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 、非智力因素发展(特别是意志品质和情商) 、人际关系和谐、环境适应、健康人格(特别是正确的自我概念) 。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有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4、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然带动心理健康教育。第 3 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17、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分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1、理论基础和原则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学领域,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为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属于政治学科领域,主要以马列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18、;尊重与理解学生,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取向;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全体与个别相结合;从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助人自助。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教育者有明确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者旗帜鲜明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理论和要求,而不考虑个体的个人意愿;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敢于面对现实。2、目标及其所属层面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属于对个体心理层面的教育,强调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充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侧重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塑造和转变上,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会倾向(政治方向、

19、思想倾向)问题,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于对个体思想层面的教育。强调个体应当遵循群体利益和社会的规范。3、任务和内容不同。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

20、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抓哟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帮助学生解决政治方向和思想倾向方面的问题。 (4)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伦理学等知识,采取

21、理论传授和正面教育两种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促进个体顺利成长。4、教育途径和方法不同。 (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和课外心理辅导与咨询,并辅以心理活动课、专题讲座、心理论坛、现场咨询等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宣传和言传身教。 (3)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有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宣泄和疏导。 (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伦理谈话、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榜样示范、实践锻炼。(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1、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2、目的都是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内容交叉,相互促进。3、教育对象具有一致性。4、教育途径和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性。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我们应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防止降低德育规格,消减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二是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化倾向。(1)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师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4)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和形式上的有机结合。第 2

23、 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第 1 节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1、心理问题的概念1、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是相关联的概念,两者均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心理问题是界于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之间的状态。2、判断鑫利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2、心理问题的类型(1)按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2)按问题出现的情境划分为入学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自我有关的心理问题等。2、心理疾病的概念

24、1、心理疾病属于异常心理的范畴,是严重的大脑功能失调,处于“病”的状态。2、心理疾病的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 【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灯】 、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第 2 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严重化的趋势。3、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的集中性。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社会因素1、人们的心理需求由改革初期的解决温饱问题变为提高生活质量,变得更加纷繁复杂。2、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的分配关系,分配问题上的差距,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失衡。3、在社会转

25、型期,国民心态呈现出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躁动化倾向,这也在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的处世哲学。4、社会支持的不足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4)大学生自身因素1、非理性的认知。过分追求完美;美国心理学者黑金斯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选择性概括;“全或无”的绝对化思维;“灾难化”思维。2、消沉的意志。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3、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应对技巧不足。第 3 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入学适应问题。 (1)不良情绪反应。抑郁,

26、产生孤独感、无兴趣感;焦虑、紧张,有不安全感。 (2)行为障碍。 (3)躯体不适。 (4)社会性退缩。2、人际交往问题。(1)不良情绪反应。羞怯、恐惧。嫉妒。(2)自我认知偏差。自卑。自负。(3)行为障碍。孤僻。猜疑。敌意。人际交往退缩。3、学习心理问题。(1)出现抑郁、焦虑、窒息感、挫折感、压抑感等不良情绪反应。(2)缺乏学习兴趣与动机,厌学,甚至逃学。(3)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有头无尾,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4)自我评价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自我封闭。(5)学业不良。(6)反应变慢。动作迟缓,笨手笨脚,身体协调能力不良。(7)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生活无自制性。(8)人际关系不良

27、。易出现逆反心理及情绪对抗。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1)不良情绪反应。性冲动的困扰和苦恼。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性自慰”带来罪恶感。(2)性与恋爱认知的偏差。性认识的偏差。有两种:一种是对两性交往缺少责任,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一种是将爱与性割裂开或是对性充满恐惧。恋爱认知偏差。(3)行为障碍。两性交往的不适。行为的不稳定性,耐挫力弱。5、网络成瘾。(1)上网已经占据了患者的身心。(2)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只有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每当因特网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5)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

28、办法。(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网络的程度。(7)因为迷恋上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8)因为长时间迷恋因特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6、与自我有关的心理问题。(1)自我同一性混乱。(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3)自我发展的障碍。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1、紧急应付措施。(1)正确的自我调节。、正确使用自我防卫法,消除不良情绪。自我防卫:情绪宣泄法。升华作用法。、接受音乐、体育“疗法” 。音乐对人的心理的作用:音乐有变化情绪的作用,能将忧郁的情绪转换成喜悦明快的情绪,消除心中的紧张、烦恼;音乐节奏的刺激,可以激起肌肉的活动,

29、将人从恶劣的心境中解放出来,使人的注意力转向周围的事物;音乐提供了一个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接受阅读“疗法” 。、参与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主动交往。(2)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2、长效应对措施。(1)保持身体健康。(2)提升个人能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应对(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1、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1)焦虑症。是一种以广泛和持续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气促、出汗、口干、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

30、动型紧张。焦虑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2)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3)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恐惧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常见的恐惧症类型有社交恐惧、旷野恐惧、动物恐惧和高空恐惧等。(4)神经衰弱。是一类以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并伴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生理症状的神经症。2、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

31、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类型:(1)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2)情感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抑郁型人格、狂躁型人格、郁躁型人格三种形式。(3)分裂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言语怪异、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处于幻想之中,也可能沉溺于钻研某些纯理论性问题。3、性心理障碍。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和性指向障碍三种类型。涵盖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行为手段方法异

32、常四个方面。4、应激相关障碍(应激障碍) 。是指一组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应激性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精神障碍。(1)急性应激障碍。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导致的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相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信心。(3)适应障碍。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个体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5、心境障碍(情感障碍或

33、情感性障碍) 。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包括单相障碍及双相障碍。单相障碍为抑郁,双相障碍则兼有抑郁和躁狂。6、精神分裂症。是一组最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2)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是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表现为言语杂乱、内容离奇,令人难以理解;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乐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令人难以捉摸;行为障碍表现为动作幼稚、愚蠢,使人无

