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释经学目录第一章 概论一 释经学的定义二 释经学的目的三 该有的读经态度四 圣灵在解经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章 概观历代的释经一 两约之间的过渡时期二 使徒时代的释经 (AD30-100 年)三 教父时代 (AD100590 年)四 中古时代 (AD590-1500)五 宗教改革时代 (公元 1500-1650 年)六 宗教改革后到十八世纪末期 (公元 1650-1800)七 现代时期 (1800-至今)第三章 圣经的本质一 历史性二 文学性三 神学性第四章 释经原则一 释经原则(一) 上下文 (上文下理)二 释经原则(二) 体裁(圣经文体)三 释经原则(三) 背景四 释经原则(四) 渐启明 (启
2、示的渐进性 西 1:26)五 释经原则(五) 一贯(提后 3:16)六 解经原则(六) 要清(申 29:29)第五章 释经之后的应用一 对于应许的应用二 对于榜样的应用三 对于律法、要求的应用四 应用经文的基本原则第六章 解经的方法 四步解经法一 概览二 分析三 综合四 应用第一章 概论“你所念的你明白么?”(徒 8:30)这是昔日腓利问坐在车上读以赛亚书的太监的话。腓利的问话,也可以说是对今天所有读经之人所发的问话。当一个人信了主以后,靠着主所给的机会和力量去读圣经,并且向人解说圣经的信息,就成了他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而这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解经的问题。一旦读经就很难避免解经,因为要深入
3、明白圣经的内容,就牵涉到分析,而分析圣经的内容就是解经。因此每一位对圣经有追求的基督徒,不能不学习解经。2基督徒读经的生活至少与下列四个步骤有关:读经态度、释经原则、解经方法、生活应用。也就是说,读经的人首先对读经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一颗倚靠圣灵指导的心,因为圣经是圣灵所默示的话;而读经或解经的方法,则必须以正确的释经学的原则为基础。最后,读经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神的话实行于我们生活之中。学习解经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学习尊重和明白经文的原意。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让人以为只有专家才能明白圣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使人误会圣经是全世界最容易读的书,似乎比读童话书还容易,读的人可以不须努力,觉得其中没什么
4、深奥的思想。要尊重圣经的原意,就必须根据一些尊重圣经本质的原则来解释。例如其中一个原则就是“上下文”的原则,不懂得这原则的人常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见字解字,于是常引起不必要的困难。一、释经学的定义1 简单定义:确定经文意义的科学和艺术-Dr.Roy Zuck 是解释圣经的科学和艺术。它是科学(原则),是因为它受某一体系之内的规则所指引,并且要按照逻辑和分类法,提供了解释的定律。它是艺术(工作),是因为运用这些规则时,必须要有技巧,并灵活运用。2 原文解释释经学,源自希腊文 一字,该字及其相关字在新约中约出现二十次,其中有一半是“翻译”的意思。同字在马太福音 1:23 说到希伯来文的以马内利“翻出
5、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而马可福音 5:41 将亚兰文的大利大古米“翻出来”作闺女。相关字 意思是“说明”或“解释” ,常用在对与原先不同的听众讲述“旧约”经文的时候。例如,耶稣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将所有关于自己身分工作的事都“讲解明白”了(路 24:27)。故释经学有“讲解” 、 “解释” 、 “说明”之意。传统上“释经学”及“解经”都专注于经文本身,要断定经文的内容及其原始目的之意义。3 学者界定 释经学:是教导我们明白解经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科。伯克富释经学:是把古代关于神的著作加以诠释的一门学科。亚当斯释经学:是简单讲解圣经,使人明白的一门学科。莱慕释经学:是一门属于神学的学问,是一种正确解
