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类型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doc

  • 上传人:kpmy5893
  • 文档编号:9322206
  • 上传时间:2019-08-02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19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doc
    资源描述:

    1、附件一自 然 保 护 区 综 合 科 学 考 察 规 程(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 胁因素,促 进自然保护 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2.总则2.1 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2.2 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 10 年应开展 1 次综合科学考察。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 请之前

    2、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 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2.3 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 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3.考察前期准备3.1 资料

    3、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 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 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 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 、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3.2 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 务分工等。3.3 考察队伍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由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具体实施,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应积极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前

    4、需根据自然保护区特点,组建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地 质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组,并 对参加的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方法的统一培训。4.实地调查4.1 基本内容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等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可依据保护区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2 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范围主要包括植物、动物、 遗传资源与生态系统调查。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微生物、昆虫调查。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可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与大型藻 类等, 调查方法依据海洋调查规范。植物调查范

    5、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 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藻类等低等植物,以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调查重点。 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 类组成、分布位置、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群落建群种、盖度、频度、生活力、物候期等。生态系统类型依据中国植被,根据群落建群种来确定。动物调查范围包括兽类、鸟类、爬行 类、两栖类、 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以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动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位置、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境状况、生态位、重要物种的生态习性等。遗

    6、传资源调查范围包括畜禽特色乡土品种资源、果树、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品种组成、品系特征、资源存量等。(2)调查方法植物区系可采用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植被类型可采用群落优势种直接观测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植物调查应首先在地形图与植被分布图上选设调查线,进行线路踏查,记载所见的植物群落与珍稀濒危种,并对有代表性的群落刺点,然后作群落样地与样方的详细调查。样地和样方的 设置可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生境、气候 带、调查对象(乔、灌、草)和生态系统类型灵活选择,但必须遵守典型取 样、完整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样地不能小于群落最小面积。 动物调查采用 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7、其中,大型兽类和鸟类采取线路调查法, 啮齿类等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采取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法,鱼类采取渔获物法,昆虫、 软体、环节等低等无脊椎动物采取直接捕捉法。遗传资源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检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表 1 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调 查 内 容 调 查 指 标 调 查 方 法植物地理区系 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植被类型 优势种直接观测和资料检索法种类组成 样地和样方法盖度 样地和样方法密度 样地和样方法频度 样地和样方法优势种/建群种 样地和样方法植 物其他指标动物地理区系 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大型兽类和鸟类种类组成 线路调查法啮 齿 类 等 小 型 兽 类 、 两 栖 爬 行

    8、 类种 类 组 成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法鱼类种类组成 渔获物法昆虫、软体、环节等低等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直接捕捉法分布位置 资源密度法种群数量 资源密度法和模型估算法动 物其他指标品种组成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品系特征 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遗传资源资源存量 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调 查 内 容 调 查 指 标 调 查 方 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4.3 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地质遗迹、自然景 观等。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必须对区域地质背景、自然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9、、自然 遗迹类型和分布范围、自然 遗迹的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行重点调查。海洋自然保护区调查范围包括岸滩、海域与海岛自然地理条件、海域环境质量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年均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水量、洪旱灾害、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湖泊水位变化与水源、河床地形地貌、水质状况等。(2)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采用野外调查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资料可以从附近的气象站、水文站和生态监测站等收集,但应注明资料年份和该站的地理位置。以自然遗迹(地质遗迹)为主要

    10、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采用野外调查法对自然遗迹、地质、地貌等内容开展详细的调查。表 2 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方法调 查 内 容 调 查 指 标 调 查 方 法地质构造 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岩石种类 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地貌类型 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地质遗迹 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地质地貌海拔 直接测量法土壤类型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成土母质种类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土 壤泥炭层厚度 直接测量法降水量和蒸发量 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气温 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无霜期 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气 候积温和日照时数 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河流名称 资料收集法径流量 三角形量水堰测流法和水文

    11、站资料收集法水 文地表水位 实际测量和水文站资料收集法自然景观 景观类型 野外观测和专家咨询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4.4 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工 业总产值、土地利用 类型、交通状况、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 、水域 权属等。除常 规指 标外,也可选取年人均收入、保护区内土地权属与国有、集体土地各占面积数、河流与湖泊受污染情况、 污染源、区内与周边工厂、矿山分布情况。海洋自然保 护 区可包括海域使用类型与面积、海域使用