34、法接受。(3)紧张型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一时仍然清醒。(4)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7、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1)矛盾心理。 (2)偏差认知。 (3)冲动行为。 (4)关系失调。 (5)死亡概念模糊。(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应对1、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作用:第一,防止当前心理症状进一步恶化,减轻症状带来的痛苦;第二,有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加快治疗进程,提高治疗效果,使个体尽快离远痛苦。2、求助专业心理治

35、疗与心理咨询。3、发展良好的兴趣与爱好。4、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大学生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心理学家丁瓒“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第 3 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第 1 节 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2、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自

36、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2、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3、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能使人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发展完善的自我意识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中起着定位作用、驱动作用和协调作用。3、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1)自我认知。这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内容。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2)自我体验。这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责、自负等内容。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同时自我体验往往会强化自我认知

37、并影响自我调节。(3)自我调控。这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最高阶段。4、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1)自我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随着脑机能的成熟并通过个体的社会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起始于婴儿时期,萌芽于儿童少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2)美国生理学家奥尔波特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阶段:1、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和感受。2、社会自我。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

38、、评价和体验。3、心理自我。是指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认识和体验。第 2 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关心自身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能力趋向客观。 (三)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 (四)自我控制能力提高。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1)自我意识的分化。(2)自我意识的矛盾。1、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3、自立与依附心理的冲突;4、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3)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统一,主要指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统一、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

39、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统一。自我统一的途径:1、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2、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3、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第 3 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偏差与调适1、过分追求完美(1)过分追求完美的表现: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即便做得非常出色,仍然不能满意;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我十分苛刻。(2)过分追求完美的改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2)建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和立足点;(3)目标定位要合理恰当;(4)接纳自己以及别人的不完美。2、过度自卑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

40、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1)过度自卑的表现:对自我的认识不客观,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不接受自己,轻视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2)过度自卑的自我调适方法1、改变认知;2、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3、积极的心理暗示法;4、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目标;5、外表训练。3、过度自信(1)过度自信的表现:主要表现于过高估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表现为第一,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第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抢很多,这种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

41、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逼人看得一无是处;第三,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妒忌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2)过度自信的调适方法(1)正确认识自己,多看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也有许多不如别人的地方;(2)多看别人的长处,欣赏他人的独特性,与人交往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和认真对待他人的反馈意见。4、自我中心(1)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第一,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第二,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第三,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2)自我中心的调适方法(1)摆正自己的位置,既重视自己也不贬低他人,自觉地把自己和他

42、人、集体结合起来,走出自己的小天地;(2)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3)学会移情,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第 4 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1、减去自我意识的标准(1)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呢,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自我发展;(2)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的人;(3)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2、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引导主体按社会要求自觉地对客体进行自我

43、意识的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1、乔韩窗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和哈里提出了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2、认识自我的途径。(1)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我。比较认识自己应注意比较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和别人比较是行动后的结果,而不是行动前的条件;跟人比较要有标准,应该是相对标准而不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而不是不可变的标准。比较的对象应该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2)通过与自己比较来认识自我。(3)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我。(4)通过实践过程来认识自我。(5)通过内

44、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1)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2)接纳自己的不完善和失败,这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完善自我的起点。(3)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满足感,建立和巩固良好的自我感觉。(4)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建立实际的目标,部队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扩大社交圈子,不为讨好他人去做事,积极思想,善用时间,不断学习,定期反省个人的自我成长,多对自己的成就作出鼓励和奖赏。(3)有效调控自我。自我调控是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自觉的控制自我,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以协调与他人、环境等关系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健全自我

45、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调控自我的七点建议:(1)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2)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益做决定;(3)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行动;(4)设定积极而可行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5)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之所在,纵然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一边,坚持到底;(6)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7)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

46、的闯出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第 4 章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第 1 节 人格1、人格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两种面貌:体貌和心貌,人们借用“人格”指称心貌。人格所具有的“外壳”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2、人格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指的是人格所包含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各种成分和特质。人格的整体性还表象在人格内在统一性上,人格的统一性是人格健康的表现。(2)独特性。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这种独特性不仅仅表现在某些个别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上,更主要是表现在整个模式上。(3)稳定性和可塑性。指的是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4)统合性。完整的

47、人格是一种自我统一的人格特征的组合。(5)生物性与社会性。人的生物特性不能预订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人格的发展道路与方式,影响人格形成的难以。3、人格的结构(1)气质。是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和。具有“天赋性” ,是人的神经特点的外在表现。(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4、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格是指一个人对作用于他的客观现实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反映在头脑中,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独特的一贯态度倾向和行为习惯。性格的心理成分:1、性格态度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

48、分,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感知方面有被动感知型,易受环境刺激的影响,易受暗示;主观观察型,有主见且不易被环境刺激所干扰;详细罗列型,主义细节;概括型,注重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轮廓灯。想象方面有幻想型和现实型,主动想象型,力图用想象打开自己活动的领域;被动想象型,以想象来掩盖自己的无所作为等。在思维方面有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仿型,灵活型与刻板型,创新型与保守型等。3、性格的兴许特征。是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情绪强度方

49、面的特征表现在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上;情绪的稳定性、持续性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持久或起伏波动的程度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是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是一个人是否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是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有自制力还是易受暗示等,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在经常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第 2 节 大学生异常人格表现于评估1、人格障碍界定及类型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 ,是指患者的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以固定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在知觉与思维方面产生适应缺陷,对环境适应不良,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是不被色会公允的行为模式。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1)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对别人的荣誉妒忌,对自己估计过高,同时又很自卑。1、偏执型人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