6、释圣经的科学,因为它能发现文献资料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把一些规则列出来,并且每条规则间都有相互的关联。释经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这些原则或规则,并不是机械式的添加,而是要运用技巧来使用它们。 著名学者兰姆(Barnard Ramm)4、相关名词在释经学的课程里,有几个词时常使人混淆不清: 1 (1)释经指采用某人的语言将某事向人解明,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向人解明。虽然这个名词也是指解释圣经,但却着重于经文意义的应用, 释经讲道便是这用词的一例(2)解经又作释义,指从历史及文学背景中确定经文的意义,对释经原理的运用。是解释圣经的实践,着重于方法与过程。释经学不是“解经” ,但是“解经”应该运用“释经
7、学” 。 “解经”包括了研究个别的字词及经文的原文,由它们的背景、来源、用法、同义字、反义字、象征用法及其他语句的形式,来断定解明经文原文之意义及目的。 “解经”是一种鉴定性或技术性的应用,将解经的原则用于圣经经文,仔细研究它的原来语文,并能正确地了解作者之原意。(3)解说指向现代的听众传达经文的意思及现实的意义。解经是 解说是 个人的研究 公开的发表 在书房内进行 在讲台上或课堂里进行 目的是明白经文 目的是传达经文 注重技术,是解说的基础 注重实用,是解经的目的 根据食谱(释经学)烘烤蛋糕 款待人享用蛋糕 1 其中有五个名词参考自钟鹏章编写释经学原理 ,网络版。3释经学好像一本食谱,解经好
8、像预备及烘烤蛋糕,解说便是款待人吃蛋糕。上表描述 这些元素彼此间的关系,最终的目标是造就,即讲说的人、听众和读者在灵性上都有长进。(4)解释 又作诠释,找出圣经作者藉着文字、语句与段落所要表达的意义。它要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经文的意义是什么?”在新旧约圣经中皆出现过。希伯来文“解释”一词的动词形态是 pathar,而名词形态则是 pithron。在旧约中“解释”一词通常指解梦言,因为这些字汇出现时,常具有象征性的意思,所以意义不易确定(创 40:5,但2:25,5:17,7:16)。(5)讲道指在讲道的场合中,传达经文意思和现实意义的科学(原则) 与艺术(工作)。解经是达到目的的方法,是迈向
9、解说的步骤。解经比较注重技术,是解说的基础;解说则比较实用。解经的人在个人研究中寻求了解经文的确实意义。解说的人是站在讲台或课室,以建立在解经基础上的资料,传达经文的内容。二者的关系犹如地基与建筑物。 二、释经学的目的 (一)明白到底神说了什么?神所要的是什么? 使 8:30-你所念的,你明白吗? 结 3:10人子啊,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 【正例】 他们清清楚楚的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 8:8) 祢的话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 119:130) 【反例】:13:28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约 6:60) 同席的人、没
10、有一个知道是为甚么对他说这话。 (约 13:28) (二)学习解释圣经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准确的解说必须完全建基于(准确的) 解经之上:经文对现代读者或听众的意义必须系于该经文对 (写作)当时读者或听众的意义-F.F Bruce圣经无误指的是圣经的原稿,而非历代的手抄本,更不是指解释圣经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都在解释圣经,但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解释都一定是正确的。人人都当谦卑倚靠圣灵来明白圣经,因为圣灵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信徒们明白(原文作:进入 )一切的真理(约 16:13)。(三)认识并跨越圣经作者与读者之间在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及语言上与灵性上的鸿沟: 消极方面:避免不必要的曲解或误用
11、积极方面:准确且深入的认识 神及祂所说的话,以致能正确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事奉上 三、该有的读经态度成为一个对的人对的读经、释经方法都极其重要,但仍比不上先成为一个对的人来的重要。圣经本身就包含了许了美好的读经见证;他们没有任何特别方法,就是忠心、诚心的读,我们就看见了圣灵的工作与明显的果效: 例如: 约西亚王读了律法书后撕裂衣服的悔改(王下 22:11,代下 34:19) 以斯拉颂读律法书,全民伏地敬拜神(尼 8:6)存着对的态度 1在主同在中读主话,听主话“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你们当就近我来;侧耳而听,就必得活。 ”(赛 55:2下-3 上) 2在圣灵里读