    12、权属等。(2)调查方法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采用资料调研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记录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和本地社区内的乡镇、行政村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土地面积、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及范围、土地 权属、人口、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社会 经济状况应注明统计资料年代。表 3 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方法调 查 内 容 调 查 指 标 调 查 方 法城镇及行政村范围面积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人口数量及分布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人 口少数民族情况 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土 地土地权属情况 实地调查和

    13、资料检索法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GDP资料收集法第一产业总产值 资料收集法第二产业总产值 资料收集法社会经济第三产业总产值 资料收集法社会经济 与保护区相关的主要产业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文化教育 学校分布及数量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交 通 道路分布及数量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输电线路分布及数量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通讯和电力通讯线路分布及数量 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4.5 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自然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旅游活动、资源利用状况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设

    14、施建设(公路铁路水利等)、村镇建设、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组成、 传入途径、种群数量、危害程度;旅游规模、开展方式、旅游影响;围垦(湿地或草原)、过度放牧、采集、 滥捕乱猎等。(2)调查方法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专项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表 4 威胁因素调查方法调 查 内 容 调 查 指 标 调 查 方 法生境退化 基础设施建设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村镇建设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环境污染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土壤沙化、盐碱化 专家咨询和资料收集法种类组成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传入途径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种群数量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危害程度 实地调查和资料

    15、收集法外来入侵物种生态位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旅游规模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开展方式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生态旅游旅游影响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围垦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过度放牧、采集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资源利用滥捕乱猎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5.数据处理分析5.1 数据记录综合科学考察调查记录的相关数据,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 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 按 GB8170执行。采 样 、计算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 GB4883

    16、。平行样品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并给出标准差和标本数。5.2 数据处理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汇总、信息管理和制图必须通过数据库和 GIS软件进行。空间 数据的存储格式为 ArcGIS 的 Shapefiles。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需建立包括全部调查因子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调查数据采用 Excel软件记录,各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资料数据及统计结果应以统一格式输入数据库。5.3 综合评价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必须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应进行专门评价,分析其威胁因素、功能区划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7、等内容。分析 应尽量做到定位、定量。6.报告编写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编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编写提纲参见附录。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必须附有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名录和相关成果图。(1)野生动植物名录野生动植物名录必须按照数据库要求,注明物种中文名、拉丁名、发现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数据来源、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等级 与种群数量等内容。其中,数据来源指该条物种数据是否来源于活体生物、标本、照片摄影、文献 资料等等。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 时间 等。(2)成果图相关成果图应根据调查成果,利用计算机和 GIS软件制作。相关成果图的底图应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认可, 带有准确的经纬度

    18、网格,标注保护区及其周边城镇村庄、交通线路、河流和山峰等地理特征, 图面投影 应符合国家规定,专题图比例尺一般应大于 1:25 万。专题成果图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自然保护区地质分布图;自然保护区水文水系图;自然保护区地形图*;自然保护区植被图*;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动物、植物)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分布图;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现状图。注:*表示必须提交的成果图。7.标本保存除珍稀濒危植物外,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的野生植物应采集一份腊叶标本作为凭证标本,同时拍摄数 码照片, 归档保存。区内有分布的珍稀 濒危野生植物(含国家重点保护和

    19、数量极其稀少的小种群野生植物)原则上不得采集标本,仅拍摄数码照片作为凭证标本,并用 GPS 定位, 归档保存。除珍稀濒危动物外,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的野生动物可制作一份剥制标本或浸制标本,并拍摄数码照片,归档保存。区内有分布的珍稀 濒危野生动物(含国家重点保护和数量极其稀少的小种群野生动物)原则上不得采集标本,仅拍摄活体或痕迹照片作为凭证标本,并用 GPS 定位, 归档保存。综合科学考察中采集的动植物的标本至少应有一份保存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附录 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前言第 1 章 总论1.1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1.2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1.3 自然资源概况1.4 社会经济概况

