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外5篇古诗教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316860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外5篇古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外5篇古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外5篇古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外5篇古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外5篇古诗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 渔家傲 李清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知人论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

2、,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 “飘流遂与流人伍”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3、感知内容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4、欣赏意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

3、么?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 、 “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 、 “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 ,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

4、勤问我归何处。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2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 ,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

5、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 “谩有” ,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

6、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 ,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 ,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 ,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 ,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

7、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6、小结:这首词, “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 、 醉花阴 、一剪梅 、 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3二、 游山西村教案 一、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

8、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 游山西村赏析1、解析题目:题目交代的主要事件是“游” ,地点是“山西村” 。2、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A.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B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C 一个“足”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又照应“丰”字,暗示出去年农民又过了一个丰收年。D“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9、,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突出了山村景色的优美。B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 疑无路”后, “柳暗花明” 时豁然开朗的喜悦兴奋的心情。C 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用,蕴含哲理,困境中会出现希望和转机。无论前途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出现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很好,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景,无论多么困难,只要我们勇于坚持,相信总会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同学们)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A 颈联由上一联的写景,转到了叙事,叙述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B 热闹的春社活动,表达除了人们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C 在叙事中融入了描

10、写,衣冠简朴赞美了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了诗人对家乡人民的喜爱之情。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无时,随时。既写出了诗人希望能随时拜访农家的愿望,又暗示出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B 尾联生动的描写出了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喜欢农村,向往田园,随时到农家拜访,与老农亲切交谈。诗歌的主题: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农人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农人的热爱。43、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

11、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诗歌大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一、出示图片,展示汉字“家”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楷体)二、讨论:在你心中,家是什么?三、诵读小诗家 。教学流程:一、读懂题目1、齐读诗题,板书诗题。2、理解诗题,再读诗题。3、介绍“小资料” ,了解“乐府”知识。二、检查预习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3、理解字词在诗句的意思。4、再次自由读诗。要求:争取做到将诗读懂。三、初读诗歌1、师生合作读。2、指名学生读诗,初步体会读诗后的感受。

12、这首古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四、解读诗文(一)学习第一句。1、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指名请生读。读中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始” “十五” 、 “八十” 。2、齐读诗句。3、板书:十五从军 八十归乡4、感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内在情感。思考:老兵这 65 年是怎样度过的?相机引入课内外有关战争及思乡主题的古诗,激发学生情感。(二)学习第二到四句。1、过渡:此时此刻,老兵最盼望的是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家。52、谈话:65 年前,儿时的老兵有一个怎样的家?怎样的生活呢?3、思考:65 年后,老兵的家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边读边批注。画出文中有关老兵家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

13、感受。4、学生汇报。5、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指导学生想象:除了从诗句当中读到的这些,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6、学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7、出示:家 、冢对比图片板书:板书: 冢(三)学习第五、第六句。1、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体会:老兵做好了饭菜,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3、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学生齐读。4、教师:父母没了,兄弟没了,原来的生活没了,岁月也没了。这家还是家吗?(四)学习第七句。1、出示:出门东向看,泪

14、落沾我衣。思考:老兵落泪了,他为什么落泪?2、学生汇报。3、由“泪”回归全诗,读中体味战争,给人民、给家庭带来的深重的灾难。3、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学生齐读。五、回归整体。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会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首诗带给你的思考与感悟。板书: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 八十归乡家 冢泪 67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行, 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 泪落沾我衣。8四、 卖炭翁白居易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15、积累文言词汇。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三、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件四、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五、教学过程:1、导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 , 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2、检查预习:薪(xn) 鬓(bn) 碾

16、(nin) 翩(pin) 叱(ch) 骑(j) 系(j)3、朗读课文(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2)教师朗读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5、理解文意、句意: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6、卖炭翁形象分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 “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 “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

17、的不易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9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8、课堂小结: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9、作业布置:背诵卖炭翁全文卖炭翁唐代:白居易卖炭

18、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0五、 满江红秋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一、预习复习 1

19、、导入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1875 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 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 ,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创作背景:1903 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

20、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1、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为篱下,黄花开遍” ,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

21、江州司马青衫湿” ,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3、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114 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 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照 “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

22、是,中秋佳节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 ,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 ,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 ,谁也没有岳

23、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三、自学探究四、展示点评五、拓展延伸中考链接:1、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2、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12满江红 【朝代】近代【作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