12、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 6:63 下) 4字句叫人死,精意或作:圣灵叫人活(林后 3:6) 3要带着深的渴慕与需要来读我时常切慕你的典章,甚至心碎。 (诗 119:10) 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诗 19:10)耶和华万军之神啊,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你的言语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因我是称为你名下的人。(耶 15:16) 4要带着信而顺服的态度来读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太 7:24)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 1:23-24
13、) 总之:读经最基本的态度和重要性在于我们是否能藉此: 遇见说话的神 让主的话来改变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能活在祂的喜悦和命定的旨意中四、圣灵在解经中扮演的角色解经的人也必须依靠圣灵。如慕耳所说:圣灵不仅是圣经的作者,同时也是最有权威、最真实的解经者。 第一,他的参与并不代表人的解释是无误的。 圣经无谬误是指圣经的原稿,不是指解释圣经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解释圣经,但这权利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的解释都一定是正确的。第二,圣灵在解经中的工作,不表示他会给予解经的人一些偏离经文正常字面意思的隐藏意义。第三,如上文所述,一个基督徒若经常犯罪,他对经文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解释,因为他的心思意念与圣
14、灵不调和。第四,圣灵引导信徒进入一切的真理(约一六 13)。引导的意思是带领、一路指引 。耶稣对门徒所应许的,是圣灵将耶稣所教导的真理加以澄清或解明。基督升天之後,圣灵於五旬节降临,内住在信徒心中,那时门徒就开始明白耶稣关乎他自己、他的死和复活等教导的重要性。虽然第十三节是对十二门徒说的,但是所有信徒都同样可以得到圣灵的引导,进入基督的真理。然而,信徒不是自然就受到圣灵引导,使他明白圣经真理的,正如上文所述,顺服是明白真理的必要条件。引导暗示对引导者的顺服和甘心接受引导。惟有倚靠圣灵,信徒才可以正确地应用圣经的真理。第五,圣灵在解经中扮演的角色,意味著他不是突如其来地使人灵光一闪。不少经文是清
15、楚易懂的,但亦有些则必须经过谨慎的查考才会渐渐明白。圣灵在释经中的角色不是去作一些无法解释、证实的神秘作为。第六,圣灵在解经中的角色,表示所有的信徒都能够明白圣经,圣经的解释也并非操纵於少数精英学者手中。纵然拥有上述属灵质素,也不表示对圣经的解释自然完全正确。这些质素只是先决条件,不足保证。除了上述的属灵质素之外,还有其他的质素也有帮助。解经的人必须要有愿意考查研读的心,这包括对圣经背景、圣经历史及神学的研读。如兰姆所说:我们不能单靠属灵的方法解决事实。一个人不能向神祷告,要求神将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他,他也不应求神特别向他启示那些神已在圣经中启示了的真理。 研读圣经的人必须用合理的判断及论点,
16、尽量客观、不带著偏见地研读经文。综合以上所述,是否表示一般信徒无法明白圣经?是否一定要在圣经学校或神学院受训,才能够正确地解释圣经?不是。经文的意思并不限於少数人才能掌握。人是照神的形象被造的,具有理性(同时具有感情及意志) ,有足够的智慧明白圣经。圣经是神的敞示,用人的语言写成的,故此是人所能够明白的。另一方面,这不表示我们不需要老师,也不需要理会他人如何理解圣经,只要自己直接领受圣经就足够了。9 有些信徒蒙圣灵赐予教导的恩赐(罗十二 7;林前十二 28;弗四 11);在五旬节得救的三千门徒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徒二 42)。正确的释经原则 -这正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藉着掌握一些正确的解经
17、原则,不仅使我们的错误减至最低,更是在正面上因着能更正确的领会经文的原意,使我们能忠心的活在神旨意中并充分享受祂的应许,活出荣神益人的生活。 ” 第二章 概观历代的释经5当我们追述历代解释圣经情况时,就能了解到解经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我们一方面看到前人的贡献,可以学习谦卑,不会以为只有我们这一代的人才真正懂得解经,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明白前人的一些错误倾向,因此可以靠着主学习避免同样的错误。 如果我们概括地来看历代解释圣经的方式,就会发现基本上有两个同时存在的主流:一个偏重文字面的原意,一个追求经文背后的寓意;不过很多的释经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代释经的情形。一、两约之间的过