    20、1.5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1.6 综合评价第 2 章 自然地理环境2.1 地质概况2.2 地貌的形成及特征2.3 气候2.4 水文2.5 土壤第 3 章 植物多样性3.1 植物区系3.2 植被3.3 植物物种及其分布3.3.1 被子植物3.3.2 裸子植物3.3.3 蕨类植物3.3.4 苔藓植物3.3.5 大型真菌3.3.6 其他植物资源3.4 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第 4 章 动物多样性4.1 动物区系4.2 动物物种及其分布4.2.1 哺乳类4.2.2 鸟类4.2.3 爬行类4.2.4 两栖类4.2.5 鱼类4.2.6 昆虫4.2.7 其他动物4.3 珍稀濒危及特有动物第 5 章 自然遗迹*

    21、5.1 自然遗迹形成条件与过程5.2 自然遗迹类型与分布5.3 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第 6 章 旅游资源6.1 自然旅游资源6.2 人文旅游资源第 7 章 社会经济状况7.1 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7.2 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概况7.3 产业结构7.4 保护区土地资源与利用第 8 章 自然保护区管理8.1 基础设施8.2 机构设置8.3 保护管理8.4 科学研究第 9 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9.1 保护管理历史沿革 9.2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评价9.3 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评价9.4 管理有效性评价9.5 社会效益评价9.6 经济效益评价9.7 生态效益评价9.8 保护区综合价值评价附 录 1: 自 然

    22、保 护 区 野 生 植 物 名 录附 录 2: 自 然 保 护 区 野 生 动 物 名 录附 录 3: 自 然 保 护 区 植 被 类 型 名 录附 录 4: 自 然 保 护 区 自 然 遗 迹 名 录附录 5: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附 录 6: 自 然 保 护 区 大 型 真 菌 名 录附图(略)注:*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应将第 5 章作为重点,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可不编写此章。海洋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特点编写。附录 2: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相关附表附表 1 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表序号 植被型组 植被型 群 系 群 丛 备 注注:植被类型依据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

    23、划分为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附表 2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科属种统计表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可单列“水生动植物统计表”。附表 3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名录序号 科 名 属 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分布地点 最新发现时间数据来源序 号 科 属 种 备 注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地 衣大型真菌藻 类注:数据来源指该物种数据是否来源于活体、文献资料、标本、照片摄影等。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附表 4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目科种统计表注: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可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适当选择。附表 5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序号 目 科 名

    24、中文种名 拉丁学名 最新发现时间 数量状况 数据来源序 号 目 科 种 备 注兽 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鱼 类昆 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其 他注:1. 数量状况:用“”、“”、“”和“”表示。2. 数据来源指该物种数据是否来源于活体生物、文献资料、标本、粪便毛发等痕迹、照片摄影等。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附表 6 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表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地 质主要岩石种类主要地貌类型地 貌海 拔(m)土壤类型泥炭厚度(仅沼泽类型) 1 薄层 2 厚层 3 超厚层土 壤备注:自然遗迹 自然遗迹类型自然景观 景观类型年均降水量(mm) 变化范围年均蒸发量(mm)

    25、 变化范围年均气温() 变化范围多年平均无霜期(天) 变化范围0年均积温10年均积温气象要素备注及资料来源:附表 7 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汇总表自 然 保 护区社 区土 地 总 面积(km2)总 人口(万 人 )人 口 密 度(人 /km2)保 护 区主 要 产业工 业 总产 值(万 元 )农 业 总 产值(万 元 )第 三 产 业总 值 ( 万元 )乡镇或行政村附表 8 自然保护区受威胁现状调查表序号 威胁因子 起始时间(年) 影响面积(hm 2) 已有危害 潜在威胁1 建设项目2 围垦和开荒3 村镇建设4 旅游活动5 环境污染6 过度渔猎和采集7 外来物种入侵8 病虫害9 盐碱化10

    26、 沙漠化11 水源缺乏12 其 他受威胁状况等级评价:附录 3:术语定义1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综合科学考察指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某一区域内的地学(地理、地质等)、生物学(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气候、水系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科学、系统的实地调查。3 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指与自然保护区相接壤的所有乡镇。4 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指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行政村。5优势种指生态系统或群落中,数量多、出现频率高的物种。6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7频度指某物种在全部调查样方中出现的百分率。8 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某物种的个体数目。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32220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