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附练习.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319544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附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附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附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附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附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题型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 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格式:谁+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 +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十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 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 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 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 ”的所

2、见所闻为线索。(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 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 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多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三、题目的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

3、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题型 1:结合全文 ,说说题目 “”的作用题型 2: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 3:文章以 “”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 :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 两方面来谈。深层义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2.题目的作用 (好处):(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3)交代了描写对象;(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5)点明线索 ;(6)揭示文章主旨。四、写景顺序写景的顺序有1.按方位的顺序 写( 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由前到后, 等等);2.按

4、整体和局部 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3.按时间顺序 写( 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五、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本身:渲染了气氛;突出表现了对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与下文相呼应;设置悬念,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2)再具体从内容上、结构上作答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总括上文,为下文做铺垫。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1)结构上: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 ;层层深入,总结全文。(2)内容上:直白类(本身) 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了的主旨,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含蓄类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 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方法:首先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七,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

6、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 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结局八、词句赏析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 ,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维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 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

7、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互相衬映,互为增补。(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显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 ,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于着的到(9)引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说服力;使文章更富有文采。(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显文章的中心。题型 1:第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

8、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 性格) 。注意: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回答“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 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回答“赋予 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 出了 的情景(或画面), 抒发了 (表现了)的情感(性格)题型 2:体会第 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答题技巧: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 描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答题格式:“” 一词( 等词)的本意是,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9、感情九、人物描写及作用1.外貌描写( 肖像、神态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 ,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 行动描写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想、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

10、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十、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有:对比、侧面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格式:本文采用的手法,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附: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作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 ,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

11、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 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3.衬托手法( 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作用:这种手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

12、鲜明,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6.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边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作用: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

13、章跌宕起伏。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对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作用。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 或事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十二、记叙文的人称记叙文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 ,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

14、叙夹议作用有:(1)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2)中间的议论,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3)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第一单元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考点解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二、设题方式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章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法剖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 题目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

15、很多文章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 ,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题目。首先要读懂字面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2、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 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作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3、重点突出法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

16、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的操作为:可以先简单地阅读文章,大致了解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落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4、句子摘录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 ,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 ,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5、重点罗列法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

17、、结果,再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 “重点罗列法 ”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四、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 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格式:谁+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 +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十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一、阅读实战练习家之脉陈忠实1950 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 ”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

18、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 ”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 “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 ”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 ”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

19、崇拜产生了。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千。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 6 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

20、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13 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 50 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二女儿因为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退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

21、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 50 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杈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

22、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绝非书香门第之类。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1)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 我”三代人培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4 分)文章段落 主要内容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 和哥哥读中学,“我”在颇不轻松的情况下供养孩子们上学。答案:(1)爷爷写得了手好毛笔字,父亲大年三十就为乡亲写春联;“我”也为村人写春联,只是儿女们提不起毛笔写字。(2)父亲冒着大雪为在校学习的 “我”送干粮,“我” 多次转车送女儿去外县补习俄语。解析:本

23、题其实是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写的是写春联的事, 但祖孙三代的情形各异,需要分别列举;写父亲送子女,情形不同, 也需分开来归纳。(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段 “我”将孩子所写的“汉字第一画”视为“ 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B.第段 “规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书上用毛笔抄写的一行行粟子大的字,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美观。C.第段写儿女提不起毛笔写字,再不能为村人写春联, 导致邻里关系冷淡 ,作者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D.第段写父亲空闲读小说与戏本的行为,表现出父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 这也是当年爷爷重视孩子念书

24、学文化的结果。答案:C(文中未体现 “导致邻里关系冷淡 ”)(3)第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 我”送干粮的情形。 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作用。(4 分)答案:“披一身一头的雪”“ 笑吟吟”的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写出了父亲送干粮辛苦,内心却充满愉悦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联系下文看,这样描写父亲 ,与“我” 送女儿学习形成对比,突出父亲送干粮的艰难,更体现出父亲极为重视下一辈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4)文章题目“家之脉”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名人的事例,简要阐述“家之脉” 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100 字左右)(5 分 )答案:示例一:

25、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家“家之脉” 的内涵。我的爷爷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供养爸爸上大学, 读研究生;自从我上学以来,爸爸妈妈为我购电脑,订杂志,换房子, 努力为我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可见,在爸爸与我的成长中,“家之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示例二: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钱氏家族家训有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种“家之脉” 使得钱氏家族历代俊杰辈出 ,状元众多,进士无数。近代以来,社会科学方面如钱玄同、钱穆、钱锺书 ,自然科学方面如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由此可见“家之脉 ”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微笑

26、的可乐美杰奎林海克尔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 ,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 ,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 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 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 ,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 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 ,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 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

27、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 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 ,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 :“孩子, 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 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 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 ,有些不相信地问 :“您是认真的吗?”“当然,

28、”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 ”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 ”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 ,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 ,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 ,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

29、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 ,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 ,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 35 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 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 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 ”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事件。(4

30、 分)答案: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残的“我” ,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开头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 分)答案:环境(景物) 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 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笔记:环境描写分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结局(3)品析语句, 回答问题。(4 分)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通过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3 分)答案:以时间为线索,回忆童年车祸后爷爷鼓励 “我”“ 走向坚强”的经历。(5)你觉得文中的“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收获了什么 ?(3 分)答案:乐观、坚强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