18、渡时期 过渡时代是指主前一世纪到主后一世纪初期,为了能更充分的了解新约作者解释旧约的方式,我们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当时三类的解经方式: 1.希腊化的犹太教 - 以寓意解经方式为主 2.传统的拉比犹太教 - 以耶路撒冷和犹大地区为主因为大力提倡遵行希伯来圣经及妥拉,所以在解经上: a.希伯来圣经 - 按经文字面来解释 b.妥拉根据过去备受敬重的拉比对经文的解释为主 3.昆兰小区犹太教 - 位于死海西北角,由一群视耶路撒冷犹太教已背离正道的隐士们 (爱色尼派)所组成,他们非常致力于抄写旧约,并研读旧约的先知书(与传统拉比醉心于摩西律法书成对比 ),试图引用它们来解释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当时有几位重要
19、的犹太解经家有希列、斐罗、约瑟夫:1斐罗(20BCAD54)是住在埃及亚历山太城的犹太解经家,他的解经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因为希腊文化着重神话故事的寓意解释,以解决诸神那些怪异、荒谬、淫乱形像所带来的困扰与讥笑)。斐罗以寓意解经方式帮助希腊文化下的人看到旧约的重要,并藉此来解释旧约中互相矛盾的经文。斐罗并没有完全放弃圣经字面的意义。只是他认为灵意化的解释更为深入。 例 斐罗对该隐与亚伯之事的寓意解经斐罗将创世记第 4 章中该隐与亚伯的事,解释为他们代表人心里恶与善的争斗。他说该隐的名字是“得”的意思,代表人所拥有的欲望;亚伯的名字却不同,是“凡事归于神”的意思。其次,在职业上,该隐是种地的,显
20、出他那只顾物质,只顾世界,不顾未来生命的心;而亚伯是牧羊的,显出他愿作牧者,并且为自己作领袖、作君王的身分准备。所以,难怪神喜欢亚伯的供物,而拒绝了该隐的供物。斐罗也用同样的寓意方式,解释亚伯拉罕是代表理智,而撒拉则代表德性。寓意解经的方式多少受了间约时代“二元论”的影响:视外在的肉体是低贱的,里面的灵是珍贵的。所以他们认为若按字意解经就留于肉体一层,按寓意解经就进入灵的一层。然而事实上,解经的人一旦离开经文字面的意思,就容易会变成了经文的主人,以致在解经时流于主观。2希列(70BCAD10 ?)是生在巴比伦后在耶路撒冷有名的的犹太解经家,他的释经七律提出七个释经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
21、:1 参考同类经文(例: 利 16:29,申 8:3)2 尊重上下文 例 希列以“使用类同经文”的原则解释利未记第 16 章的 “刻苦己心”利未记 16 章 29 节的经文说,神命令以色列民在赎罪日要“刻苦(anah)己心” ,但却没有说明要怎样去刻苦。希列派根据使用类同经文的原则,以申命记 8 章 3 节“他苦炼 (anah)你,任你饥饿”的经文,来解释“刻苦己心”用是禁食的意思。例 希列以“尊重上下文”的原则解释守安息日的命令神告诉以色列民在安息日前一天可以收取两倍的吗哪,但命令他们在安息日“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 ”(出 16:29)难道安息日不能走出门口吗?其实经文的上
22、下文是指在旷野收取吗哪的处境,因此透过尊重上下文的原则,可结论说这经文所命令的与其他安息日无关。3约瑟夫(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较偏重按字面来解释旧约的经文。例 约瑟夫对该隐和亚伯之事的解释6约瑟夫除了根据该隐的名字是“得” ,亚伯的名字是“哀” ,而推论出一些解释外,他并没有像斐罗那样深入寓意的层面。约瑟夫指出亚伯是一个爱公义的人,相信神知道他生活上一切的行动;而该隐的态度就不同,他只顾为自己争取,以物质享受为重,杀了弟弟还以为可以绝对保密。不过,在解释这段经文的过程中,约瑟夫也加了一些从经文推测而来的细节,例如在亚当、夏娃生该隐与亚伯时,也同时生了一些女儿;该隐被神驱逐游离地上时已经有了
23、妻子;神对他的刑罚影响到他的第七代等等。二、使徒时代的释经 (AD30-100 年) 与旧约最大的不同乃在于开始以弥赛亚和祂的救赎工作去解释旧约,因为耶稣已经按字面应验了旧约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因此,按字面直接领受圣经的教导成了他们最基本的释经原则,并且要透过基督的角度才能真正明白旧约(保罗在亚拉伯旷野的经历,耶稣对以马忤斯两个门徒的讲论, )当时三条主要解经的走向: (一) 预表解经 典型例子:希伯来书关于会幕的解释 (二) 字面解经,上下文解经 根据经文字面正常的意思作出正确的解释,例如耶稣直接引用旧约经文来驳斥撒旦扭曲经文原意的试探。 (三) 原则应用 并不是直接应用字面意思,乃是解释该
24、经文背后的原则,然后应用在生活之中,例:林前 9:9 和申 25:4 之例:“牛在场上踹谷” 。 三、教父时代新约圣经完成以后,第二世纪的教父们接续使徒的工作,但因为他们要面对异端所造成的混淆,所以在解经上强调要以教会基本教义的权威为范畴,着重表明圣经内容的一致性,特别是旧约与新约的合一性。这时期的显著人物是第二世纪里昂主教爱任纽。他认出各种不同诺斯底主义的危险,因此致力反驳他们的理论。在教会发展的过程里,解经方式上所分的派系包括了埃及的亚力山太学派与敘利亚的安提阿学派(主要发展于主后第三世纪)。亚力山太学派着重寓意解经,安提阿学派着重按字面本义解经。(一)亚力山大学派与爱任纽同时代的教父革利
25、免,是亚力山太学派重要的领袖,他深受斐罗寓意解经方式的影响,主张圣经的原意藏于深处,不是表面可以看到的。他对创世记第 22 章的解释便是一例。例 革利免对创世记第 22 章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寓意解经创世记第 22 章这段经文记载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叫他献上以撒,而亚伯拉罕照着吩咐出发,去神所指示的地方,“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的看见那地方”(创 22:4)革利免对“第三日”的解释是:第一日指肉眼所见,第二日指灵魂所喜,第三日指得到属灵亮光,因为亚伯拉罕得到那一位在第三日从死里复活的大教师的开导。而亚伯拉罕“举目远远的看见” ,是因为神的领域遥远而不容易接近领悟。革利免的子弟俄利根,又把亚力山
26、太学派的寓意解经更带进一步。他主张经文像人的身体,其意思可有三层:体意、魂意、灵意,读经的人要离开低层的意义进入灵意,这是灵性的进深。他认为体意与魂意属于接近字面本义的解经,只有灵意才是圣经真意。例 俄利根对创世记第 24 章利百加遇见亚伯拉罕仆人之事的寓意解经关于创世记第 24 章所记载,利百加到井旁打水遇见亚伯拉罕的仆人一事,俄利根认为,这段经文的灵意是教导我们应当每天到“圣经”的井来与基督相遇。虽然后代对亚力山太学派的解经产生不少疑问,但由于他们重视圣经的合一性,以基督为解经的中心,重视新约解释旧约的权威,因此对他们维持早期教会纯正信仰的重要贡献,给予相当的肯定。(二)安提阿学派安提阿学
27、派反对亚力山太学派的寓意解经方式,他们认为一切的解经都应该按照经文字面的文法与历史背景,来寻找圣经作者的原意。他们批评寓意解经的人,在解经的过程里,把旧约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意无意地否定掉了。安提阿学派的人强调,他们也重视经文的属灵教训,但这教训应该是来自经文本身的含意。第四世纪时的戴阿多若、狄奥多若与屈梭多模便是这一派的知名人物。例 安提阿学派对创世记 12 章亚伯兰离开哈兰之事的字面本义解经7关于创世记第 12 章所记载亚伯兰听从神而离开哈兰的事 (创 12:1-4),寓意解经者认为这是他拒绝以低层的感官来求知,但安提阿学派则认为这是亚伯拉罕一个信心的行动。然而因为安提阿学派未重视圣经的合一
28、性,以及新约解释旧约的权威,因此在实际解经时出了问题,例如狄奥多若认为旧约的智慧书和新约的雅各书,并不如其他书卷有作为圣经正典的资格。由于初期教会必须同时注重牧会上与神学上(教义上) 的需要,以致上述两派没有一派变成主流。在罗马帝国的西方拉丁语区里,著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主后 354-430 年)的解经方式,大致上处于这两学派之间,但比较偏重于寓意解经。不过有时他所谓的“灵”意,是指字词在经文内的“喻义”与圣经作者使用那字词的原来目的实际相同。他认为衡量一切解释圣经的原则,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助长爱心,以及是否符合教会的基本教义。他说,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明白圣经,但对圣经所作的解释却不能叫人爱神
29、与爱邻舍,那么这人其实还没有明白圣经。四、中古时代(AD590-1500)指介于教父时代和后来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中古时代的教会,由于受来自罗马尼亚的一位隐士迦贤 (约主后 360-435 年)所留下来的著作影响, 四层意义的解经方式取代了俄利根的三层意义,成了主要的解经方向。这四层意义是指: (1) 字面意义着重历史性(2) 寓意着重教义性(3) 道德含意着重比喻性(4) 延伸意义着重未世的教导与未来的盼望有关。例如耶路撒冷的四层意思是: (1) 字面意义(历史上):犹太人的城市; (2) 寓意(灵意上):基督的教会; (3) 道德含意:人类的灵魂; (4) 延伸意义(推论上
30、):将来天上的城市。 不过后面的三层意义,有时候实际上近于应用上的意义。在实际解经上,当时比较常见的,只是着重其中一两层的意思,像中世纪罗马大公教会最著名的神学家亚奎那(主后 1224-1274 年) ,虽然他接受寓意解经,但认为字面意思最为重要,是其他各层意思的基础。 字意教导己成就之事,寓意教导你应信之事,道德意思教导你应作之事,属灵意思教导你应盼望之事拉丁歌谣。 在这段时期,在犹太解家当中,注重以字面本义为重的拉希(主后 1040-1105 年) ,后来被多代的犹太人奉为旧约释义的权威。他强调希伯来文的文法句子结构,对犹太教及基督教的解经家都有极大的影响。 另外一位值得特别注意的改革家及
31、神学家就是第一位将圣经翻译为英文的威克理夫(AD1330-1384) ,又被称为宗教革改的晨星 。他反对传统的大公教会释经权威,他认为经文的一切已包含在正常的字面及历史意义之中。 有人说, 中世纪是解经的荒漠时期 ,没有人对解经有任何新颖的创见。 五、宗教改革时代(公元 1500-1650 年)宗教改革时期,整个社会及教会都面对翻天覆地的冲击,其中最重要的强调就是一切都要回归圣经,圣经成为信仰与生活唯一的权威。“历史的更正教解经和经文释义的基础乃是: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和犹太人一样,更正教接受旧约为神所默示的;和罗马天主教及东正教一样,更正教接受新约为神所默示的。与天主教和东正教所不同的是,更正
32、教不承认旁经是神所默示的。 ”Dr.Ramm十六世纪改教家马丁路德与加尔文都拒绝寓意解经的方式,他们着重原文解经,强调要透过历史与字面语意去辨识经文的原意。虽然他们没有轻视教会的传统,但认为教会传统要受圣经的评检,而不能与圣经有同等的权威。所以,正如兰姆博士所言“宗教改革,是一次释经法的改革,是如何解释圣经的改革” 。(一)马丁路德( 主后 1483-1546)马丁路德还是修士时原本非常精于寓意解经,但在他教授罗马书之后,他一反常态地开始重重抨击灵意解经法,称它是“圣经的渣滓” ,是“玩弄经文” , “最终必沦为猴子的把戏” 。他反对中世纪“四重含义”的主流解经法,8转而强调圣经的字面意义,所
33、以他很注重圣经的原文。路德认为圣经“应保留最简单的意思,以文法及字面的意义来理解,除非上下文清楚说明了其它的解法” 。但他又强调,文法、历史解经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引人到基督里。因此要“以基督论为任何解释方式的中心” 。总之,路德的论点可以归论为四个简单的重点:圣经拥有神圣的权威 - 他非常强调“唯独圣经”的原则- 否定教会传统和教会领袖在制定教义上与圣经有同等的权威,他反对当时一般人对罗马大公教会的倚赖。2圣经是自己最佳的解释- 不需依赖教父或其他权威, “圣经本身就是解经家” , “以经解经” 。3反对寓意解经- 他认为只需掌握历史含义及一般文法规则就当能明白其意, “世上没有一本书比
34、圣经更透彻易明” 。路德强调圣经原文的重要性,他本身竭力鼓吹人多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另外,正如奥古斯丁一样,他认为“难解的经文应由意思明显的经文来解释” 。他其实反对的是天主教的寓意解经。如果用寓意解经的结果是有关基督的,而不是支持教皇制的,那么他就不激烈反对。事实上,深入研究路德的人指出他在解释圣经方面言行不一致,因他仍偶尔用中世纪盛行的寓意法解释。-Dr.Ramm(4)需透彻“以基督为中心 ”的角度来读全本圣经- 他虽没有将旧约灵意化,但认为旧约也经常都是关乎基督的教导,所以他采用“预表的方式”来解经,例如:挪亚方舟预表教会。- 路德说:“试验圣经中各卷书的一个正确方法是,看看它是否以基
35、督为中心。 ”这句话是很有争议性的,有的人可能因此故意的把基督读进每一个章节。(二)加尔文( 主后 1509-1564 年)虽然是路德先勇敢地突破了中世纪传统的解经方式,但真正奠定了更正教释经规范的却是被誉为“最伟大的解经家”的加尔文。他也和路德一样强调“以经解经” ,反对灵意解经,认为那是“折磨经文,扭曲其真意且毫无意义的游戏” ,加尔文甚至称这种解法是“撒但的工具” 。他强调经文的中心是基督,反对私意解经,着重文法、历史、原意解经,也强调圣灵光照以及使用平衡的方法来解释预表的重要。他在罗马书注释的序言写到:“解经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圣经者说出他的意思,而不是将自己认为作者应该说的强加进去”
36、 ,这也就是马丁路德所说的:“一个最好的老师不把自己的意思带进圣经去,却把圣经里的意思带出来。 ”加尔文认为马丁路德的解经比较容易流于主观;此外,他比马丁路德更看重旧约律法对基督徒生活的意义。但他们都指出圣灵在我们明白圣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跟路德一样,强调“以经解经” ,为此他特别注重文法解经,以及考察每段经文的上下文,他也为圣经写了许多注释书。(三)其它改革家瑞士苏黎世的改革家慈运理(1484-1531)也拒绝教会的权威,强调根据上下文解经的重要。他的跟随者于 1525 年在瑞士的苏黎世发动重洗派运动。他们认为若婴孩曾在改革派教会接受洗礼,成长后才真正决志信主,就应重新受洗。因此人称他们为
37、“重洗派” ,意思是“再次受洗的人” 。他们热心关注教会的圣洁,主张政教分离,过谦卑、纯洁、自律的生活,以及甘心顺服基督、为基督受苦。在对圣经的态度上,他们将释经交在平信徒领袖的手上,强调个人在解经上可以得到圣灵的帮助与光照、对圣经极其忠诚信服并认为新约优于旧约。另外,在 1525 年将新约圣经和摩西五经译为英文的丁道尔(1494-1536)也强调圣经字面意义的重要性,他说:“经文只有一种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 。(四)天主教与此同时的罗马大公教会为了回应宗教改革的运动,召开了天特会议(1545-1563)试图改革,这些改革又被称为是“反改教运动” 。会议中决定维持教会解释圣经的权威、宣称惟有
38、罗马大公教会才能正确地解释圣经,此外没有个人可以传授和保卫圣经。他们认为圣经并非最权威,需加上过去的教父和现在教会领袖所订的传统与解释。会中又决议以拉丁语的“武加大译本”圣经为阅读和教导的标准。综上所述,由 16 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之后,产生了两股明确的释经主流:一个是天主教的,另一个则是更正教的。遗憾的是:在新教中对解经及因而所产生的教义上仍有许多分歧。例如:“信义宗”和“加尔文派”的分裂直到9今日仍旧存在。六、宗教改革后到十八世纪末期 (公元 1650-1800)加尔文主义兴起之后影响深远,英国议会于 1647 年通过“韦敏斯特信条” ,1649 年在苏格兰议会也通过。其中关乎圣经的态度是
39、 “无误的解经定律就是圣经本身;因此,当任何一段经文真实及全面的意义受到质疑时,就必须从其他更明确的经文探索、理解该段经文的意思” ,按字义来解释圣经成为释经的主流之一。在这段时期内,更正教为了对付天主教及不少新兴起的异端,开始形成自己的教义、信条以坚固其立场,神学家之间开始互相攻讦,形成所谓“教条主义的时代” ,教会的生命落入最低潮。亚米纽斯(1560-1609)是荷兰神学家,反对加尔文某部分的教导,特别是关于预定和定罪的教义,他的主要神学观点包括:神根据衪的预知有条件地拣选人得着救恩;神的恩典可被人抗拒;基督的救赎是普世性的;人有自由意志,信徒有可能失去救恩,等。这个教义至今仍广泛地流传在
40、今天许多的路德宗、卫理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和五旬宗(灵恩派) 。另外,由德国信义宗史宾那(AD1635-1705)牧师所兴起的“ 敬虔主义”运动反对只注重字句和死板教条的形式主义,他们认为“读经乃是为了造就自己” ,强调灵修和注重生活实践的研经方式。他们影响了清教徒、贵格派、亨利马太、莫拉维亚的弟兄会和亲岑多夫,后者进而影响了约翰卫斯理(1703-1791)及美洲。英国的敬虔主义是由约翰卫斯理所领导的“循道主义”运动所主导,而美国的爱德华滋(1703-1758)所带下的“大复兴”则代表了美国的敬虔主义。他们都继续引领圣徒追求圣经真理,脱离传统、僵化的表面宗教,追求更深入的心灵满足,强调读经对灵
41、修的重要与在生活上的实践。今日广泛通行的小组查经和祷告会都是深受他们影响所延留下来的聚会形式。卫斯理较重视充满生气的个人敬虔和圣洁生命,而 Edwards 则是除了探索如何实际应用圣经之外也努力明白其教义。在释经方面,爱德华滋是以预表法来带出经文的实际应用。例如:创世纪 19:20 ,Edwards 认为雅各因为深爱拉结而甘心为她吃苦正预表基督因为爱教会而甘心忍受十字架的苦难。补充:文艺复兴对释经的影响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从十四世纪延续到十七世纪,重燃人们对古典文学,包括希伯来文及希腊文作品的兴趣。伊拉斯姆是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中人文主义的领袖,他于 1516 年编辑发行第一部现代版的希腊文新约
42、圣经,并出版了一本关于新约注解的书,又意译了整本新约圣经(启示录除外 )。 “这些著作的出版展开了圣经研究的新纪元,提供较好的神学研究方法,远远超越了过去墨守成规的经院哲学。虽然天主教因着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威胁和影响,更加强调他们罗马拥有的解经权威和武加大译本的地位。但是因为文艺复兴以后,越来越多人对圣经原文及古抄本发生兴趣,也因而暴露了武加大译本的许多误译之处,大大削弱了它作为支持天主教会教义的绝对权威。这种质疑自然使得天主教会本身的权威也蒙上了阴影。文艺复兴所带下针对基督教的另一个主要的影响也是因着人文主义的领袖伊拉斯姆等人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所造成。他们认为运用理性来研经可以帮助信徒坚立他
43、们的信仰。犹太哲学家斯宾诺沙更试图摇动圣经的根本权威,他认为理性在释经过程中该占首要地位。换言之,我们应该以研读任何其它书籍的方法运用历史研究的法则来研读圣经。因此,17-18 世纪的思想家们不只运用理性来作为反抗教会权威的工具,更是直接针对圣经本身发出挑战。他们强调“解释圣经唯一准则是理性” ,圣经中合乎人的理性部份才可接受,所以许多著作,甚至圣经手册也淡化或全然否定神迹与神亲自介入人类历史的记载。七、现代时期(1800- 至今)自从 17 世纪开始盛行的“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之后,开始流行自然主义,不信一切超自然的事物。接着其它各种不同的主义和学说也陆续兴起-“存在主义” , “相对主
44、义” , “人文主义” , “唯心主义” , “进化论”因此,各种不同的解经态度与学说也不断出现,它们对圣经正典几加批判并发出挑战,到十九世纪,更是融合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否认圣经创世纪的记录。这种对圣经的极端批判在第十九世纪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一)自由派1惟理主义十九世纪初期,德国的士来马赫(主后 1768-1834 年) 为释经学 (或解释学)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后代间或有人称他为现代释经学之父。他强调释经学包含两方面:文字上的和心理上的。解释的目的是要发掘经文的原意,认识作者的心思,使读的人能与作者有同感,重历作者的经验。在他之前,释经学分成“特殊释经学”(圣经的) 与“一般释经学”(非圣
45、经的),但士来马赫认为释经学(或解释学) 实际上难有圣俗之分,因为任何解释学都是基于同样的方法10去理解语文。可惜他不接受圣经的绝对权威,因此在实际释经时趋向惟理主义。2正典批判论现代释经学在高层的学术圈子里,深深受着惟理主义的影响,即认为圣经要像普通的书一样,受历史批判方法的审核。因此之故,出现了不同的“批判”论,反而使得解经走上反圣经的方向。其实所谓的历史批判,常仅是理智的推论,他们根据圣经内有限的篇幅,与圣经外有限的资料,来结论说圣经记载的不可靠。近年来自由派的圈子本身出了不少问题,圣经正典批判论的兴起便是一例。正典批判论的重要人物蔡尔兹,深深体会到历史批判对自由派教会在属灵增长方面有不
46、良的影响;虽然他仍拒绝一般传统对圣经的看法,但却也批评自由派的理论常流于猜测。他主张在解经时应着重已完成的正典的结构和内容,而不应把精力放在寻找背后的源本上。3.存在主义惟理主义始终不能满足人属灵的需要,甚至连不接受圣经权威的人也包括在内。存在主义的兴起便是一个例子。被称为近代解释学大师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主后 1889-1976 年) 指出,解释者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为解释者离不开自己,都是以本身的处境出发来解释经文,即所谓的“前理解”认为无法有客观的解释,把一切见识看为成见或偏见,因此释经学的中心活动不是解释者解明经文,而是经文解明解释者。在后来的年代里,自由派解经的主要趋势便是怀疑解经
47、者本身的能力。4.相对主义要求读经的人自省,注意自己的偏见会影响到明白圣经的原意,本来是件好事,但过度地怀疑读者本身,以致于认为一切圣经的认知都离不开个人的偏见 即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理解,没有一个理解是客观的 那么,圣经就不再有什么原意可言了。于是,所有的解释都是相对的,解经不再是要找出圣经作者的原意,因为所谓的原意也在于解经的人。这样推论下去,结论就变成没有人能真正知道圣经原来的教导是什么了。5.新正统主义卡尔巴特(1886-1968)于 1919 年著罗马书注释 ,把圣经解释学带进了一个新纪元。他所带动的这个派别被称为“新正统神学” ,意味着经过近二百年的自由主义后,基督教信仰回到正统的
48、道路,然而“正统”这个名称是不确切的,因为新正统神学虽然比之前的自由主义更重视圣经,但它仍保留自由主义的基础。首先,他们不相信圣经没有错误的理论,也不接受“圣经无謬论” 。最重要的是,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启示观念。对卡尔巴特来说,圣经不是神客观的话语,而只是神话语的见证而已。圣经作者只是写出他们有关神启示的经验。所以,新正统派解经家是试图寻找圣经字面背后的神的话语,想从圣经中这些属人的、会错误的字面,去挖掘出对神话语的原始见证。(自由主义者认为,圣经字面的背后根本没有神的话语,它只是记录了一些了不起的宗教经验而已。正统派的人士主张圣经里的字面,和其背后的神的话语,实在是二而一。 “-Dr.Ram
49、m(二)福音派1圣经的权威性在目前后现代的非福音派圈子里,释经的方式大致上采取前述的态度。但福音派便不同;福音派一直以来笃信圣经是基督徒一切生活最高的权威。这并不是说福音派在一些解经的问题上没有不同的意见,然而重要的是,大家有同样的根基。在解经的方式上,虽然承认读经者本身的有限,但这并不等于不能知道圣经作者的原意,尤其圣灵会帮助有心追求认识圣经的人。有限的认识,并不等于错误的认识;这一点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便可以证实,例如,假设有人只知道亚洲位于美国西面,但不知道原来相隔很远,这样并不等于这人所知的是错的。2改革宗和时代派在西方的福音派中,改革宗与时代派在解经上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历来为人所知的事。改革宗强调新约解释旧约的权威,时代派则强调字面意思的解释。两派的解经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